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寶寶最安心的副食品【瀚可爸爸的10大堅持】
★用「好水」清洗、蒸煮、烹調
如果不是親眼看見,大概沒有人相信,我們除了烹煮,連洗菜、洗米、清洗鍋碗瓢盆都是使用RO純水!很多人會覺得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光是從端出來的餐點,完全看不出差異啊!然而「好水」是決定餐點品質非常重要的第一關。媽媽們在製作副食品前,一定要秉持以下二個重點:
(1)除了使用淨水器的過濾水清洗食材,蒸煮時也要全程使用煮過的開水。
(2)使用電鍋蒸熟食材時,外鍋也要用開水,不可用自來水。
因為鍋蓋是密閉的,而自來水含「氯」,加熱後氯會包覆在食物上或是被吸收,吃進去不但對人體有害,甚至有致癌的危險;因此,用「開水蒸煮食材」十分重要,把拔馬麻千萬別圖方便,讓寶寶的健康受到威脅。
★選擇「天然、有機食材」
寶寶的副食餐點,打成泥或燉煮之後,看起來並無太大的差別;說實話,一般人很難辨別食材的優劣。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堅持根莖類的食材全面採用有機農品,葉菜類則採用無毒農品。雖然有機農產品的產季與收成狀況,很容易受天候影響,無法打包票能夠100%足量供應,但是我們始終朝著食材全面有機而努力,給孩子更好的食物,這個目標是非常明確的。
如果礙於經濟考量或取得的方便性,無法全面使用有機食材,建議把拔和馬麻在家自製副食品時,可參考以下原則:
(1)寶寶初期接觸副食品時,建議先從「根莖類蔬果」開始嘗試,並且盡量選購有機或無毒農品。
(2)肉品方面,土雞比肉雞好,同時要重視肉品來源,不買來路不明的肉品。當然,更要全面禁止
任何基因改造的食材。
如果不選購有機農品,也要挑選商譽良好的店家或品質有保障的熟識菜販、肉販,才能多幾分保障。
★「低油低鹽低糖」煮出寶寶最愛的味道
大一點的寶寶,需要比離乳食品更多元的餐點選擇,隨著食材種類愈來愈多樣,再加上寶寶偶爾會接觸大人的重口味食物,若只把食物煮熟、煮爛是不夠的,也得增加口感的變化。想要兼顧美味和健康,著實是個大考驗。
即使如此,「少油少鹽少糖」仍然是我不變的堅持,以甜品來說,如果大人習慣的口味是添加三匙糖的分量,為了寶寶的健康,我們會減量為一匙;或是善用食材本身的甜味,以地瓜、桂圓和紅棗等食材來代替。至於鹽分攝取量,如果寶寶從小就吃太鹹,很容易養成重口味,對腎功能造成一輩子的影響,不可不慎。因為多數成人的食物都偏鹹,馬麻們烹煮時,切記只要加一點點鹽就好,千萬別用自己習慣的口感做標準。
油量也是如此,許多食物只要使用不沾鍋,即使完全不用油,也能煮出好味道,如果非要用油,至少也要把分量減半,甚至比一半再少一些。
食安問題頻傳,想要吃得安心,只能靠自己多留意,寶貝的營養和抵抗力,全掌握在爸爸媽媽的手上,請不要因為省事省錢,隨便給嬰幼兒亂吃,否則日後辛苦的絕對是孩子!
