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吃對了!養出頭好壯壯兒
按照孕期與哺乳期,聰明補充營養
懷孕令人欣喜,不只準爸媽開心,兩方家庭都歡樂,通常一得知懷孕,孕婦便很自覺地努力吃吃喝喝,婆婆媽媽也開啟「一人吃兩人補」模式,務求將孕婦養得珠圓玉潤,以便生下白白胖胖的孫兒。
然而,懷孕不等於大吃大喝,孕期飲食首要之務,就是體重控制!
吃得好吃得巧 孕期不超重
胎兒發育健康,孕婦營養充足是重要關鍵,但孕期體重控制很重要,孕婦過重或胎兒過重,都會造成孕期及生產中的難題,因此,準媽媽飲食不可不慎,要吃得好、吃得飽,但熱量不可超標。
一般來說,懷孕分三期,孕期第一期(0至3個月)體重只能增加1至2公斤,第二期(4至6個月)與第三期(7個月至出生),體重增加最多各5公斤,整個孕期可以增加10到14公斤,但前提必須是:準媽媽懷孕前,處於標準體重狀態,如果孕前已超重,就不能增加到14公斤。
孕吐通常都發生在懷孕初期,不少孕婦在第一期因孕吐嚴重而吃得少,擔心影響胎兒發育,其實,懷孕第一期胚胎還在細胞分裂階段,需要的營養不多,準媽媽即使無法進食,也不致於影響胎兒,不必過於憂慮,即使體重沒增加也沒關係。
第二期增加的體重,主要是儲存在媽媽身上,這是為產後育兒做準備,所以此時孕媽媽會發現自己身上脂肪多了、乳房也變大了。孕期到了第三期,才真的是為胎兒而吃,此時吃下去的營養,大部分都會被胎兒吸收,所以要小心不要超重,因為吃得多、胎兒就大得快,胎兒太大,就會很難生,所以懷孕最後一個月每週一次的產檢,醫師一定會留意孕婦體重增加的情況。
從懷孕四個月起到產前,準媽媽的體重最好控制在每週增加0.5公斤就好,體重增加與熱量大有關係,孕期第一期原則上不必增加熱量攝取,多吃無益。第二期及第三期每天增加300大卡(一碗飯約280大卡),從孕前的每天2000大卡增加到2300大卡。
從大原則來看,孕期著重飲食均衡,每天都要吃到六大類食物(全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豆魚肉蛋類、低脂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其中,蔬果量一定要夠,如果不足,懷孕後期容易便秘,懷孕第二、三期則要注意蛋白質的攝取,一定不可以缺乏,因為此時是胎兒長肉階段,而優質蛋白質的來源有豆、魚、肉、蛋等。
其中,從豆製品如豆腐、豆干還可獲取鈣質,幫助胎兒骨骼及牙齒生長,媽媽也能預防抽筋、骨質疏鬆及妊娠高血壓發生。吃魚則可以攝取有助胎兒腦部發育的DHA,台灣是海島,漁產豐富、吃魚方便,但漁產品有重金屬污染的問題,孕婦吃魚要留意漁產品來源,建議盡量避免食用鯊魚、旗魚、鮪魚、油魚等。
另外,全孕期都要適當補充水份,以常溫白開水或溫開水為佳,尤其原本就有便秘問題的孕婦,更要留意多喝水。孕期勿喝含咖啡因及酒精的飲品,含糖飲料熱量高又沒有營養,喝了只會增加體重,更是絕對不碰為佳。不少準媽媽認為鮮榨果汁好喝又能補充維他命,但飲食如果攝取足夠熱量,不建議喝新鮮果汁,因為這樣很容易吃到超量的糖份跟熱量。
葉酸、碘、鐵 胎兒發育三寶
除了飲食均衡,攸關胎兒發育的營養素葉酸、碘及鐵,是孕期時要格外留意補充的營養素及礦物質,一定要攝取足夠。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4年至2017年度「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報告顯示,台灣15歲至49歲的育齡婦女中,有7.9%血清葉酸濃度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正常葉酸濃度下限6ng/ml;37.6%尿液碘濃度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碘營養充足標準下限100μg/L;19.5%則有貧血狀況,血紅素濃度小於12g/dL,血清濃度不足。
