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旅行】五湖四海的滋味 東門市場
若說要在台北找富有外省氣息的菜市場,我想東門市場是其一。聞名川揚菜、六十幾年歷史的老館子銀翼餐廳就在步行五分鐘的距離,暗藏小巷隱幽細趣的永康街散步也可達,東門市場像是一個買菜之外、更可讓一家子隨意穿梭、豐儉由人的吃飽喝足之境,拯救了今日晌午不想入廚煮飯的煮婦。這市場自民國十七年建立至今,鐵皮屋下長巷迷宮似的蜿蜒,斑駁中生猛的常民味道不減,有人說它是貴婦的菜市場,然我一次又一次假日緩慢的逛過來,也找到屬於我自己風味的、美味不貴的東門市場路徑。
在東門市場的周圈腹地可吃些什麼呢。
我們愛市場內的一個小鋪子,利隆餡餅。僅兩坪大,落漆的老招牌,舊暮的?麵皮工作台,一望即知是歷史。母親與兒子共同攜手守攤做生意,他們轉身都不易的用滿是麵粉的雙手,捏出一個又一個豬肉、牛肉、韭菜和蘿蔔絲餡餅,做好以後並細心用白棉布覆蓋保溫著,暖暖熱熱、汁鮮皮香、餡料厚實不偷減,沒有了不起的豪華美味,只有尋常人家的庶民味道。一次吃一個喜歡的口味,可能兩三百卡路里,剛剛好。
假日的東門市場,人聲沸騰,餡餅過後還想繼續吃呢。於是走到近市場口另一家既老且小的鋪子,江記豆花。沒有任何多餘選擇的配料,這裡的豆花只有淋上軟而不爛的花生與糖水,放豆花的圓鐵桶已工作三十幾年,還刷洗保持的晶晶亮亮,讓人看了放心,器具沒壞當一直用下去,而不去管所謂的新功能、新感覺或新潮流。
煮飯人的搜奇殿堂 台北濱江市場
想品嚐初春大直徑的烤白蘆筍嗎?想煮煮看新鮮的土當歸葉雞湯麼?聽說新品種花椰菜有寶紫色和金黃色的呢,可得上哪兒去找?還有新鮮的草菇、嫩茸茸的秋葵、小而香的土芒果、美麗又清甜的蘆筍花,這些菜市場平常不那麼易見的果蔬,偶而在我這婦人心裡轉啊轉的。
認真煮飯煮了十多年、有時難免失去些靈感或想像,當鍋鏟低潮來襲時我便會想,不如去濱江果菜市場走走吧,也許會比翻幾本食譜書更靈現具體多了。
煮飯的源頭,永遠是從一塊肉、一片葉子、一粒米、一抹鹽開始,一尾失去彈性的海蝦、一把不是當令的葉菜,即使是廚神有鹽之花可灑下,也不會好吃。說到底,食材是根本。
而濱江市場每天囊括全台品質最高的蔬果於此批發零售,儼然是煮飯人的搜奇殿堂,它似一個綠色大獸,一天可吞吐二千公噸蔬果的交易量,總共聚集一百五十個零售攤位,許多餐廳廚師在這裡鷹眼穿梭、找尋最鮮的貨色,不論什麼季節去,它從來不曾讓我失望,我總是可以在這棋盤式走道、迷宮似的市場來回踏巡裡,循線到節氣的呼喚,摸觸到全省各地珍稀食材的新出土。
我在濱江市場(正式名稱是臺北市第二果菜批發市場)出沒已十多年,就像築地魚市一樣、它占地面積大卻繁華有序,產地直送的蔬果當天一車一車駛進來,滿載農友們內心對收成有個批發好價錢的盼望,市場裡的每一顆瓜果、每一株菜葉、每一個塊莖,精精壯壯的,皆釋放出強盛的生命能量,各種型態的消費者背著購物袋群聚於此、流連再三,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在這裡也能看熱鬧,整體性樂趣十足。
永遠和農民站在一起了 新店碧潭農夫市集
碧潭鄰近烏來山區,根據烏來區公所的資料,此地至今僅群聚一千多戶數泰雅族,整個烏來山區皆屬雪山山脈板岩系山塊範圍,峽谷、斷崖、瀑布的錯落分布,所以植生豐盛、大大有利鳥類與哺乳類動物的孳育,福山的哈盆地區甚至被稱為「台灣的亞馬遜」,可見烏來的地景風土之饒庶滋養。
而原住民「就地取材」的料理精神,多年來一直深深感動著我。他們彷若是天地間一種最文明最溫柔的獸,月光下喝小米酒、用石頭烤魚煮湯,向大自然取材、親手編織的竹簍掛在背後就是打獵捕魚載物的好夥伴(於是放肆使用塑膠袋容器的我們,顯得多麼嗆俗),我模仿他們吃溪澗邊的蕨類如過貓和山蘇,他們吟哦唱歌如此沉沉動聽,其圖騰、織物,無一不美。於是我猜想,碧潭的農夫市集,必然會有泰雅族的農事蔬菜魅影,足以讓我們城裡人垂涎、膜拜、採買吧。
