好書試閱

皮膚照護小叮嚀

79特價23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Q│異位性皮膚炎有哪些症狀?

│A│
常常碰到許多家長神色慌張地帶著小孩來到門診,劈頭第一句話就問:「我的小孩是不是有異位性皮膚炎?」仔細問清楚小朋友的症狀,絕大部分都是因為發現小孩這一陣子常常容易發癢,有些則會長一些像被蚊子咬到般、鼓鼓的疹子。

出現這些症狀並不一定就是異位性皮膚炎,有些人在季節轉換時就容易發癢,有些人是冬天皮膚乾燥時會癢,有些人則是夏天流汗時較癢,只要沒有因而產生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發炎,就不能說是異位性皮膚炎。同樣的,長一些像風疹塊的疹子,通常表示得的是「蕁麻疹 」,雖然也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但其成因和異位性皮膚炎大不相同,治療方式也不太一樣。

到底異位性皮膚炎診斷需符合哪些主要特徵與次要特徵?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診斷標準會根據四個主要特徵跟二十三個次要特徵,來進行確認。四個主要特徵至少出現三項,再加上至少三項其他次要特徵。

主要特徵

●皮膚搔癢
●典型的皮疹型態與分布:嬰幼兒期在臉上與伸展側出現濕疹、成人時期則轉變位置到彎屈側形成苔蘚化的濕疹
●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炎:像恐龍皮或是慢性搔抓的結節性癢疹的病狀
●個人或家族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病史(所謂異位性體質)

次要特徵

●皮膚乾燥(xerosis)
●魚鱗癬、掌紋增加、毛孔角化
●第一型皮膚敏感測試陽性
●血清中E型免疫球蛋白升高
●嬰幼兒時期發作
●容易有皮膚感染
●容易有手或腳的非特異性皮膚炎
●乳頭濕疹
●唇炎(cheilitis)
●反覆性結膜炎
●Dennie-Morgan下眼窩皺摺
●錐狀角膜
●前側囊鞘下白內障(anterior subcapsular cataracts)
●黑眼圈
●臉部膚色白或臉部紅斑
●白色糠疹
●前頸部皺摺
●流汗時發癢
●對羊毛或脂性溶劑不耐
●毛孔周圍明顯
●食物不耐
●病程會受環境與情緒因素影響
●白色皮膚劃紋症(white dermographism)、褪色反應延遲


│Q│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癢是如何發生的?

│A│
異位性皮膚炎並非單純皮膚問題,而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疾病,患者因為絲聚蛋白(filaggrin)突變,導致角質層功能缺損、保護能力下降,因此皮膚容易喪失水分,變得乾燥脆弱,導致過敏物質可以更輕易入侵人體,引發免疫反應,產生搔癢感。

醫學界很早就發現異位性皮膚炎與癢感密不可分,癢感是一種最奇特的周邊感覺,也是皮膚特有的感覺,除了皮膚之外人體中只有眼角膜會有癢感,研究發現癢感似乎源自皮膚中的神經纖維,因為有些帶狀疱疹或痲瘋病人的皮膚失去神經功能後,癢感也同時消失。

目前認為癢感的傳遞和一種大型的A神經纖維與C神經纖維有關。以往認為負責癢感的神經其實和負責痛感的神經類似,只是刺激的程度不同便導致不同的感覺,特別是在一些C神經纖維受組織胺刺激後可以發現此現象,有些研究者認為認為人體中應該有專門負責癢覺的神經纖維。

到底是什麼物質讓神經知道要傳遞癢的感覺呢?研究發現有許多物質都會讓皮膚產生癢感,其中最受矚目的便是組織胺(histamine)了。

醫學界早就發現,將低濃度的組織胺注射至表皮真皮交界處的淺層皮膚時會產生劇烈的癢感,但同樣的低濃度組織胺打入真皮深層時卻會造成痛感。

皮膚中的肥大細胞會製造組織胺並且儲存在細胞質的顆粒(granules)中,一旦受到刺激,顆粒中的組織胺便會釋放出來導致皮膚發癢,因此有些發癢物質便是間接透過促進組織胺的釋放而導致癢感,組織胺會與H1受體結合而造成發癢。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物質也被發現會導致癢的感覺,包括trypsin、papain、一些生物性胺(biogenic amines)或激肽(kinins)如serotonin、bradykinin、kallidin與kallikrein等、一些神經末梢傳導物質如P物質(substance P)、血管活性腸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s;VIP)等。


│Q│為什麼醫師要病友擦乳液?乳液是異膚治療的聖杯!

│A│
「醫師,我都有在擦藥了,乳液還要擦嗎?」

我的回答是,「天天擦、持續擦、想到就擦!」因為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來說,乳液不只是輔助,而是治療的一部分。

異膚的核心問題,在於皮膚屏障本身就比較脆弱。有點像一道牆,如果牆上有破洞,裡面的水會流出去,外面的灰塵、細菌、過敏原也容易進來。這時候,只靠藥物治療症狀,還不足以修補這道牆,保濕才是修復皮膚的第一步。

我們在很多新藥的臨床試驗中也會要求病人每天配合擦乳液,因為這樣才能讓治療效果完整發揮出來。甚至有些研究發現,只擦乳液、不用藥的對照組,症狀也有明顯改善,代表乳液本身就有不小的幫助。

擦乳液的頻率,我的建議是「想到就擦,能擦就擦」,沒有一定要固定什麼時間,只要能讓皮膚保持濕潤,就是對的做法。不過,也常聽病人說,「乳液好多種,不知道該怎麼選?」我會建議從簡單的原則開始──選擇無香料、無酒精、低刺激性的產品會比較安全。市面上有很多成分像是乳木果油、燕麥、玻尿酸、神經醯胺等,其實沒有誰比較好,關鍵在於擦得舒服、願意天天擦,這樣才有用。

有些人皮膚比較乾,擦油一點沒問題;有些人容易長痘痘,那就改擦清爽一點的。夏天熱,就選清爽型;冬天乾,就選滋潤型,不一定要對某個牌子忠誠,只要適合你,就是好乳液。

診間也有不少患者,一開始是皮膚狀況不穩定,會先用藥控制,同時我一定會提醒他們:乳液不能停,要每天擦。等症狀穩定後,很多人可以慢慢減少用藥,靠保濕來維持皮膚健康。這樣不但減少藥物的使用,也讓皮膚狀況越來越穩定。

我也會提醒家長們,孩子的皮膚狀況如果比較敏感,除了幫他擦之外,也可以從小教他自己學著保養皮膚,這是一種生活習慣的培養。長大以後,他會更懂得照顧自己的皮膚,這真的很重要。

乳液是異位性皮膚炎最安全、最基礎的日常照護。雖然不見得立刻見效,但日積月累,會慢慢幫助皮膚修復、減少刺激,讓皮膚越來越穩定、生活也能過得更自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