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1.】
用食物探索世界是一個只贏不輸的選擇
食育是什麼?為什麼要談食育?
當有人問這問題時,很值得以系統化、學術性的角度來推敲。飲食反映了個人的價值觀與生命節奏,幫助我們開拓理解所處社會環境的觀點,從關心健康、人際關係、文化認同、生活態度,到政治取向、對國際局勢和普世價值的敏感度等。食育可能變成鑰匙,邀請我們來打開一扇扇理解世界的門,通向一處處綿延不盡的領域。
但更直接地說,食育就是跟我們每人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思考與實踐。在教育現場通常以學科為單位,語文數學自然社會有課綱和課本,討論「吃飯」的食育沒有這些政府專家學者頒訂的養成素材,卻早已從我們出生起就進行著,也會永遠跟著我們直到生命結束時刻。
因此,我們不妨將食育看成一個視角的轉向:試著將自己的注意力回到三餐的飲食生活裡,因為反正人都是要吃飯的吧? 無論是實際上或隱喻上,吃飯時看著食物是理所當然的;當我們把目光轉向食物、餐桌和自己身體的時候,也沒有額外花太多時間,卻可能看到好玩、實用又有趣的事物。
從食育的視角來照顧自己、關心家人、陪伴學生,在日常生活裡,把生存之所需的行為和有意識的對焦拉在一起,就是所謂食育視角,讓填飽肚子的過程,成為一段與自我、家庭、社會和世界建立連結的旅程。無論是家人之間的彼此關心、教育者陪伴學生的使命,或是個人照料管理自己生活的層面,稍稍功利的說,一定只贏不輸,還不愁有源源不絕與飲食有關的素材等著挖、豐富多元的素養與知識可以學習,最棒的是可能還很好吃,變成與家人朋友共同創造和分享的美味,讓我們因此吃得更好和活得健康。怎麼想都是一個只贏不輸的選擇。
至於其他的贏面,當然還有更多
除了天氣以外,無論在什麼場合,食物一直都是最好的發語詞:聊聊菜色的口味、猜猜這道料理的食材和調味料,或在某個季節節慶時間點回憶那一桌美食的故事,還有什麼比飲食共同經驗更能自然的打開話匣子呢?
跟學齡的大小孩子「破冰」就更簡單了,從「今天學校營養午餐吃什麼?」起頭,無論對象是自己的子女、認識不深的學生或台下聽演講的小朋友聽眾,都能引起熱烈的討論及酣暢的對話,不用多做說明,我們都知道這個問題比「作業寫完了嗎?」、「數學考幾分?」好太多了。或許這正是食物的魔法,真的能讓對話變得無壓力。
食育視角打開了一扇窗戶,窺見日常裡被忽略的訊號。養小小孩和毛小孩的人都懂,飲食裡藏著身心靈狀態與成長故事, 平常大快朵頤下肚的食物突然只吃一點點,這是牙痛的生理問題還是存心要減肥的容貌焦慮呢?照顧者把握機會循著線索去了解孩子沒說出來的心情和困擾,彼此對話的空間說不定就悄悄的打開。
當代的父母沒有不擔心孩子們重度使用3C 吧(好啦,其實不只小孩,我們自己視覺和聽覺被手機平板長時間佔據的情況也不遑多讓),雖然學童確診3C 成癮是一個需要專業和嚴肅面對的問題,但要是能在「事態」更嚴重之前,做點什麼,食育幫「數位排毒(digital detox)」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方。從心理、教育與生活習慣養成的角度來看,食育對改善手機平板成癮問題的確有所幫助。
入門方法很簡單,就從最基本的「專注吃飯」開始:與自己和共餐共食的人約定好,至少每日三餐時間先放下與食物無關的數位設備,在這20 到30 分鐘的用餐時間轉向餐食時,啟動的是對食物入口、人際互動和自己真實感受的專注,一定很有機會拉開孩子對網路虛擬世界的黏著依賴。
的確會有人的反應是:什麼?不看手機,那很無聊耶⋯⋯ 面對這樣的提問或抱怨,如果用膝蓋反射回答「怎麼會無聊呢? 專心吃飯,把手機放下來。」這類的祈使命令句,那多半也就直接卡關了。身為願意造就改變、跟孩子家人一起對過度的感官刺激來「調理、排毒、養出好體質」的大人,首先得承認3C 的確是填滿用餐時間眼耳手腦的活動;當我們暫停了這些活動, 接下來就得考慮用其他元素來填滿,讓吃飯的時間變得有料又有趣,有時候可能順理成章,有時候需要用一點心力去創造和探索,例如找到共同用餐的家人朋友能愉快談天的話題、練習正確的使用餐具、仔細咀嚼放入口中的食物,好好品嚐味道等等。認真執行起來就會發現,把手機平板放下後的三餐時間其實變得蠻忙的,一點也不會無聊。
