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第二個月
在第一個月,你的家裡已經起了許多變化:寶寶從一個沒有什麼反應的小娃娃變成一個活潑機警的小可愛,他睡覺的時間變得更少、與你互動得更多了;你也從笨手笨腳的新手父母變成駕輕就熟的育兒好手,可以單手換尿布,嫻熟的幫寶寶拍嗝,連睡覺時也能餵他吃奶(而且還常常這麼做)。
但這並不表示,從此你就可以在家裡納涼了,儘管寶寶的生活漸趨規律,但哭鬧、乳痂和大小便等依然會讓你不斷猜測(也更常打電話給醫生)。不過隨著寶寶的成長,加上你的日漸鎮定,很快的你就可以不流一滴汗也能處理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挑戰。在這個月中,你依然會有許多難以成眠的夜晚,但一項回報讓這一切都值得了:寶寶第一朵真正的微笑。
◎哺餵你的寶寶:教寶寶用奶瓶
能給寶寶餵母乳當然是最理想,但即使既簡單又實用(你現在應該是熟手了),總是有它的限制,最主要的一個是:你沒辦法餵你的寶寶,除非你跟他在一起。若是如此,就是奶瓶登場的時候了。
你的打算,是直接跳過奶瓶的階段?有些媽媽的確就這麼做──乾脆省下她們和寶寶斷奶過程中的一個步驟(爭議不休也最難跨越的那一個:完全不用奶瓶);然而,省略這個步驟就表示寶寶週歲前媽媽都得隨時待在身邊──很少現代母親能夠做到這一點。你正打算(或希望)寶寶週歲前偶爾能在必須哺乳時不必待在他的身邊,也許是一週工作40小時、也許只是偶爾出門吃頓3小時的晚餐?又或者你只是希望可以多個選項,想抽身就能抽身?那麼,如果你家寶貝至今都還沒用過奶瓶,就該讓他試試了。
█寶寶的第二個月
睡眠。你家寶貝正慢慢理解白天和夜晚的差別,知道夜晚代表自己會多睡很久;但是,他不但還是會經常在白天睡覺,總睡眠時數也和第一個月相去不遠。大致說來,第二個月的寶寶一天要睡上14~18小時,夜裡大約8~9小時,白天(三次到五次)7~9小時。
飲食。這個月,寶寶還是只能喝全液態的食物。
‧母乳。一整天下來,哺餵母乳的寶寶大約要喝上8~12次,總計要吸360~1080毫升母乳。哺乳的間隔應該會比上個月加大些──每3到4小時喝一次,但寶寶還是處於想喝才喝的階段。‧配方嬰兒奶。每一天,寶寶要喝6~8次、每次90~180毫升,也就是總計540~960毫升。想估計得精準一些嗎?你家寶貝的體重除以2.5,得數大約就是喝配方嬰兒奶的寶寶一日所需(編按:這裡的單位是盎司,要再乘以30才是毫升)。
玩耍。寶寶會在這個月裡學會展露笑容(耶!)和有人接近時的興奮感,小傢伙最喜歡的玩具依然是會旋轉的懸掛物和遊戲墊,但你可以加一些小填充動物和會發出聲音的小玩具。把小玩意放在寶寶手掌附近時,他也許緊緊抓住──而且一抓住就是最少一分鐘;這時你就可以輕輕搖晃寶寶的小手,讓小玩具發出聲響。這個月的寶寶還可以添加一個新玩具:嬰兒安全軟框鏡子,你家寶貝根本不知道鏡子裡的那個人就是自己,卻還是會盯著那張小臉蛋看(和笑)。
◆奶瓶裡裝的是什麼?
母乳。一旦掌握了擠乳的技巧,擠出一瓶母乳對你來說通常不是什麼難事,這讓寶寶可以在母親不在身邊時依然吃得到母乳。
嬰兒配方奶粉。儘管喝配方奶只是開個罐頭那麼簡單,太早給寶寶吃配方奶卻會損及哺乳關係。在哺乳順暢時,配方奶不只會干擾母乳的分泌,還會滋生一些原本沒有的問題;而如果哺乳不順暢,配方奶可能使既有的問題益形惡化。一旦良好的哺乳習慣養成(通常需要六週左右),許多媽媽發現她們可以成功的混用母乳和配方奶。
有些媽媽則因為其他的理由而不補充配方奶粉,包括希望能哺乳一年以上(研究顯示,補充配方奶粉與斷奶之間有明顯相關),或因為有家族過敏史,希望盡可能延緩寶寶對牛奶的過敏。
█不用奶瓶
打算從頭到尾都不讓寶寶用奶瓶?只要你能規劃得出完全不用奶瓶的人生和生活型態(或者是順寶寶的意,如果他討厭用奶瓶喝奶的話),寶寶確實不見得需要奶瓶。儘管如此,有個替代方案和緊急時刻(比如你突然必須出差到遠地或不得不接受可能有礙哺乳的醫療)還能以母乳哺育寶寶的法子,總不是什麼壞事吧?所以,不論你再怎麼不想使用奶瓶,最好還是考慮一下擠些母乳放進冰箱冷藏以備不時之需(而且時效一過最好就立刻換上新擠的母乳,參見第178頁)。
◆哄寶寶用奶瓶
準備好給他人生的第一瓶了嗎?如果你運氣好,寶寶會像見到老朋友一樣急著擁抱它並享受其中的東西;比較可能的是,他也許要花點時間適應這種不太熟悉的食物。以下的訣竅對你會有幫助:‧抓好時機。第一次用奶瓶時,要在寶寶又餓、心情又好的時候。