★堅持不用豬大骨熬湯
我們從來不使用豬大骨熬湯,也經常提醒家長不要使用。這是因為大骨湯含「鉛」,可
能會影響寶寶的智力發展。
根據專家研究,動物的骨頭幾乎都含有「鉛」,只是含量的多寡不同而已。其中,1公克的雞骨含有0.1微克的鉛,1公克的豬骨含有1~15微克的鉛;也就是說,豬骨的含鉛量可高達雞骨的150倍。
為了寶寶的營養和健康著想,熬煮高湯時,請盡量選擇「雞骨」或是「冰之骨」(細長形的豬肋骨),至少要先汆燙過2次,再用來熬湯。而且,熬煮高湯的時間比例也要謹慎拿捏,請先放入蔬果,熬煮2小時後,最後再加入雞骨或冰之骨,至多再熬煮1小時,避免因為煮太久,而使骨頭內的鉛或其他重金屬釋出到湯汁中,造成不良的影響。
對寶寶來說,濃稠的高湯是負擔,並不是營養素,記得熬煮完成的高湯,一定要去油、去渣,甚至食用時還可以再稀釋,或添加到粥品等其他食物中,避免攝取過多的脂肪。
★食材不設限,攝取「全食物」營養
我一直認為作息正常、均衡的營養和飲食(注意食材來源及妥善清理食材),遠比吃「營養補給品」更重要、效果更佳。
本書所推出的全品項食譜,兼顧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五大類營養素的均衡,強調「讓寶寶吃食物、不吃食品」的原則;不過,許多人對於「食物」與「食品」的差別十分好奇。
簡言之,未經加工的就是「食物」,加工過的即為「食品」。烹煮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添加物,讓寶寶攝取原貌烹調的「全食物營養」。以「雞肉」和「雞塊」為例,雞肉本身是有營養的,對寶寶有益處,但若加了澱粉、油成為「雞塊」,寶寶吃下肚就不健康了。重點在於「烹調過程」,食材的選擇不需要複製自己的口味,或是預設太多,除了少數不適合幼兒的高敏食材以外,我都鼓勵家長盡量多嘗試。也不用過度擔心寶寶的抗拒反應,因為副食品的添加重點,除了補充營養,還有讓寶寶學習適應各類食物的重要作用。
如果陷入「量」的迷思,認為寶寶一定得吃多少,只餵他喜歡吃的,或是勉強進食,反而會讓寶寶對食物產生負面記憶,最後養成偏食的壞習慣。
◎ 新手爸媽一定要知道【10個副食品的NG觀念】
X:早/晚一點添加副食品比較好!添加副食品的「黃金時期」?
O:觀察寶寶的發育狀況,4~8個月開始吃副食品都沒問題。
常聽到很多馬麻說:「寶寶4個月居然長牙了,是不是該給他吃副食品了?」或是「每次我們吃東西,他就流口水!這代表寶寶已經準備吃ㄋㄟㄋㄟ以外的食物了嗎?」、「寶寶到底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吃副食品呢?」類似的問題幾乎不曾間斷過,寶寶吃副食品的「食機」,確實困擾很多新手爸媽。
假如太早開始吃副食品,寶寶可能會因為吸收不良,導致腹瀉或引發不適症狀,未必能攝取到足夠的營養;反之,太晚開始吃副食品,將會影響咀嚼能力和肌肉發展,連帶使寶寶缺乏對各類食物的探索嘗試,造成日後容易挑食、厭食等不良習慣。
●不要搶快比較,讓孩子自由發育成長
既然如此,究竟有沒有「副食品的黃金時期」呢?過去一般認為是6個月左右,但是近年來,也有人主張寶寶4個月就可以嘗試吃副食品。其實,如果寶寶已經出現厭奶現象、胃口不佳,或開始把手上的東西往嘴裡塞等徵兆;身體肌肉進展到脖子慢慢變硬、能夠稍微抬身,甚至坐起來看人,不用擔心被非液態食物嗆到時,就代表寶寶可以試著接觸副食品囉!很多研究甚至提出愈早接觸副食品,過敏的機率就愈低。不過,我還是要提醒把拔馬麻,寶寶的個體發育原本就不同,不需要「搶快」和「比較」,最早4個月,最遲8個月開始吃副食品都沒問題,不用過度擔心。X:既然「副食品」不是主食,不吃也可以?
