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巧克力和甜點
平凡的食糖是一種不平凡的食物。糖帶給人純粹的感受,是一種結晶的喜悅。人類天生喜愛這種甜味,舉世皆同。甜味代表所有生命所需的能量,而人類最早是在母親的乳汁體驗到這種滋味。正因為這喜好是如此深遠,才使得糖和含糖食物在今日成為最受歡迎、使用最為廣泛的食物。過去幾百年來,糖都是稀有、昂貴、只有富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也是餐飲的高潮。如今,糖的價格已不再昂貴,工廠生產的糖果甜食成為唾手可得的日常享受,也是吃了開心又買得起的零嘴。有些甜點是慰藉人心的經典,例如用鮮奶油和糖煮成的濃郁褐色焦糖,或將糖染成有如彩繪玻璃般的美麗色澤;有些則帶來挑逗感官的新奇感受,它們身披奇異的眩目色澤、展現怪誕造型、暗藏著嘶嘶作響的氣穴,有的甚至添加大量酸物和香料,入喉熱辣難忍。
在廚房中,糖是不可或缺的調味料。由於甜味是少數基本味覺之一,廚師會在各種菜餚中添加糖分來增補、平衡風味。糖能干擾蛋白質凝結,把糖加入烘焙食品中,可以軟化麵筋網絡,對卡士達和鮮奶油的蛋白網絡也有相同的功能。糖充分受熱後分子瓦解,便能產生誘人的色澤,讓風味更繁複:它不再只是單純的甜味,還帶有酸與苦,香氣也更為飽滿、濃郁。糖也是一種雕刻素材,糖添加水分並加熱之後,我們就能運用糖的可塑性,製造出各種質地的糖果:有的如乳霜狀,有的軟韌耐嚼,有的酥脆可口,有的則堅硬如石。
然而,糖背後的故事不盡然都是甜蜜而光明的。糖的誘人滋味形成一股毀滅性的力量。在非洲和美洲的歷史中,當地百姓慘遭奴役,只為了滿足歐洲人對甜味的慾望。如今,我們在飲食中加入食糖,取代其他更有營養的食材,因而間接引發了好幾種文明病。如同生命中大多數美好的事物,享用糖類最好也要節制。同時,糖跟脂肪一樣,都是好東西,但是當我們吃下加工食品時,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攝入了大量糖分(和脂肪)。
巧克力是一種加熱後便具有可塑性的膏狀食物,原料是南美洲一種喬木的種子,近500 年前傳抵歐洲,自此就和糖密不可分;從某些角度看來,巧克力還能補食糖之不足。食糖是種單分子物質,來自純化後的植物複合汁液,巧克力的原料則是一種味道平淡溫和的種子,經過發酵和烘烤的步驟製成,是含有上百種分子的混合物質。巧克力風味繁複,其他食物很難企及,然而巧克力卻獨缺甜味。加入這項基本、單純的滋味,巧克力的風味才變得完滿。
沒有糖的時代:蜂蜜
母乳之後,人類對甜味的第一個經驗應該就是果實了。在氣候溫暖的地區,某些果實的含糖量高達60%(例如海棗果),就連溫帶地區的果實,乾燥後甜度也非常高。不過甜味的天然來源中,濃縮到最極致的就是蜂蜜了。某些蜜蜂儲藏的食物,含糖量甚至可達80%。西班牙瓦倫西亞蜘蛛穴有一幅精彩壁畫,從壁畫中我們可推斷,人類採集蜂蜜的歷史至少持續了1 萬年之久。而根據泥板上代表蜂巢的埃及象形文字研判,人類對蜜蜂的馴化,大概可以回溯到4000年以前。