果真碧潭農夫市集,擺設攤位雖僅十多戶,但吃喝冰熱生鮮都有,五臟俱全,目前是我所遊訪過私以為最美的本土市集所在。
我先買了兩個來自桃園龍德米庄所做的純米碗粿。此米庄活躍於好幾處的市集,他們以自然農法種稻米、自米自賣,我尤其愛他們的碗粿,對台北人來說,傳統純米製做的碗粿非常難尋。
越過龍德米庄的攤子,往前走幾步,我看到一位泰雅婦女在守攤。不得了,攤子上寫著「馬告」,可是新鮮馬告嗎?我馬上撲向前去。
攤位上陳列了少見的金黃色、紫色和螺旋狀花椰菜,令人驚喜,是日常料理的洋風變化
是的,這回不再只是馬告香腸而已,這回我可是遇到了新鮮馬告。泰雅阿姨打開馬告的小玻璃罐讓我嗅聞其味,一股沉穩濃郁的檸檬香瞬間撲鼻而來,芳味典雅清新,更勝於大剌剌的花椒。阿姨告訴我,馬告放冰箱冷凍可保存長達好幾年,可是我不需要這麼久的保存期啊,這麼美麗的味道,我很快就可以把它用盡。蒸魚、煮雞湯、炒馬鈴薯丁肉末、煎熟成豬排,我都可以用馬告使我的肉料理帶著山的神聖植物的馨芬。所以,我如何能不仰慕原住民的料理藝術呢。
維繫生命的食物來自農民,我們依附農民的勞作而生,我想,這些年我到農夫市集和農友的面對面請益,我在向天湖、三芝、淡水河邊、碧潭、台中、宜蘭、花蓮、台東、四四南村,或是家附近的五指山小農,跟他們直接買,我的心意很清楚,我永遠和農民站在一起了。【生活風景】宴客之湯
最近有機會到友人家作客,作客帶禮是舊時人們情感穿流的好傳統,可送什麼禮好呢?這從來不是簡單的問題,二十年前鄭重地獻上大蘋果禮盒、送兩包咖啡豆就可讓朋友感受到收禮的驚喜、送禮人的情意,如今網路宅配無所不及、人們衣食無虞,往往挖空心思也想不出到底送什麼禮才能不失儀、禮數周到、賓客兩歡,難哪。
而這位友人是經常五湖四海、參訪歐美日本各國建築物的室內設計師,有次聚會聽他形容在西班牙吃伊比利火腿的滋味如何撼動,那豬肉的榛果香氣與三十個月地窖低溫熟成所帶來的口感溫潤,令他久久難忘,嗚,遇到這樣美食成精、見多識廣的朋友,到他家作客送禮、還能帶些什麼有新意呢。
想了又想,何不就走在地純樸路線。於是我們帶了二十個炭烤胡椒餅,和一大鍋用全雞所燉煮的紅麴雞湯到朋友家,此古早味胡椒餅的木炭烘烤工序,造就了黑豬肉內餡的柔嫩多汁和餅皮的酥脆層次,十多年來一直是我的點心最愛之一,而這鍋雞湯除了傳統釀造紅麴以外,無任何其它豪華食材添加,靠的就是土雞和紅麴熬煮兩個小時的原味。吃遍四方的好友咬下胡椒餅、端起雞湯啜了一大口,眼神晶亮亮,直到一年後,他們一家子還念念不忘那個下午簡單的餅與湯。
足見美好的食物,所能帶給友誼的添香長長久久。也就不枉費我們當初作客時的苦苦思量。
「醃篤鮮」就是一道可以在自己家裡動手做的江浙菜系名湯,不論宴客或家人嘴饞,「醃篤鮮」雖豪華,但比起佛跳牆又溫潤平易得多,與一般湯火鍋相比則更隆重濃醇,那乳白色的湯汁裡,久燉筋肉所釋放出膠原蛋白的潤,百頁豆腐在砂鍋內的綿軟,引人不停地下箸。
我們甚少在館子裡點醃篤鮮,蓋這道料理費工又費食材,在館子裡點它荷包頗傷,因此,若能學會燉這道名湯,一輩子都很受用。醃篤鮮的主要材料是百頁結、冬筍、青江菜、金華火腿、豬腳(或五花肉),冬筍以竹山最有名,物以稀為貴,我在菜市場買到兩小支外殼毛茸茸、不到巴掌大的輕盈,秤一秤竟要價一百五十塊錢,但冬筍硬是值得這身價,煮得越久它越香,整個屋子香得像藏個江浙大廚在廚房裡掌鑊似的。再秤兩斤黑豬後蹄,主材料就都齊備了。當然還少不了起鍋前,這一季天氣好、長得肥碩的青江菜。