O:副食品可鍛鍊寶寶「咀嚼、吞嚥」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過渡期食物」。
我要跟家長們強調一件事,對寶寶而言,「副食品」並不等於「次要食品」,相反地,在ㄋㄟㄋㄟ與固態食品之間,副食品是扮演重要的「過渡期食物」。隨著寶寶一眠大一吋,從4~6個月開始,因為活動量與食量逐漸增加,寶寶所需的各類營養素也愈來愈多,母奶或配方奶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尤其是喝配方奶的寶寶,副食品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讓孩子自己「學吃飯」很重要
除此之外,雖然每個寶寶長牙的進度不同,但也意味著此階段的寶寶,將由「吸吮」逐漸轉化為「咀嚼」和「吞嚥」;即從「液態食物」→「糊狀食物」→「半固態食物」,逐步進展到「固態食物」。
副食品正是訓練口腔功能的關鍵過程,寶寶吃進的食物固然重要,訓練寶寶「自我進食」的能力更是不容忽視。如果沒有副食品的刺激和體驗嘗試,寶寶便會缺乏咀嚼能力的鍛鍊,對於日後的身心發展,都會產生負面影響。畢竟讓孩子逐漸脫離父母的懷抱,透過自行飲食而成為獨立個體,也是此階段非常重要的任務和目標喔。
X:擔心寶寶過敏,副食品不需有太多變化。
O:除了早產兒、過敏體質外,吃副食品也是一種「克敏治療」。
兒子瀚可和女兒漢娜都是過敏體質,在他們6個月之前,只能喝水解蛋白奶粉,等到應該嘗試副食品的階段時,究竟該給他們吃什麼,著實讓我們夫妻傷透腦筋。尤其是瀚可的異位性皮膚炎,只要不小心吃錯食物,反應就非常劇烈,看在眼裡真的很令人心疼。
有人建議我們乾脆不要給寶寶吃副食品,等到一歲或年齡更大些,待過敏反應減緩再吃。事實上,醫師也多半會建議過敏兒和早產兒不要太早添加副食品,避免刺激過敏原或引發寶寶不適。所以我們家兩個過敏體質的寶寶,在6個月之前,都只喝減敏奶粉,連母奶都被醫師宣告不行!●掌握「少量、少種類」原則,讓孩子有新的體驗
然而,嘗試新食物也是一種「克敏治療」,我建議父母們可讓寶寶從低敏的地瓜、南瓜、甜菜根、胡蘿蔔,以及新鮮的綠色蔬菜如青花菜、A菜等開始嘗試;隨著寶寶的免疫機能愈來愈成熟穩定,過敏反應也會減緩許多。
嘗試新食材時,掌握「少量、少種類」的原則也很重要。因為每個寶寶的過敏原都不同,只要是沒有吃過的食物,餵食量都不宜過多,每次只給寶寶嘗試一湯匙的分量,一次只添加一種食物。寶寶吃完後,請留意他的排便、皮膚狀況是否異常,若無異狀,4至7天後就可以增量或改試其他食物。
很多父母怕引起過敏,選擇重複餵寶寶吃同樣的食物;這樣不僅會讓寶寶失去嘗試新味道的體驗,也會錯過為寶寶提升免疫力的機會。而且缺乏變化的副食品,也會讓寶寶的食慾變差。
X:把大人的食物煮到熟爛,也可以給寶寶當作副食品。
O:大人的食物口味太重,寶寶的腎臟無法負荷,請以「清淡」為原則。
老一輩的人受限於環境或時間,每日三餐都有幾十口人要吃飯,根本忙不過來。對他們來說,所謂的「寶寶食物」,幾乎就等同於比較軟爛的大人食物;問題是,把大人的食物煮得更久更爛,或是把菜汁勾芡類的湯汁拌飯,寶寶即使勉強吞嚥下肚,但是他們真的吃得到營養嗎?