懷孕初期不知道自己肚子裡已經有寶寶的準媽媽大有人在,育齡女性最好在計畫生育時未雨綢繆,開始補充孕期需要的特殊營養素,。
葉酸:懷孕前三個月胚胎細胞快速分化,身體組織、器官與中樞神經系統逐漸成形,葉酸是幫助胎兒腦部中樞神經發展的重要營養素,而胎兒腦部和中樞神經系統在懷第三週(也就是甫受孕)就開始發育,懷孕前四週如果母體葉酸不足,會增加胎兒神經管缺陷的風險,可能造成胎兒腦及脊髓先天性神經病變,比如脊椎裂、神經管畸形,甚至無腦,更嚴重則是造成死胎或流產。
葉酸對胎兒重要,對準媽媽也重要,孕婦缺乏葉酸的影響是貧血,容易感覺疲勞及虛弱。由於準媽媽大多懷孕一個多月之後,才知道自己懷孕了,所以最好在準備懷孕時即開始補充葉酸,每日攝取400微克,懷孕後每日攝取600微克。
要特別注意的是,全孕期都要補充葉酸,富含葉酸的天然食物有深綠色葉菜、柑橘類水果、豆製品、瘦肉、動物肝臟等。而葉酸雖然重要,但其實只要飲食均衡,從天然食物中即可攝取足夠的量,孕婦不必另外補充葉酸片,以免攝取超量,因為葉酸過量會壓抑維他命B12缺乏造成的貧血症狀,對準媽媽及胎兒反而不好。
碘:碘也是胎兒腦部發育重要營養素,缺碘可能造成新生兒智能發展不足、生長遲緩、呆小症、聾啞等。另外,碘是合成甲狀腺素不可缺少的營養素,對準媽媽同樣重要,孕婦缺碘容易覺得疲倦、怕冷,並導致甲狀腺腫大,還可能造成流產、死胎、胎兒先天性畸形、增加週產期死亡率的可能。
和葉酸一樣,碘在孕前即須攝取足夠,育齡婦女每日攝取量為140微克,孕婦每日攝取量則提高到200微克,含碘食物有紫菜、海帶、貝類、海魚等,烹調食物也可以選用加碘的食鹽(但每天不超過6克),若擔心攝取不足,可詢問醫師日是否服用碘補充劑。有甲狀腺相關疾病的孕婦,也先詢問醫師有關飲食方面的建議。
鐵:鐵質在孕期主要功用是預防貧血及早產,準備懷孕期及懷孕第一、二期時,每日鐵質攝取量應有15毫克,然而到懷孕第三期必須再增加35毫克,也就是每日攝取量為45毫克,為什麼需要增加這麼多?因為這個階段媽媽跟胎兒都需要鐵質。
對準媽媽來說,懷孕後體內多了胎兒及胎盤,血液需求及血流量都變大,需要更多的鐵質,以避免發生缺鐵性貧血導致早產,而生產時產婦都會出血,懷孕後期多補鐵,也是因應生產時的失血。對胎兒來說,出生前需要儲存鐵質以供出生後使用,媽媽懷孕的第一、二期,胎兒組織器官還在分化發育,無法儲存鐵質,需要的鐵質也不多,靠媽媽供給即可。
所以懷孕前期及中期,準媽媽不必補充大量鐵質,因為派不上用場,過多的鐵質還可能造成準媽媽便秘;但到懷孕第三期,胎兒器官已發展成熟,肝臟有能力開始儲存鐵質,這個時候媽媽攝取的鐵質是「一人吃、兩人用」,鐵質的需求量因而大增,孕婦也要努力補鐵。
含鐵豐富的食物有紅肉、深綠色蔬菜、豆干、豆腐等,不過攝取鐵質比較麻煩的是,根據美國相關研究指出,45毫克的鐵質比較難完全從食物中獲得,產婦可諮詢醫師是否需要額外服用鐵劑補充,不過補充鐵劑時要留意,並不是劑量愈高愈好,因為劑量愈高,服用者產生噁心、嘔吐、胃不舒服等副作用可能性也愈高。
哺乳期 避開影響泌乳的食物
不少孕婦懷孕時吃東西小心翼翼,唯恐吃不好或吃不對影響胎兒,直到寶寶出生才敢解禁,但對哺餵母乳的媽媽來說,哺乳期仍有需要忌口的食物。
