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九九八年七月退伍後,我在一家連鎖家電賣場上班。那時的工時長達十二個小時,中間有兩小時休息,我就跑到附近的咖啡店打發時間,日子一久,店裡的咖啡師很大方地教我煮虹吸咖啡。
當時我不太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喝這麼苦的東西?
直到有一天,一位久久才來的老師傅煮了一杯曼特寧咖啡給我喝。
他不慍不火地這邊晃一下,那邊拌一下,眼晴瞧一下,鼻子聞一下,連時間都沒有看就關火。記憶中,那杯咖啡的風味直接在口腔散開,很甜、很香,不會苦。
我追問老師傅該怎麼煮,他只笑笑地看著我說「煮咖啡不難,煮久就會了」。
後來我試了上百壺,只成功過一壺。最氣人的是,相同的咖啡味道我無法再煮出第二壺!
我很灰心,每次見到老師傅都向他請教,他總是回答我一樣的話。
.
二○一五年,摯友問我:「你咖啡煮很久了,你覺得煮得怎麼樣?」
我因此再次投入研究虹吸咖啡的製作。
當時查到的資訊很少,多是不相關的片段資訊,多為外國人拍攝的影片與少數翻譯文章。內容比較像是標準化作業流程示範,沒有提到「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步驟會影響什麼味道」,讓我愈學愈迷糊。
我搞不清楚到底哪一種方式才是正確的?為什麼一樣的方法煮不出第二杯相同的咖啡?
為了尋找答案,我開始瘋狂煮咖啡。用自己的方法,再加上到處吸收的知識來自學。
為了確定自己的咖啡技術,我報名參加TISCA全國虹吸賽,獲得佳績。
正得意時,因緣際會認識了我咖啡生命的第一位貴人,中華精品咖啡交流協會創始會長朱明德老師。
第一堂課我就嚇到了!
朱老師使用我完全沒有看過的沖煮方式,只用了三十秒就煮出一壺虹吸咖啡。風味乾淨、層次清楚,還多了一份屬於虹吸咖啡的厚實。
朱老師對於精品咖啡的執著與想法最令我佩服。其中印象特別深刻的兩句話分別是「你們要當咖啡師,不要做咖啡匠」、「咖啡是有靈魂的,有靈魂的咖啡才是一杯好咖啡」。
近半年的課程中,朱老師將他全部的咖啡技術與想法交給我們學生,也讓我開始在我的咖啡中,鑲嵌上自己的靈魂。
直到現在,我不定期都會回去和學弟妹一起上課,溫故知新。
.
另一方面,喝過我煮的虹吸咖啡的朋友,開始向我請教「手沖咖啡的製作」,於是我開始研究手沖咖啡,並透過參加比賽來精進自己的技術。
二○一八年,我報名參加「世界沖煮大賽─台灣選拔賽」(TBrC),遇到了生命中第二位咖啡貴人鍾孝彥老師,擁有物理學博士(現在又多一個食品加工準博士),擔任過多場國內、外咖啡賽事評審長的小豆老師。
小豆老師從不教我「手法」,只講「理論」,並讓我「try error」(嘗試錯誤),指導我靠自己思考,找出錯誤的原因與解決方法,讓我在四年的學習中補齊了缺少的咖啡沖煮基本知識,也讓我的咖啡能以沖煮理論做為基石,發展出屬於我自己的咖啡藝術美學。
.
由於喜歡虹吸咖啡,我開始在YouTobe製作影片分享。
「希望喜歡虹吸咖啡的人能真正了解虹吸咖啡,進一步愛上它、分享它」是我的初衷。
後來有一則留言,「芃哥,我想好好學習煮虹吸咖啡,你有推薦的書嗎?」
「市面上好像真的還沒有值得推薦的,不然我就自己寫一本吧!」我突然有了這樣的想法。
剛開始下筆時卻相當猶豫。以朱老師教導的內容為主?還是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斜插管式」為主?後來考慮到能讓初學者學習時有安全、穩定、好控制、容易上手的優點,確定了以「斜插管式」來入,希望大家能安全又開心的煮咖啡、玩咖啡、喝咖啡。然後再分享更多關於虹吸咖啡先、後插管,與先、後投粉的知識,讓大家能夠隨心所欲地煮好一杯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咖啡。
因為希望這本書帶來的不是單純標準化流程(SOP)的虹吸咖啡煮法,而是更有變化、有想法、屬於每個人自己的虹吸式咖啡風味,我增加了很多咖啡的沖煮理論、知識與技巧,想讓大家除了能獨力煮出一壺虹吸咖啡,更可以適當地修改咖啡風味。我覺得「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才是咖啡特別迷人的地方。
.