許多食物經烹煮後,只有少數的營養會保留於湯汁內,僅用湯汁拌飯,恐怕會讓寶寶吃不到營養,反而攝取過多人工調味料,對腎臟功能造成過多負擔;而且從小習慣吃重鹹,長大後更難改變,對健康只有害處。
●將口味稀釋,別讓寶寶吃進過多調味料
現代父母孩子生得少,育兒觀念和營養概念也改變很多,在家餵寶寶吃的副食品,通常都會另外準備清淡無調味的,但是偶爾外食,或是與大人共餐時,難免會接觸到副食品以外的成人食物,建議家長還是盡量按照「月齡」餵食適合孩子的副食品,不要超齡給他們吃太多添加調味料的食物。
若在無法避免的情況下,不妨先用開水浸泡,或是直接在食物中加些開水,
將口味稀釋後再讓寶寶進食。
★用「好水」清洗、蒸煮、烹調
如果不是親眼看見,大概沒有人相信,我們除了烹煮,連洗菜、洗米、清洗鍋碗瓢盆都是使用RO純水!很多人會覺得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光是從端出來的餐點,完全看不出差異啊!然而「好水」是決定餐點品質非常重要的第一關。媽媽們在製作副食品前,一定要秉持以下二個重點:
(1)除了使用淨水器的過濾水清洗食材,蒸煮時也要全程使用煮過的開水。
(2)使用電鍋蒸熟食材時,外鍋也要用開水,不可用自來水。
因為鍋蓋是密閉的,而自來水含「氯」,加熱後氯會包覆在食物上或是被吸收,吃進去不但對人體有害,甚至有致癌的危險;因此,用「開水蒸煮食材」十分重要,把拔馬麻千萬別圖方便,讓寶寶的健康受到威脅。
★選擇「天然、有機食材」
寶寶的副食餐點,打成泥或燉煮之後,看起來並無太大的差別;說實話,一般人很難辨別食材的優劣。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堅持根莖類的食材全面採用有機農品,葉菜類則採用無毒農品。雖然有機農產品的產季與收成狀況,很容易受天候影響,無法打包票能夠100%足量供應,但是我們始終朝著食材全面有機而努力,給孩子更好的食物,這個目標是非常明確的。
如果礙於經濟考量或取得的方便性,無法全面使用有機食材,建議把拔和馬麻在家自製副食品時,可參考以下原則:
(1)寶寶初期接觸副食品時,建議先從「根莖類蔬果」開始嘗試,並且盡量選購有機或無毒農品。
(2)肉品方面,土雞比肉雞好,同時要重視肉品來源,不買來路不明的肉品。當然,更要全面禁止
任何基因改造的食材。
如果不選購有機農品,也要挑選商譽良好的店家或品質有保障的熟識菜販、肉販,才能多幾分保障。
★「低油低鹽低糖」煮出寶寶最愛的味道
大一點的寶寶,需要比離乳食品更多元的餐點選擇,隨著食材種類愈來愈多樣,再加上寶寶偶爾會接觸大人的重口味食物,若只把食物煮熟、煮爛是不夠的,也得增加口感的變化。想要兼顧美味和健康,著實是個大考驗。
即使如此,「少油少鹽少糖」仍然是我不變的堅持,以甜品來說,如果大人習慣的口味是添加三匙糖的分量,為了寶寶的健康,我們會減量為一匙;或是善用食材本身的甜味,以地瓜、桂圓和紅棗等食材來代替。至於鹽分攝取量,如果寶寶從小就吃太鹹,很容易養成重口味,對腎功能造成一輩子的影響,不可不慎。因為多數成人的食物都偏鹹,馬麻們烹煮時,切記只要加一點點鹽就好,千萬別用自己習慣的口感做標準。
油量也是如此,許多食物只要使用不沾鍋,即使完全不用油,也能煮出好味道,如果非要用油,至少也要把分量減半,甚至比一半再少一些。
食安問題頻傳,想要吃得安心,只能靠自己多留意,寶貝的營養和抵抗力,全掌握在爸爸媽媽的手上,請不要因為省事省錢,隨便給嬰幼兒亂吃,否則日後辛苦的絕對是孩子!