不論人類的祖先是如何採得蜂蜜,對他們而言,蜂蜜都成了喜樂和滿足的代名詞。在至今已發現的最早文學作品中,蜂蜜也是一種醒目的隱喻。蘇美人一幅4000 年前的泥板上刻了一首情詩,形容一位新郎如「蜂蜜般甜美」,新娘的吻「比蜂蜜更芬芳」,兩人的洞房則「滿是蜂蜜」。舊約《聖經》好幾次形容應許之地是流奶與蜜之地,這是種隱喻,象徵著富足的喜樂;在《聖經》的〈雅歌〉裡,一位新郎吟唱:「我新婦,妳的唇好似蜂房滴蜜……妳的舌下有蜜有奶……」到了希臘羅馬時代,蜂蜜依然是食物和文化的重要成分。希臘人祭祀時向死者和諸神獻上蜂蜜,蜂蜜的尊崇地位得自它神祕的源頭,也出自一種信念:蜂蜜可說是從天上墜落下來的。
當時人們還不知道蜂蜜是如何產生的,過了千年之久,花朵和蜜蜂的角色才真正揭曉。事實上,蜂蜜的製造過程是人類一切製糖過程的自然樣板。我們也從植物中收集甜汁,再從中析出糖分。南亞棕櫚樹、北方森林的楓樹和樺木、美洲的龍舌蘭和玉米莖:這些材料都富含甜汁。然而沒有任何一種植物的甜汁比得上甘蔗豐沛。
糖:源於亞洲
糖很晚才傳入歐洲。我們平日食用的糖,在1100 年前的歐洲幾乎還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後來食糖才成為奢侈品,一直延續到1700年。我們最早的主要蔗糖來源是甘蔗,甘蔗汁液的蔗糖含量超乎尋常,約達15%。甘蔗源自南太平洋新幾內亞,史前時代隨移民傳入亞洲。大約在公元前500 年,印度人開發出煉糖技術,把甘蔗壓搾出汁之後,沸煮濃縮成外表包覆著糖漿的暗色結晶團塊,這就是尚未精製的「生」糖(粗糖)。公元前350年,印度廚師拿這種「印巴黑糖」(dark gur)和小麥、大麥和米穀細粉混合,並加入芝麻籽,製成各種造型的甜點,有些還用炸的。過了幾個世紀,印度醫書把甘蔗製成的糖漿和糖分成好幾類來介紹,其中就包括這種暗色糖塊沖洗煉成的晶體。這就是最早的精製白糖。
糖在歐洲:是香料也是藥物
西歐人直到11 世紀十字軍東征時才第一次見到糖。不久之後,威尼斯成為阿拉伯國家向西方出口食糖的貿易中心。就我們所知,英格蘭在1319 年第一次大規模進口食糖。歐洲人最初用糖的方法和使用胡椒、薑以及其他異國舶來品沒有兩樣;當時糖是種調味料,也是藥品。糖在中世紀的歐洲大多用來調製兩種食品:花果蜜餞,以及帶有藥效的小零嘴。點心糖果最初並非不是取樂用的零嘴,而是種「調製品」,由藥師或藥商調製,用來均衡身體的機能。食糖具有許多醫藥用途。糖的甜味可以蓋過某些藥物的苦味,也讓所有製劑更好入口。糖會融化,質地黏稠,因此很適合用來和其他素材混合使用。糖塊熔融的速度緩慢、質地堅硬,這表示糖塊能慢慢釋出所含的藥物。既然糖本身對人體似乎有益(助長發熱並具滋潤效果),因此也能均衡其他食物的作用,並增進消化。好幾種甜食具鎮靜的藥效,而且至今依然廣受歡迎,包括糖錠、喉糖和夾心糖。
昂貴而美味的甜點
歐洲最早的非醫藥甜食,或許是在1200年左右問世,由一位法國藥商將杏仁裹上糖衣而成。中世紀的法、英宮廷食譜指定用糖來調製多種食品,包括魚和禽鳥醬料、火腿、多種果實,還有加了鮮奶油和蛋的甜點。14世紀,喬叟在《坎特伯里故事集》中的諷刺模仿詩〈托帕茲爵士的故事〉講述騎士浪漫傳奇,詩中把糖列入「皇家香料」,與薑餅、甘草和孜然並列。
