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身篇
你的美味科學腦,靈光嗎?
真實情境申論題,你答對幾題?
✽一帖十萬元的配方,到底高明在哪裡?
某位學員聽了我的一堂課,頗有相識恨晚的遺憾。他說自家賣糯米飯糰,生意總是拚不過附近同業,於是咬牙花了十萬元,向人買到一帖配方。誰知在我的課堂上,這帖十萬元配方活生生被攤在陽光下,讓這位老闆不知是該心疼自己的十萬大洋,還是該慶幸走進這堂課。
糯米吸水後易糊爛,煮糯米的水米比只有0.8,只要稍有不慎,就會煮得一塌糊塗,要把糯米燒好,遠比燒白米飯難度高。所以做生意的人都知道,糯米只能蒸熟,不能像煮白米飯那樣泡水煮熟。蒸糯米之前,必須先泡水四小時,等到米粒吸飽水以後,濾掉多餘水分,再隔水蒸熟。這些步驟,他都做對了,但就在蒸米之前,他獨獨少做了一個簡單的動作,所以蒸出來的糯米總是缺少彈牙口感。你可知道,讓這位學員花了十萬大洋的這個步驟,該怎做嗎?
你猜對了嗎?這位老闆就是少了「殺青」的環節。糯米進蒸鍋之前,都是攤在煮飯的紗布上,這時準備一鍋滾燙的水,嘩啦啦的倒上去,完成米粒表面的殺青步驟,煮出來的米飯就會粒粒完整且Q彈。
一旁參與討論的學員,也貢獻從阿嬤學來的經驗,說老人家蒸糯米時,要先開大火,看到水沸騰後,計時約莫三分鐘,就要把爐火關掉,等個十分鐘左右重新打開爐火,這回才把米蒸熟。他說他一直不懂為什麼要這樣做,今天終於明白其中的科學原理。阿嬤先開大火讓水沸騰三分鐘,就和滾水燙米的道理一樣,都是先完成糯米的表面殺青,保持米粒顆顆分明;關火悶十分鐘,是在做快速熟成,催化米粒中心的酵素作用活潑,軟化米芯組織。這樣煮出來的米飯,就會外Q內軟。
透露一個小秘密,我做的甜酒釀和別人不一樣,米粒飽滿,吃起來有嚼勁,不像市面上一般的甜酒釀,米粒破碎軟爛,我使出的就是先殺青、再快速熟成的必殺技。怎麼也沒想到這招竟然價值十萬大洋,今天公開給各位讀者,大家見者有分!
附帶提醒,浸泡糯米時,記得在水中加一小瓢鹽巴,這樣就不怕四小時泡下來,米水泡到發餿。即使在高溫的夏季,這個小訣竅一樣有效。
〠殺青(Blanch):使用物理性或化學性方法,快速破壞生食材本身的酵素,以保持食材的顏色與脆度。方法有汆燙、油燙、高溫快速微波、熱蒸氣、醃漬、化學品、放射線(例如鈷-60)等。
✽隔壁家那鍋滷肉為什麼總是特別美味?
英語有句俚語:「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字面意思是「鄰家的草坪總是比較漂亮」,講的是人性的愛比較,老認為「得不到的永遠最美」。不過,「隔壁家那鍋滷肉總是特別美味」,有時並非人的劣根性作祟,而是確有其事,至少,對於從小住眷村的我來說,這事情千真萬確。
我們家六口人,隔壁家十口人,自從嘗過他們家滑腴香嫩的滷肉以後,我總是聞香翻牆,去吃他們家的滷肉,讓自家老媽顏面無光。當時以為自己媽媽的廚藝不如人,把滷肉燒到柴的柴、爛的爛,後來學了科學,才知道是我錯怪媽媽了。人多好做菜,大鍋料理才好吃,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大鍋燉肉比較好吃,是因為一般家用的爐火不夠力,大鍋肉加熱慢,要在40℃~60℃之間醞釀好一段時間,才能夠繼續往上沸騰,而這個溫度區間,正是肉類「快速熟成」的條件。經過充分快速熟成的肉,更加軟嫩美味。
缺乏科學做菜概念的人,誰家燉肉不是先開大火加足馬力,煮到鍋裡咕咚咕咚沸騰,才轉為小火。我家人口比較少,肉比較小鍋,卻開同樣的大火,所以沸騰得太快,停留在「快速熟成」溫度區間的時間過短,一口氣直接把肉煮熟,肉質緊縮變硬,當然不可口。
其實,只要在肉塊中心加熱到50℃左右時,先關掉爐火,悶上半小時,讓肉塊進行「快速熟成」,之後再進行第二階段加熱,把肉燉熟,就會有令人吮指回味的滷肉可以吃了。
這樣做既節省燃料,還可以博得好廚藝的美名,是不是兩頭賺呢!