‧交給別人餵。前幾次最好都找別人餵,寶寶會比較容易接受——你不在房間內讓他沒得訴苦的話更好。餵奶的人要摟著寶寶,像你哺乳時一樣的對他說話。
‧遮住乳房。如果非得你自己餵,把乳房密密遮住會有幫助;如果沒戴胸罩或穿著低胸的T恤,就別讓寶寶太靠近你的胸前。
‧挑選適合的奶嘴。第一次含到奶瓶的奶嘴時,有些寶寶完全不會排斥,但也有些寶寶就是不肯接受某些形狀或材質不像媽媽乳頭的奶嘴;如果試過幾次後你家寶貝還是立刻就吐出來,那就得換個不同型的奶嘴(比如形狀和柔軟度都近似人類乳頭的產品)。要是你家寶貝已經有了常用的安撫奶嘴,奶嘴形狀和質感近似的奶瓶就更容易誘使他接受。
‧先讓他嚐上幾滴。為了讓寶寶明白奶瓶裡裝的是什麼,哺餵前不妨先擠出幾滴讓他嚐嚐。
‧稍稍加熱。你的乳頭很溫暖,奶瓶的奶嘴卻往往是冰冷的,所以,用奶瓶哺餵寶寶前不妨先用熱水稍稍燙一下奶嘴,去除那種入口寒涼的感覺。奶嘴連奶瓶都略作加熱(不論哺餵的是預先擠好的母乳或配方嬰兒奶)也有幫助──雖然寶寶也許可以接受室溫或甚至剛離開冰箱的溫度。
‧偷偷餵。如果寶寶不要用奶瓶,趁他熟睡時抱起來偷餵;運氣好的話,說不定幾週之後,寶寶就連醒著時也會接受。
█補充品的迷思
迷思:補充配方奶(或加點榖粉到奶瓶裡)會讓寶寶一覺到天亮。
事實:一旦寶寶發育的階段到了,他自然會一覺到天亮,補充配方奶或榖粉不會讓他睡得更好,研究不曾發現夜晚食物與睡眠有何關係。
迷思:寶寶只吃母乳會營養不良。
事實:母乳可以完全滿足六個月內寶寶的營養需要;六個月之後,母乳加上固體食物,毋需添加配方奶就足以滋養你的寶寶。
迷思:給寶寶吃配方奶不會影響我的母乳分泌。
事實:如果你決定交互哺餵母乳與配方奶(參見第90頁),就不會有影響;要是你希望能全程哺餵母乳(或只是「盡量」哺餵母乳),就一定要記得:你每給寶寶母乳以外的食物(配方奶或固體食物)一次,你的母乳就減少一次。寶寶吃的母乳愈少,你的泌乳量也愈少。不過如果哺乳的良好習慣已建立,補充配方奶對媽媽的泌乳量就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了。
迷思:要不就全程哺餵母乳,要不就都讓寶寶喝配方嬰兒奶。事實:你希望寶寶都喝母乳卻擔心做不到(或礙於現實而做不到)?那麼,時而母乳時而配方奶不但是不錯的方案,對某些媽咪和寶寶來說甚至還是最好的決定,也絕對比完全放棄哺餵母乳好得多。所以你應該對混合哺餵懷抱好感,而且還要時時注意出乳有沒有因而過度減少,更絕對別忘了:只要你家寶貝還喝得到母乳,就能得到配方奶沒有的額外好處。
◆如何教寶寶用奶瓶
何時開始。有些寶寶從開始餵奶時就能毫無困難的兩種奶換著吃,但對大多數的孩子而言,至少三週大是比較好的時間點,能在五週大時換成奶瓶更合適。過早,可能會影響到哺乳習慣的建立(大多不會由於所謂的「乳頭混淆」,而是源於你的乳房因為刺激不足而減少出乳);要是太晚,寶寶卻又會因為太喜歡媽咪柔軟、溫暖、熟悉的乳頭而拒絕橡皮奶嘴。
一次餵多少母乳或配方奶。哺乳最大的好處之一是寶寶會根據他的胃口吃到飽,而不是一定得喝完固定的量;而一旦開始用奶瓶後,很容易就變質為數量遊戲。讓寶寶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不要非得吃完一瓶或規定的量。記得:每餐喝多少母乳或配方奶並非絕對,體重四公斤多一點的寶寶也許得喝上180毫升,但也可能只需要不到60毫升。多給你一些參考值?是有個其實很粗糙的經驗法則(前面也已提到過):寶寶的體重除以2.5(編按:同樣地,單位是盎司,讀者要再乘以30才是習慣使用的毫升),就大約是寶寶一整天所需的奶量(參見第302頁)。
讓寶寶習慣奶瓶。如果你回去上班之後,一天中會有兩次無法親自哺乳,至少要提前兩週讓寶寶開始用奶瓶,每天先餵一瓶,給寶寶一週的時間適應,再增加到兩瓶。如果你想以配方奶替代母乳,這同時能讓寶寶和你的身體慢慢適應,在你回到工作崗位時會覺得更舒適。
讓自己舒服。如果只是偶爾用奶瓶──不管是週六晚的約會或一整個星期上課,在你外出前讓寶寶吸完(或擠完)兩邊的乳房,就比較不會有脹奶或溢乳的困擾。要確保寶寶被餵飽的時間最好別太接近你回家的時間(兩個小時以內就太接近了),如此你一回到家就可以哺乳,不會脹奶脹得難受。
不論給寶寶的奶瓶中裝的是哪一種奶,如果你要離開寶寶身邊五、六個小時以上,最好把母乳先擠出來,以避免乳管堵塞、溢乳或泌乳量減少等困擾。◎你會擔心的各種狀況
◆笑
「我的兒子五週大了,我認為此時他應該會發出真正的微笑。但是感覺上不是。」
