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選擇正確尺寸的平底鍋和湯鍋


食譜上的加熱時間和水量,指的是使用正確尺寸鍋具的狀態。如果尺寸不符,導熱和水分收乾的速度會不同,也會影響成品的成敗。本書中大多介紹2人份的食譜,因此使用2人份尺寸的鍋具。

◎選擇平底鍋

1. 料理主菜時使用26cm
如果只買一把平底鍋,建議選購這種尺寸。不論是炒東西或是煮義大利麵都很好用,如果有吻合的鍋蓋,也可用來煮魚和燜煮蔬菜。

2. 輕便的22cm
適用於煎肉或炒少量的菜,油炸和煎蛋也很好用。優點是體積輕巧,拿起來很方便。建議選購重量輕巧、具有不沾鍋塗層的加工鍋具,比較不容易燒焦。

◎選擇湯鍋

1. 料理主菜時使用18~20cm
如果只買一個湯鍋,建議選購這種尺寸。使用於熬湯、燉煮等菜色。

2. 輕便的14cm
適用於兩人份的湯品、小分量的油炸食物,也是汆燙蔬菜時的利器。

◎尺寸不合會發生什麼狀況?

1. 尺寸剛好
․水量適中,食材的味道也剛剛好。
․容易攪拌,也能全面煮透。

2. 尺寸太小
․水分蒸發量少,燉煮時會變成水分過多、軟爛的成品。
․很難攪拌,所以不容易全部煮透。

3. 尺寸太大
․食材無法完全浸泡在湯汁裡,湯汁蒸發過早。
․火溫傳導效果差,甚至會發生水分全部燒乾的情況。

聰明的廚房動線與收納訣竅

良好的廚房動線,不但可以讓你輕鬆伸手取得需要的物品,也能大幅減少你找東西或拿東西的時間。開始做菜之前,請先打造一個沒有壓力的廚房空間,如果發覺任何地方造成作業上的不便,請盡快找到改善方法。

1. 工具放在使用場所的附近
鍋具和平底鍋要放在瓦斯爐附近,常用的保鮮膜和長筷子則放在工作台附近,把各類器具放在使用場所的旁邊,要用時馬上就能拿到。

2. 事先將量匙放進調味罐裡
請將常用的鹽、砂糖、麵粉、太白粉等,放在靠近瓦斯爐的固定位置上。把量匙放進這些調味料的容器裡,就能省去一一取出的時間。建議選用非金屬量匙,以避免發生變質。

3. 食物依種類分類保存
集中保管同一類物品,可立即找到想找的東西。以食品為例,可分類成「麵條類」、「罐頭類」、「乾貨類」,抽屜裡則可分類收放「刀具」、「長型烹調器具」等用品。

4. 容器疊起來整齊放好
各種尺寸的保鮮盒和盆子等容器,最好選擇可重疊收放的款式。在添購新的保鮮盒時,請務必先確認「是否可以疊放」。

5. 烹調中的長筷子放在小型平底托盤上
長筷子和湯杓其實都有專用的立架,但是建議放在小型平底托盤上即可。托盤上盛裝著切好的食材,等到食材放進鍋子之後,用來放置長筷子和湯杓,如此一來就不需增加清洗器具。

6. 將經常使用的烹調器具立著放好
長筷子、湯杓、木鏟、鍋鏟等常用器具,放在工作台上,要用就能馬上拿到。在瓶子裡放彈珠或小石頭鎮壓,就不易傾倒,整理起來也很輕鬆。

7. 水槽下方不可放置乾貨
水槽下方的空間濕氣重,請只放置即使弄濕了也無所謂的用具。尤其是昆布、香菇等乾貨,以及粉末狀物品等容易受潮物品,請避免收放在此處。

廚房新手最想問的問題

Q1: 雞、豬、魚、牛等肉類,買回家後要先清洗嗎?
A: 基本上不需清洗。
肉類或切片的魚,一經過清洗會流失美味,因此基本上不需清洗。肉本身帶有的水分,是腥臭味的來源,請用廚房紙巾擦去即可。若肉類帶有血塊、魚帶有魚鱗等狀況,則快速清洗後盡快將水分擦乾。

Q2: 食譜上寫的「分量外」是什麼意思?
A: 沒有列在「材料」之中的食材或調味料。
有時候會在食譜步驟裡看到「分量外」標示,這是指在原本的「食譜材料」中,沒有寫到的食材或調味料。例如,材料裡有寫「鹽…1小匙」,如果食譜中有寫「鹽…1小匙」(分量外)的話,則總共就需要使用2小匙的鹽。