〠快速熟成(Fast Aging):加熱至50℃左右,催化生食材本身的酵素分解作用,使組織變鬆軟,通常用於肉類。(一般生食材的酵素於65℃左右便失去活性)
✽麻油雞嘗起來會苦,有人說不能加鹽巴,有人說不能加米酒,你說呢?
你吃過發苦的麻油雞嗎? 到底是加鹽巴的錯,還是不應該加米酒?這個萬年考古題的答案,今天就要水落石出了。
麻油雞發苦的禍首,就是麻油,鹽巴和米酒都只是代罪羔羊!
黑芝麻油香醇濃厚的氣味,來自炒芝麻所產生的「梅納反應」。梅納反應是令人無法抗拒的美味誘惑,烤香腸、香酥雞排、北京烤鴨、炙燒牛排、剛出爐的麵包……檯面上數得出來的美食,十之八九都經過梅納反應「鍍金」。
梅納反應是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經過煎、炒、烤、炸等高溫(120℃左右),所產生的特殊香醇風味。水加溫到100℃就會沸騰,所以無論沸水在鍋裡怎麼翻騰,就只能是100℃,因此燉、滷、煮基本上並無法產生梅納反應的特殊風味。即便如此,人類善用巧思,硬是把梅納反應安插在各種燉、滷、煮的工序裡,變化出豐富的層次和風味,信手拈來,全是例子:
大骨高湯的大骨,先用噴槍炙燒或烤箱烤過,製造梅納反應;昆布高湯的昆布,先炙燒表面,製造梅納反應;蔬菜高湯的洋蔥,先在油鍋炒香,製造梅納反應;佛跳牆的食材在燉煮前,先炸過、烤過,製造梅納反應;燉紅燒肉之前,肉先在熱鍋中烙過,製造梅納反應……
肉類經過梅納反應,色香味都升級,蔬菜和蔥薑蒜經過120℃度以上的梅納反應,同樣會散發明顯的香氣。
烹調法式洋蔥湯,要將洋蔥和油脂小火慢煎,透過加熱,濃縮洋蔥的甜味。在洋蔥出水軟化後,還必須持續炒30分鐘左右,直到脫水的金黃色洋蔥產生褐變,溫度上升至120℃的高溫,使洋蔥香逐漸由淡轉濃。經由如此精心爆香的洋蔥,香氣和甘甜味已經進入新的層次,成為完全不同的食材。如果只是炒到洋蔥出水軟化就起鍋,未持續加熱到產生梅納反應,出水的洋蔥軟爛,顏色蒼白,香氣也不明顯,這道湯就完全遜掉了。
每到中秋節,少不了來個應景的蛋黃月餅,選購之前,先探一探老闆的口風,「你們家蛋黃是怎麼處理的呢?」好吃的蛋黃月餅,那渾圓飽滿的鹹蛋黃是有玄機的。得先灑一點酒精去腥,再用噴槍燒烤表面,製造梅納反應,這樣的「梅納蛋黃」才會入口香濃,餘韻無窮。善用梅納反應,清水也會變雞湯,這招學起來,人人都說你的廚藝一級棒。
話題再回到炒黑芝麻,原本是為了製造梅納反應,把黑芝麻炒到將過火而未過火之際,得到最濃厚的香氣。可是火候一過,就淪為碳化焦苦,將碳化焦苦的黑芝麻油拿來煸薑母,當然越煸越苦。而鹽巴原本就是「味覺放大器」,它會提高唾液的導電度,讓鮮味更鮮,甜味更甜,所以發苦的麻油加了鹽巴以後,苦味在味蕾中放大開來,麻油雞湯就變成一鍋苦湯了。
其實只要選擇冷壓或低溫烘焙的黑芝麻油,哪怕是一滴水都不加的純麻油雞酒加鹽巴,也能吃到鮮甜甘美的雞酒香,一點都不必擔心有苦味。
〠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經過煎、炒、烤、炸等高溫(120℃左右),所產生的特殊香醇風味。1910年由法國科學家梅納(Louis-Camille Maillard)首先在文獻中發表,所以就命名為「梅納反應」。
✽脆皮燒肉、北京烤鴨、糖葫蘆、炭烤燒餅,請說出它們美味的共通點?
