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筷子, 學校午餐歷史開動了!
第四節課下課鐘聲響起,學校或團膳公司的廚師們將熱騰騰餐點送到教室。
「我要多盛一碗玉米濃湯!」「今天有我不喜歡的香菇?」熙熙攘攘的教室裡不時聽見學生們的真心話語,這是現今臺灣全國一百六十萬名國中小學生取出自家裡攜帶的餐具排隊打菜,再回到座位上享用學校營養午餐的日常風景。以國產農產品為食材、經過營養師設計、廚師跟時間賽跑所用心烹調出來的三菜一湯,有時還會搭配水果或飲品,是臺灣學校午餐自二戰後,從一杯牛奶開始至今超過一甲子歲月的豐碩成果。
國際援助的脫脂牛奶、 午膳湯與國校營養午餐( 1951-1970)
二戰後,有學者主張營養問題與社會經濟和貧窮有密切關聯,建議應供應脫脂奶粉給在校學童。因此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臺灣於1951 年收到聯合國國際兒童急救基金會撥贈五千噸脫脂奶粉,讓學生在學校或村莊裡設置的「供奶站」飲用沖泡牛奶,補充每日所需的營養。
這時期,大部分的小朋友還是自行帶便當去學校或回家吃飯。1957 年, 臺灣省教育廳與「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選定屏東縣佳平、北葉、石門、三地及桃園縣介壽等五所山區國民學校為「營養教育示範學校」,供應由各方捐助的脫脂奶粉、酵母粉和學校自行種植的蔬菜熬煮而成的「午膳湯」,並作為營養補充品。
1964 年,美國國務院批准贈與臺灣五百七十萬美元等值的麵粉、長壽麥、奶粉、奶油,規劃分配予一般貧戶、外島居民、托兒所兒童、救濟所、牛奶供應站附近的居民,以及參與午餐計畫的學生,同時簽訂《中美國校午餐計劃》。
同年10 月16 日,桃園縣龜山鄉龍壽國民學校舉行臺灣省供應學童營養午餐開辦典禮,當時的美國大使萊特(Jerauld Wright)應邀出席,將象徵美國援助的「中美合作」圖文印刷麵粉袋贈與省政府主席黃杰,當天營養午餐主食即是以麵粉製作的饅頭。4 此時,除桃園之外,金門、高雄、澎湖、彰化、宜蘭、雲林、臺中、屏東、連江等地區也已開始試辦供應營養午餐的計劃。
臺灣省教育廳於 1966 年頒定《國民學校學童營養午餐實施要點》,訂定學校須為學生準備的主副食,包含饅頭、牛奶與麥粥、蔬菜濃湯或炒蔬菜,以及大豆、小魚乾和蛋類等食材不得少於五公克等規範。
在戰後的二十年間,從救濟貧弱者的脫脂奶粉到指定營養教育示範學校供應的「午膳湯」,最後演變至國民學校營養午餐為一主食(常見為饅頭和麵條)、一菜及一湯的形式,已可略見臺灣學校午餐的雛形。
...........
在此同時,學校午餐做為傳承飲食文化與推動食農教育的角色日顯重要。
新北市出版《在餐桌上與世界交朋友─新北市國際飲食食譜教材手冊》,由新住民與營養師合作,設計出兼顧道地與營養、符合學童調味的七國共三十五道東南亞料理食譜,並附有常見的香料、醬料與食材知識, 積極展現族群融合的豐富多元料理面貌。
各種民間學校午餐倡議與教育推廣行動亦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像是民間團體以全國學校午餐從業人員為對象所舉辦的「臺灣學校午餐大賽」與「SUPER 校廚大賽」賽事、攜手便利商店推出學校午餐主題鮮食商品、策畫臺日韓學校午餐食譜交換供餐的國際交流行動等,無一不是藉由學校午餐開展多元文化及食育視角,持續寫下臺灣校園供餐歷史新篇章。
學校午餐發展至今日已和當初截然不同,使用國產食材與有機蔬菜製作的餐點,並且搭配飲食教育以及國際交流,成為富有食農知識與國際視野的學校午餐。不過,從食材到人力費用都難逃通貨膨脹的窘境,且若學校沒有聘任營養師,午餐秘書多半由學校老師、主任兼任,學校午餐從業人員不論是受雇於自立廚房或是團膳公司,多面臨薪資偏低、人力不足或高齡化等問題。
為解決前述學校午餐面臨的挑戰,關注學校午餐議題的民間團體參酌鄰近供餐型態與飲食文化相近的日韓兩國,發起學校午餐法制化倡議行動,不僅提出民間版本的《學校供餐法》草案,更結合全國選舉提高議題能見度,以期法案能儘速三讀通過。
回望這七十餘載,學校午餐在社會變遷下各有不同發展階段,然其制度均相當程度攸關食物公共政策和教育資源分配議題。臺灣學校午餐如何能吃得更永續以回應現今環境生態提出的挑戰,是臺灣公私部門責無旁貸應致力思索與採取積極行動的重要課題。