到了15世紀,富裕的歐洲人已經懂得享受糖為人帶來的單純愉悅,並懂得善用糖來為食物增添風味。梵蒂岡圖書館館長在1475年左右寫道,產糖地區除了印度和阿拉伯之外,還包括克里特和西西里,他還表示:古人只在醫藥方面用糖,因此他們從未提及在食物中添加糖。當然了,他們錯失了極大的樂趣,因為我們食用的東西,如果沒有以糖來增添甜味,肯定是無味之至……我們把糖融化,把杏仁⋯⋯松子、榛果、芫荽、大茴香、肉桂,還有其他許多食物做成美妙的東西。於是,糖的特質幾乎能夠融入它所包裹的食品。
麵團和麵糊:麵包、蛋糕、酥皮和麵食
麵包是西方最常見的日常食品,為我們帶來生命和活力,也是歷代人類賴以為生的糧食。麵包還展現出一項真正驚人的事實:如果早期人類的想像力和靈感能向前大幅躍進,那麼麵包就是讓人類一撐而過的那根竿子。對我們史前時代的祖先而言,麵包不僅僅表現出大自然這種令人歎服的轉變潛力,也意味著人類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塑造自然物質。此外,麵包和穀物一點都不相像,穀粒的質地疏鬆、堅硬又帶有粉質,滋味更是平淡無奇!然而,只需把穀子磨成粉,加水潤溼拌和成糊,再擺在高熱表面上,就可以製出外酥內軟、美味蓬鬆的團塊。而發酵過的麵包更是令人讚歎:麵團只要擺個幾天就會活起來,從內部開始膨脹,只要加以烘烤便會形成充滿細緻氣穴的麵包,那種構造是人手無法雕塑出來的。穀粒拿來乾烤或熬粥能夠提供豐富的養分,但麵包不但能讓人類生存,還能提供另一個向度的愉悅和驚奇。
老化
麵包出爐之後幾天,麵包就會開始老化,這似乎和失水有關:麵包內部變得乾、硬、脆。其實就算完全不失水,麵包還是會老化。1852年,法國人瓊–巴蒂斯特.布辛戈(Jean-Baptiste Boussingault)在他意義非凡的麵包老化研究中,證實了這種現象。根據他的研究,就算嚴密封裝防止失水,麵包依然會老化。他進一步證明,麵包重新加熱到60°C 就可以逆轉老化現象:今日我們知道,澱粉在這個溫度就會開始糊化。
現在我們明白,老化表示澱粉已經回凝,再次結成晶體,水分從澱粉粒向外移動,亦即澱粉煮熟之後冷卻引發的硬化(見第二冊286頁)。新鮮麵包經過了初期的硬化作用會更好切,硬化是因為簡單直鏈澱粉分子回凝,這種作用在烘烤之後一天內就會完成。
大部分澱粉分子(也就是澱粉粒所含支鏈澱粉)也會回凝。所幸,支鏈澱粉的構造並不規則,因此結晶形成的速度與排水速率緩慢很多,要好幾天才能完成。麵包變得好切之後,回凝過程還會持續進行,因此質地還會繼續變硬。基於某種因素,顏色較淺、較不密實的麵包,老化速率與程度都較低。
有些乳化劑可以大幅減緩老化,因此過去50 年來,大量生產的麵包用麵團都有添加劑。純正白脫乳(第一冊74 頁)和蛋黃富含乳化劑,因此具有同樣效果。一般認為,這類物質會和澱粉糾結在一起,或者以某種方式妨礙水分移動,因此能夠抑制再結晶作用。
再加熱能逆轉老化
只要澱粉粒釋出的水分大部分都留在周圍的麵筋裡(也就是說,只要麵包還不是太老,或者經包裝並冷藏),那麼,麵包加熱超過小麥澱粉的糊化溫度(60°C),就能逆轉老化現象。此時結晶區會再度受到破壞,水分子移進澱粉分子間隙,於是糊化的澱粉粒和直鏈澱粉又變得柔軟。因此,麵包切片後若加以烘烤,就能把內部烤軟,而整條麵包擺進烤爐加熱,也能恢復新鮮滋味。
說文解字:老化