連續榮獲米其林推薦餐廳殊榮的某大粵菜館,以一道外皮酥脆帶甜、內裡柔嫩多汁的脆皮叉燒馳名。你知道脆皮叉燒好吃的秘訣,和北京烤鴨、炭烤燒餅、糖葫蘆都有著異曲同工的美味訣竅嗎?
〠和北京烤鴨的脆皮一樣,美味的脆皮燒肉是利用焦糖反應,在肉的表面塗上一層糖汁,經過炙烤後,燒出剔透的焦香脆糖。這層焦糖的脆度大於豬皮的脆度,突出酥脆的口感,和表皮下軟嫩多汁的肉質形成對比,令饕客回味再三。
各家大廚調製的糖汁配方,成分、比例不同,不過麥芽糖通常是一定要的。因為麥芽糖甜度較低,口感柔和不突兀,而且調了水以後,稠度仍然足夠,烤完後仍保有一定厚度的脆糖。尤其是麥芽糖的焦糖化溫度,高達180℃,高於蔗糖的165℃,所以塗上加水的麥芽糖,還可以保護食材表面,不至於在炙燒時過度焦化。就連炭烤燒餅,也要借用麥芽糖水,入鍋前刷在燒餅表面,預防麵皮上的芝麻烤焦發苦,可說是妙用多多。
不過,厚硬如豬皮,光只是塗上糖汁,還是燒不出酥脆口感,必須先用尖利的器具,在表皮戳出許多小洞,幫助熱力穿透厚皮層,才能夠完成令人銷魂的脆皮叉燒。
〠焦糖反應(Caramelization Reaction):糖類加熱到熔點以上的高溫(165℃左右),糖發生脫水與降解,產生褐變的焦香味。
✽重點來了!!
科學做菜非常好用,人人都應該有一套!!
四大美味科學工法,一套用到底,走到哪都吃得開!
常聽人說燒菜講究「火候」,但究竟什麼是「火候」,又講不出個所以然。把這「諱莫如深」,或說是「妙不可言」(其實是不知從何說起)的「火候」,用科學拆解開來,不外乎以下的四大工法,我姑且稱之為「美味科學四大工法」。
快速熟成(半生不熟) 殺青(爐火存青) 梅納反應(黃袍加深) 焦糖反應(如焦似漆)
50℃上下 65℃以上 120℃以上 165℃上下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OX許多飛機航班為何不再提供花生點心?
花生(peanut)經常引發過敏,甚至會置人於死,航空公司為了避免危險,現在索性不再提供花生點心。
花生為何這麼「毒」呢?原來,花生並非我們認知中的「堅果」,它其實是豆科植物,屬於「莢果」,也難怪花生會有較強的過敏源。堅果和莢果的差別在於:
- 堅果(Nut)有堅硬的外殼保護,比較不需要藉生物鹼(Alkaloid)的天然毒素來保護自己
- 莢果(Legume)沒有堅硬的外殼保護,需要藉生物鹼(Alkaloid)的天然毒素來保護自己。
花生又稱「落花生」,開花後,子房柄伸入土中,發育成莢果,所以也稱為「土豆」。豆類含生物鹼,生食太多容易過敏或中毒。成熟的豆粒中含有兩種有毒生物鹼:
‧血球凝集素:會造成紅血球凝集的有毒蛋白質,食用烹炒未透的豆類時,常會引起噁心、嘔吐等症狀,甚至威脅生命。
‧抗胰蛋白酶:會抑制人體蛋白酶的活性,容易引起胰腺腫大。
所以煮食成熟的豆類,包括黃豆、綠豆、紅豆、黑豆、花生、花豆、白鳳豆等,都需要事先浸泡,多次換水,充分煮透,來減少生物鹼的毒性。
你的美味科學腦,靈光嗎?