像這樣一鍋精華鮮美的好湯,是我們小島人民四季圍桌時,感覺最慶賀最放鬆的時刻了,日常裡生病的人要喝湯,放假時幸福的人更要喝湯,簡單的豆芽番茄排骨湯是小喜樂,而一鍋風味濃郁、食材豐富、顏色好看、忘記卡路里的傳統燉湯則是小放縱,再清炒兩盤時蔬、清蒸一尾當令肥美的魚,飯後端上金色蜜棗、紫色的蓮霧葡萄來收尾,那麼這一餐飯,了無缺憾。
【生活風景】菜價的思考
讓那些為我們種菜、種米、養魚、養蝦、養豬的辛勤工作者,承擔天災的壓力與損失之際,尚且能得到合理的報償吧。
週一菜市場公休,多數小農也在週六日的旺市,賣光自己菜園裡好幾天可採摘的蔬菜量,故週一的菜市場好冷清。有時我只好到農會的農夫市集去走走逛逛,帶著尋寶的心情,也許會遇上過貓、佛手瓜、秋葵等比較特別的菜蔬也不一定。今天倒是有兩把莖白細嫩的珠蔥,農夫已整理好一束一束鮮綠晶瑩,看起來我只要過了清水、切成小段,即可下肉絲快炒出一盤香氣四溢的蔥菜了。
可這把珠蔥的價錢並不便宜,五兩重、賣五十塊錢,五兩大約不到一百九十公克重,換算起來一斤約賣一百六十塊,而這是個好年冬,陽光夠、雨水充沛,這陣子全台蔬菜大盛產、價格低廉,一大顆三四斤重的高麗菜殺低價只賣二十塊,我手握著這把珠蔥,猶豫了五秒鐘。思考一會兒,我還是掏錢買下這把嫩如絨的蔬菜。
一來、因為珠蔥有季節性,值此冷涼的冬春之際,本地珠蔥的口味正值甜美,此時節若不把握把它大啖幾回,一錯過,就又是一年以後了。
記得小時候一大早上學前陪媽媽去種菜,她常念著「秋茄,白露蕹,恰毒過飯匙槍」,意思是,如果在秋天吃茄子或白露節氣時吃空心菜,那可就得當心比眼鏡蛇的毒性還要強了,要吃就吃當季的,不是當季的農作物不用奇門怪術可怎麼種得出來。因此,我從小對於「旬之味」就格外有信仰。
再且珠蔥種植不易,太多雨水它會爛、陽光太多又催它粗老,這好幾個月的生長期說短不短,說長不長,完全得靠老天爺晴雨雙全剛剛好的賞賜,若不幸遇上北台灣冬雨霪霪,逢久雨即泡爛,則在地珠蔥的身影就難覓了。
三是因為我曾自己親手整理過一大把帶著泥土的珠蔥,珠蔥頭堅硬無比,我先徒手將一球球的鱗莖撥去泥土、再剝開一層層的紅色外膜,不僅耗費時間、且手指頭經數十分鐘的去土、剝膜的,其痛無比,原來,種珠蔥辛苦、把整理珠蔥到漂漂亮亮可切可煮更是不輕鬆!這麼一想,一把經過夜風雨露陽光吻炙、渾身上下充滿養分可滋潤人類生命健康的珠蔥,又得洗淨整理到有賣相,付給農人五十塊錢的酬勞,如何能算多呢。
便利商店一小包機器大量生產、含人工香料的洋芋片賣三十九塊,冷飲店裡一杯珍珠奶茶也可賣到七十塊錢,一小球進口冰淇淋動輒破百元以上,而一把蔬菜所能夠帶給晚餐的趣味,理應超越那些快速生產製造的「食物」吧。這樣的比較法,或許可讓人較清楚思考自然農法蔬菜的合理價格。
其實我不是非有機蔬菜不買不食,傳統菜市場路口的大多數小農與老農並無能力或財力去申請有機認證的執照,但我依然願意日日去尋索他們小小攤子上的農作與收穫,因為:
他們會教我怎麼辨認原生種的莧菜,
他們會告訴我芋頭為什麼被蟲咬得這麼多窟窿,
他們會教我怎麼煮福菜蒸肉餅和破布子清蒸魚,
他們還會教我佛手瓜煮湯加虱目魚丸更爽口更甜。
他們說,今天這些菜就算賣光光也沒有賺幾百塊錢,我何必騙你有沒有農藥呢。
或種菜先讓蟲吃飽了,人還是有得吃啊。
關於買菜我時時心裡在乎的,不是非要一張有機認證不可,但我很確定,我絕不希望肚子裡吃進已被禁用的農藥、過量的硝酸鹽或荷爾蒙生長激素,我不希望除草劑對土壤和生態的破壞,也不希望農人在種植的過程裡,因農藥的不當使用而損毀他自身的生命與健康,我不希望我吃飽了,但種菜的人卻病倒了。
我但願那農業的發展,但願我吃進去的每一口水果和蔬菜,不僅滿足我個人的口腹之慾或是維生所需,並且,那種植的人兒與環境,也可以跟著我的消費,無害、受眷顧。
據統計台灣一年大約消耗掉四萬公噸的農藥,四萬公噸的農藥量噴灑在你我每天吃食的農作上!四萬公噸絕對不是個可漠視的小數字!