Q3:「搓揉入味」是要用手嗎?
A: 手比料理夾、長筷子更好用。
若要將調味料充分溶入食材裡,雙手就是最好的工具。手指的力道不但很好控制,手上的體溫也能加速調味料的滲透速度。例如將疊放的肉類攤平、放入平底鍋等,只要小心不要被燙傷,這個動作用手處理是最方便的。如果不熟練的話,也可以使用拋棄式手套。

Q4: 珐瑯鍋和陶鍋有何不同?
A: 烹煮時的火候不同。
時下人氣不墜的珐瑯鍋色彩繽紛,好想擁有一個!不過,陶鍋也是長時間烹煮食材的好用器具,兩者之間究竟有何不同?與不鏽鋼鍋相比,珐瑯鍋和陶鍋都是慢火烹煮型的鍋具,適用於燉煮或煮飯。
關於食材預處理的5個疑問

Q1: 明明之後會調味,為什麼還要先用鹽和酒醃肉?
A: 在下鍋加熱、肉質變硬之前,醃過的肉比較容易入味。蛋白質經過加熱之後,就會變硬,不容易入味。所以,在下鍋前先使用鹽和酒做預先調味處理,不但有除去腥臭味的效果,也可以將醬料的味道滲進肉裡,普通的肉也會變得更美味。

Q2: 有必要將肉和魚抹上太白粉嗎?這樣味道不會變嗎?
A: 除了可以防止肉和魚變硬,也能將肉汁鎖在肉裡。太白粉本身沒有味道,但是其澱粉質可防止肉和魚的蛋白質緊縮變硬。此外,也有讓表面緊實、鎖住肉汁的作用。此外,太白粉還有充分吸收醬汁等調味料的作用,可以讓肉質變得更香嫩。

Q3: 為什麼要汆燙?只煮一次不行嗎?
A: 主要是為了去除澀味和腥臭味。在正式烹調之前,先將食材放入沸水中片刻的動作叫做「汆燙」,這對每項食材有不同的意義。若省掉汆燙程序,可能會煮成半生不熟,或是成品會帶有苦澀味或腥臭味。也許有人會覺得多了這道步驟很麻煩,但這會讓成品更好吃。

Q4: 蔬菜為什麼要泡水?
A: 具有預防變色、使口感爽脆等效果。馬鈴薯、茄子、牛蒡等蔬菜,切面一接觸空氣就容易氧化,因此泡水可預防變色。生菜、小黃瓜、洋蔥等要生吃時,切好後浸泡冷水,則是可以緩和香氣和辛辣味,而且會變得飽含水分,吃起來更爽脆可口。

Q5: 醃漬物為什麼要分兩次加鹽?
A: 第一次是脫水,第二次是調味。醃漬物的最大功臣是鹽,有人會覺得分兩次加鹽很麻煩,但兩次各有不同目的。第一次加鹽是為了將食材中的水分擠出,第二次的撒鹽則是為了調味。事先去除多餘水分,調味時比較容易入味,也可避免成品變得水水爛爛的、味道不上不下的狀況。

色香味俱全的裝盤訣竅

1. 不要裝太滿
活用器皿的留白部分,看起來會更美味。如果做好菜之後,發現盤子裝不太下,則不要勉強全部裝盤,剩下的當作明天的副菜或便當菜。

2. 呈現出全部的食材
使用多種食材的料理,在裝盤時要讓所有的食材都能被看見,視覺上也變得更華麗豐富。

3. 平均分配各種顏色
裝盤時,同一種顏色不要湊在一起,平均散置的話,整體上才有和諧感。尤其要特別注意不要集中放置紅、綠、黃等鮮艶的顏色,。

4. 湯汁最後淋上,為整道菜增艶
比起乾巴巴的料理,有光澤感的料理當然看起來更讓人食指大動。所以,若是有附沾醬或湯汁的料理,請最後再淋上,讓整道菜富有光澤感。

5. 擺放出立體感
醃漬菜、涼拌菜、燙青菜等,裝盤時請用筷子往上靠攏,堆疊出立體感。等調整好形狀後,再移到器皿上,就不會弄髒餐盤。

6. 擦去盤子上的多餘醬汁
盤子上偶而會沾到醬汁,雖然不影響美味,卻會影響視覺感受。當器皿上沾到污漬時,請基於對享用之人的尊重以及對料理的愛,迅速敏捷地擦乾淨吧。