開心點……笑給寶寶看。即使最快樂的寶寶,也可能要到六、七週大才會展露他所謂真正的笑容。你怎麼知道,他這是真正帶有互動意義的笑,還是單純的「排氣」(或者「我剛剛尿完,真舒爽」)呢?很簡單:看他是用整張臉在笑,還是只有嘴巴。
寶寶的第一朵笑顏(以及之後許許多多的大笑和微笑)絕對值得期待,你只需記得,雖然寶寶沒準備好之前就不會笑,但只要他們一準備好了,不論你是對他說話、陪他玩、親吻他、擁抱他還是只不過給他一個微笑,他都會用笑容回報你。你愈是經常笑臉相向,他就可能愈早綻放第一朵笑顏。
◆發聲
「我那六週大的寶寶經常發出一堆氣聲母音卻完全沒有子音,她是想說話嗎?」
在大約頭幾週到兩個月大之間,寶寶會初試啼聲,發出「啊咿」或ㄚ、ㄝ、ㄡ、ㄨ等母音。一開始,那些聲音和咕嚕的喉音似乎是隨機的,漸漸的你會發現,當你在對她說話時她會「回話」;她也會對著玩具、鏡中的自己和嬰兒床欄護圍上的小鴨子發聲,這些練習常常是為了同時帶給自己和爸媽快樂──寶寶好像真的很喜歡聽自己的聲音。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同時也在做發音實驗,探索喉、舌、口的各種組合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
對爸爸媽媽來說,從啼哭到學語真是可喜可賀的一大步。這還只是開始,寶寶會漸漸從大聲笑、尖聲叫到發出一些子音。開始能發出子音的個人差異很大,從三個月到六個月不等,平均在四個月左右。
◆腿彎曲
「我兒子的腿似乎有點往內側彎。它們會自己變直嗎?」
答案幾乎是肯定的。大多數的嬰兒都有O型腿和足內翻(俗稱鴿掌,即腳趾向內側彎曲);這是因為在母體子宮內承受長時間的擠壓所致。
隨著寶寶開始享受到腳部的自由,開始學著伸展、學爬、學走,他的腿便會開始逐漸變直。
為了確定沒有任何不正常的情況,你仍可以在下次寶寶健檢時向醫生提起。照理說,醫生應該已經做過這方面的檢查了,但再做一次也無妨,而如果寶寶的腿始終沒有變直的跡象,那麼將有可能需要使用模子或特製的鞋來幫助矯正。至於何時必須如此,則取決於問題的嚴重程度,以及醫生的判斷。◎不可不知:在前幾個月多刺激你的寶寶
寶貝,歡迎你來到這個世界──一個你可以盡情觀看、傾聽、嗅聞、嚐味、碰觸、體驗的世界,有些會讓你樂在其中,有些會讓你不知所措,每一個感受都會刺激你這小嬰兒的感官。做為爸媽的你,又該怎麼幫這小傢伙好好的感受這一切──以及環繞著他的、巨大到有時讓他驚惶的世界──呢?很可能你已經做了很多,也可能你啥都還沒嘗試(或者理解自己在做什麼,畢竟,在當父母這事上你也是個新手),大部分的養育工作都很自然──也就是說你只是直覺地以滿足寶寶的需求,來讓他自己發揮最大的潛力。總之,你只需要記得,這只是一種過程──才剛起頭、急不得也催不得的過程。以下所列的各種方法,都能幫你正確地刺激你家那小寶貝的小小感官。請同時參見248~249頁的「充分利用頭三年」。
味覺。目前寶寶可能對任何食物的感覺都差不多;但寶寶漸漸長大,他的「味覺嘗試」成了他探險的方式之一,因此他會開始把任何觸及的物體放入口內品嘗。此時應克制自己不要去制止寶寶,除非該物體可能有毒、尖銳或可能因吞食而造成窒息。
嗅覺。在大多數環境,寶寶都有機會練習嗅覺,如母乳味、母親的香水、烤雞的味道等。除非寶寶顯得對異味特別過敏,否則這些可視為讓寶寶多認識環境的好機會。
視覺。人們曾一度以為寶寶出生時毫無視覺,但現在人們發現寶寶不但看得見,而且還從中開始學習。他們很快學就會分辨人類及其他靜物,並了解身體語言,以及認識周遭世界。
除了你的臉龐,哪些東西比較能刺激新生兒的視覺?一般來說,比起線條柔和、細緻、反差不大的物品,反差較大和線條粗大、色彩明亮的物品更能吸引小傢伙的視線;在寶寶六個月大以前,都比較愛看黑白和色彩繽紛的東西,之後才會慢慢改變習性。
有很多東西(包括玩具)都可以刺激寶寶的視覺,你只需要記得多未必好──要是你給他看的玩具和物品多到超出他的視覺集中力,你的寶貝就會負荷過度也刺激過度:
‧懸掛物。懸掛物的形體由下往上看最清楚(從寶寶的角度),而非從旁邊(大人的角度)。它們應懸掛在寶寶頭上約30~40公分處,而且應在寶寶的兩側,而非頭的垂直上方(寶寶大多喜歡往右看,但你家寶貝也許不是)。會發出樂音的懸掛物是給大一些的寶寶用的,可以同時刺激兩種感官。‧其他會動的東西。你可以在寶寶的視線範圍內移動一項玩具,來鼓勵他用視覺追蹤移動的物體。不妨帶寶寶去寵物店,讓他看看魚和鳥的活動,或是在寶寶面前吹泡泡。