不論是第一級禁用卻被偷用的極劇毒性或是第四級的輕毒性,農藥都會飄散到河水,會染上農友的手與鼻,會殘留在菜葉,會侵蝕了土地,會殘害採蜜授粉的蜜蜂,最終可能會進了我們的舌尖與腹肚,作為一個每天料理和採買的女人,我想,我至少,也必須,透過消費的行為來表達我對農藥農業的擔慮,與絕對的謹慎。
所以,舉凡商店通路的有機蔬果,或是路邊小農的一台菜車他勤懇表示不濫用農藥,凡充滿生機的可食新鮮,我都很歡喜的掂斤秤兩帶回家。
我的小家庭每天烹煮四人份晚餐,通常食用三種總共不超過一公斤的蔬菜、三百公克左右的肉類或海鮮、三四顆雞蛋或一份豆腐,以及兩杯白米(四碗白飯),如此分量即足夠餵飽全家人,既不造成廚餘浪費,也不會匱飢。
源自於對採購分量的自覺與節制,使我有能力去採買較安心、粗耕或是自然農法的蔬菜,可以選購人道飼養的雞蛋,可以採買無毒養殖的本島海鮮,買少一點,吃少一點,吃的天然一點,取之適量,是以純淨。
十幾年前兩個孩子甫陸續出世,我開始在辦公午休時間,去採買些自然農法的蔬菜、蛋、白米等食材,記得當時婆婆、媽媽和許多女同事們,對於這些有機種植蔬果的售價,感到相當困惑甚至不以為然,她們常常圍觀我的菜籃以後,下了結論「你被騙了呀,這有不有機誰知道,這麼貴的菜你也買!」
至今十幾年過去,隨著全球有機農業的發展、台灣各種蔬果通路的擴張,以及國人對食物必須安心純粹的渴望,有機無毒的飲食生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我購買有機菜的消費行為,逐漸不再被視為稀奇或傻氣,我們每天一早起床就張開口喝水,乾淨的水要來自於不受汙染的河川和流經的土地,所以,不迷信有機的標籤,但我支持力求純淨的農業,不談輝煌的理念,落實於消費,只因我的家庭日日需要農業的供應。
讓那些為我們種菜、種米、養魚、養蝦、養豬的辛勤工作者,承擔天災的壓力與損失之際,尚且能得到合理的報償吧,至少讓他們可以養家、付孩子學費、繳房貸、繳水電、繳農地租金買肥料,以這個角度為出發,菜價的合理性,我們於是有了更寬厚的思考空間。 【生活風景】媽媽的雞酒糯米飯
媽媽是這麼的會使用糯米,當年那粗勇的雙手如今已布滿老人斑,力氣逐年變小了,為愛用糯米來繁衍下一代的生命,卻不曾改變。
孩子們秋天時回外婆家吃飯,吃到老人家一時興起、用電子鍋烹煮的薑母雞酒糯米飯。我的老媽媽整整倒了一大瓶米酒下去,那鍋蓋一打開,富含酒香的蒸氣一股腦兒地撲襲在臉上,令一群孩子們頓感驚喜。我笑著跟媽媽說,又沒有人做月子、今天怎麼煮這麼補。媽媽無回答我,只是望著發育中的孫子孫女們,和愛吃古早味的女婿,一臉慈然。
糯米外觀呈白色、不透明,味甘、性溫、補氣,尤適合在寒涼季節食用養元氣,雞酒糯米飯是一道非常鄉土、且毫無花俏之處的料理,連顏色的層次變化都談不上,和孩子們平常喜愛的鯷魚香腸披薩、乳酪馬鈴薯疙瘩或海蝦蘆筍義大利麵那樣視覺與口感上的豐盛,這就只是老薑母和麻油煸香以後,和雞肉、長糯米一起倒入於電子鍋,再加上一整瓶米酒(加不加水由人隨意了)、鹽巴調味,即可按鍵等待煮熟。
不想孩子們竟對這雞酒糯米飯萬分驚豔,咬在口裡燒燙燙的直說真好吃真好吃。米酒蒸煮過後的特有芳香,糯米的軟滑黏性與雞腿肉的鮮嫩,揉合了薑母不刺激又順口的辛香味兒,雞汁於米粒間如此柔美,帶來舌尖上的大滿足。真懂得吃的孩子,對這種不花俏的傳統料理,也有能力品味出質樸食材它本身的華美。
於是我打電話給媽媽,請她教我怎麼做薑母雞酒糯米飯,但老人家淡定於電話線的那一頭拒絕了我,她說,你們喜歡吃,只要回來我就煮給你們吃啊,你幹麼什麼都要會!你那麼能幹做什麼!電話裡哪能教煮飯教得清楚,你回來我才煮給你看!