雖然stale(老化)一詞現在是用來指超過最佳品味期、已開始變乾的食品,但過去這個字卻不見得都帶有這種負面涵義。這個字彙出自中世紀的條頓語,原意為「靜置」或「陳化」,是用在釀造、蒸餾酒類,意思是靜置、沉澱一段時間之後,酒液就會變得澄澈,風味也更強烈。
麵包的澱粉分子也會變得安定且強固,但這會讓麵包變硬,至少對於應該新鮮食用的麵包來說,這是不想要的結果。不過,變硬的麵包也是有用處的(見右頁下方)。片後若加以烘烤,就能把內部烤軟,而整條麵包擺進烤爐加熱,也能恢復新鮮滋味。
麵包的存放:不要冷藏
老化歷程在稍高於冰點的溫度下進行得最快,冰點以下就非常緩慢。根據一項實驗,麵包在7°C 的冷藏室中擺放1 天,其老化程度相當於在30°C 擺放6 天。倘若麵包要在1~2 天內就會吃完,可以擺在室溫環境,裝進麵包盒或紙袋,這樣能延緩失水,也讓麵包皮保持酥脆。如果麵包得存放好幾天以上,那就用保鮮膜或鋁箔紙包好,冷凍起來。只有打算烘烤或再次加熱的麵包,才適合擺進冰箱冷藏,不過一定要先包好。
麵包風味
簡單的小麥麵包的風味無與倫比,來源有三:小麥麵粉的風味、酵母和細菌發酵的生產物,還有烘焙時烤爐加熱引發的各種反應。低製粉率白麵粉的香氣主要為香草味、香料味、金屬味和脂肪味(得自香草醛,是一種呋喃酮,還有幾種脂肪醛),而全穀麵粉的上述這些香氣則更濃郁,此外還有黃瓜味、油炸味、汗水味和蜂蜜味(得自其他脂肪醛、酒精和苯乙酸)。酵母發酵作用生成一種典型酵母味,大半得自帶果香的酯質和帶蛋味的硫化物。烘焙過程的褐變反應還會生成烘烤味產物。麵種讓整體風味更複雜,同時乙酸與其他有機酸也帶來特有酸味。
										平凡的食糖是一種不平凡的食物。糖帶給人純粹的感受,是一種結晶的喜悅。人類天生喜愛這種甜味,舉世皆同。甜味代表所有生命所需的能量,而人類最早是在母親的乳汁體驗到這種滋味。正因為這喜好是如此深遠,才使得糖和含糖食物在今日成為最受歡迎、使用最為廣泛的食物。過去幾百年來,糖都是稀有、昂貴、只有富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也是餐飲的高潮。如今,糖的價格已不再昂貴,工廠生產的糖果甜食成為唾手可得的日常享受,也是吃了開心又買得起的零嘴。有些甜點是慰藉人心的經典,例如用鮮奶油和糖煮成的濃郁褐色焦糖,或將糖染成有如彩繪玻璃般的美麗色澤;有些則帶來挑逗感官的新奇感受,它們身披奇異的眩目色澤、展現怪誕造型、暗藏著嘶嘶作響的氣穴,有的甚至添加大量酸物和香料,入喉熱辣難忍。
在廚房中,糖是不可或缺的調味料。由於甜味是少數基本味覺之一,廚師會在各種菜餚中添加糖分來增補、平衡風味。糖能干擾蛋白質凝結,把糖加入烘焙食品中,可以軟化麵筋網絡,對卡士達和鮮奶油的蛋白網絡也有相同的功能。糖充分受熱後分子瓦解,便能產生誘人的色澤,讓風味更繁複:它不再只是單純的甜味,還帶有酸與苦,香氣也更為飽滿、濃郁。糖也是一種雕刻素材,糖添加水分並加熱之後,我們就能運用糖的可塑性,製造出各種質地的糖果:有的如乳霜狀,有的軟韌耐嚼,有的酥脆可口,有的則堅硬如石。
