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過年囉!歡喜團圓做年菜

9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作者序

那些年,我們家吃的年菜

今年夏天7月的時候,我正在佛羅里達的妹妹家度假,收到弟弟寫給我的一封電子信,他讓我看看他寫的一些東西。那是他對從前家裡過年的一些回憶,我從來不覺得他的文筆有多好,但是看著看著,我的眼眶濕潤了,淚水不聽話的滑落下來。的確,對過年,我們都有著相同的美好回憶,今年是爸爸過世20周年,媽媽也走了13年,看到弟弟寫的這些東西,特別觸動了我心底的記憶。對他在信末說到想出一本食譜,記錄我們家的年菜,不由得也心動的答應他了!

爺爺奶奶和姥姥是在民國50年才從大陸申請到香港,再被爸媽接到了台北一起住,因為他們三位老人家的到來,所以家中的一些親戚以及和爸媽走得近的朋友,每逢過年都會來家裡給他們拜年;而且媽媽那時開始上電視教做菜,大家也都想來嘗嘗媽媽的手藝,幾年下來就形成了每年初三在我們家團拜吃午飯的習慣,大大小小加起來總有40多人。爸爸那天總會穿起應景的棉袍和大人們聊聊天,推推牌九同樂,我們小孩子們(其實都有十三、四歲了)則是一起放鞭炮、玩遊戲,好不開心!只有媽媽指揮著佣人忙著張羅上菜,這些菜大部分是媽媽在年前就準備好的,加上幾個熱炒跟火鍋,在媽媽魔術般的快手中,很快的就擺滿了一大桌,在一聲「開飯了」的吆喝聲中,大家一擁而上,夾起愛吃的菜,放滿一盤子,再找個好位子,跟旁邊的人邊吃邊聊,好不熱鬧。

等我長大些,脫離了玩的階段,開始幫媽媽準備請客的年菜時,才知道那一聲「開飯了」說來有多麼不容易。

通常奶奶和媽媽從過年前幾個禮拜,就要開始準備年菜了,從訂山東白菜,積2〜3大缸的酸白菜,到灌香腸、曬臘肉,再到過年的前一個禮拜,發海參、發蹄筋、泡海蜇,上市場去買各種肉類(來做雞凍、虎皮凍、扣肉、炸丸子、熬高湯)、買海鮮,裡面最特別的是買烙子魚來炸魚脯 (當時也弄不清是哪兩個字,其實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魟魚,奶奶的大連方言叫烙子魚),因為酸白菜吸油,要放炸丸子和炸魚脯才會使酸白菜更好吃。

等到了過年前3〜4天,媽媽總要挑個比較暖和的天氣來發麵做餑餑,天暖一點,麵發的快,因為要做各式各樣的餑餑,所以會在不同的時間發麵,時間都要算好,免得麵發起來了,我們還來不及蒸,這可是準備年菜中的重頭戲!就像弟弟在「餑餑和糕」的篇章頁中說的,連他都出動一起來揉麵。媽媽分好大、小麵團讓我們來揉,揉麵是個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我的手總是不熱,所以怎麼揉,麵都不光,凹凹凸凸的有小洞;但是到了媽媽手中,揉幾下麵就光滑了,爸爸的手也熱,可以揉的光。所以我們三個小苦力先揉,再交給媽媽去整成型。揉麵的過程中,一面聊天、一面比較誰揉的及格,好不溫馨!再來就是等蒸好開鍋時的成果驗收,每每在歡呼聲中,一天的酸痛都忘記了!

就這樣一年一年、十年、二十年的過去了,隨著爺爺奶奶的去世,爸媽的離開,親朋中最年長的夏伯伯也以98歲高齡在幾個禮拜前過世了。這本食譜「過年囉!歡喜團圓做年菜」,雖然在我8月出國回來,就趁著暑假把它拍攝完稿,但是每每執筆要寫序言時,總忍不住鼻酸的難以下筆。回想起爸媽對我的疼愛,讓我無憂無慮的生活著,直到我45歲時爸爸過世了,他的一句話還常常在我耳邊響起,他說:「兒子不能沒有,女兒是越多越好!」我想這是他對我和妹妹的一種讚美和疼愛吧!

謹以此書和讀者朋友們分享──那些年我們家的年菜!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