★堅持不用豬大骨熬湯
我們從來不使用豬大骨熬湯,也經常提醒家長不要使用。這是因為大骨湯含「鉛」,可
能會影響寶寶的智力發展。
根據專家研究,動物的骨頭幾乎都含有「鉛」,只是含量的多寡不同而已。其中,1公克的雞骨含有0.1微克的鉛,1公克的豬骨含有1~15微克的鉛;也就是說,豬骨的含鉛量可高達雞骨的150倍。
為了寶寶的營養和健康著想,熬煮高湯時,請盡量選擇「雞骨」或是「冰之骨」(細長形的豬肋骨),至少要先汆燙過2次,再用來熬湯。而且,熬煮高湯的時間比例也要謹慎拿捏,請先放入蔬果,熬煮2小時後,最後再加入雞骨或冰之骨,至多再熬煮1小時,避免因為煮太久,而使骨頭內的鉛或其他重金屬釋出到湯汁中,造成不良的影響。
對寶寶來說,濃稠的高湯是負擔,並不是營養素,記得熬煮完成的高湯,一定要去油、去渣,甚至食用時還可以再稀釋,或添加到粥品等其他食物中,避免攝取過多的脂肪。
★食材不設限,攝取「全食物」營養
我一直認為作息正常、均衡的營養和飲食(注意食材來源及妥善清理食材),遠比吃「營養補給品」更重要、效果更佳。
本書所推出的全品項食譜,兼顧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五大類營養素的均衡,強調「讓寶寶吃食物、不吃食品」的原則;不過,許多人對於「食物」與「食品」的差別十分好奇。
簡言之,未經加工的就是「食物」,加工過的即為「食品」。烹煮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添加物,讓寶寶攝取原貌烹調的「全食物營養」。以「雞肉」和「雞塊」為例,雞肉本身是有營養的,對寶寶有益處,但若加了澱粉、油成為「雞塊」,寶寶吃下肚就不健康了。重點在於「烹調過程」,食材的選擇不需要複製自己的口味,或是預設太多,除了少數不適合幼兒的高敏食材以外,我都鼓勵家長盡量多嘗試。也不用過度擔心寶寶的抗拒反應,因為副食品的添加重點,除了補充營養,還有讓寶寶學習適應各類食物的重要作用。
如果陷入「量」的迷思,認為寶寶一定得吃多少,只餵他喜歡吃的,或是勉強進食,反而會讓寶寶對食物產生負面記憶,最後養成偏食的壞習慣。
◎ 新手爸媽一定要知道【10個副食品的NG觀念】
X:早/晚一點添加副食品比較好!添加副食品的「黃金時期」?
O:觀察寶寶的發育狀況,4~8個月開始吃副食品都沒問題。
常聽到很多馬麻說:「寶寶4個月居然長牙了,是不是該給他吃副食品了?」或是「每次我們吃東西,他就流口水!這代表寶寶已經準備吃ㄋㄟㄋㄟ以外的食物了嗎?」、「寶寶到底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吃副食品呢?」類似的問題幾乎不曾間斷過,寶寶吃副食品的「食機」,確實困擾很多新手爸媽。
假如太早開始吃副食品,寶寶可能會因為吸收不良,導致腹瀉或引發不適症狀,未必能攝取到足夠的營養;反之,太晚開始吃副食品,將會影響咀嚼能力和肌肉發展,連帶使寶寶缺乏對各類食物的探索嘗試,造成日後容易挑食、厭食等不良習慣。
●不要搶快比較,讓孩子自由發育成長
既然如此,究竟有沒有「副食品的黃金時期」呢?過去一般認為是6個月左右,但是近年來,也有人主張寶寶4個月就可以嘗試吃副食品。其實,如果寶寶已經出現厭奶現象、胃口不佳,或開始把手上的東西往嘴裡塞等徵兆;身體肌肉進展到脖子慢慢變硬、能夠稍微抬身,甚至坐起來看人,不用擔心被非液態食物嗆到時,就代表寶寶可以試著接觸副食品囉!很多研究甚至提出愈早接觸副食品,過敏的機率就愈低。不過,我還是要提醒把拔馬麻,寶寶的個體發育原本就不同,不需要「搶快」和「比較」,最早4個月,最遲8個月開始吃副食品都沒問題,不用過度擔心。X:既然「副食品」不是主食,不吃也可以?