然而,糖背後的故事不盡然都是甜蜜而光明的。糖的誘人滋味形成一股毀滅性的力量。在非洲和美洲的歷史中,當地百姓慘遭奴役,只為了滿足歐洲人對甜味的慾望。如今,我們在飲食中加入食糖,取代其他更有營養的食材,因而間接引發了好幾種文明病。如同生命中大多數美好的事物,享用糖類最好也要節制。同時,糖跟脂肪一樣,都是好東西,但是當我們吃下加工食品時,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攝入了大量糖分(和脂肪)。
巧克力是一種加熱後便具有可塑性的膏狀食物,原料是南美洲一種喬木的種子,近500 年前傳抵歐洲,自此就和糖密不可分;從某些角度看來,巧克力還能補食糖之不足。食糖是種單分子物質,來自純化後的植物複合汁液,巧克力的原料則是一種味道平淡溫和的種子,經過發酵和烘烤的步驟製成,是含有上百種分子的混合物質。巧克力風味繁複,其他食物很難企及,然而巧克力卻獨缺甜味。加入這項基本、單純的滋味,巧克力的風味才變得完滿。
沒有糖的時代:蜂蜜
母乳之後,人類對甜味的第一個經驗應該就是果實了。在氣候溫暖的地區,某些果實的含糖量高達60%(例如海棗果),就連溫帶地區的果實,乾燥後甜度也非常高。不過甜味的天然來源中,濃縮到最極致的就是蜂蜜了。某些蜜蜂儲藏的食物,含糖量甚至可達80%。西班牙瓦倫西亞蜘蛛穴有一幅精彩壁畫,從壁畫中我們可推斷,人類採集蜂蜜的歷史至少持續了1 萬年之久。而根據泥板上代表蜂巢的埃及象形文字研判,人類對蜜蜂的馴化,大概可以回溯到4000年以前。
不論人類的祖先是如何採得蜂蜜,對他們而言,蜂蜜都成了喜樂和滿足的代名詞。在至今已發現的最早文學作品中,蜂蜜也是一種醒目的隱喻。蘇美人一幅4000 年前的泥板上刻了一首情詩,形容一位新郎如「蜂蜜般甜美」,新娘的吻「比蜂蜜更芬芳」,兩人的洞房則「滿是蜂蜜」。舊約《聖經》好幾次形容應許之地是流奶與蜜之地,這是種隱喻,象徵著富足的喜樂;在《聖經》的〈雅歌〉裡,一位新郎吟唱:「我新婦,妳的唇好似蜂房滴蜜……妳的舌下有蜜有奶……」到了希臘羅馬時代,蜂蜜依然是食物和文化的重要成分。希臘人祭祀時向死者和諸神獻上蜂蜜,蜂蜜的尊崇地位得自它神祕的源頭,也出自一種信念:蜂蜜可說是從天上墜落下來的。
當時人們還不知道蜂蜜是如何產生的,過了千年之久,花朵和蜜蜂的角色才真正揭曉。事實上,蜂蜜的製造過程是人類一切製糖過程的自然樣板。我們也從植物中收集甜汁,再從中析出糖分。南亞棕櫚樹、北方森林的楓樹和樺木、美洲的龍舌蘭和玉米莖:這些材料都富含甜汁。然而沒有任何一種植物的甜汁比得上甘蔗豐沛。
糖:源於亞洲
糖很晚才傳入歐洲。我們平日食用的糖,在1100 年前的歐洲幾乎還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後來食糖才成為奢侈品,一直延續到1700年。我們最早的主要蔗糖來源是甘蔗,甘蔗汁液的蔗糖含量超乎尋常,約達15%。甘蔗源自南太平洋新幾內亞,史前時代隨移民傳入亞洲。大約在公元前500 年,印度人開發出煉糖技術,把甘蔗壓搾出汁之後,沸煮濃縮成外表包覆著糖漿的暗色結晶團塊,這就是尚未精製的「生」糖(粗糖)。公元前350年,印度廚師拿這種「印巴黑糖」(dark gur)和小麥、大麥和米穀細粉混合,並加入芝麻籽,製成各種造型的甜點,有些還用炸的。過了幾個世紀,印度醫書把甘蔗製成的糖漿和糖分成好幾類來介紹,其中就包括這種暗色糖塊沖洗煉成的晶體。這就是最早的精製白糖。