真實情境申論題,你答對幾題?
✽一帖十萬元的配方,到底高明在哪裡?
某位學員聽了我的一堂課,頗有相識恨晚的遺憾。他說自家賣糯米飯糰,生意總是拚不過附近同業,於是咬牙花了十萬元,向人買到一帖配方。誰知在我的課堂上,這帖十萬元配方活生生被攤在陽光下,讓這位老闆不知是該心疼自己的十萬大洋,還是該慶幸走進這堂課。
糯米吸水後易糊爛,煮糯米的水米比只有0.8,只要稍有不慎,就會煮得一塌糊塗,要把糯米燒好,遠比燒白米飯難度高。所以做生意的人都知道,糯米只能蒸熟,不能像煮白米飯那樣泡水煮熟。蒸糯米之前,必須先泡水四小時,等到米粒吸飽水以後,濾掉多餘水分,再隔水蒸熟。這些步驟,他都做對了,但就在蒸米之前,他獨獨少做了一個簡單的動作,所以蒸出來的糯米總是缺少彈牙口感。你可知道,讓這位學員花了十萬大洋的這個步驟,該怎做嗎?
你猜對了嗎?這位老闆就是少了「殺青」的環節。糯米進蒸鍋之前,都是攤在煮飯的紗布上,這時準備一鍋滾燙的水,嘩啦啦的倒上去,完成米粒表面的殺青步驟,煮出來的米飯就會粒粒完整且Q彈。
一旁參與討論的學員,也貢獻從阿嬤學來的經驗,說老人家蒸糯米時,要先開大火,看到水沸騰後,計時約莫三分鐘,就要把爐火關掉,等個十分鐘左右重新打開爐火,這回才把米蒸熟。他說他一直不懂為什麼要這樣做,今天終於明白其中的科學原理。阿嬤先開大火讓水沸騰三分鐘,就和滾水燙米的道理一樣,都是先完成糯米的表面殺青,保持米粒顆顆分明;關火悶十分鐘,是在做快速熟成,催化米粒中心的酵素作用活潑,軟化米芯組織。這樣煮出來的米飯,就會外Q內軟。
透露一個小秘密,我做的甜酒釀和別人不一樣,米粒飽滿,吃起來有嚼勁,不像市面上一般的甜酒釀,米粒破碎軟爛,我使出的就是先殺青、再快速熟成的必殺技。怎麼也沒想到這招竟然價值十萬大洋,今天公開給各位讀者,大家見者有分!
附帶提醒,浸泡糯米時,記得在水中加一小瓢鹽巴,這樣就不怕四小時泡下來,米水泡到發餿。即使在高溫的夏季,這個小訣竅一樣有效。
〠殺青(Blanch):使用物理性或化學性方法,快速破壞生食材本身的酵素,以保持食材的顏色與脆度。方法有汆燙、油燙、高溫快速微波、熱蒸氣、醃漬、化學品、放射線(例如鈷-60)等。
✽隔壁家那鍋滷肉為什麼總是特別美味?
英語有句俚語:「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字面意思是「鄰家的草坪總是比較漂亮」,講的是人性的愛比較,老認為「得不到的永遠最美」。不過,「隔壁家那鍋滷肉總是特別美味」,有時並非人的劣根性作祟,而是確有其事,至少,對於從小住眷村的我來說,這事情千真萬確。
我們家六口人,隔壁家十口人,自從嘗過他們家滑腴香嫩的滷肉以後,我總是聞香翻牆,去吃他們家的滷肉,讓自家老媽顏面無光。當時以為自己媽媽的廚藝不如人,把滷肉燒到柴的柴、爛的爛,後來學了科學,才知道是我錯怪媽媽了。人多好做菜,大鍋料理才好吃,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大鍋燉肉比較好吃,是因為一般家用的爐火不夠力,大鍋肉加熱慢,要在40℃~60℃之間醞釀好一段時間,才能夠繼續往上沸騰,而這個溫度區間,正是肉類「快速熟成」的條件。經過充分快速熟成的肉,更加軟嫩美味。
缺乏科學做菜概念的人,誰家燉肉不是先開大火加足馬力,煮到鍋裡咕咚咕咚沸騰,才轉為小火。我家人口比較少,肉比較小鍋,卻開同樣的大火,所以沸騰得太快,停留在「快速熟成」溫度區間的時間過短,一口氣直接把肉煮熟,肉質緊縮變硬,當然不可口。
其實,只要在肉塊中心加熱到50℃左右時,先關掉爐火,悶上半小時,讓肉塊進行「快速熟成」,之後再進行第二階段加熱,把肉燉熟,就會有令人吮指回味的滷肉可以吃了。
這樣做既節省燃料,還可以博得好廚藝的美名,是不是兩頭賺呢!