媽媽在電話裡的每一句,我都嗅出了一位老婦對於女兒長大成人以後的廚藝能力精進而感到說不出口的矛盾、不安、沮喪。女兒越能煮,帶孫孩們回娘家吃飯的頻率似乎就越低,中年女兒不需再如此依賴媽媽的家常菜飯,這可也讓老人心裡憂愁。我悄悄的感傷起來,也許這些年我忽略媽媽太多,回家吃飯的頻率怎樣都嫌不夠。
自幼即喪母的媽媽還擅長做蕉葉糯米飯,並不是印尼風味那一款加了南薑、香茅、椰汁的方式,而是她幼年在金瓜寮鄉間,跟隨著姨嬸長輩去充分利用山區野生蕉葉所包捲的蝦米、蘿蔔乾糯米飯,靠山吃山的人連溪邊的蕨類都能採吃,拿蕉葉來當食器,其創意與藝術性,又豈是如今的高級骨瓷餐具可比擬。
媽媽是這麼的會使用糯米,當年那粗勇的雙手如今已布滿老人斑,力氣逐年變小了,為愛用糯米來繁衍下一代的生命,卻不曾改變。
我還是偷偷的把這道鄉土料理給學起來,但不讓媽媽知道。
過幾年她更老了,當有一天煮不動時,我再煮一大鍋給媽媽和弟弟妹妹們吃,允諾實踐媽媽常交待我的,長姊如母。
若說要在台北找富有外省氣息的菜市場,我想東門市場是其一。聞名川揚菜、六十幾年歷史的老館子銀翼餐廳就在步行五分鐘的距離,暗藏小巷隱幽細趣的永康街散步也可達,東門市場像是一個買菜之外、更可讓一家子隨意穿梭、豐儉由人的吃飽喝足之境,拯救了今日晌午不想入廚煮飯的煮婦。這市場自民國十七年建立至今,鐵皮屋下長巷迷宮似的蜿蜒,斑駁中生猛的常民味道不減,有人說它是貴婦的菜市場,然我一次又一次假日緩慢的逛過來,也找到屬於我自己風味的、美味不貴的東門市場路徑。
在東門市場的周圈腹地可吃些什麼呢。
我們愛市場內的一個小鋪子,利隆餡餅。僅兩坪大,落漆的老招牌,舊暮的?麵皮工作台,一望即知是歷史。母親與兒子共同攜手守攤做生意,他們轉身都不易的用滿是麵粉的雙手,捏出一個又一個豬肉、牛肉、韭菜和蘿蔔絲餡餅,做好以後並細心用白棉布覆蓋保溫著,暖暖熱熱、汁鮮皮香、餡料厚實不偷減,沒有了不起的豪華美味,只有尋常人家的庶民味道。一次吃一個喜歡的口味,可能兩三百卡路里,剛剛好。
假日的東門市場,人聲沸騰,餡餅過後還想繼續吃呢。於是走到近市場口另一家既老且小的鋪子,江記豆花。沒有任何多餘選擇的配料,這裡的豆花只有淋上軟而不爛的花生與糖水,放豆花的圓鐵桶已工作三十幾年,還刷洗保持的晶晶亮亮,讓人看了放心,器具沒壞當一直用下去,而不去管所謂的新功能、新感覺或新潮流。
煮飯人的搜奇殿堂 台北濱江市場
想品嚐初春大直徑的烤白蘆筍嗎?想煮煮看新鮮的土當歸葉雞湯麼?聽說新品種花椰菜有寶紫色和金黃色的呢,可得上哪兒去找?還有新鮮的草菇、嫩茸茸的秋葵、小而香的土芒果、美麗又清甜的蘆筍花,這些菜市場平常不那麼易見的果蔬,偶而在我這婦人心裡轉啊轉的。
認真煮飯煮了十多年、有時難免失去些靈感或想像,當鍋鏟低潮來襲時我便會想,不如去濱江果菜市場走走吧,也許會比翻幾本食譜書更靈現具體多了。
煮飯的源頭,永遠是從一塊肉、一片葉子、一粒米、一抹鹽開始,一尾失去彈性的海蝦、一把不是當令的葉菜,即使是廚神有鹽之花可灑下,也不會好吃。說到底,食材是根本。
而濱江市場每天囊括全台品質最高的蔬果於此批發零售,儼然是煮飯人的搜奇殿堂,它似一個綠色大獸,一天可吞吐二千公噸蔬果的交易量,總共聚集一百五十個零售攤位,許多餐廳廚師在這裡鷹眼穿梭、找尋最鮮的貨色,不論什麼季節去,它從來不曾讓我失望,我總是可以在這棋盤式走道、迷宮似的市場來回踏巡裡,循線到節氣的呼喚,摸觸到全省各地珍稀食材的新出土。
我在濱江市場(正式名稱是臺北市第二果菜批發市場)出沒已十多年,就像築地魚市一樣、它占地面積大卻繁華有序,產地直送的蔬果當天一車一車駛進來,滿載農友們內心對收成有個批發好價錢的盼望,市場裡的每一顆瓜果、每一株菜葉、每一個塊莖,精精壯壯的,皆釋放出強盛的生命能量,各種型態的消費者背著購物袋群聚於此、流連再三,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在這裡也能看熱鬧,整體性樂趣十足。
永遠和農民站在一起了 新店碧潭農夫市集