糖在歐洲:是香料也是藥物
西歐人直到11 世紀十字軍東征時才第一次見到糖。不久之後,威尼斯成為阿拉伯國家向西方出口食糖的貿易中心。就我們所知,英格蘭在1319 年第一次大規模進口食糖。歐洲人最初用糖的方法和使用胡椒、薑以及其他異國舶來品沒有兩樣;當時糖是種調味料,也是藥品。糖在中世紀的歐洲大多用來調製兩種食品:花果蜜餞,以及帶有藥效的小零嘴。點心糖果最初並非不是取樂用的零嘴,而是種「調製品」,由藥師或藥商調製,用來均衡身體的機能。食糖具有許多醫藥用途。糖的甜味可以蓋過某些藥物的苦味,也讓所有製劑更好入口。糖會融化,質地黏稠,因此很適合用來和其他素材混合使用。糖塊熔融的速度緩慢、質地堅硬,這表示糖塊能慢慢釋出所含的藥物。既然糖本身對人體似乎有益(助長發熱並具滋潤效果),因此也能均衡其他食物的作用,並增進消化。好幾種甜食具鎮靜的藥效,而且至今依然廣受歡迎,包括糖錠、喉糖和夾心糖。
昂貴而美味的甜點
歐洲最早的非醫藥甜食,或許是在1200年左右問世,由一位法國藥商將杏仁裹上糖衣而成。中世紀的法、英宮廷食譜指定用糖來調製多種食品,包括魚和禽鳥醬料、火腿、多種果實,還有加了鮮奶油和蛋的甜點。14世紀,喬叟在《坎特伯里故事集》中的諷刺模仿詩〈托帕茲爵士的故事〉講述騎士浪漫傳奇,詩中把糖列入「皇家香料」,與薑餅、甘草和孜然並列。
到了15世紀,富裕的歐洲人已經懂得享受糖為人帶來的單純愉悅,並懂得善用糖來為食物增添風味。梵蒂岡圖書館館長在1475年左右寫道,產糖地區除了印度和阿拉伯之外,還包括克里特和西西里,他還表示:古人只在醫藥方面用糖,因此他們從未提及在食物中添加糖。當然了,他們錯失了極大的樂趣,因為我們食用的東西,如果沒有以糖來增添甜味,肯定是無味之至……我們把糖融化,把杏仁⋯⋯松子、榛果、芫荽、大茴香、肉桂,還有其他許多食物做成美妙的東西。於是,糖的特質幾乎能夠融入它所包裹的食品。
麵團和麵糊:麵包、蛋糕、酥皮和麵食
麵包是西方最常見的日常食品,為我們帶來生命和活力,也是歷代人類賴以為生的糧食。麵包還展現出一項真正驚人的事實:如果早期人類的想像力和靈感能向前大幅躍進,那麼麵包就是讓人類一撐而過的那根竿子。對我們史前時代的祖先而言,麵包不僅僅表現出大自然這種令人歎服的轉變潛力,也意味著人類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塑造自然物質。此外,麵包和穀物一點都不相像,穀粒的質地疏鬆、堅硬又帶有粉質,滋味更是平淡無奇!然而,只需把穀子磨成粉,加水潤溼拌和成糊,再擺在高熱表面上,就可以製出外酥內軟、美味蓬鬆的團塊。而發酵過的麵包更是令人讚歎:麵團只要擺個幾天就會活起來,從內部開始膨脹,只要加以烘烤便會形成充滿細緻氣穴的麵包,那種構造是人手無法雕塑出來的。穀粒拿來乾烤或熬粥能夠提供豐富的養分,但麵包不但能讓人類生存,還能提供另一個向度的愉悅和驚奇。
老化
麵包出爐之後幾天,麵包就會開始老化,這似乎和失水有關:麵包內部變得乾、硬、脆。其實就算完全不失水,麵包還是會老化。1852年,法國人瓊–巴蒂斯特.布辛戈(Jean-Baptiste Boussingault)在他意義非凡的麵包老化研究中,證實了這種現象。根據他的研究,就算嚴密封裝防止失水,麵包依然會老化。他進一步證明,麵包重新加熱到60°C 就可以逆轉老化現象:今日我們知道,澱粉在這個溫度就會開始糊化。
