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台灣小吃的文化演變
台灣小吃的歷史可說是一個反映多元族群與文化融合的過程,承載了歷史背景、地理環境和社會變遷等元素。

◎小吃文化的起源
「小吃」原本指在正餐之間用以解饞或充飢的料理,通常作法較為簡單、份量較小、價格低廉、可以隨時隨地享用,而販售地點以街邊攤販、夜市、小型店面為主,這些特色與小吃的起源有關。
早年從中國遷來台灣的先民,多在山林拓墾或在田野耕地。有人嗅出商機,即挑著扁擔賣些簡易的吃食。此外,這些移民通常會將在故鄉信奉的神祇分靈來台建廟祭祀,這些寺廟是他們離鄉背井的心靈寄託,也是同鄉之間聯誼聚會的場所。所謂「有人潮就有錢潮」,廟口周遭便漸漸形成市集,其中必然包含點心攤販,這即是小吃文化的起源。
隨著人們生活富裕化,小吃也日益精緻化,有些產品的製作、價格,已與正餐不相上下,甚至進駐美食街、飯店等場所。加上整體環境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如今又發展為資訊社會,體力勞動大幅減少,也讓人們的飲食習慣逐漸趨向「吃巧不吃飽」,而使小吃有逐步取代正餐的趨勢。
以發源地來說,各地小吃的出現與當地物產、氣候密切相關,例如:彰化王功、台南安平等蚵仔產地,就有蚵嗲、蚵仔煎等名產;盛產地瓜和竹筍的南投竹山,便有居民就地取材製作成番薯包;強勁風吹拂的新竹成為米粉故鄉。
有些小吃則是人文的顯影,比如蛋腸是基隆商家為吸引收入差的漁民,才以成本低的雞蛋來灌腸;宜蘭糕渣是物質匱乏時代,人們將雞鴨骨架和海陸碎肉物盡其用製成。也有不少是小吃業者靈機一動的產物,像是以賣剩食材組合的淡水阿給,從蜜芋頭邊角料發想的芋圓等。

◎深受外來文化影響
小吃的多元性拓展了台灣美食版圖,它既是由民族傳統、個人創意薈萃而成,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源自本地的之外,小吃還深受外來文化影響,尤其是明鄭時期及清代來自閩粵的大量移民、日治時代的日本人、戰後從中國各省來台的榮民,以及近二十年嫁入台灣的東南亞外籍配偶,皆為台灣的小吃文化帶來了多樣性,例如:蚵嗲、蚵仔煎相傳是鄭成功為了給部屬加菜而誕生;一碗川味牛肉麵匯聚了多個省分榮民的手藝;而排骨酥的前身是日式炸豬排定食主菜……。這些因素結合在地的食材、飲食偏好和烹飪技術,才轉化為各種獨特的台灣味。


小吃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進入20 世紀,西式美食、日式料理等大舉來襲,加上年輕一代對飮食求新求變的創造力,再次為台灣小吃帶來了另一波革命。總之,台灣小吃是一個中西、新舊不斷交融與創新的成果,它不僅豐富了大家的飮食生活,也成為文化認同的重要一環。

◎因應時代開創新風味
傳統小吃並未消失,只是因應時代開創出新風味,例如:原本以李子和鳥梨製成的糖葫蘆,後來出現了小番茄、草莓、葡萄、奇異果等不同形狀與材料的選擇;最初以絞肉、紅豆泥、白豆沙、芋泥當作餡料的涼圓,如今也出現抹茶、哈密瓜等迎合年輕人口味的內餡。