【試閱2.】
發芽吧!校園裡的食育活動提案
對多數孩子而言,學校是他們第一次系統性接觸食育的地方。無論是午餐設計、課堂中的營養教育,或是校外的農場踏查,校園裡都存在各種引導孩子理解飲食、培養食育素養的機會。所謂「食育素養」,是指孩子在飲食中需要具備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它與營養健康、衛生安全、產地環境、料理烹飪、飲食文化等息息相關。這種素養可以是懂得維護自身健康、尊重他人飲食差異,也可以是關注糧食議題、珍惜資源並思考永續發展。
正因範疇廣泛,學校得以發展出多元的食育活動形式。例如:在營養健康面向,讓學生擔任「食育廣播員」,透過校園廣播介紹當日午餐的菜單內容;在文化面向,則能運用不同辛香料製作「品香罐」,讓孩子猜測氣味與料理的關聯。
食育素養是各類活動的核心,幫助教學達成目標。但設計一場完整的食育學習,還需要具體的目標、明確的對象與相應的資源,包括時間、人力與經費。
在這一小節中,我們將校園中常見的食育活動整理為四大類、八種提案,並附上適合參與的對象與所需時間,期望能為關心食育、希望帶領孩子實踐的夥伴提供靈感與參考。當然,引導孩子沒有固定公式,活動形式也不必僅限於此。
無論你是營養師、教師、家長,或任何陪伴孩子成長的角色,或許都能從這些提案中發想並設計出適合的學習活動,承接校園中已萌芽的經驗,使我們都能成為孩子在食育道路上的引路人。讓我們一起灌溉,培養孩子心中那顆小小的種子在更多角落茁壯成長。
【試閱3.】
家鄉好味到 學校午餐裡的在地食材
「每天吃下肚的食物究竟來自哪裡?」這個看似簡單的提問,逐漸成為食育與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飲食關乎營養與健康,同時連結著我們與土地。當在地生產的食材成為校園午餐,孩子們碗中的飯菜,即是理解食物來源與支持在地農產的關鍵起點。
政策上,政府積極推動國產可溯源食材與校園食材登錄平臺等政策,讓家長能清楚掌握午餐食材來源與檢驗資訊。然而,地產地消的價值不僅止於「新鮮」,當戰爭、氣候變遷或疫情衝擊國際供應鏈,食物安全成了國土安全的重要面向,在臺灣糧食自給率僅有約三成左右的情況下,支持國產作物等於自我防護。
從教育角度而言,學生餐點中的米飯、蔬果、肉品、漁產來自附近農田、畜牧場或漁港,若能安排孩子走進農林漁牧現場,便會讓學習成為具體且鮮活的體驗。
大享食育協會從2020 年起推動「國產雜糧進校園」等專案,嘗試從日常餐桌出發,協助教學現場的老師、營養師們,讓小朋友真實接觸這些營養豐富且具文化意義的農產品。
在教學資源開發上,推出數位工具〈解謎豆子〉線上互動教學平臺。這套教材以國產雜糧為核心,設計成闖關問答形式,帶領學習者認識豆類與雜糧等農產品的種類、營養價值、自給率與飲食文化。遊戲化的學習方式,取代單向知識傳遞,學習者在答題與即時回饋中累積紮實知識,並能延伸至自然、健康、社會與鄉土等相關課程。
讓學童更貼近土地的時刻,要屬歷年舉辦的實體活動了。舉2022 年在金門舉辦「走進高粱田」課程為例,我們帶領孩子與親師共同認識地方傳統「北掃種」高粱,參與者親手拔高粱桿、搬運、脫粒並觀看老師示範綁製掃把,最後品嚐以高粱與糯米製成的家鄉味—「落穗粿」。現場參與的許多年輕家長都直呼第一次品嚐在地特色點心,十分驚喜。藉由田間勞動與手作,孩子們體會農村「物盡其用」的智慧,同時理解作物在飲食與工藝上的多元價值。
書中收錄的茶香飯、鮮菇南瓜親子炊飯和彰化高麗菜飯等,是各地農產化為日常主食的精采範例;原風馬告鹹豬肉、荷葉小米蒸肉等主菜,結合傳統作物與原民香料,呈現多元風味;赤科山金花燴鮮蔬、枸杞地瓜葉與客家菜脯蛋等家常菜, 則傳遞農村生活的樸實況味。
用食物探索世界是一個只贏不輸的選擇
食育是什麼?為什麼要談食育?