現在我們明白,老化表示澱粉已經回凝,再次結成晶體,水分從澱粉粒向外移動,亦即澱粉煮熟之後冷卻引發的硬化(見第二冊286頁)。新鮮麵包經過了初期的硬化作用會更好切,硬化是因為簡單直鏈澱粉分子回凝,這種作用在烘烤之後一天內就會完成。
大部分澱粉分子(也就是澱粉粒所含支鏈澱粉)也會回凝。所幸,支鏈澱粉的構造並不規則,因此結晶形成的速度與排水速率緩慢很多,要好幾天才能完成。麵包變得好切之後,回凝過程還會持續進行,因此質地還會繼續變硬。基於某種因素,顏色較淺、較不密實的麵包,老化速率與程度都較低。
有些乳化劑可以大幅減緩老化,因此過去50 年來,大量生產的麵包用麵團都有添加劑。純正白脫乳(第一冊74 頁)和蛋黃富含乳化劑,因此具有同樣效果。一般認為,這類物質會和澱粉糾結在一起,或者以某種方式妨礙水分移動,因此能夠抑制再結晶作用。
再加熱能逆轉老化
只要澱粉粒釋出的水分大部分都留在周圍的麵筋裡(也就是說,只要麵包還不是太老,或者經包裝並冷藏),那麼,麵包加熱超過小麥澱粉的糊化溫度(60°C),就能逆轉老化現象。此時結晶區會再度受到破壞,水分子移進澱粉分子間隙,於是糊化的澱粉粒和直鏈澱粉又變得柔軟。因此,麵包切片後若加以烘烤,就能把內部烤軟,而整條麵包擺進烤爐加熱,也能恢復新鮮滋味。
說文解字:老化
雖然stale(老化)一詞現在是用來指超過最佳品味期、已開始變乾的食品,但過去這個字卻不見得都帶有這種負面涵義。這個字彙出自中世紀的條頓語,原意為「靜置」或「陳化」,是用在釀造、蒸餾酒類,意思是靜置、沉澱一段時間之後,酒液就會變得澄澈,風味也更強烈。
麵包的澱粉分子也會變得安定且強固,但這會讓麵包變硬,至少對於應該新鮮食用的麵包來說,這是不想要的結果。不過,變硬的麵包也是有用處的(見右頁下方)。片後若加以烘烤,就能把內部烤軟,而整條麵包擺進烤爐加熱,也能恢復新鮮滋味。
麵包的存放:不要冷藏
老化歷程在稍高於冰點的溫度下進行得最快,冰點以下就非常緩慢。根據一項實驗,麵包在7°C 的冷藏室中擺放1 天,其老化程度相當於在30°C 擺放6 天。倘若麵包要在1~2 天內就會吃完,可以擺在室溫環境,裝進麵包盒或紙袋,這樣能延緩失水,也讓麵包皮保持酥脆。如果麵包得存放好幾天以上,那就用保鮮膜或鋁箔紙包好,冷凍起來。只有打算烘烤或再次加熱的麵包,才適合擺進冰箱冷藏,不過一定要先包好。
麵包風味
簡單的小麥麵包的風味無與倫比,來源有三:小麥麵粉的風味、酵母和細菌發酵的生產物,還有烘焙時烤爐加熱引發的各種反應。低製粉率白麵粉的香氣主要為香草味、香料味、金屬味和脂肪味(得自香草醛,是一種呋喃酮,還有幾種脂肪醛),而全穀麵粉的上述這些香氣則更濃郁,此外還有黃瓜味、油炸味、汗水味和蜂蜜味(得自其他脂肪醛、酒精和苯乙酸)。酵母發酵作用生成一種典型酵母味,大半得自帶果香的酯質和帶蛋味的硫化物。烘焙過程的褐變反應還會生成烘烤味產物。麵種讓整體風味更複雜,同時乙酸與其他有機酸也帶來特有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