以通則來說,抑制乳汁分泌的食物有韭菜、生麥芽及人蔘等,促進乳汁分泌的食物有魚湯、豬腳、花生等,然而每個人體質不同,發奶食物是否有用因人而異。
為了製造乳汁,媽媽每天的飲食量必須增加,才能供應哺乳所需的熱量及營養,哺乳期媽媽每日需要2500大卡的熱量,比懷孕中後期的2300大卡再增加200大卡,攝取熱量若低於每日1800大卡,就可能會影響乳汁分泌。
總的來說,哺乳期的飲食原則就是「餓了就吃、渴了就喝」,湯湯水水多喝無妨,但媽媽如果食用含酒精與咖啡因的食品,乳汁會有酒精與咖啡因成份,而做月子常有的酒煮麻油雞也最好多煮一些時間,讓酒精徹底揮發掉,下午三點以後哺乳媽媽也應避免喝含咖啡因飲料,以免干擾寶寶晚上睡眠。
哺乳期需要吃更多,但媽媽不必擔心體重上升,因為哺乳是可以減重的。懷孕時,雖然媽媽吃進肚的東西是供應養分給胚胎發育成長,但熱量都在體內;寶寶出生後,媽媽吃下肚的食物則轉化為乳汁輸出給寶寶,會消耗掉更多的熱量,所以純母乳哺育的媽媽通常不胖反瘦,這時反而可以多吃,但是要吃對東西。
另外,跟懷孕時一樣,哺乳媽媽勿喝空有熱量沒營養的含糖飲料,如果覺得喝開水很單調,可嘗試沒有熱量的花草茶,市面上花草茶種類繁多,多會標示適不適合哺乳期媽媽飲用,有些花草茶還有促進乳汁分泌的功用,
不少媽媽擔心乳汁不足,賣力吃各種發奶食物,這其實是劃錯重點了,媽媽希望乳汁充沛,要做的事是多餵而不是多吃,泌乳最主要靠寶寶頻繁吸吮,而不是媽媽大吃大喝,食物是輔助的角色。與此相反的情況是,很多媽媽產假結束回復上班,因忙碌三餐不定,也無暇關注飲食內容,擔心沒有好好吃飯讓母乳不營養,不敢持續哺乳,這是哺乳的錯誤迷思,研究指出,無論媽媽吃得好不好,母乳都能維持一定品質,此乃生物繁衍後代的防護機制,所以媽媽可以放心餵奶,但在做得到的範圍內,還是不要輕忽飲食,以維持媽媽健康。
過與不及都失當,均衡良好的飲食是哺乳的堅實後盾,支撐媽媽及寶寶的營養。
按照孕期與哺乳期,聰明補充營養
懷孕令人欣喜,不只準爸媽開心,兩方家庭都歡樂,通常一得知懷孕,孕婦便很自覺地努力吃吃喝喝,婆婆媽媽也開啟「一人吃兩人補」模式,務求將孕婦養得珠圓玉潤,以便生下白白胖胖的孫兒。
然而,懷孕不等於大吃大喝,孕期飲食首要之務,就是體重控制!
吃得好吃得巧 孕期不超重
胎兒發育健康,孕婦營養充足是重要關鍵,但孕期體重控制很重要,孕婦過重或胎兒過重,都會造成孕期及生產中的難題,因此,準媽媽飲食不可不慎,要吃得好、吃得飽,但熱量不可超標。
一般來說,懷孕分三期,孕期第一期(0至3個月)體重只能增加1至2公斤,第二期(4至6個月)與第三期(7個月至出生),體重增加最多各5公斤,整個孕期可以增加10到14公斤,但前提必須是:準媽媽懷孕前,處於標準體重狀態,如果孕前已超重,就不能增加到14公斤。
孕吐通常都發生在懷孕初期,不少孕婦在第一期因孕吐嚴重而吃得少,擔心影響胎兒發育,其實,懷孕第一期胚胎還在細胞分裂階段,需要的營養不多,準媽媽即使無法進食,也不致於影響胎兒,不必過於憂慮,即使體重沒增加也沒關係。
第二期增加的體重,主要是儲存在媽媽身上,這是為產後育兒做準備,所以此時孕媽媽會發現自己身上脂肪多了、乳房也變大了。孕期到了第三期,才真的是為胎兒而吃,此時吃下去的營養,大部分都會被胎兒吸收,所以要小心不要超重,因為吃得多、胎兒就大得快,胎兒太大,就會很難生,所以懷孕最後一個月每週一次的產檢,醫師一定會留意孕婦體重增加的情況。
從懷孕四個月起到產前,準媽媽的體重最好控制在每週增加0.5公斤就好,體重增加與熱量大有關係,孕期第一期原則上不必增加熱量攝取,多吃無益。第二期及第三期每天增加300大卡(一碗飯約280大卡),從孕前的每天2000大卡增加到2300大卡。