當有人問這問題時,很值得以系統化、學術性的角度來推敲。飲食反映了個人的價值觀與生命節奏,幫助我們開拓理解所處社會環境的觀點,從關心健康、人際關係、文化認同、生活態度,到政治取向、對國際局勢和普世價值的敏感度等。食育可能變成鑰匙,邀請我們來打開一扇扇理解世界的門,通向一處處綿延不盡的領域。
但更直接地說,食育就是跟我們每人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思考與實踐。在教育現場通常以學科為單位,語文數學自然社會有課綱和課本,討論「吃飯」的食育沒有這些政府專家學者頒訂的養成素材,卻早已從我們出生起就進行著,也會永遠跟著我們直到生命結束時刻。
因此,我們不妨將食育看成一個視角的轉向:試著將自己的注意力回到三餐的飲食生活裡,因為反正人都是要吃飯的吧? 無論是實際上或隱喻上,吃飯時看著食物是理所當然的;當我們把目光轉向食物、餐桌和自己身體的時候,也沒有額外花太多時間,卻可能看到好玩、實用又有趣的事物。
從食育的視角來照顧自己、關心家人、陪伴學生,在日常生活裡,把生存之所需的行為和有意識的對焦拉在一起,就是所謂食育視角,讓填飽肚子的過程,成為一段與自我、家庭、社會和世界建立連結的旅程。無論是家人之間的彼此關心、教育者陪伴學生的使命,或是個人照料管理自己生活的層面,稍稍功利的說,一定只贏不輸,還不愁有源源不絕與飲食有關的素材等著挖、豐富多元的素養與知識可以學習,最棒的是可能還很好吃,變成與家人朋友共同創造和分享的美味,讓我們因此吃得更好和活得健康。怎麼想都是一個只贏不輸的選擇。
至於其他的贏面,當然還有更多
除了天氣以外,無論在什麼場合,食物一直都是最好的發語詞:聊聊菜色的口味、猜猜這道料理的食材和調味料,或在某個季節節慶時間點回憶那一桌美食的故事,還有什麼比飲食共同經驗更能自然的打開話匣子呢?
跟學齡的大小孩子「破冰」就更簡單了,從「今天學校營養午餐吃什麼?」起頭,無論對象是自己的子女、認識不深的學生或台下聽演講的小朋友聽眾,都能引起熱烈的討論及酣暢的對話,不用多做說明,我們都知道這個問題比「作業寫完了嗎?」、「數學考幾分?」好太多了。或許這正是食物的魔法,真的能讓對話變得無壓力。
食育視角打開了一扇窗戶,窺見日常裡被忽略的訊號。養小小孩和毛小孩的人都懂,飲食裡藏著身心靈狀態與成長故事, 平常大快朵頤下肚的食物突然只吃一點點,這是牙痛的生理問題還是存心要減肥的容貌焦慮呢?照顧者把握機會循著線索去了解孩子沒說出來的心情和困擾,彼此對話的空間說不定就悄悄的打開。
當代的父母沒有不擔心孩子們重度使用3C 吧(好啦,其實不只小孩,我們自己視覺和聽覺被手機平板長時間佔據的情況也不遑多讓),雖然學童確診3C 成癮是一個需要專業和嚴肅面對的問題,但要是能在「事態」更嚴重之前,做點什麼,食育幫「數位排毒(digital detox)」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方。從心理、教育與生活習慣養成的角度來看,食育對改善手機平板成癮問題的確有所幫助。
入門方法很簡單,就從最基本的「專注吃飯」開始:與自己和共餐共食的人約定好,至少每日三餐時間先放下與食物無關的數位設備,在這20 到30 分鐘的用餐時間轉向餐食時,啟動的是對食物入口、人際互動和自己真實感受的專注,一定很有機會拉開孩子對網路虛擬世界的黏著依賴。
的確會有人的反應是:什麼?不看手機,那很無聊耶⋯⋯ 面對這樣的提問或抱怨,如果用膝蓋反射回答「怎麼會無聊呢? 專心吃飯,把手機放下來。」這類的祈使命令句,那多半也就直接卡關了。身為願意造就改變、跟孩子家人一起對過度的感官刺激來「調理、排毒、養出好體質」的大人,首先得承認3C 的確是填滿用餐時間眼耳手腦的活動;當我們暫停了這些活動, 接下來就得考慮用其他元素來填滿,讓吃飯的時間變得有料又有趣,有時候可能順理成章,有時候需要用一點心力去創造和探索,例如找到共同用餐的家人朋友能愉快談天的話題、練習正確的使用餐具、仔細咀嚼放入口中的食物,好好品嚐味道等等。認真執行起來就會發現,把手機平板放下後的三餐時間其實變得蠻忙的,一點也不會無聊。