‧靜物。寶寶有很多時間花在注視物體上,他們並非在浪費時間,而是在學習。黑白色的幾何圖形或臉部畫像是他們的最愛;明亮及對比強烈的色彩也是他們的偏好(比如陽光下光芒閃爍的雕花玻璃瓶)。
‧鏡子。寶寶多半喜愛鏡子內多變的景象。記住用安全的金屬鏡,而非玻璃鏡;可懸掛在嬰兒床上、尿布檯上、汽車裡,或者讓他在一面鏡子之前(側邊也可以)趴著玩。
‧人。寶寶喜愛觀看人臉,所以你和家人應常花時間在寶寶附近。或者讓寶寶看家人的照片,告訴他誰是誰。
‧書。展示小孩、嬰兒、動物和玩具等簡單圖片給寶寶看,並教他們辨識。圖案線條應清楚明確,而不過於繁複。
‧周遭環境。很快寶寶就會對更多事情有興趣。要盡量提供寶寶認識周遭世界的機會──從嬰兒車上、汽車上或近距離觀察。隨時指給他看車子、樹、人等,但也不要毫不休息或漫無止境,否則你和寶寶都會失去興致。
聽覺。寶寶藉由聽覺學習語言、節奏、危險、感情、感覺──以及許多圍繞他們的事。聽覺刺激可能來自各種形式:
‧人聲。人聲是寶寶早期能接觸到最主要的聲音,所以應多和寶寶說話、唱歌。不妨使用你自創的童謠、兒歌;也可以模仿動物聲音,尤其是寶寶常會聽到的聲音,例如狗吠貓叫等。最重要的,則是模仿寶寶的牙牙學語來強化他的努力,也別忘了寶寶還小時就要開始為他朗讀故事書。
‧家中的聲音。家裡的聲音你再熟悉不過了(事實上,也許你已經大多「有聽沒有到」),但對寶寶來說,家務聲卻可能很動聽:吸塵器的哼哼聲,洗衣機的轟轟聲,開水煮沸時的壺笛聲,水流聲,撕紙聲,或者風鈴聲、門鈴聲。只有一種家裡的聲音最好別讓寶寶聽:電視。寶寶醒著時,請盡量不要看電視。
‧玩具聲。你可以搖動搖鈴,或抓著寶寶的手一起搖動會出聲的玩具,或在寶寶手腕上綁上一副搖鈴,視覺和聽覺的配合有助於寶寶學習注意聲音的來源。寶寶可以用手拍打或用腳踢、還能發出各種聲響的多重操作盤(activity center),也很能滿足寶寶的聽覺。‧音樂玩具。不管來自哪裡──音樂盒,會唱歌的泰迪熊,嬰兒床用的、能發出樂音的多重操作盤,附有音樂的遊戲墊──音樂就是音樂。同時附有三種功能(音樂,提供視覺刺激,以及練習活動技巧)的玩具,比如五顏六色、擠壓或推動時就會發出樂音的玩具,就比只有單一功能的玩具好玩三倍,只是寶寶現在還很需要你教他怎麼擠壓或推動。避免聲響過大的玩具,也不要把普通音量的玩具緊貼在寶寶耳邊,以免有損寶寶聽力(不可以有繫繩,不可以有會掉出玩具外、讓寶寶塞進嘴巴的電池)。
‧背景音樂。自然界的任何聲響,都是寶寶渴望聆聽的原聲音樂,但何不在自然界的音響中加入背景音樂呢?音樂種類不拘,可以是古典樂、搖滾樂,也可以是鄉村音樂、饒舌歌,只要寶寶反應良好就是好背景音樂;兒歌也很好──合唱部分(以及傻里傻氣的部分)反覆愈多的愈好。同樣地,刺激寶寶聽覺的同時也要保護他的耳朵,音量不能太大(衡量的方法很簡單:讓人無法好好交談就表示音量過大了)。
觸覺。視覺和聽覺的重要性當然不言而喻,但在探索和學習世上事物時,觸覺也是寶寶最不可或缺的感官之一;透過觸覺寶寶才會知道:比起爸比那結實、扎手的臉龐,媽咪的兩頰柔軟,狗狗的耳朵和泰迪熊寶寶的肚皮都毛絨絨又軟綿綿,電扇吹來的風像是在幫他搔癢,浴缸裡的水既溫暖又溼潤,最棒的則是讓他感受到溫情與關愛的擁抱(你的再輕柔的碰觸都是在傳送這個訊息)。
你可以提供以下的觸覺經驗:
‧愛憐的手。試著了解寶寶喜愛的方式──輕觸或緊握,快速或緩慢。大多數的寶寶喜歡被親吻或愛撫,喜歡大人用嘴或手輕搔他們的小肚子,或輕吹他們的手指腳趾。他們也喜歡各種不同的觸感,爸、媽、兄、姊或祖母等感覺各異。除此之外,肌膚相親(比如上一章的「袋鼠護理法」)更是不可或缺。
‧按摩。每天被按摩至少20分鐘的寶寶,比其他寶寶長得快,而且反應好(原因為何尚不清楚);至於完全不被碰觸的寶寶則無法照正常速度發育。應發覺寶寶最喜歡什麼東西的接觸,及最厭惡哪種碰觸(參見287頁)。‧質感。試以各種不同材質摩擦寶寶皮膚(綢緞、厚絨、天鵝絨、羊毛、皮革、純棉),讓他感覺每一種觸感;之後再讓他單獨嘗試。讓寶寶將臉貼在不同材質上,如客廳地毯、厚絨浴巾、祖母的皮大衣、爸爸的毛衣、大理石咖啡桌檯等,盡可能無限制。
‧不同材質的玩具。給寶寶一些特殊材質做成的玩具:一個絲絨玩具熊或粗毛小狗;硬木積木或填充玩具;木製湯匙及金屬製碗盤;柔軟光滑的枕頭和硬梆梆的抱枕等。
█讓寶寶在歡樂中成長
你不可能幫不上寶寶的忙──任何新手父母都不必教導就會了(透過說話、唱歌、懷抱,以及誰都會和嬰兒玩的「拍拍手」和「臭腳丫」),但你也許可以從下列的摘要裡,學到一些快樂地撫養寶寶的方法──因為寶寶只想這麼長大。
