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到底是用什麼原料做成的呢?
台灣一般主流的醬油,分成兩大系統,一種是豆麥醬油,另一種是黑豆醬油。豆麥醬油則以黃豆和小麥為原料,目前台灣的豆麥醬油釀造方法,普遍源自日治時期日本的釀造技術;黑豆醬油則是以黑豆為原料,釀造方法主要源自於中國大陸閩南、廣東等地。除了黑豆或黃豆與小麥之外,麴菌種和鹽也是醬油釀造一定要有的原料。
黑豆醬油與豆麥醬油有哪些差異?
除了使用原料不同之外,豆麥醬油與黑豆醬油在風味上也各有千秋,而且在製程上也有明顯的不同。以豆麥醬油而言,黃豆和小麥各自有其任務:黃豆負責提供蛋白質讓酵素滲透,達到發酵的目的;小麥則是提供麴菌生長所需的碳水化合物,麴菌生長的環境夠好,便可提升發酵的速度。以醬油成品的表現上來看,小麥具有呈色、提升香氣與甜味的功能。至於黑豆醬油,黑豆本身的蛋白質含量比黃豆高,且含有異黃酮、花青素、維生素E等營養成分,尤其是花青素,不僅能讓黑豆醬油在不依靠小麥或焦糖色素的幫助下呈現自然醬色,本身也是很好的抗氧化物質,所以十分適合用來釀造醬油。
有些豆麥醬油的原料標示上,會將「黃豆」寫成「脫脂黃豆」或「高蛋白黃豆片」,這是為什麼呢?這和黃豆是否有所不同?
所謂「脫脂黃豆」或「高蛋白黃豆片」,其實就是榨過油的黃豆渣,一顆完成黃豆大約有四成是蛋白質,將黃豆油脂壓榨出來後,留下的豆渣成分便幾乎全都是蛋白質,僅剩少數油脂殘留,因此才會稱之為「高蛋白」。由於豆麥醬油是讓麴菌去代謝蛋白質(也就是發酵),油脂的重要性並不那麼絕對,而且在黃豆壓榨的過程中,細胞膜會被破壞,使酵素更容易滲透,如此便可縮短釀造所需的時間。只要醬油工廠能保持嚴格的衛生管制,確保黃豆原料來源、品質,以及壓榨過程的安全,使用脫脂黃豆或高蛋白黃豆片釀造醬油,理論上是沒有問題的,不過話說回來,我們還是更推薦採用完整黃豆、以傳統方式釀造的醬油,畢竟這樣最天然,醬油的風味、香氣與口感也會比較好。在食安議題下一直被提及的「化學醬油」,到底是怎麼回事?
事實上,對昔日的人們來說,化學醬油是一種造福社會大眾的「新技術」,主要是日治時代由日方引進台灣的,傳統釀造醬油的發酵期程至少都要四個月,但化學醬油的製程可縮短到一週之內,降低許多成本,同時也反映在售價上,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裡,化學醬油的普及,對廣大群眾的飲食民生大計來講,其實是有幫助的。此外,化學醬油也並非是隨便就可以調配出來的,仍然需要使用豆麥原料才能製成。
既然如此,那麼化學醬油為何被形容得罪不可赦呢?
化學醬油並非以天然發酵的方式來製作,而是以具有腐蝕性的鹽酸加入榨過油的黃豆渣並加熱,來達到快速發酵的目的。黃豆渣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當酸遇到蛋白質,就會分解出胺基酸,無論是用鹽酸速成,還是以自然發酵,得到結果都是胺基酸,也就是說,醬油本身就是一種胺基酸液。然而,使用速成與激烈的方式,會產生天然純釀造所沒有的風險,強酸水解的過程中,會釋放出可能有害人體的物質,比方說3-單氯丙二醇,儘管各國研究結論不一,但還是有不少證據指出其有致癌風險。
台灣一般主流的醬油,分成兩大系統,一種是豆麥醬油,另一種是黑豆醬油。豆麥醬油則以黃豆和小麥為原料,目前台灣的豆麥醬油釀造方法,普遍源自日治時期日本的釀造技術;黑豆醬油則是以黑豆為原料,釀造方法主要源自於中國大陸閩南、廣東等地。除了黑豆或黃豆與小麥之外,麴菌種和鹽也是醬油釀造一定要有的原料。
黑豆醬油與豆麥醬油有哪些差異?
除了使用原料不同之外,豆麥醬油與黑豆醬油在風味上也各有千秋,而且在製程上也有明顯的不同。以豆麥醬油而言,黃豆和小麥各自有其任務:黃豆負責提供蛋白質讓酵素滲透,達到發酵的目的;小麥則是提供麴菌生長所需的碳水化合物,麴菌生長的環境夠好,便可提升發酵的速度。以醬油成品的表現上來看,小麥具有呈色、提升香氣與甜味的功能。至於黑豆醬油,黑豆本身的蛋白質含量比黃豆高,且含有異黃酮、花青素、維生素E等營養成分,尤其是花青素,不僅能讓黑豆醬油在不依靠小麥或焦糖色素的幫助下呈現自然醬色,本身也是很好的抗氧化物質,所以十分適合用來釀造醬油。
有些豆麥醬油的原料標示上,會將「黃豆」寫成「脫脂黃豆」或「高蛋白黃豆片」,這是為什麼呢?這和黃豆是否有所不同?
所謂「脫脂黃豆」或「高蛋白黃豆片」,其實就是榨過油的黃豆渣,一顆完成黃豆大約有四成是蛋白質,將黃豆油脂壓榨出來後,留下的豆渣成分便幾乎全都是蛋白質,僅剩少數油脂殘留,因此才會稱之為「高蛋白」。由於豆麥醬油是讓麴菌去代謝蛋白質(也就是發酵),油脂的重要性並不那麼絕對,而且在黃豆壓榨的過程中,細胞膜會被破壞,使酵素更容易滲透,如此便可縮短釀造所需的時間。只要醬油工廠能保持嚴格的衛生管制,確保黃豆原料來源、品質,以及壓榨過程的安全,使用脫脂黃豆或高蛋白黃豆片釀造醬油,理論上是沒有問題的,不過話說回來,我們還是更推薦採用完整黃豆、以傳統方式釀造的醬油,畢竟這樣最天然,醬油的風味、香氣與口感也會比較好。在食安議題下一直被提及的「化學醬油」,到底是怎麼回事?
事實上,對昔日的人們來說,化學醬油是一種造福社會大眾的「新技術」,主要是日治時代由日方引進台灣的,傳統釀造醬油的發酵期程至少都要四個月,但化學醬油的製程可縮短到一週之內,降低許多成本,同時也反映在售價上,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裡,化學醬油的普及,對廣大群眾的飲食民生大計來講,其實是有幫助的。此外,化學醬油也並非是隨便就可以調配出來的,仍然需要使用豆麥原料才能製成。
既然如此,那麼化學醬油為何被形容得罪不可赦呢?
化學醬油並非以天然發酵的方式來製作,而是以具有腐蝕性的鹽酸加入榨過油的黃豆渣並加熱,來達到快速發酵的目的。黃豆渣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當酸遇到蛋白質,就會分解出胺基酸,無論是用鹽酸速成,還是以自然發酵,得到結果都是胺基酸,也就是說,醬油本身就是一種胺基酸液。然而,使用速成與激烈的方式,會產生天然純釀造所沒有的風險,強酸水解的過程中,會釋放出可能有害人體的物質,比方說3-單氯丙二醇,儘管各國研究結論不一,但還是有不少證據指出其有致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