從大原則來看,孕期著重飲食均衡,每天都要吃到六大類食物(全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豆魚肉蛋類、低脂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其中,蔬果量一定要夠,如果不足,懷孕後期容易便秘,懷孕第二、三期則要注意蛋白質的攝取,一定不可以缺乏,因為此時是胎兒長肉階段,而優質蛋白質的來源有豆、魚、肉、蛋等。
其中,從豆製品如豆腐、豆干還可獲取鈣質,幫助胎兒骨骼及牙齒生長,媽媽也能預防抽筋、骨質疏鬆及妊娠高血壓發生。吃魚則可以攝取有助胎兒腦部發育的DHA,台灣是海島,漁產豐富、吃魚方便,但漁產品有重金屬污染的問題,孕婦吃魚要留意漁產品來源,建議盡量避免食用鯊魚、旗魚、鮪魚、油魚等。
另外,全孕期都要適當補充水份,以常溫白開水或溫開水為佳,尤其原本就有便秘問題的孕婦,更要留意多喝水。孕期勿喝含咖啡因及酒精的飲品,含糖飲料熱量高又沒有營養,喝了只會增加體重,更是絕對不碰為佳。不少準媽媽認為鮮榨果汁好喝又能補充維他命,但飲食如果攝取足夠熱量,不建議喝新鮮果汁,因為這樣很容易吃到超量的糖份跟熱量。
葉酸、碘、鐵 胎兒發育三寶
除了飲食均衡,攸關胎兒發育的營養素葉酸、碘及鐵,是孕期時要格外留意補充的營養素及礦物質,一定要攝取足夠。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4年至2017年度「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報告顯示,台灣15歲至49歲的育齡婦女中,有7.9%血清葉酸濃度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正常葉酸濃度下限6ng/ml;37.6%尿液碘濃度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碘營養充足標準下限100μg/L;19.5%則有貧血狀況,血紅素濃度小於12g/dL,血清濃度不足。
懷孕初期不知道自己肚子裡已經有寶寶的準媽媽大有人在,育齡女性最好在計畫生育時未雨綢繆,開始補充孕期需要的特殊營養素,。
葉酸:懷孕前三個月胚胎細胞快速分化,身體組織、器官與中樞神經系統逐漸成形,葉酸是幫助胎兒腦部中樞神經發展的重要營養素,而胎兒腦部和中樞神經系統在懷第三週(也就是甫受孕)就開始發育,懷孕前四週如果母體葉酸不足,會增加胎兒神經管缺陷的風險,可能造成胎兒腦及脊髓先天性神經病變,比如脊椎裂、神經管畸形,甚至無腦,更嚴重則是造成死胎或流產。
葉酸對胎兒重要,對準媽媽也重要,孕婦缺乏葉酸的影響是貧血,容易感覺疲勞及虛弱。由於準媽媽大多懷孕一個多月之後,才知道自己懷孕了,所以最好在準備懷孕時即開始補充葉酸,每日攝取400微克,懷孕後每日攝取600微克。
要特別注意的是,全孕期都要補充葉酸,富含葉酸的天然食物有深綠色葉菜、柑橘類水果、豆製品、瘦肉、動物肝臟等。而葉酸雖然重要,但其實只要飲食均衡,從天然食物中即可攝取足夠的量,孕婦不必另外補充葉酸片,以免攝取超量,因為葉酸過量會壓抑維他命B12缺乏造成的貧血症狀,對準媽媽及胎兒反而不好。
碘:碘也是胎兒腦部發育重要營養素,缺碘可能造成新生兒智能發展不足、生長遲緩、呆小症、聾啞等。另外,碘是合成甲狀腺素不可缺少的營養素,對準媽媽同樣重要,孕婦缺碘容易覺得疲倦、怕冷,並導致甲狀腺腫大,還可能造成流產、死胎、胎兒先天性畸形、增加週產期死亡率的可能。