社交發展。早在雙腳踩上遊樂場或加入遊樂群之前,你家寶貝就已經是社交家了──這大多是你,也就是他第一個、最重要也最得他歡心的玩伴的功勞。正是透過觀看你和家人間的互動,寶寶漸漸開展其社交圈。從現在開始,就該教寶寶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進退應對。幾年後,當你的孩子拿出一個話題與朋友、老師或鄰居聊天時,你常會從他稚嫩的聲音中聽到自己對他說過的話,希望你聽到的是很高興而不是震驚或失望的話。
填充玩具、動物玩具以及洋娃娃等,都有助於寶寶社交的發展;寶寶會對著這些玩具說話、擁抱或和它們遊戲──只要觀察寶寶是怎麼和填充玩具動物在遊戲墊上玩耍或繞著懸掛物轉,你就能明白它們對寶寶有何助益。
細部運動發展。目前寶寶的手部動作仍是隨意無常的,但再過幾個月,他就能自在控制手部動作──別老是用毛毯、包巾或手套包著寶寶的雙手。幫他找些不需要多靈巧就能隨興操弄的玩具(例如甩動掛手腕搖鈴或拍打遊戲掛板),不必勞你費心,他的小手和手指頭很快就會抓住、拿起很多東西了(但要擺放在他身體兩側,因為太小的寶寶通常不會伸手去拿正前方的東西)。
讓寶寶有充分機會碰觸下列物體:
‧小手般大的小玩具。最好是寶寶雙手可以拿住或單手可以握住、練習換手技巧的小玩具。先讓他玩腕鈴,再讓他玩可以雙手並用、抓得起來的東西,這會讓寶寶學會怎麼把一件物品從這隻手換到那隻手的重要技巧。如果是可以用嘴巴咬的更好,因為寶寶不久後就會開始不斷把東西放進嘴裡。
在第一個月,你的家裡已經起了許多變化:寶寶從一個沒有什麼反應的小娃娃變成一個活潑機警的小可愛,他睡覺的時間變得更少、與你互動得更多了;你也從笨手笨腳的新手父母變成駕輕就熟的育兒好手,可以單手換尿布,嫻熟的幫寶寶拍嗝,連睡覺時也能餵他吃奶(而且還常常這麼做)。
但這並不表示,從此你就可以在家裡納涼了,儘管寶寶的生活漸趨規律,但哭鬧、乳痂和大小便等依然會讓你不斷猜測(也更常打電話給醫生)。不過隨著寶寶的成長,加上你的日漸鎮定,很快的你就可以不流一滴汗也能處理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挑戰。在這個月中,你依然會有許多難以成眠的夜晚,但一項回報讓這一切都值得了:寶寶第一朵真正的微笑。
◎哺餵你的寶寶:教寶寶用奶瓶
能給寶寶餵母乳當然是最理想,但即使既簡單又實用(你現在應該是熟手了),總是有它的限制,最主要的一個是:你沒辦法餵你的寶寶,除非你跟他在一起。若是如此,就是奶瓶登場的時候了。
你的打算,是直接跳過奶瓶的階段?有些媽媽的確就這麼做──乾脆省下她們和寶寶斷奶過程中的一個步驟(爭議不休也最難跨越的那一個:完全不用奶瓶);然而,省略這個步驟就表示寶寶週歲前媽媽都得隨時待在身邊──很少現代母親能夠做到這一點。你正打算(或希望)寶寶週歲前偶爾能在必須哺乳時不必待在他的身邊,也許是一週工作40小時、也許只是偶爾出門吃頓3小時的晚餐?又或者你只是希望可以多個選項,想抽身就能抽身?那麼,如果你家寶貝至今都還沒用過奶瓶,就該讓他試試了。
█寶寶的第二個月
睡眠。你家寶貝正慢慢理解白天和夜晚的差別,知道夜晚代表自己會多睡很久;但是,他不但還是會經常在白天睡覺,總睡眠時數也和第一個月相去不遠。大致說來,第二個月的寶寶一天要睡上14~18小時,夜裡大約8~9小時,白天(三次到五次)7~9小時。
飲食。這個月,寶寶還是只能喝全液態的食物。
‧母乳。一整天下來,哺餵母乳的寶寶大約要喝上8~12次,總計要吸360~1080毫升母乳。哺乳的間隔應該會比上個月加大些──每3到4小時喝一次,但寶寶還是處於想喝才喝的階段。‧配方嬰兒奶。每一天,寶寶要喝6~8次、每次90~180毫升,也就是總計540~960毫升。想估計得精準一些嗎?你家寶貝的體重除以2.5,得數大約就是喝配方嬰兒奶的寶寶一日所需(編按:這裡的單位是盎司,要再乘以30才是毫升)。
玩耍。寶寶會在這個月裡學會展露笑容(耶!)和有人接近時的興奮感,小傢伙最喜歡的玩具依然是會旋轉的懸掛物和遊戲墊,但你可以加一些小填充動物和會發出聲音的小玩具。把小玩意放在寶寶手掌附近時,他也許緊緊抓住──而且一抓住就是最少一分鐘;這時你就可以輕輕搖晃寶寶的小手,讓小玩具發出聲響。這個月的寶寶還可以添加一個新玩具:嬰兒安全軟框鏡子,你家寶貝根本不知道鏡子裡的那個人就是自己,卻還是會盯著那張小臉蛋看(和笑)。
◆奶瓶裡裝的是什麼?