O:副食品可鍛鍊寶寶「咀嚼、吞嚥」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過渡期食物」。
我要跟家長們強調一件事,對寶寶而言,「副食品」並不等於「次要食品」,相反地,在ㄋㄟㄋㄟ與固態食品之間,副食品是扮演重要的「過渡期食物」。隨著寶寶一眠大一吋,從4~6個月開始,因為活動量與食量逐漸增加,寶寶所需的各類營養素也愈來愈多,母奶或配方奶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尤其是喝配方奶的寶寶,副食品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讓孩子自己「學吃飯」很重要
除此之外,雖然每個寶寶長牙的進度不同,但也意味著此階段的寶寶,將由「吸吮」逐漸轉化為「咀嚼」和「吞嚥」;即從「液態食物」→「糊狀食物」→「半固態食物」,逐步進展到「固態食物」。
副食品正是訓練口腔功能的關鍵過程,寶寶吃進的食物固然重要,訓練寶寶「自我進食」的能力更是不容忽視。如果沒有副食品的刺激和體驗嘗試,寶寶便會缺乏咀嚼能力的鍛鍊,對於日後的身心發展,都會產生負面影響。畢竟讓孩子逐漸脫離父母的懷抱,透過自行飲食而成為獨立個體,也是此階段非常重要的任務和目標喔。
X:擔心寶寶過敏,副食品不需有太多變化。
O:除了早產兒、過敏體質外,吃副食品也是一種「克敏治療」。
兒子瀚可和女兒漢娜都是過敏體質,在他們6個月之前,只能喝水解蛋白奶粉,等到應該嘗試副食品的階段時,究竟該給他們吃什麼,著實讓我們夫妻傷透腦筋。尤其是瀚可的異位性皮膚炎,只要不小心吃錯食物,反應就非常劇烈,看在眼裡真的很令人心疼。
有人建議我們乾脆不要給寶寶吃副食品,等到一歲或年齡更大些,待過敏反應減緩再吃。事實上,醫師也多半會建議過敏兒和早產兒不要太早添加副食品,避免刺激過敏原或引發寶寶不適。所以我們家兩個過敏體質的寶寶,在6個月之前,都只喝減敏奶粉,連母奶都被醫師宣告不行!●掌握「少量、少種類」原則,讓孩子有新的體驗
然而,嘗試新食物也是一種「克敏治療」,我建議父母們可讓寶寶從低敏的地瓜、南瓜、甜菜根、胡蘿蔔,以及新鮮的綠色蔬菜如青花菜、A菜等開始嘗試;隨著寶寶的免疫機能愈來愈成熟穩定,過敏反應也會減緩許多。
嘗試新食材時,掌握「少量、少種類」的原則也很重要。因為每個寶寶的過敏原都不同,只要是沒有吃過的食物,餵食量都不宜過多,每次只給寶寶嘗試一湯匙的分量,一次只添加一種食物。寶寶吃完後,請留意他的排便、皮膚狀況是否異常,若無異狀,4至7天後就可以增量或改試其他食物。
很多父母怕引起過敏,選擇重複餵寶寶吃同樣的食物;這樣不僅會讓寶寶失去嘗試新味道的體驗,也會錯過為寶寶提升免疫力的機會。而且缺乏變化的副食品,也會讓寶寶的食慾變差。
X:把大人的食物煮到熟爛,也可以給寶寶當作副食品。
O:大人的食物口味太重,寶寶的腎臟無法負荷,請以「清淡」為原則。
老一輩的人受限於環境或時間,每日三餐都有幾十口人要吃飯,根本忙不過來。對他們來說,所謂的「寶寶食物」,幾乎就等同於比較軟爛的大人食物;問題是,把大人的食物煮得更久更爛,或是把菜汁勾芡類的湯汁拌飯,寶寶即使勉強吞嚥下肚,但是他們真的吃得到營養嗎?
許多食物經烹煮後,只有少數的營養會保留於湯汁內,僅用湯汁拌飯,恐怕會讓寶寶吃不到營養,反而攝取過多人工調味料,對腎臟功能造成過多負擔;而且從小習慣吃重鹹,長大後更難改變,對健康只有害處。
●將口味稀釋,別讓寶寶吃進過多調味料
現代父母孩子生得少,育兒觀念和營養概念也改變很多,在家餵寶寶吃的副食品,通常都會另外準備清淡無調味的,但是偶爾外食,或是與大人共餐時,難免會接觸到副食品以外的成人食物,建議家長還是盡量按照「月齡」餵食適合孩子的副食品,不要超齡給他們吃太多添加調味料的食物。
若在無法避免的情況下,不妨先用開水浸泡,或是直接在食物中加些開水,
將口味稀釋後再讓寶寶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