【試閱2.】
發芽吧!校園裡的食育活動提案
對多數孩子而言,學校是他們第一次系統性接觸食育的地方。無論是午餐設計、課堂中的營養教育,或是校外的農場踏查,校園裡都存在各種引導孩子理解飲食、培養食育素養的機會。所謂「食育素養」,是指孩子在飲食中需要具備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它與營養健康、衛生安全、產地環境、料理烹飪、飲食文化等息息相關。這種素養可以是懂得維護自身健康、尊重他人飲食差異,也可以是關注糧食議題、珍惜資源並思考永續發展。
正因範疇廣泛,學校得以發展出多元的食育活動形式。例如:在營養健康面向,讓學生擔任「食育廣播員」,透過校園廣播介紹當日午餐的菜單內容;在文化面向,則能運用不同辛香料製作「品香罐」,讓孩子猜測氣味與料理的關聯。
食育素養是各類活動的核心,幫助教學達成目標。但設計一場完整的食育學習,還需要具體的目標、明確的對象與相應的資源,包括時間、人力與經費。
在這一小節中,我們將校園中常見的食育活動整理為四大類、八種提案,並附上適合參與的對象與所需時間,期望能為關心食育、希望帶領孩子實踐的夥伴提供靈感與參考。當然,引導孩子沒有固定公式,活動形式也不必僅限於此。
無論你是營養師、教師、家長,或任何陪伴孩子成長的角色,或許都能從這些提案中發想並設計出適合的學習活動,承接校園中已萌芽的經驗,使我們都能成為孩子在食育道路上的引路人。讓我們一起灌溉,培養孩子心中那顆小小的種子在更多角落茁壯成長。
【試閱3.】
家鄉好味到 學校午餐裡的在地食材
「每天吃下肚的食物究竟來自哪裡?」這個看似簡單的提問,逐漸成為食育與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飲食關乎營養與健康,同時連結著我們與土地。當在地生產的食材成為校園午餐,孩子們碗中的飯菜,即是理解食物來源與支持在地農產的關鍵起點。
政策上,政府積極推動國產可溯源食材與校園食材登錄平臺等政策,讓家長能清楚掌握午餐食材來源與檢驗資訊。然而,地產地消的價值不僅止於「新鮮」,當戰爭、氣候變遷或疫情衝擊國際供應鏈,食物安全成了國土安全的重要面向,在臺灣糧食自給率僅有約三成左右的情況下,支持國產作物等於自我防護。
從教育角度而言,學生餐點中的米飯、蔬果、肉品、漁產來自附近農田、畜牧場或漁港,若能安排孩子走進農林漁牧現場,便會讓學習成為具體且鮮活的體驗。
大享食育協會從2020 年起推動「國產雜糧進校園」等專案,嘗試從日常餐桌出發,協助教學現場的老師、營養師們,讓小朋友真實接觸這些營養豐富且具文化意義的農產品。
在教學資源開發上,推出數位工具〈解謎豆子〉線上互動教學平臺。這套教材以國產雜糧為核心,設計成闖關問答形式,帶領學習者認識豆類與雜糧等農產品的種類、營養價值、自給率與飲食文化。遊戲化的學習方式,取代單向知識傳遞,學習者在答題與即時回饋中累積紮實知識,並能延伸至自然、健康、社會與鄉土等相關課程。
讓學童更貼近土地的時刻,要屬歷年舉辦的實體活動了。舉2022 年在金門舉辦「走進高粱田」課程為例,我們帶領孩子與親師共同認識地方傳統「北掃種」高粱,參與者親手拔高粱桿、搬運、脫粒並觀看老師示範綁製掃把,最後品嚐以高粱與糯米製成的家鄉味—「落穗粿」。現場參與的許多年輕家長都直呼第一次品嚐在地特色點心,十分驚喜。藉由田間勞動與手作,孩子們體會農村「物盡其用」的智慧,同時理解作物在飲食與工藝上的多元價值。
書中收錄的茶香飯、鮮菇南瓜親子炊飯和彰化高麗菜飯等,是各地農產化為日常主食的精采範例;原風馬告鹹豬肉、荷葉小米蒸肉等主菜,結合傳統作物與原民香料,呈現多元風味;赤科山金花燴鮮蔬、枸杞地瓜葉與客家菜脯蛋等家常菜, 則傳遞農村生活的樸實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