母乳。一旦掌握了擠乳的技巧,擠出一瓶母乳對你來說通常不是什麼難事,這讓寶寶可以在母親不在身邊時依然吃得到母乳。
嬰兒配方奶粉。儘管喝配方奶只是開個罐頭那麼簡單,太早給寶寶吃配方奶卻會損及哺乳關係。在哺乳順暢時,配方奶不只會干擾母乳的分泌,還會滋生一些原本沒有的問題;而如果哺乳不順暢,配方奶可能使既有的問題益形惡化。一旦良好的哺乳習慣養成(通常需要六週左右),許多媽媽發現她們可以成功的混用母乳和配方奶。
有些媽媽則因為其他的理由而不補充配方奶粉,包括希望能哺乳一年以上(研究顯示,補充配方奶粉與斷奶之間有明顯相關),或因為有家族過敏史,希望盡可能延緩寶寶對牛奶的過敏。
█不用奶瓶
打算從頭到尾都不讓寶寶用奶瓶?只要你能規劃得出完全不用奶瓶的人生和生活型態(或者是順寶寶的意,如果他討厭用奶瓶喝奶的話),寶寶確實不見得需要奶瓶。儘管如此,有個替代方案和緊急時刻(比如你突然必須出差到遠地或不得不接受可能有礙哺乳的醫療)還能以母乳哺育寶寶的法子,總不是什麼壞事吧?所以,不論你再怎麼不想使用奶瓶,最好還是考慮一下擠些母乳放進冰箱冷藏以備不時之需(而且時效一過最好就立刻換上新擠的母乳,參見第178頁)。
◆哄寶寶用奶瓶
準備好給他人生的第一瓶了嗎?如果你運氣好,寶寶會像見到老朋友一樣急著擁抱它並享受其中的東西;比較可能的是,他也許要花點時間適應這種不太熟悉的食物。以下的訣竅對你會有幫助:‧抓好時機。第一次用奶瓶時,要在寶寶又餓、心情又好的時候。
‧交給別人餵。前幾次最好都找別人餵,寶寶會比較容易接受——你不在房間內讓他沒得訴苦的話更好。餵奶的人要摟著寶寶,像你哺乳時一樣的對他說話。
‧遮住乳房。如果非得你自己餵,把乳房密密遮住會有幫助;如果沒戴胸罩或穿著低胸的T恤,就別讓寶寶太靠近你的胸前。
‧挑選適合的奶嘴。第一次含到奶瓶的奶嘴時,有些寶寶完全不會排斥,但也有些寶寶就是不肯接受某些形狀或材質不像媽媽乳頭的奶嘴;如果試過幾次後你家寶貝還是立刻就吐出來,那就得換個不同型的奶嘴(比如形狀和柔軟度都近似人類乳頭的產品)。要是你家寶貝已經有了常用的安撫奶嘴,奶嘴形狀和質感近似的奶瓶就更容易誘使他接受。
‧先讓他嚐上幾滴。為了讓寶寶明白奶瓶裡裝的是什麼,哺餵前不妨先擠出幾滴讓他嚐嚐。
‧稍稍加熱。你的乳頭很溫暖,奶瓶的奶嘴卻往往是冰冷的,所以,用奶瓶哺餵寶寶前不妨先用熱水稍稍燙一下奶嘴,去除那種入口寒涼的感覺。奶嘴連奶瓶都略作加熱(不論哺餵的是預先擠好的母乳或配方嬰兒奶)也有幫助──雖然寶寶也許可以接受室溫或甚至剛離開冰箱的溫度。
‧偷偷餵。如果寶寶不要用奶瓶,趁他熟睡時抱起來偷餵;運氣好的話,說不定幾週之後,寶寶就連醒著時也會接受。
█補充品的迷思
迷思:補充配方奶(或加點榖粉到奶瓶裡)會讓寶寶一覺到天亮。
事實:一旦寶寶發育的階段到了,他自然會一覺到天亮,補充配方奶或榖粉不會讓他睡得更好,研究不曾發現夜晚食物與睡眠有何關係。
迷思:寶寶只吃母乳會營養不良。
事實:母乳可以完全滿足六個月內寶寶的營養需要;六個月之後,母乳加上固體食物,毋需添加配方奶就足以滋養你的寶寶。
迷思:給寶寶吃配方奶不會影響我的母乳分泌。
事實:如果你決定交互哺餵母乳與配方奶(參見第90頁),就不會有影響;要是你希望能全程哺餵母乳(或只是「盡量」哺餵母乳),就一定要記得:你每給寶寶母乳以外的食物(配方奶或固體食物)一次,你的母乳就減少一次。寶寶吃的母乳愈少,你的泌乳量也愈少。不過如果哺乳的良好習慣已建立,補充配方奶對媽媽的泌乳量就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了。
迷思:要不就全程哺餵母乳,要不就都讓寶寶喝配方嬰兒奶。事實:你希望寶寶都喝母乳卻擔心做不到(或礙於現實而做不到)?那麼,時而母乳時而配方奶不但是不錯的方案,對某些媽咪和寶寶來說甚至還是最好的決定,也絕對比完全放棄哺餵母乳好得多。所以你應該對混合哺餵懷抱好感,而且還要時時注意出乳有沒有因而過度減少,更絕對別忘了:只要你家寶貝還喝得到母乳,就能得到配方奶沒有的額外好處。
◆如何教寶寶用奶瓶
何時開始。有些寶寶從開始餵奶時就能毫無困難的兩種奶換著吃,但對大多數的孩子而言,至少三週大是比較好的時間點,能在五週大時換成奶瓶更合適。過早,可能會影響到哺乳習慣的建立(大多不會由於所謂的「乳頭混淆」,而是源於你的乳房因為刺激不足而減少出乳);要是太晚,寶寶卻又會因為太喜歡媽咪柔軟、溫暖、熟悉的乳頭而拒絕橡皮奶嘴。
一次餵多少母乳或配方奶。哺乳最大的好處之一是寶寶會根據他的胃口吃到飽,而不是一定得喝完固定的量;而一旦開始用奶瓶後,很容易就變質為數量遊戲。讓寶寶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不要非得吃完一瓶或規定的量。記得:每餐喝多少母乳或配方奶並非絕對,體重四公斤多一點的寶寶也許得喝上180毫升,但也可能只需要不到60毫升。多給你一些參考值?是有個其實很粗糙的經驗法則(前面也已提到過):寶寶的體重除以2.5(編按:同樣地,單位是盎司,讀者要再乘以30才是習慣使用的毫升),就大約是寶寶一整天所需的奶量(參見第302頁)。