碧潭鄰近烏來山區,根據烏來區公所的資料,此地至今僅群聚一千多戶數泰雅族,整個烏來山區皆屬雪山山脈板岩系山塊範圍,峽谷、斷崖、瀑布的錯落分布,所以植生豐盛、大大有利鳥類與哺乳類動物的孳育,福山的哈盆地區甚至被稱為「台灣的亞馬遜」,可見烏來的地景風土之饒庶滋養。
而原住民「就地取材」的料理精神,多年來一直深深感動著我。他們彷若是天地間一種最文明最溫柔的獸,月光下喝小米酒、用石頭烤魚煮湯,向大自然取材、親手編織的竹簍掛在背後就是打獵捕魚載物的好夥伴(於是放肆使用塑膠袋容器的我們,顯得多麼嗆俗),我模仿他們吃溪澗邊的蕨類如過貓和山蘇,他們吟哦唱歌如此沉沉動聽,其圖騰、織物,無一不美。於是我猜想,碧潭的農夫市集,必然會有泰雅族的農事蔬菜魅影,足以讓我們城裡人垂涎、膜拜、採買吧。
果真碧潭農夫市集,擺設攤位雖僅十多戶,但吃喝冰熱生鮮都有,五臟俱全,目前是我所遊訪過私以為最美的本土市集所在。
我先買了兩個來自桃園龍德米庄所做的純米碗粿。此米庄活躍於好幾處的市集,他們以自然農法種稻米、自米自賣,我尤其愛他們的碗粿,對台北人來說,傳統純米製做的碗粿非常難尋。
越過龍德米庄的攤子,往前走幾步,我看到一位泰雅婦女在守攤。不得了,攤子上寫著「馬告」,可是新鮮馬告嗎?我馬上撲向前去。
攤位上陳列了少見的金黃色、紫色和螺旋狀花椰菜,令人驚喜,是日常料理的洋風變化
是的,這回不再只是馬告香腸而已,這回我可是遇到了新鮮馬告。泰雅阿姨打開馬告的小玻璃罐讓我嗅聞其味,一股沉穩濃郁的檸檬香瞬間撲鼻而來,芳味典雅清新,更勝於大剌剌的花椒。阿姨告訴我,馬告放冰箱冷凍可保存長達好幾年,可是我不需要這麼久的保存期啊,這麼美麗的味道,我很快就可以把它用盡。蒸魚、煮雞湯、炒馬鈴薯丁肉末、煎熟成豬排,我都可以用馬告使我的肉料理帶著山的神聖植物的馨芬。所以,我如何能不仰慕原住民的料理藝術呢。
維繫生命的食物來自農民,我們依附農民的勞作而生,我想,這些年我到農夫市集和農友的面對面請益,我在向天湖、三芝、淡水河邊、碧潭、台中、宜蘭、花蓮、台東、四四南村,或是家附近的五指山小農,跟他們直接買,我的心意很清楚,我永遠和農民站在一起了。【生活風景】宴客之湯
最近有機會到友人家作客,作客帶禮是舊時人們情感穿流的好傳統,可送什麼禮好呢?這從來不是簡單的問題,二十年前鄭重地獻上大蘋果禮盒、送兩包咖啡豆就可讓朋友感受到收禮的驚喜、送禮人的情意,如今網路宅配無所不及、人們衣食無虞,往往挖空心思也想不出到底送什麼禮才能不失儀、禮數周到、賓客兩歡,難哪。
而這位友人是經常五湖四海、參訪歐美日本各國建築物的室內設計師,有次聚會聽他形容在西班牙吃伊比利火腿的滋味如何撼動,那豬肉的榛果香氣與三十個月地窖低溫熟成所帶來的口感溫潤,令他久久難忘,嗚,遇到這樣美食成精、見多識廣的朋友,到他家作客送禮、還能帶些什麼有新意呢。
想了又想,何不就走在地純樸路線。於是我們帶了二十個炭烤胡椒餅,和一大鍋用全雞所燉煮的紅麴雞湯到朋友家,此古早味胡椒餅的木炭烘烤工序,造就了黑豬肉內餡的柔嫩多汁和餅皮的酥脆層次,十多年來一直是我的點心最愛之一,而這鍋雞湯除了傳統釀造紅麴以外,無任何其它豪華食材添加,靠的就是土雞和紅麴熬煮兩個小時的原味。吃遍四方的好友咬下胡椒餅、端起雞湯啜了一大口,眼神晶亮亮,直到一年後,他們一家子還念念不忘那個下午簡單的餅與湯。
足見美好的食物,所能帶給友誼的添香長長久久。也就不枉費我們當初作客時的苦苦思量。
「醃篤鮮」就是一道可以在自己家裡動手做的江浙菜系名湯,不論宴客或家人嘴饞,「醃篤鮮」雖豪華,但比起佛跳牆又溫潤平易得多,與一般湯火鍋相比則更隆重濃醇,那乳白色的湯汁裡,久燉筋肉所釋放出膠原蛋白的潤,百頁豆腐在砂鍋內的綿軟,引人不停地下箸。
我們甚少在館子裡點醃篤鮮,蓋這道料理費工又費食材,在館子裡點它荷包頗傷,因此,若能學會燉這道名湯,一輩子都很受用。醃篤鮮的主要材料是百頁結、冬筍、青江菜、金華火腿、豬腳(或五花肉),冬筍以竹山最有名,物以稀為貴,我在菜市場買到兩小支外殼毛茸茸、不到巴掌大的輕盈,秤一秤竟要價一百五十塊錢,但冬筍硬是值得這身價,煮得越久它越香,整個屋子香得像藏個江浙大廚在廚房裡掌鑊似的。再秤兩斤黑豬後蹄,主材料就都齊備了。當然還少不了起鍋前,這一季天氣好、長得肥碩的青江菜。