〠快速熟成(Fast Aging):加熱至50℃左右,催化生食材本身的酵素分解作用,使組織變鬆軟,通常用於肉類。(一般生食材的酵素於65℃左右便失去活性)
✽麻油雞嘗起來會苦,有人說不能加鹽巴,有人說不能加米酒,你說呢?
你吃過發苦的麻油雞嗎? 到底是加鹽巴的錯,還是不應該加米酒?這個萬年考古題的答案,今天就要水落石出了。
麻油雞發苦的禍首,就是麻油,鹽巴和米酒都只是代罪羔羊!
黑芝麻油香醇濃厚的氣味,來自炒芝麻所產生的「梅納反應」。梅納反應是令人無法抗拒的美味誘惑,烤香腸、香酥雞排、北京烤鴨、炙燒牛排、剛出爐的麵包……檯面上數得出來的美食,十之八九都經過梅納反應「鍍金」。
梅納反應是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經過煎、炒、烤、炸等高溫(120℃左右),所產生的特殊香醇風味。水加溫到100℃就會沸騰,所以無論沸水在鍋裡怎麼翻騰,就只能是100℃,因此燉、滷、煮基本上並無法產生梅納反應的特殊風味。即便如此,人類善用巧思,硬是把梅納反應安插在各種燉、滷、煮的工序裡,變化出豐富的層次和風味,信手拈來,全是例子:
大骨高湯的大骨,先用噴槍炙燒或烤箱烤過,製造梅納反應;昆布高湯的昆布,先炙燒表面,製造梅納反應;蔬菜高湯的洋蔥,先在油鍋炒香,製造梅納反應;佛跳牆的食材在燉煮前,先炸過、烤過,製造梅納反應;燉紅燒肉之前,肉先在熱鍋中烙過,製造梅納反應……
肉類經過梅納反應,色香味都升級,蔬菜和蔥薑蒜經過120℃度以上的梅納反應,同樣會散發明顯的香氣。
烹調法式洋蔥湯,要將洋蔥和油脂小火慢煎,透過加熱,濃縮洋蔥的甜味。在洋蔥出水軟化後,還必須持續炒30分鐘左右,直到脫水的金黃色洋蔥產生褐變,溫度上升至120℃的高溫,使洋蔥香逐漸由淡轉濃。經由如此精心爆香的洋蔥,香氣和甘甜味已經進入新的層次,成為完全不同的食材。如果只是炒到洋蔥出水軟化就起鍋,未持續加熱到產生梅納反應,出水的洋蔥軟爛,顏色蒼白,香氣也不明顯,這道湯就完全遜掉了。
每到中秋節,少不了來個應景的蛋黃月餅,選購之前,先探一探老闆的口風,「你們家蛋黃是怎麼處理的呢?」好吃的蛋黃月餅,那渾圓飽滿的鹹蛋黃是有玄機的。得先灑一點酒精去腥,再用噴槍燒烤表面,製造梅納反應,這樣的「梅納蛋黃」才會入口香濃,餘韻無窮。善用梅納反應,清水也會變雞湯,這招學起來,人人都說你的廚藝一級棒。
話題再回到炒黑芝麻,原本是為了製造梅納反應,把黑芝麻炒到將過火而未過火之際,得到最濃厚的香氣。可是火候一過,就淪為碳化焦苦,將碳化焦苦的黑芝麻油拿來煸薑母,當然越煸越苦。而鹽巴原本就是「味覺放大器」,它會提高唾液的導電度,讓鮮味更鮮,甜味更甜,所以發苦的麻油加了鹽巴以後,苦味在味蕾中放大開來,麻油雞湯就變成一鍋苦湯了。
其實只要選擇冷壓或低溫烘焙的黑芝麻油,哪怕是一滴水都不加的純麻油雞酒加鹽巴,也能吃到鮮甜甘美的雞酒香,一點都不必擔心有苦味。
〠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經過煎、炒、烤、炸等高溫(120℃左右),所產生的特殊香醇風味。1910年由法國科學家梅納(Louis-Camille Maillard)首先在文獻中發表,所以就命名為「梅納反應」。
✽脆皮燒肉、北京烤鴨、糖葫蘆、炭烤燒餅,請說出它們美味的共通點?