第四節課下課鐘聲響起,學校或團膳公司的廚師們將熱騰騰餐點送到教室。
「我要多盛一碗玉米濃湯!」「今天有我不喜歡的香菇?」熙熙攘攘的教室裡不時聽見學生們的真心話語,這是現今臺灣全國一百六十萬名國中小學生取出自家裡攜帶的餐具排隊打菜,再回到座位上享用學校營養午餐的日常風景。以國產農產品為食材、經過營養師設計、廚師跟時間賽跑所用心烹調出來的三菜一湯,有時還會搭配水果或飲品,是臺灣學校午餐自二戰後,從一杯牛奶開始至今超過一甲子歲月的豐碩成果。
國際援助的脫脂牛奶、 午膳湯與國校營養午餐( 1951-1970)
二戰後,有學者主張營養問題與社會經濟和貧窮有密切關聯,建議應供應脫脂奶粉給在校學童。因此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臺灣於1951 年收到聯合國國際兒童急救基金會撥贈五千噸脫脂奶粉,讓學生在學校或村莊裡設置的「供奶站」飲用沖泡牛奶,補充每日所需的營養。
這時期,大部分的小朋友還是自行帶便當去學校或回家吃飯。1957 年, 臺灣省教育廳與「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選定屏東縣佳平、北葉、石門、三地及桃園縣介壽等五所山區國民學校為「營養教育示範學校」,供應由各方捐助的脫脂奶粉、酵母粉和學校自行種植的蔬菜熬煮而成的「午膳湯」,並作為營養補充品。
1964 年,美國國務院批准贈與臺灣五百七十萬美元等值的麵粉、長壽麥、奶粉、奶油,規劃分配予一般貧戶、外島居民、托兒所兒童、救濟所、牛奶供應站附近的居民,以及參與午餐計畫的學生,同時簽訂《中美國校午餐計劃》。
同年10 月16 日,桃園縣龜山鄉龍壽國民學校舉行臺灣省供應學童營養午餐開辦典禮,當時的美國大使萊特(Jerauld Wright)應邀出席,將象徵美國援助的「中美合作」圖文印刷麵粉袋贈與省政府主席黃杰,當天營養午餐主食即是以麵粉製作的饅頭。4 此時,除桃園之外,金門、高雄、澎湖、彰化、宜蘭、雲林、臺中、屏東、連江等地區也已開始試辦供應營養午餐的計劃。
臺灣省教育廳於 1966 年頒定《國民學校學童營養午餐實施要點》,訂定學校須為學生準備的主副食,包含饅頭、牛奶與麥粥、蔬菜濃湯或炒蔬菜,以及大豆、小魚乾和蛋類等食材不得少於五公克等規範。
在戰後的二十年間,從救濟貧弱者的脫脂奶粉到指定營養教育示範學校供應的「午膳湯」,最後演變至國民學校營養午餐為一主食(常見為饅頭和麵條)、一菜及一湯的形式,已可略見臺灣學校午餐的雛形。
...........
在此同時,學校午餐做為傳承飲食文化與推動食農教育的角色日顯重要。
新北市出版《在餐桌上與世界交朋友─新北市國際飲食食譜教材手冊》,由新住民與營養師合作,設計出兼顧道地與營養、符合學童調味的七國共三十五道東南亞料理食譜,並附有常見的香料、醬料與食材知識, 積極展現族群融合的豐富多元料理面貌。
各種民間學校午餐倡議與教育推廣行動亦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像是民間團體以全國學校午餐從業人員為對象所舉辦的「臺灣學校午餐大賽」與「SUPER 校廚大賽」賽事、攜手便利商店推出學校午餐主題鮮食商品、策畫臺日韓學校午餐食譜交換供餐的國際交流行動等,無一不是藉由學校午餐開展多元文化及食育視角,持續寫下臺灣校園供餐歷史新篇章。
學校午餐發展至今日已和當初截然不同,使用國產食材與有機蔬菜製作的餐點,並且搭配飲食教育以及國際交流,成為富有食農知識與國際視野的學校午餐。不過,從食材到人力費用都難逃通貨膨脹的窘境,且若學校沒有聘任營養師,午餐秘書多半由學校老師、主任兼任,學校午餐從業人員不論是受雇於自立廚房或是團膳公司,多面臨薪資偏低、人力不足或高齡化等問題。
為解決前述學校午餐面臨的挑戰,關注學校午餐議題的民間團體參酌鄰近供餐型態與飲食文化相近的日韓兩國,發起學校午餐法制化倡議行動,不僅提出民間版本的《學校供餐法》草案,更結合全國選舉提高議題能見度,以期法案能儘速三讀通過。
回望這七十餘載,學校午餐在社會變遷下各有不同發展階段,然其制度均相當程度攸關食物公共政策和教育資源分配議題。臺灣學校午餐如何能吃得更永續以回應現今環境生態提出的挑戰,是臺灣公私部門責無旁貸應致力思索與採取積極行動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