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好味道,串起我的家鄉味,也讓我熱於燒菜當煮夫!
家常料理就是要簡單,對味跟好玩。專業料理要的是「專業」,標準作業程式及高品質。前者自娛娛人,天馬行空,就算有啥小失誤大夥兒也都一笑置之。後者就稍微沈重些了,稍有不慎,翻桌砸店的比比皆是。
我對於做菜的概念在於簡單,很多人喜歡把菜刻意做的複雜或者添加一大堆本來不屬於它的東西,為的只是要凸顯這個料理的創意及與眾不同,我雖然不反對創意,但是冗長複雜一昧追求花俏,我還是不太認同的。舉個簡單的例子,青菜最好吃的吃法一定是清炒,不是嗎?每個人對味道的感覺不同,酸甜苦辣鹹的體會也是天差地遠,對於食物的選擇各有偏好。但是每個人在腦海中最深的記憶應該還是小時候的味道,我是從小在上海家庭長大的台灣孩子,從小就喜歡待在廚房看外婆燒菜,最愛上海菜。學校放學時常常到同學家蹭飯(就是去吃白食) ,也愛台灣菜。有同學父母是北方人,最愛他們家的大餅,韭菜盒子,水餃⋯⋯。記得小時候三五好友最愛吃實惠的四川菜,一人點一個菜,飯隨便吃,把老闆吃到臉色鐵青。來了大陸才發現,原來湖南菜那麼辣,怎麼在台灣不是這個味?有機會都要試試,什麼味都嚐嚐,人生不後悔!
上次吃到了好久沒吃的東西,心裡默默地想:怎麼現在沒小時候好吃了!。不對不對,味道沒變,是口味變了,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不見了,它只存在記憶裡而不在味蕾中。我一直在找這個味道,也希望把這個味道一直留下來!我的初衷本來只想教教孩子,希望他們在國外空閒時能自己動手做做。沒想到小朋友愛吃卻不想做,反倒是每燒一道菜都讓我不由自主憶起兒時種種,想起媽媽,外婆,伯母,甚至同學,朋友的媽媽⋯⋯。小時候真沒把這些菜當回事,只是愛吃,只要吃飽,到現在已過中年,反而是天天想念!因此才有讓我有想要寫下來的衝動,因為我相信,總有一天我的兒女也會想念家裡的味道!
如果你看了這本書,如果也勾起了你的回憶,找個時間也把自家的味道紀錄下來吧,因為那永遠是最美好的味道!真的,對我來說,家裡的菜才是全世界最好吃,最簡單而且永遠吃不膩的!為什麼?因為這是家,這裡有愛的味道!料理前的準備,你要有個乾淨的廚房,髒亂的廚房絕對不會讓你有好的心情去做一道好的料理,所以,先把廚房整理乾淨吧!有了乾淨的廚房,還需要兩塊乾淨的抹布,洗潔劑,刷鍋鏟的刷子或是菜瓜布。邊做邊收會讓你更有條理的安排做菜的順序,這是跟我外婆學來的。我媽媽常說,沒本事收就沒有弄亂的權利。所以,既然有了一個乾淨的廚房,記得出來的時候它也要是乾淨的。
好了,這時候你可以開始找好用的工具了,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好的刀可以幫你省掉多少事;好的鍋子不會讓你擔心火候控制的不好,傳熱不均勻,或者沾鍋的痛苦。一把順手的鍋鏟可以保證你料理的食物,會按照你想要的方向前進。而我不是大廚,需要的調味料其實好簡單。鹽,糖,醬油是必不可少,台灣燒菜用的醬油就一種,廣東人分了生抽與老抽,上海人紅燒有一種紅燒醬油,也是類似於老抽的作用,糖有白糖,紅糖,冰糖,一般炒菜都用白糖,紅糖,冰糖適合紅燒,比較掛的住在食材上,冰糖上色會更亮些。鹽本就是萬味之王,不過還是慎用,免得燒出來會想打死賣鹽的。太白粉(生粉)只在它需要的地方才會出現,很多人不太會用,那就建議只用玉米澱粉(也是生粉的一種) 吧,比較不會出錯。
我不排斥味精,雞粉(精) 一類的調味品,不過在家吃飯,講究的還是原汁原味,所以這在我的廚房是找不到的,我用糖代替了,所以糖對我來說有兩個用途,一是提鮮,再來才是增甜。對油的要求我不高,現在都是精製油,應該也吃不壞身體吧,所以我不會迷信一定要用橄欖油,進口油之類的高價油。沒有必要或者搞不清楚實際成份的添加劑我一概不用。再說一次,在家吃飯,就是要簡單,就是要原汁原味。
香料也是必要的,我愛用八角,一些香葉或者桂皮。在超市貨架上琳琅滿目的香料我實在不是很懂。黑白胡椒粉家裡總是常備,有畫龍點睛的功效。當然,只要做台灣菜,白胡椒粉,五香粉,油蔥酥,醬油膏之類的調味品就是必須的了。上海菜講的是濃油赤醬,老抽(紅燒醬油) 也是不可少。為了燒川菜,家裡還是要有豆瓣醬,花椒,辣椒粉⋯⋯,這都是要從善如流,否則憑你食神轉世,也燒不出它應該有的味道,因菜而異吧!
辣椒,大蒜的用法要注意,否則百菜一味的結果會讓人抓狂的。四川菜,湖南菜都辣,各各辣的不一樣,這就是本事。我所有菜都用醬油鹽糖燒出來的,每個味道都不同,也算小有本事啦!好了,準備差不多了,各位跟我一起下廚吧⋯⋯!