連續榮獲米其林推薦餐廳殊榮的某大粵菜館,以一道外皮酥脆帶甜、內裡柔嫩多汁的脆皮叉燒馳名。你知道脆皮叉燒好吃的秘訣,和北京烤鴨、炭烤燒餅、糖葫蘆都有著異曲同工的美味訣竅嗎?
〠和北京烤鴨的脆皮一樣,美味的脆皮燒肉是利用焦糖反應,在肉的表面塗上一層糖汁,經過炙烤後,燒出剔透的焦香脆糖。這層焦糖的脆度大於豬皮的脆度,突出酥脆的口感,和表皮下軟嫩多汁的肉質形成對比,令饕客回味再三。
各家大廚調製的糖汁配方,成分、比例不同,不過麥芽糖通常是一定要的。因為麥芽糖甜度較低,口感柔和不突兀,而且調了水以後,稠度仍然足夠,烤完後仍保有一定厚度的脆糖。尤其是麥芽糖的焦糖化溫度,高達180℃,高於蔗糖的165℃,所以塗上加水的麥芽糖,還可以保護食材表面,不至於在炙燒時過度焦化。就連炭烤燒餅,也要借用麥芽糖水,入鍋前刷在燒餅表面,預防麵皮上的芝麻烤焦發苦,可說是妙用多多。
不過,厚硬如豬皮,光只是塗上糖汁,還是燒不出酥脆口感,必須先用尖利的器具,在表皮戳出許多小洞,幫助熱力穿透厚皮層,才能夠完成令人銷魂的脆皮叉燒。
〠焦糖反應(Caramelization Reaction):糖類加熱到熔點以上的高溫(165℃左右),糖發生脫水與降解,產生褐變的焦香味。
✽重點來了!!
科學做菜非常好用,人人都應該有一套!!
四大美味科學工法,一套用到底,走到哪都吃得開!
常聽人說燒菜講究「火候」,但究竟什麼是「火候」,又講不出個所以然。把這「諱莫如深」,或說是「妙不可言」(其實是不知從何說起)的「火候」,用科學拆解開來,不外乎以下的四大工法,我姑且稱之為「美味科學四大工法」。
快速熟成(半生不熟) 殺青(爐火存青) 梅納反應(黃袍加深) 焦糖反應(如焦似漆)
50℃上下 65℃以上 120℃以上 165℃上下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OX許多飛機航班為何不再提供花生點心?
花生(peanut)經常引發過敏,甚至會置人於死,航空公司為了避免危險,現在索性不再提供花生點心。
花生為何這麼「毒」呢?原來,花生並非我們認知中的「堅果」,它其實是豆科植物,屬於「莢果」,也難怪花生會有較強的過敏源。堅果和莢果的差別在於:
- 堅果(Nut)有堅硬的外殼保護,比較不需要藉生物鹼(Alkaloid)的天然毒素來保護自己
- 莢果(Legume)沒有堅硬的外殼保護,需要藉生物鹼(Alkaloid)的天然毒素來保護自己。
花生又稱「落花生」,開花後,子房柄伸入土中,發育成莢果,所以也稱為「土豆」。豆類含生物鹼,生食太多容易過敏或中毒。成熟的豆粒中含有兩種有毒生物鹼:
‧血球凝集素:會造成紅血球凝集的有毒蛋白質,食用烹炒未透的豆類時,常會引起噁心、嘔吐等症狀,甚至威脅生命。
‧抗胰蛋白酶:會抑制人體蛋白酶的活性,容易引起胰腺腫大。
所以煮食成熟的豆類,包括黃豆、綠豆、紅豆、黑豆、花生、花豆、白鳳豆等,都需要事先浸泡,多次換水,充分煮透,來減少生物鹼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