◎海外大放異彩的小吃
在全球化浪潮下,台灣小吃最能吸引海外旅客訪台的要素之一。根據交通部觀光署於西元2023 年的「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最熱門的遊覽景點前四名依序為夜市、台北101、西門町、九份,主打「美食或特色小吃」的夜市高居第一。
小吃除了是本土觀光業的關鍵軟實力,像珍珠奶茶和刈包也在海外大放異彩,成為台灣最美味的宣傳大使。其中,珍珠奶茶早在1997年就由兩位台灣工程師帶入加州矽谷,風靡美國後,又在加拿大、德國、日本、中國、巴西和印度創下佳績。根據聯合市場研究(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報告,珍珠奶茶的市場規模在2027 年將達到43 億美元。至於刈包,則是2013 年由台灣女孩張爾宬和一對香港兄妹帶進東倫敦週末市集,如今該品牌「BAO London」在倫敦已有6 間分店,蘇活分店還曾連續9 年入選米其林必比登名單。
除了這兩項小吃,根據美國CNN 於2015 年發起全球投票選出的「台灣不可或缺的40 樣美食」,結合2017 年菲律賓媒體ABS-CBN 評選的「台北行14 大必嚐小吃」,胡椒餅、臭豆腐、滷肉飯、蚵仔麵線說不定是下一個受到海外青睞的新寵美食。


台灣小吃承載歷史背景&飲食文化
◎牛肉麵
來自五湖四海的外省老兵催生的台灣川味牛肉麵,並沒有所謂的正宗口味。一般認為是效法四川郫縣傳統製程的岡山明德辣豆瓣醬出現之後,又與廣東人擅長的燉肉、煲湯料理,還有山東人的製麵技術,結合成這道遍地開花,各有千秋的美食。因為要禁得起長時間熬煮,通常會選擇帶筋、具有嚼勁、脂肪較多的牛腩或肋條部位來製作牛肉麵,其中的膠原蛋白久煮之後會化成膠質,使得肉質軟嫩多汁。
將厚實紅潤的大塊牛肉,先與辛香料、水梨等甜味蔬果熱炒以鎖住肉汁後,再加上含有數種中藥材的滷包、靈魂醬料「豆瓣醬」,以及多種調味料一起小火慢燉,讓這道麵食保證湯醇鮮美、牛肉入味。

◎八寶冬粉
標榜一次可吃到3 種羹的八寶冬粉,創始店原本是基隆廟口夜市名攤的金茶壺。七十多年前,發明人陳增祥為了幫助不爭家業、創業屢屢受挫的小兒子,從家家戶戶年節會吃的火鍋萌生靈感,煮出了第一碗八寶冬粉。
八寶冬粉就像重湯底、食材豐富的火鍋一樣,這道暖呼呼的熱食以豬骨高湯為湯頭,再加上肉羹、花枝羹、蝦仁羹、金鉤蝦、金針、木耳、筍絲、韭菜、芹菜、冬粉等10 種材料,又為了討吉利和順口,冠以「八寶」之名。
我把蝦仁羹、花枝羹改為蝦仁和花枝,製作更加簡單,也更能品嚐到原型食物的滋味;又以冬菜取代韭菜,除了可提味之外,在非韭菜產季也照樣能享用這道小吃。

◎雞肉飯
嘉義最具代表性的美食「雞肉飯」起源於民國38 年,當時「噴水雞肉飯」第一代老闆林添壽靈機一動,將祭拜才吃得到的雞肉切絲放在白飯上,再澆上滷汁,完成了這道得意之作。七十多年來,店家從使用肉雞,改為肉質較不鬆軟也不過於結實的仿仔雞,最後改良成有咬勁的火雞肉。
這道風味獨具小吃的美味祕密在於雞肉、醬汁、米飯的完美搭配。將蒸熟的鮮嫩雞胸肉剝成細絲後,平鋪在白飯上,再淋上以煮雞高湯作為基底的香濃醬汁,撒上用雞油油炸再混拌的紅蔥酥,並佐以可解膩的糖醋小黃瓜或黃色醃蘿蔔,小小一碗也讓人心滿意足。