家常料理就是要簡單,對味跟好玩。專業料理要的是「專業」,標準作業程式及高品質。前者自娛娛人,天馬行空,就算有啥小失誤大夥兒也都一笑置之。後者就稍微沈重些了,稍有不慎,翻桌砸店的比比皆是。
我對於做菜的概念在於簡單,很多人喜歡把菜刻意做的複雜或者添加一大堆本來不屬於它的東西,為的只是要凸顯這個料理的創意及與眾不同,我雖然不反對創意,但是冗長複雜一昧追求花俏,我還是不太認同的。舉個簡單的例子,青菜最好吃的吃法一定是清炒,不是嗎?每個人對味道的感覺不同,酸甜苦辣鹹的體會也是天差地遠,對於食物的選擇各有偏好。但是每個人在腦海中最深的記憶應該還是小時候的味道,我是從小在上海家庭長大的台灣孩子,從小就喜歡待在廚房看外婆燒菜,最愛上海菜。學校放學時常常到同學家蹭飯(就是去吃白食) ,也愛台灣菜。有同學父母是北方人,最愛他們家的大餅,韭菜盒子,水餃⋯⋯。記得小時候三五好友最愛吃實惠的四川菜,一人點一個菜,飯隨便吃,把老闆吃到臉色鐵青。來了大陸才發現,原來湖南菜那麼辣,怎麼在台灣不是這個味?有機會都要試試,什麼味都嚐嚐,人生不後悔!
上次吃到了好久沒吃的東西,心裡默默地想:怎麼現在沒小時候好吃了!。不對不對,味道沒變,是口味變了,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不見了,它只存在記憶裡而不在味蕾中。我一直在找這個味道,也希望把這個味道一直留下來!我的初衷本來只想教教孩子,希望他們在國外空閒時能自己動手做做。沒想到小朋友愛吃卻不想做,反倒是每燒一道菜都讓我不由自主憶起兒時種種,想起媽媽,外婆,伯母,甚至同學,朋友的媽媽⋯⋯。小時候真沒把這些菜當回事,只是愛吃,只要吃飽,到現在已過中年,反而是天天想念!因此才有讓我有想要寫下來的衝動,因為我相信,總有一天我的兒女也會想念家裡的味道!
如果你看了這本書,如果也勾起了你的回憶,找個時間也把自家的味道紀錄下來吧,因為那永遠是最美好的味道!真的,對我來說,家裡的菜才是全世界最好吃,最簡單而且永遠吃不膩的!為什麼?因為這是家,這裡有愛的味道!料理前的準備,你要有個乾淨的廚房,髒亂的廚房絕對不會讓你有好的心情去做一道好的料理,所以,先把廚房整理乾淨吧!有了乾淨的廚房,還需要兩塊乾淨的抹布,洗潔劑,刷鍋鏟的刷子或是菜瓜布。邊做邊收會讓你更有條理的安排做菜的順序,這是跟我外婆學來的。我媽媽常說,沒本事收就沒有弄亂的權利。所以,既然有了一個乾淨的廚房,記得出來的時候它也要是乾淨的。
好了,這時候你可以開始找好用的工具了,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好的刀可以幫你省掉多少事;好的鍋子不會讓你擔心火候控制的不好,傳熱不均勻,或者沾鍋的痛苦。一把順手的鍋鏟可以保證你料理的食物,會按照你想要的方向前進。而我不是大廚,需要的調味料其實好簡單。鹽,糖,醬油是必不可少,台灣燒菜用的醬油就一種,廣東人分了生抽與老抽,上海人紅燒有一種紅燒醬油,也是類似於老抽的作用,糖有白糖,紅糖,冰糖,一般炒菜都用白糖,紅糖,冰糖適合紅燒,比較掛的住在食材上,冰糖上色會更亮些。鹽本就是萬味之王,不過還是慎用,免得燒出來會想打死賣鹽的。太白粉(生粉)只在它需要的地方才會出現,很多人不太會用,那就建議只用玉米澱粉(也是生粉的一種) 吧,比較不會出錯。
我不排斥味精,雞粉(精) 一類的調味品,不過在家吃飯,講究的還是原汁原味,所以這在我的廚房是找不到的,我用糖代替了,所以糖對我來說有兩個用途,一是提鮮,再來才是增甜。對油的要求我不高,現在都是精製油,應該也吃不壞身體吧,所以我不會迷信一定要用橄欖油,進口油之類的高價油。沒有必要或者搞不清楚實際成份的添加劑我一概不用。再說一次,在家吃飯,就是要簡單,就是要原汁原味。
香料也是必要的,我愛用八角,一些香葉或者桂皮。在超市貨架上琳琅滿目的香料我實在不是很懂。黑白胡椒粉家裡總是常備,有畫龍點睛的功效。當然,只要做台灣菜,白胡椒粉,五香粉,油蔥酥,醬油膏之類的調味品就是必須的了。上海菜講的是濃油赤醬,老抽(紅燒醬油) 也是不可少。為了燒川菜,家裡還是要有豆瓣醬,花椒,辣椒粉⋯⋯,這都是要從善如流,否則憑你食神轉世,也燒不出它應該有的味道,因菜而異吧!
辣椒,大蒜的用法要注意,否則百菜一味的結果會讓人抓狂的。四川菜,湖南菜都辣,各各辣的不一樣,這就是本事。我所有菜都用醬油鹽糖燒出來的,每個味道都不同,也算小有本事啦!好了,準備差不多了,各位跟我一起下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