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時間釀美味,淬煉成典範

我出生那一天,傅老師已經在電視上教了五年的菜。

國二那年暑假,我十三歲,因為喜歡做菜,用零用錢買了人生的第一本食譜──電視食譜;已經是第十二版了,一本定價台幣九十元。這本食譜是傅老師為了上電視教做菜所準備的教材,全書沒有圖片,只有食譜,至今留在我的手邊,也是我最珍藏的一本食譜。

從小,因為家裡好客,父母也燒得一手好菜,家中時常有客人,我又是家中唯一一個男孩,順理成章,成了上市場幫忙提菜的小幫手;假日陪父母上菜市場買菜,幾乎成了我童年重要的記憶。

說到做菜的啟蒙,當然要算是我的父母,一個教我廣東客家菜,一個教我四川菜,他們看我也有興趣,索性也一步一步的把我往廚房帶。最早當然是買菜,認識食材,接著回到家裡,我要學著清洗整理食材。真的開始認真拿起菜刀,要算是五、六年級的事了。

我記得當時,父母只交給我切蔥薑蒜的工作,切段切絲切末的,一一備足;接著,才有青菜、雞、鴨、魚、肉等主食材備料的工作。也因為這樣按部就班的訓練,讓我練就了還不算差的刀工。

做菜這條路一路走來,因著興趣我從沒有間斷,也買食譜,也在報章雜誌上收集食譜,製作剪報,遇到美食節目也興味盎然的準時收看;漸漸地,脫離了父母的羽翼,往其他領域吸取養分。這幾十年下來,我主修新聞,做了新聞主播,企研所畢業,開了企管顧問公司。我從沒有想過會以美食烹飪為業,我的家人也沒有想過有一天我會在這裡開花結果,但一切因緣卻又順理成章的把我帶到這個看似無心插柳,其實我早己為它默默準備了數十年的美好應許之地。

接下來,我做美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這幾年下來,興趣和能力使然,讓我如魚得水,也因為中廣流行網《吳恩文快樂廚房》這個小小的節目平台,讓我吸取了台灣美食界各方的養分,更加茁壯。然後,一點點小小的使命感也開始慢慢油然而生。

總想,因為自己有了不錯的背景和廣播平台,是不是能再為台灣的美食界盡一點心力?當然,有關美食訊息的整理、歸納及傳播,是我駕輕就熟的工作,而撰寫並出版食譜,則是督促著自己不要鬆懈,隨時在這個領域裡不停實踐我所信奉的生活美食信念;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

於是,我試著回到我的原點,尋找脈絡。

我想起了我的第一本食譜,想起了我從小在電視周刊上剪報收集傅老師的食譜,也想起了民國七十九年我考進台視時,雖然和傅老師在同一家電視台工作,卻從未謀面,同樣,我也清晰的記得,當所有記者都在忙著為午間新聞配音、剪輯、後製時,只有我,一得空,一定守在電視機前,看完五分鐘的傅培梅時間,才滿足的衝進剪接室。

我始終認為,傅培梅老師絕對是上個世紀在台灣,影響最多家庭餐桌及美食傳承的典範人物。她因為對家人的愛,進入廚房,因為認真學習,廣納百川,進而無私傳承,不只著作等身,更是身體力行,在國際間奔走,宣揚中華美食,她的一生,好像只為了做一件簡單的事──做菜,卻又做到如此宏偉且枝繁葉茂。

除了她,我再想不起還有第二人選,足稱典範,而我,只能卑微的站在山腳下,仰望山頭皚皚的白雪。

當時,我只有一個小小念頭,希望把過去傅老師做過的經典大菜,讓更多喜愛美食烹飪的朋友回頭細細欣賞,重新認識中華美食的精細幽微與宏偉磅礡。而我畢竟能力有限,只能在傅老師浩如繁星的食譜中,考量自己的能力,擇取渺小的一部分,當做起頭,我只想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這位當代的傳奇人物,也以一己棉薄之力及有限的領悟力,把我能領略到的烹調精髓,淺陋闡述。

感謝這兩年多來,一直給我鼓勵的程安琪老師,她也是傅老師的女兒;對我而言,安琪老師亦師亦友,更在這本書付梓之前辛苦為我校對修正,讓我在未能親見傅老師的遺憾中,仍能受到眷顧。

這本書能成,誠惶誠恐,我不希冀掠美傅老師一生成就之萬一,但求抛磚引玉,讓更多朋友從家裡書架上找出曾經收藏,曾經依賴,曾經奉為經典的傅老師食譜,或實踐,或體會,或學習,重新找回那段曾經屬於台灣最甘美溫潤的美食記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