讓寶寶習慣奶瓶。如果你回去上班之後,一天中會有兩次無法親自哺乳,至少要提前兩週讓寶寶開始用奶瓶,每天先餵一瓶,給寶寶一週的時間適應,再增加到兩瓶。如果你想以配方奶替代母乳,這同時能讓寶寶和你的身體慢慢適應,在你回到工作崗位時會覺得更舒適。
讓自己舒服。如果只是偶爾用奶瓶──不管是週六晚的約會或一整個星期上課,在你外出前讓寶寶吸完(或擠完)兩邊的乳房,就比較不會有脹奶或溢乳的困擾。要確保寶寶被餵飽的時間最好別太接近你回家的時間(兩個小時以內就太接近了),如此你一回到家就可以哺乳,不會脹奶脹得難受。
不論給寶寶的奶瓶中裝的是哪一種奶,如果你要離開寶寶身邊五、六個小時以上,最好把母乳先擠出來,以避免乳管堵塞、溢乳或泌乳量減少等困擾。◎你會擔心的各種狀況
◆笑
「我的兒子五週大了,我認為此時他應該會發出真正的微笑。但是感覺上不是。」
開心點……笑給寶寶看。即使最快樂的寶寶,也可能要到六、七週大才會展露他所謂真正的笑容。你怎麼知道,他這是真正帶有互動意義的笑,還是單純的「排氣」(或者「我剛剛尿完,真舒爽」)呢?很簡單:看他是用整張臉在笑,還是只有嘴巴。
寶寶的第一朵笑顏(以及之後許許多多的大笑和微笑)絕對值得期待,你只需記得,雖然寶寶沒準備好之前就不會笑,但只要他們一準備好了,不論你是對他說話、陪他玩、親吻他、擁抱他還是只不過給他一個微笑,他都會用笑容回報你。你愈是經常笑臉相向,他就可能愈早綻放第一朵笑顏。
◆發聲
「我那六週大的寶寶經常發出一堆氣聲母音卻完全沒有子音,她是想說話嗎?」
在大約頭幾週到兩個月大之間,寶寶會初試啼聲,發出「啊咿」或ㄚ、ㄝ、ㄡ、ㄨ等母音。一開始,那些聲音和咕嚕的喉音似乎是隨機的,漸漸的你會發現,當你在對她說話時她會「回話」;她也會對著玩具、鏡中的自己和嬰兒床欄護圍上的小鴨子發聲,這些練習常常是為了同時帶給自己和爸媽快樂──寶寶好像真的很喜歡聽自己的聲音。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同時也在做發音實驗,探索喉、舌、口的各種組合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
對爸爸媽媽來說,從啼哭到學語真是可喜可賀的一大步。這還只是開始,寶寶會漸漸從大聲笑、尖聲叫到發出一些子音。開始能發出子音的個人差異很大,從三個月到六個月不等,平均在四個月左右。
◆腿彎曲
「我兒子的腿似乎有點往內側彎。它們會自己變直嗎?」
答案幾乎是肯定的。大多數的嬰兒都有O型腿和足內翻(俗稱鴿掌,即腳趾向內側彎曲);這是因為在母體子宮內承受長時間的擠壓所致。
隨著寶寶開始享受到腳部的自由,開始學著伸展、學爬、學走,他的腿便會開始逐漸變直。
為了確定沒有任何不正常的情況,你仍可以在下次寶寶健檢時向醫生提起。照理說,醫生應該已經做過這方面的檢查了,但再做一次也無妨,而如果寶寶的腿始終沒有變直的跡象,那麼將有可能需要使用模子或特製的鞋來幫助矯正。至於何時必須如此,則取決於問題的嚴重程度,以及醫生的判斷。◎不可不知:在前幾個月多刺激你的寶寶
寶貝,歡迎你來到這個世界──一個你可以盡情觀看、傾聽、嗅聞、嚐味、碰觸、體驗的世界,有些會讓你樂在其中,有些會讓你不知所措,每一個感受都會刺激你這小嬰兒的感官。做為爸媽的你,又該怎麼幫這小傢伙好好的感受這一切──以及環繞著他的、巨大到有時讓他驚惶的世界──呢?很可能你已經做了很多,也可能你啥都還沒嘗試(或者理解自己在做什麼,畢竟,在當父母這事上你也是個新手),大部分的養育工作都很自然──也就是說你只是直覺地以滿足寶寶的需求,來讓他自己發揮最大的潛力。總之,你只需要記得,這只是一種過程──才剛起頭、急不得也催不得的過程。以下所列的各種方法,都能幫你正確地刺激你家那小寶貝的小小感官。請同時參見248~249頁的「充分利用頭三年」。
味覺。目前寶寶可能對任何食物的感覺都差不多;但寶寶漸漸長大,他的「味覺嘗試」成了他探險的方式之一,因此他會開始把任何觸及的物體放入口內品嘗。此時應克制自己不要去制止寶寶,除非該物體可能有毒、尖銳或可能因吞食而造成窒息。
嗅覺。在大多數環境,寶寶都有機會練習嗅覺,如母乳味、母親的香水、烤雞的味道等。除非寶寶顯得對異味特別過敏,否則這些可視為讓寶寶多認識環境的好機會。
視覺。人們曾一度以為寶寶出生時毫無視覺,但現在人們發現寶寶不但看得見,而且還從中開始學習。他們很快學就會分辨人類及其他靜物,並了解身體語言,以及認識周遭世界。
除了你的臉龐,哪些東西比較能刺激新生兒的視覺?一般來說,比起線條柔和、細緻、反差不大的物品,反差較大和線條粗大、色彩明亮的物品更能吸引小傢伙的視線;在寶寶六個月大以前,都比較愛看黑白和色彩繽紛的東西,之後才會慢慢改變習性。
有很多東西(包括玩具)都可以刺激寶寶的視覺,你只需要記得多未必好──要是你給他看的玩具和物品多到超出他的視覺集中力,你的寶貝就會負荷過度也刺激過度:
‧懸掛物。懸掛物的形體由下往上看最清楚(從寶寶的角度),而非從旁邊(大人的角度)。它們應懸掛在寶寶頭上約30~40公分處,而且應在寶寶的兩側,而非頭的垂直上方(寶寶大多喜歡往右看,但你家寶貝也許不是)。會發出樂音的懸掛物是給大一些的寶寶用的,可以同時刺激兩種感官。‧其他會動的東西。你可以在寶寶的視線範圍內移動一項玩具,來鼓勵他用視覺追蹤移動的物體。不妨帶寶寶去寵物店,讓他看看魚和鳥的活動,或是在寶寶面前吹泡泡。