◎四神湯
芡實、蓮子、淮山、茯苓組成的四神湯,其實原名「四臣湯」。中醫認為,上藥為君,主養命;下藥為臣,主養性;這4 種中藥材的藥性溫和,與豬肚燉煮可溫脾養胃,故而得名。
關於四神湯還有一則趣聞。據說,乾隆皇帝下江南巡幸時,隨行的4 位大臣因旅途勞頓,竟然全都病倒了。幸好有良醫開出以上妙方,大臣們服用後都一一康復。乾隆大悅之下,昭告天下:「四臣,事成!」從此,這方藥劑便在民間盛傳。傳到閩南後,因為閩南語的「臣」和「神」音同,即漸漸訛傳為四神湯了。
不少人為了改善口味,會以薏仁取代芡實、茯苓,並搭配豬小腸來燉湯,我選擇額外添加薏仁,這樣可盡量保留功效,也更加美味。

◎魚丸湯
相傳春秋時代的楚國平王嗜吃魚,但最忌吃到刺,有時一怒之下,就將沒把魚刺挑乾淨的御廚處死了。後來,有御廚偶然發現用刀剁魚可除去魚刺,並將剁好的肉泥捏成丸。這空前的料理法贏得君王的歡心,也讓他保住了性命。
肉多且較硬、刺少的魚都適合用來打魚漿,像是旗魚、飛虎魚等,而虱目魚由於刺多,必須用研磨度高的食物調理機來製作。打魚漿時,絕對不能少放鹽和冰水。
鹽可溶出魚肉中的鹽溶性肌凝蛋白,它會在魚肉間形成黏性,並在加熱時生成網狀結構,賦予魚丸彈性;碎冰則可增加含水量,讓口感更脆彈,而魚漿在越低溫凝固也越有彈性。最後請記住,生魚丸不可用沸水煮,以免肉質變老。

◎潮州肉圓
相較於油炸式的彰化肉圓、油泡式的北斗肉圓,由屏東潮州鎮發展起來的潮州肉圓,則以清蒸式為主,流行於屏東、高雄、台南等地。其實,這兩種肉圓的作法在蒸製之前十分相似,差別主要在於外皮米糰中地瓜粉和在來米粉的比例。
早期,台灣人的主食是地瓜佐以稻米,發源於彰化北斗的肉圓外皮含有較高比例的地瓜粉,流傳到屏東後,由於當地位處稻作一年三收的屏東平原,稻米供應充足,外皮的在來米比例因而得以提高。
稻米含量高的肉圓蒸過之後口感較佳,不必再下油鍋提高彈性,外皮保留了滑嫩、清爽口感。本配方則又加入了糯米粉,多了些許Q 彈,相信也能贏得油炸肉圓擁護者的歡心。

◎淡水阿給
在油豆腐中塞入冬粉、絞肉等餡料,再以魚漿封口,煮熟後淋上醬汁,這就是在淡水相當著名的阿給。這款美味名字來自日文炸豆腐「あぶらあげ」最後兩字的發音,發明者是楊鄭錦文女士。她原本與先生楊樹根在淡水國中旁賣著炒飯、炒麵等小吃,西元1965 年某日,因不想浪費賣剩的食物,便將其組合做成阿給,結果大受歡迎,從此就常駐菜單中。後來因淡水國中擴建,店面遷至真理街,至今阿給已是擁有近一甲子歷史的美食。
創始店的作法是以蒸籠蒸熟阿給,魚漿中也加了紅蘿蔔絲,我改以蘿蔔湯來煮熟,既簡化流程,也能補足原本由紅蘿蔔提供的甜味。阿給配上蘿蔔湯,嚐到平實的小幸福。

◎營養三明治
橢圓形的現炸麵包,中間夾入沙拉醬、火腿、滷蛋、番茄、小黃瓜,這款香酥可口的營養三明治是邱天盛先生於西元1961年所創。他原本是台南學甲人,後來到基隆廟口以推車販賣自製香腸,之後耐不住警察取締和流氓打擾,才找了固定攤位,並轉型賣起三明治,結果闖出名號,營業時間客人總是川流不息。
雖是油炸食品,但它含有醣類、蛋白質、蔬菜,名字冠上「營養」似乎並不為過,但背後原因或許和政策更有關係。當時,政府希望民眾多以美援麵粉替代米食,於媒體強力宣傳麵食營養豐富的觀念,這款以麵包製作的三明治才會如此命名吧!如今人們健康意識提高,已知只能把它當作偶爾放縱口慾時的選擇。