這本書在內容與用字有缺失的地方還請多多包容。
希望大家能因為這本書,進一步愛上虹吸咖啡。
一九九八年七月退伍後,我在一家連鎖家電賣場上班。那時的工時長達十二個小時,中間有兩小時休息,我就跑到附近的咖啡店打發時間,日子一久,店裡的咖啡師很大方地教我煮虹吸咖啡。
當時我不太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喝這麼苦的東西?
直到有一天,一位久久才來的老師傅煮了一杯曼特寧咖啡給我喝。
他不慍不火地這邊晃一下,那邊拌一下,眼晴瞧一下,鼻子聞一下,連時間都沒有看就關火。記憶中,那杯咖啡的風味直接在口腔散開,很甜、很香,不會苦。
我追問老師傅該怎麼煮,他只笑笑地看著我說「煮咖啡不難,煮久就會了」。
後來我試了上百壺,只成功過一壺。最氣人的是,相同的咖啡味道我無法再煮出第二壺!
我很灰心,每次見到老師傅都向他請教,他總是回答我一樣的話。
.
二○一五年,摯友問我:「你咖啡煮很久了,你覺得煮得怎麼樣?」
我因此再次投入研究虹吸咖啡的製作。
當時查到的資訊很少,多是不相關的片段資訊,多為外國人拍攝的影片與少數翻譯文章。內容比較像是標準化作業流程示範,沒有提到「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步驟會影響什麼味道」,讓我愈學愈迷糊。
我搞不清楚到底哪一種方式才是正確的?為什麼一樣的方法煮不出第二杯相同的咖啡?
為了尋找答案,我開始瘋狂煮咖啡。用自己的方法,再加上到處吸收的知識來自學。
為了確定自己的咖啡技術,我報名參加TISCA全國虹吸賽,獲得佳績。
正得意時,因緣際會認識了我咖啡生命的第一位貴人,中華精品咖啡交流協會創始會長朱明德老師。
第一堂課我就嚇到了!
朱老師使用我完全沒有看過的沖煮方式,只用了三十秒就煮出一壺虹吸咖啡。風味乾淨、層次清楚,還多了一份屬於虹吸咖啡的厚實。
朱老師對於精品咖啡的執著與想法最令我佩服。其中印象特別深刻的兩句話分別是「你們要當咖啡師,不要做咖啡匠」、「咖啡是有靈魂的,有靈魂的咖啡才是一杯好咖啡」。
近半年的課程中,朱老師將他全部的咖啡技術與想法交給我們學生,也讓我開始在我的咖啡中,鑲嵌上自己的靈魂。
直到現在,我不定期都會回去和學弟妹一起上課,溫故知新。
.
另一方面,喝過我煮的虹吸咖啡的朋友,開始向我請教「手沖咖啡的製作」,於是我開始研究手沖咖啡,並透過參加比賽來精進自己的技術。
二○一八年,我報名參加「世界沖煮大賽─台灣選拔賽」(TBrC),遇到了生命中第二位咖啡貴人鍾孝彥老師,擁有物理學博士(現在又多一個食品加工準博士),擔任過多場國內、外咖啡賽事評審長的小豆老師。
小豆老師從不教我「手法」,只講「理論」,並讓我「try error」(嘗試錯誤),指導我靠自己思考,找出錯誤的原因與解決方法,讓我在四年的學習中補齊了缺少的咖啡沖煮基本知識,也讓我的咖啡能以沖煮理論做為基石,發展出屬於我自己的咖啡藝術美學。
.
由於喜歡虹吸咖啡,我開始在YouTobe製作影片分享。
「希望喜歡虹吸咖啡的人能真正了解虹吸咖啡,進一步愛上它、分享它」是我的初衷。
後來有一則留言,「芃哥,我想好好學習煮虹吸咖啡,你有推薦的書嗎?」
「市面上好像真的還沒有值得推薦的,不然我就自己寫一本吧!」我突然有了這樣的想法。
剛開始下筆時卻相當猶豫。以朱老師教導的內容為主?還是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斜插管式」為主?後來考慮到能讓初學者學習時有安全、穩定、好控制、容易上手的優點,確定了以「斜插管式」來入,希望大家能安全又開心的煮咖啡、玩咖啡、喝咖啡。然後再分享更多關於虹吸咖啡先、後插管,與先、後投粉的知識,讓大家能夠隨心所欲地煮好一杯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咖啡。
因為希望這本書帶來的不是單純標準化流程(SOP)的虹吸咖啡煮法,而是更有變化、有想法、屬於每個人自己的虹吸式咖啡風味,我增加了很多咖啡的沖煮理論、知識與技巧,想讓大家除了能獨力煮出一壺虹吸咖啡,更可以適當地修改咖啡風味。我覺得「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才是咖啡特別迷人的地方。
.
這本書在內容與用字有缺失的地方還請多多包容。
希望大家能因為這本書,進一步愛上虹吸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