和葉酸一樣,碘在孕前即須攝取足夠,育齡婦女每日攝取量為140微克,孕婦每日攝取量則提高到200微克,含碘食物有紫菜、海帶、貝類、海魚等,烹調食物也可以選用加碘的食鹽(但每天不超過6克),若擔心攝取不足,可詢問醫師日是否服用碘補充劑。有甲狀腺相關疾病的孕婦,也先詢問醫師有關飲食方面的建議。
鐵:鐵質在孕期主要功用是預防貧血及早產,準備懷孕期及懷孕第一、二期時,每日鐵質攝取量應有15毫克,然而到懷孕第三期必須再增加35毫克,也就是每日攝取量為45毫克,為什麼需要增加這麼多?因為這個階段媽媽跟胎兒都需要鐵質。
對準媽媽來說,懷孕後體內多了胎兒及胎盤,血液需求及血流量都變大,需要更多的鐵質,以避免發生缺鐵性貧血導致早產,而生產時產婦都會出血,懷孕後期多補鐵,也是因應生產時的失血。對胎兒來說,出生前需要儲存鐵質以供出生後使用,媽媽懷孕的第一、二期,胎兒組織器官還在分化發育,無法儲存鐵質,需要的鐵質也不多,靠媽媽供給即可。
所以懷孕前期及中期,準媽媽不必補充大量鐵質,因為派不上用場,過多的鐵質還可能造成準媽媽便秘;但到懷孕第三期,胎兒器官已發展成熟,肝臟有能力開始儲存鐵質,這個時候媽媽攝取的鐵質是「一人吃、兩人用」,鐵質的需求量因而大增,孕婦也要努力補鐵。
含鐵豐富的食物有紅肉、深綠色蔬菜、豆干、豆腐等,不過攝取鐵質比較麻煩的是,根據美國相關研究指出,45毫克的鐵質比較難完全從食物中獲得,產婦可諮詢醫師是否需要額外服用鐵劑補充,不過補充鐵劑時要留意,並不是劑量愈高愈好,因為劑量愈高,服用者產生噁心、嘔吐、胃不舒服等副作用可能性也愈高。
哺乳期 避開影響泌乳的食物
不少孕婦懷孕時吃東西小心翼翼,唯恐吃不好或吃不對影響胎兒,直到寶寶出生才敢解禁,但對哺餵母乳的媽媽來說,哺乳期仍有需要忌口的食物。
以通則來說,抑制乳汁分泌的食物有韭菜、生麥芽及人蔘等,促進乳汁分泌的食物有魚湯、豬腳、花生等,然而每個人體質不同,發奶食物是否有用因人而異。
為了製造乳汁,媽媽每天的飲食量必須增加,才能供應哺乳所需的熱量及營養,哺乳期媽媽每日需要2500大卡的熱量,比懷孕中後期的2300大卡再增加200大卡,攝取熱量若低於每日1800大卡,就可能會影響乳汁分泌。
總的來說,哺乳期的飲食原則就是「餓了就吃、渴了就喝」,湯湯水水多喝無妨,但媽媽如果食用含酒精與咖啡因的食品,乳汁會有酒精與咖啡因成份,而做月子常有的酒煮麻油雞也最好多煮一些時間,讓酒精徹底揮發掉,下午三點以後哺乳媽媽也應避免喝含咖啡因飲料,以免干擾寶寶晚上睡眠。
哺乳期需要吃更多,但媽媽不必擔心體重上升,因為哺乳是可以減重的。懷孕時,雖然媽媽吃進肚的東西是供應養分給胚胎發育成長,但熱量都在體內;寶寶出生後,媽媽吃下肚的食物則轉化為乳汁輸出給寶寶,會消耗掉更多的熱量,所以純母乳哺育的媽媽通常不胖反瘦,這時反而可以多吃,但是要吃對東西。
另外,跟懷孕時一樣,哺乳媽媽勿喝空有熱量沒營養的含糖飲料,如果覺得喝開水很單調,可嘗試沒有熱量的花草茶,市面上花草茶種類繁多,多會標示適不適合哺乳期媽媽飲用,有些花草茶還有促進乳汁分泌的功用,
不少媽媽擔心乳汁不足,賣力吃各種發奶食物,這其實是劃錯重點了,媽媽希望乳汁充沛,要做的事是多餵而不是多吃,泌乳最主要靠寶寶頻繁吸吮,而不是媽媽大吃大喝,食物是輔助的角色。與此相反的情況是,很多媽媽產假結束回復上班,因忙碌三餐不定,也無暇關注飲食內容,擔心沒有好好吃飯讓母乳不營養,不敢持續哺乳,這是哺乳的錯誤迷思,研究指出,無論媽媽吃得好不好,母乳都能維持一定品質,此乃生物繁衍後代的防護機制,所以媽媽可以放心餵奶,但在做得到的範圍內,還是不要輕忽飲食,以維持媽媽健康。
過與不及都失當,均衡良好的飲食是哺乳的堅實後盾,支撐媽媽及寶寶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