◎宜蘭粉腸
將地瓜粉、肉丁(有些會加筍丁)混合後灌入豬腸,再入鍋燜煮至熟的粉腸,是陪伴許多宜蘭人成長的美味。早期,人們生活拮据,難得能有一點肉品,便想方設法將其最大化,好讓每個人都能吃上一口葷菜,像這道小吃也是於焉誕生,加上含有澱粉可帶來飽足感,自然很快地擄獲人心。
如今,粉腸已遍布台灣各地,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口感:粉漿較多的吃起來軟Q、顏色較白,肉丁多的口感更紮實、較偏褐色;有些以色素或紅麴調成粉紅色,讓賣相更佳;有的肥肉比例較高,而南部人則偏愛以瘦肉來製作。由於不是為了販售,我省略了調色,只要淋上粉腸的標準配備「甜辣醬」,一樣能令人食指大動。

◎拔絲地瓜
將地瓜塊炸到外酥內軟,再裹上一層糖漿,夾起時,糖漿會拉出美麗的金色糖絲;冷卻後,糖衣會變成酥脆的外殼,和裡頭軟綿香鬆的地瓜形成鮮明對比。色香味俱全、甜而不膩的拔絲地瓜,源自明朝時的山東,當時拔絲技術主要用於料理當地盛產的山藥,所以除了地瓜之外,也可以換成山藥塊來製作,蘋果、香蕉、芋頭等皆適合。
這道中國北方餐館廚師都擅長的飯後甜點,看似簡單卻有學問,但只要掌握以下重點,就能做得可口:一、糖漿要煮到建議溫度,溫度不夠,糖衣會黏牙;溫度過高,容易帶有苦味。二、只要均勻沾上薄薄的糖漿即可,裹得太厚,則冷卻後不易咬開,味道也會太甜。

◎白糖粿
口感類似油炸的湯圓、麻糬,表面沾上糖粉,在台南特別流行的這款古早味點心,有人說是源自清朝時御廚製作的朝糕,用以安撫在大殿接見群臣時受驚哭鬧的幼年皇帝。然而,最普遍的看法則認為它來自福建漳州、泉州,是七夕節用來祭祀七娘媽(即織女)的供品,原本是做成比湯圓大1 ~ 2 倍的圓餅狀,中間還會刻意壓陷,象徵可盛裝織女與牛郎相會時感傷落下的眼淚。
如今,白糖粿已改良成長條狀,更容易均勻受熱和拿取。和許多糯米炸物一樣,它的口感外酥內軟,又因加了些許在來米粉,吃起來比較不黏牙。除了白砂糖之外,有些商家也會沾上花生粉、芝麻粉、煉乳、麵茶粉等,喜歡的話也可一一嘗試。

◎八寶剉冰
吃冰,是許多人的小確幸,但在台灣尚未掌握製冰技術之前,冰塊得從香港或日本進口,一般家庭消費不起,多半靠仙草凍、愛玉凍來消暑。日治時代,有日本人將相關機械與技術引入台灣,起初應用於儲存漁獲,因台灣夏天炎熱,難以忍受的日本人才將技術用於製造冰品,而使吃冰成為一種大眾化的享受。
剉冰是台灣最早出現的冰種,一開始的口味很樸素,僅是用刀具或機器刨出的清冰屑,加上糖水和化學成分製成,帶有果香的香蕉油而已。隨著物資逐漸豐富,剉冰也開始多樣化,加入了紅豆、綠豆、鳳梨、米苔目、蜜餞等配料,衍生出八寶冰、四果冰、李鹹冰等多種選擇。現在,我們就來瞭解如何製作剉冰的經典配料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