像這樣一鍋精華鮮美的好湯,是我們小島人民四季圍桌時,感覺最慶賀最放鬆的時刻了,日常裡生病的人要喝湯,放假時幸福的人更要喝湯,簡單的豆芽番茄排骨湯是小喜樂,而一鍋風味濃郁、食材豐富、顏色好看、忘記卡路里的傳統燉湯則是小放縱,再清炒兩盤時蔬、清蒸一尾當令肥美的魚,飯後端上金色蜜棗、紫色的蓮霧葡萄來收尾,那麼這一餐飯,了無缺憾。
【生活風景】菜價的思考
讓那些為我們種菜、種米、養魚、養蝦、養豬的辛勤工作者,承擔天災的壓力與損失之際,尚且能得到合理的報償吧。
週一菜市場公休,多數小農也在週六日的旺市,賣光自己菜園裡好幾天可採摘的蔬菜量,故週一的菜市場好冷清。有時我只好到農會的農夫市集去走走逛逛,帶著尋寶的心情,也許會遇上過貓、佛手瓜、秋葵等比較特別的菜蔬也不一定。今天倒是有兩把莖白細嫩的珠蔥,農夫已整理好一束一束鮮綠晶瑩,看起來我只要過了清水、切成小段,即可下肉絲快炒出一盤香氣四溢的蔥菜了。
可這把珠蔥的價錢並不便宜,五兩重、賣五十塊錢,五兩大約不到一百九十公克重,換算起來一斤約賣一百六十塊,而這是個好年冬,陽光夠、雨水充沛,這陣子全台蔬菜大盛產、價格低廉,一大顆三四斤重的高麗菜殺低價只賣二十塊,我手握著這把珠蔥,猶豫了五秒鐘。思考一會兒,我還是掏錢買下這把嫩如絨的蔬菜。
一來、因為珠蔥有季節性,值此冷涼的冬春之際,本地珠蔥的口味正值甜美,此時節若不把握把它大啖幾回,一錯過,就又是一年以後了。
記得小時候一大早上學前陪媽媽去種菜,她常念著「秋茄,白露蕹,恰毒過飯匙槍」,意思是,如果在秋天吃茄子或白露節氣時吃空心菜,那可就得當心比眼鏡蛇的毒性還要強了,要吃就吃當季的,不是當季的農作物不用奇門怪術可怎麼種得出來。因此,我從小對於「旬之味」就格外有信仰。
再且珠蔥種植不易,太多雨水它會爛、陽光太多又催它粗老,這好幾個月的生長期說短不短,說長不長,完全得靠老天爺晴雨雙全剛剛好的賞賜,若不幸遇上北台灣冬雨霪霪,逢久雨即泡爛,則在地珠蔥的身影就難覓了。
三是因為我曾自己親手整理過一大把帶著泥土的珠蔥,珠蔥頭堅硬無比,我先徒手將一球球的鱗莖撥去泥土、再剝開一層層的紅色外膜,不僅耗費時間、且手指頭經數十分鐘的去土、剝膜的,其痛無比,原來,種珠蔥辛苦、把整理珠蔥到漂漂亮亮可切可煮更是不輕鬆!這麼一想,一把經過夜風雨露陽光吻炙、渾身上下充滿養分可滋潤人類生命健康的珠蔥,又得洗淨整理到有賣相,付給農人五十塊錢的酬勞,如何能算多呢。
便利商店一小包機器大量生產、含人工香料的洋芋片賣三十九塊,冷飲店裡一杯珍珠奶茶也可賣到七十塊錢,一小球進口冰淇淋動輒破百元以上,而一把蔬菜所能夠帶給晚餐的趣味,理應超越那些快速生產製造的「食物」吧。這樣的比較法,或許可讓人較清楚思考自然農法蔬菜的合理價格。
其實我不是非有機蔬菜不買不食,傳統菜市場路口的大多數小農與老農並無能力或財力去申請有機認證的執照,但我依然願意日日去尋索他們小小攤子上的農作與收穫,因為:
他們會教我怎麼辨認原生種的莧菜,
他們會告訴我芋頭為什麼被蟲咬得這麼多窟窿,
他們會教我怎麼煮福菜蒸肉餅和破布子清蒸魚,
他們還會教我佛手瓜煮湯加虱目魚丸更爽口更甜。
他們說,今天這些菜就算賣光光也沒有賺幾百塊錢,我何必騙你有沒有農藥呢。
或種菜先讓蟲吃飽了,人還是有得吃啊。
關於買菜我時時心裡在乎的,不是非要一張有機認證不可,但我很確定,我絕不希望肚子裡吃進已被禁用的農藥、過量的硝酸鹽或荷爾蒙生長激素,我不希望除草劑對土壤和生態的破壞,也不希望農人在種植的過程裡,因農藥的不當使用而損毀他自身的生命與健康,我不希望我吃飽了,但種菜的人卻病倒了。
我但願那農業的發展,但願我吃進去的每一口水果和蔬菜,不僅滿足我個人的口腹之慾或是維生所需,並且,那種植的人兒與環境,也可以跟著我的消費,無害、受眷顧。
據統計台灣一年大約消耗掉四萬公噸的農藥,四萬公噸的農藥量噴灑在你我每天吃食的農作上!四萬公噸絕對不是個可漠視的小數字!