廚房新手最常犯的小失誤

CASE 1
用小火燉煮食材,卻常常煮到燒焦……。

A: 問題可能出在鍋具的口徑或火候。
當我們按照食譜的燉煮時間做菜,卻發生燒焦狀況時,理由可能為下列之一。
(1) 鍋具的口徑太大。
口徑愈大的鍋具,蒸發的水量愈多,造成鍋裡的水分不夠多,因此造成燒焦。
(2) 火太大。
火候是否有依食譜說明控制?請參考鍋具與火候的對照表。
(3) 沒有從鍋底往上攪拌。
遇到「偶爾攪拌一下」的文字說明,請用木杓或湯杓等器具,從鍋底往上攪拌。最重要的是,不要對正在烹煮的鍋子置之不理,偶爾要打開鍋蓋檢視一下狀況。

CASE 2
按照指示時間用微波爐加熱,可是中間沒熟透……。

A: 請配合微波爐的瓦數調整加熱時間。
每種食材的含水量等狀態不一,時間只能僅供參考,因此先以較保守的方式加熱,再視情形增加加熱時間。此外,也請先確認一下家中微波爐的瓦數。本書的以600W的機型為標準,家裡使用的微波爐如果是500W時,加熱時間就要調整為1.2倍,700W則要調整為0.8倍。加熱的方式也會因微波爐的機種而異,請一邊觀察狀況一邊加熱喔!

CASE 3
不擅長處理油炸食物,有時裡面沒熟、有時炸油噴濺出來……。

A: 牢記一次不要放太多食材、擦拭水分等重點。
(1) 裡面沒熟的情況
如果按照食譜油炸還是沒熟的話,有可能是在油炸過程中油溫下降所致。將食材放入油鍋裡之後,油溫會下降,因此食材全滿容易炸不熟。所以,一次可下鍋的食材量,請控制在油量的1/2~2/3。此外,要勤於觀察火候,確認油溫足夠後再油炸食材。
(2) 炸油噴濺的預防
炸油噴濺的原因在於食材上的水分,請擦拭乾淨。此外,蝦子的尾部等袋狀食材,也會因為內部空氣膨脹而破裂,下鍋前請先用菜刀劃一道切口,讓空氣有排出的管道。某種程度內的炸油噴濺無可避免,請養成油一噴濺弄髒就馬上用抹布等擦掉的習慣。

基本料理用語詞典
食譜裡出現的專業用語,不太確定是什麼意思嗎?
以下收錄新手最常問的料理名詞,快來解惑吧!

◎撈浮沫
汆燙或燉煮肉類、魚類時,撈取水面上浮起一層的泡沫的動作。所謂浮沫,是食材中帶有刺激性、苦澀味的成分,這些成分還會使蔬菜切面變色,不僅會影響外觀,口味也會大打折扣。

◎熱水去油
去除炸豆皮、油豆腐等食物多出的油分,用熱開水浸泡,或是把食材放在濾網上,直接用熱水澆淋。如此一來可去除油臭味,也讓食材容易吸附調味料。

◎刮皮
因為牛蒡或薑的表皮具有美味成分,所以用皮取代削皮,用菜刀的刀鋒或湯匙刮除,可以攝取到皮正下方的美味和養分。

◎預調味
食材在生的狀態時,預先使用調味料及辛香料醃漬入味。這個動作也具有去除肉和魚的腥臭味、軟化肉質的效果。

◎退冰
烹調前,從冰箱取出食材,使之恢復到室溫(15~25℃)。在煎煮厚片的肉或魚時,如果沒有退冰就下鍋,可能會發生裡面沒熟的狀況。

◎透明狀
在炒洋蔥或煮蓮藕等蔬菜時,炒熟之後白色會漸漸變透明的狀態。

◎結塊
粉類未完全溶於液體,留下一塊一塊的小顆粒狀態。用太白粉水勾芡、製作白醬時,容易發生這種狀況。

◎收汁
將燉煮等湯汁熬煮到水分幾乎乾掉的狀況。

◎一口大小
約3cm左右、適合放進嘴裡的大小。

◎泡水還原
將乾貨等食材浸泡在水裡或溫水中,使其吸收水分以恢復到原本的狀態。

◎刮圓
燉煮蔬菜時,將尖銳的切面部分稍微削刮成圓滑面,這是為了預防煮爛而採取的方法。

◎煎出焦黃色
食材表面煎成焦黃色,並且散發出香味的狀態。這是評估是否要翻面煎烤的參考標準。

◎去內臟
去除魚貝類等海鮮的內臟。例如魚腹側邊有腸子內臟,蝦子的背部有腸泥等,清除乾淨才能去除苦澀味和腥臭味。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