不論是第一級禁用卻被偷用的極劇毒性或是第四級的輕毒性,農藥都會飄散到河水,會染上農友的手與鼻,會殘留在菜葉,會侵蝕了土地,會殘害採蜜授粉的蜜蜂,最終可能會進了我們的舌尖與腹肚,作為一個每天料理和採買的女人,我想,我至少,也必須,透過消費的行為來表達我對農藥農業的擔慮,與絕對的謹慎。
所以,舉凡商店通路的有機蔬果,或是路邊小農的一台菜車他勤懇表示不濫用農藥,凡充滿生機的可食新鮮,我都很歡喜的掂斤秤兩帶回家。
我的小家庭每天烹煮四人份晚餐,通常食用三種總共不超過一公斤的蔬菜、三百公克左右的肉類或海鮮、三四顆雞蛋或一份豆腐,以及兩杯白米(四碗白飯),如此分量即足夠餵飽全家人,既不造成廚餘浪費,也不會匱飢。
源自於對採購分量的自覺與節制,使我有能力去採買較安心、粗耕或是自然農法的蔬菜,可以選購人道飼養的雞蛋,可以採買無毒養殖的本島海鮮,買少一點,吃少一點,吃的天然一點,取之適量,是以純淨。
十幾年前兩個孩子甫陸續出世,我開始在辦公午休時間,去採買些自然農法的蔬菜、蛋、白米等食材,記得當時婆婆、媽媽和許多女同事們,對於這些有機種植蔬果的售價,感到相當困惑甚至不以為然,她們常常圍觀我的菜籃以後,下了結論「你被騙了呀,這有不有機誰知道,這麼貴的菜你也買!」
至今十幾年過去,隨著全球有機農業的發展、台灣各種蔬果通路的擴張,以及國人對食物必須安心純粹的渴望,有機無毒的飲食生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我購買有機菜的消費行為,逐漸不再被視為稀奇或傻氣,我們每天一早起床就張開口喝水,乾淨的水要來自於不受汙染的河川和流經的土地,所以,不迷信有機的標籤,但我支持力求純淨的農業,不談輝煌的理念,落實於消費,只因我的家庭日日需要農業的供應。
讓那些為我們種菜、種米、養魚、養蝦、養豬的辛勤工作者,承擔天災的壓力與損失之際,尚且能得到合理的報償吧,至少讓他們可以養家、付孩子學費、繳房貸、繳水電、繳農地租金買肥料,以這個角度為出發,菜價的合理性,我們於是有了更寬厚的思考空間。 【生活風景】媽媽的雞酒糯米飯
媽媽是這麼的會使用糯米,當年那粗勇的雙手如今已布滿老人斑,力氣逐年變小了,為愛用糯米來繁衍下一代的生命,卻不曾改變。
孩子們秋天時回外婆家吃飯,吃到老人家一時興起、用電子鍋烹煮的薑母雞酒糯米飯。我的老媽媽整整倒了一大瓶米酒下去,那鍋蓋一打開,富含酒香的蒸氣一股腦兒地撲襲在臉上,令一群孩子們頓感驚喜。我笑著跟媽媽說,又沒有人做月子、今天怎麼煮這麼補。媽媽無回答我,只是望著發育中的孫子孫女們,和愛吃古早味的女婿,一臉慈然。
糯米外觀呈白色、不透明,味甘、性溫、補氣,尤適合在寒涼季節食用養元氣,雞酒糯米飯是一道非常鄉土、且毫無花俏之處的料理,連顏色的層次變化都談不上,和孩子們平常喜愛的鯷魚香腸披薩、乳酪馬鈴薯疙瘩或海蝦蘆筍義大利麵那樣視覺與口感上的豐盛,這就只是老薑母和麻油煸香以後,和雞肉、長糯米一起倒入於電子鍋,再加上一整瓶米酒(加不加水由人隨意了)、鹽巴調味,即可按鍵等待煮熟。
不想孩子們竟對這雞酒糯米飯萬分驚豔,咬在口裡燒燙燙的直說真好吃真好吃。米酒蒸煮過後的特有芳香,糯米的軟滑黏性與雞腿肉的鮮嫩,揉合了薑母不刺激又順口的辛香味兒,雞汁於米粒間如此柔美,帶來舌尖上的大滿足。真懂得吃的孩子,對這種不花俏的傳統料理,也有能力品味出質樸食材它本身的華美。
於是我打電話給媽媽,請她教我怎麼做薑母雞酒糯米飯,但老人家淡定於電話線的那一頭拒絕了我,她說,你們喜歡吃,只要回來我就煮給你們吃啊,你幹麼什麼都要會!你那麼能幹做什麼!電話裡哪能教煮飯教得清楚,你回來我才煮給你看!
媽媽在電話裡的每一句,我都嗅出了一位老婦對於女兒長大成人以後的廚藝能力精進而感到說不出口的矛盾、不安、沮喪。女兒越能煮,帶孫孩們回娘家吃飯的頻率似乎就越低,中年女兒不需再如此依賴媽媽的家常菜飯,這可也讓老人心裡憂愁。我悄悄的感傷起來,也許這些年我忽略媽媽太多,回家吃飯的頻率怎樣都嫌不夠。
自幼即喪母的媽媽還擅長做蕉葉糯米飯,並不是印尼風味那一款加了南薑、香茅、椰汁的方式,而是她幼年在金瓜寮鄉間,跟隨著姨嬸長輩去充分利用山區野生蕉葉所包捲的蝦米、蘿蔔乾糯米飯,靠山吃山的人連溪邊的蕨類都能採吃,拿蕉葉來當食器,其創意與藝術性,又豈是如今的高級骨瓷餐具可比擬。
媽媽是這麼的會使用糯米,當年那粗勇的雙手如今已布滿老人斑,力氣逐年變小了,為愛用糯米來繁衍下一代的生命,卻不曾改變。
我還是偷偷的把這道鄉土料理給學起來,但不讓媽媽知道。
過幾年她更老了,當有一天煮不動時,我再煮一大鍋給媽媽和弟弟妹妹們吃,允諾實踐媽媽常交待我的,長姊如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