‧靜物。寶寶有很多時間花在注視物體上,他們並非在浪費時間,而是在學習。黑白色的幾何圖形或臉部畫像是他們的最愛;明亮及對比強烈的色彩也是他們的偏好(比如陽光下光芒閃爍的雕花玻璃瓶)。
‧鏡子。寶寶多半喜愛鏡子內多變的景象。記住用安全的金屬鏡,而非玻璃鏡;可懸掛在嬰兒床上、尿布檯上、汽車裡,或者讓他在一面鏡子之前(側邊也可以)趴著玩。
‧人。寶寶喜愛觀看人臉,所以你和家人應常花時間在寶寶附近。或者讓寶寶看家人的照片,告訴他誰是誰。
‧書。展示小孩、嬰兒、動物和玩具等簡單圖片給寶寶看,並教他們辨識。圖案線條應清楚明確,而不過於繁複。
‧周遭環境。很快寶寶就會對更多事情有興趣。要盡量提供寶寶認識周遭世界的機會──從嬰兒車上、汽車上或近距離觀察。隨時指給他看車子、樹、人等,但也不要毫不休息或漫無止境,否則你和寶寶都會失去興致。
聽覺。寶寶藉由聽覺學習語言、節奏、危險、感情、感覺──以及許多圍繞他們的事。聽覺刺激可能來自各種形式:
‧人聲。人聲是寶寶早期能接觸到最主要的聲音,所以應多和寶寶說話、唱歌。不妨使用你自創的童謠、兒歌;也可以模仿動物聲音,尤其是寶寶常會聽到的聲音,例如狗吠貓叫等。最重要的,則是模仿寶寶的牙牙學語來強化他的努力,也別忘了寶寶還小時就要開始為他朗讀故事書。
‧家中的聲音。家裡的聲音你再熟悉不過了(事實上,也許你已經大多「有聽沒有到」),但對寶寶來說,家務聲卻可能很動聽:吸塵器的哼哼聲,洗衣機的轟轟聲,開水煮沸時的壺笛聲,水流聲,撕紙聲,或者風鈴聲、門鈴聲。只有一種家裡的聲音最好別讓寶寶聽:電視。寶寶醒著時,請盡量不要看電視。
‧玩具聲。你可以搖動搖鈴,或抓著寶寶的手一起搖動會出聲的玩具,或在寶寶手腕上綁上一副搖鈴,視覺和聽覺的配合有助於寶寶學習注意聲音的來源。寶寶可以用手拍打或用腳踢、還能發出各種聲響的多重操作盤(activity center),也很能滿足寶寶的聽覺。‧音樂玩具。不管來自哪裡──音樂盒,會唱歌的泰迪熊,嬰兒床用的、能發出樂音的多重操作盤,附有音樂的遊戲墊──音樂就是音樂。同時附有三種功能(音樂,提供視覺刺激,以及練習活動技巧)的玩具,比如五顏六色、擠壓或推動時就會發出樂音的玩具,就比只有單一功能的玩具好玩三倍,只是寶寶現在還很需要你教他怎麼擠壓或推動。避免聲響過大的玩具,也不要把普通音量的玩具緊貼在寶寶耳邊,以免有損寶寶聽力(不可以有繫繩,不可以有會掉出玩具外、讓寶寶塞進嘴巴的電池)。
‧背景音樂。自然界的任何聲響,都是寶寶渴望聆聽的原聲音樂,但何不在自然界的音響中加入背景音樂呢?音樂種類不拘,可以是古典樂、搖滾樂,也可以是鄉村音樂、饒舌歌,只要寶寶反應良好就是好背景音樂;兒歌也很好──合唱部分(以及傻里傻氣的部分)反覆愈多的愈好。同樣地,刺激寶寶聽覺的同時也要保護他的耳朵,音量不能太大(衡量的方法很簡單:讓人無法好好交談就表示音量過大了)。
觸覺。視覺和聽覺的重要性當然不言而喻,但在探索和學習世上事物時,觸覺也是寶寶最不可或缺的感官之一;透過觸覺寶寶才會知道:比起爸比那結實、扎手的臉龐,媽咪的兩頰柔軟,狗狗的耳朵和泰迪熊寶寶的肚皮都毛絨絨又軟綿綿,電扇吹來的風像是在幫他搔癢,浴缸裡的水既溫暖又溼潤,最棒的則是讓他感受到溫情與關愛的擁抱(你的再輕柔的碰觸都是在傳送這個訊息)。
你可以提供以下的觸覺經驗:
‧愛憐的手。試著了解寶寶喜愛的方式──輕觸或緊握,快速或緩慢。大多數的寶寶喜歡被親吻或愛撫,喜歡大人用嘴或手輕搔他們的小肚子,或輕吹他們的手指腳趾。他們也喜歡各種不同的觸感,爸、媽、兄、姊或祖母等感覺各異。除此之外,肌膚相親(比如上一章的「袋鼠護理法」)更是不可或缺。
‧按摩。每天被按摩至少20分鐘的寶寶,比其他寶寶長得快,而且反應好(原因為何尚不清楚);至於完全不被碰觸的寶寶則無法照正常速度發育。應發覺寶寶最喜歡什麼東西的接觸,及最厭惡哪種碰觸(參見287頁)。‧質感。試以各種不同材質摩擦寶寶皮膚(綢緞、厚絨、天鵝絨、羊毛、皮革、純棉),讓他感覺每一種觸感;之後再讓他單獨嘗試。讓寶寶將臉貼在不同材質上,如客廳地毯、厚絨浴巾、祖母的皮大衣、爸爸的毛衣、大理石咖啡桌檯等,盡可能無限制。
‧不同材質的玩具。給寶寶一些特殊材質做成的玩具:一個絲絨玩具熊或粗毛小狗;硬木積木或填充玩具;木製湯匙及金屬製碗盤;柔軟光滑的枕頭和硬梆梆的抱枕等。
█讓寶寶在歡樂中成長
你不可能幫不上寶寶的忙──任何新手父母都不必教導就會了(透過說話、唱歌、懷抱,以及誰都會和嬰兒玩的「拍拍手」和「臭腳丫」),但你也許可以從下列的摘要裡,學到一些快樂地撫養寶寶的方法──因為寶寶只想這麼長大。
社交發展。早在雙腳踩上遊樂場或加入遊樂群之前,你家寶貝就已經是社交家了──這大多是你,也就是他第一個、最重要也最得他歡心的玩伴的功勞。正是透過觀看你和家人間的互動,寶寶漸漸開展其社交圈。從現在開始,就該教寶寶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進退應對。幾年後,當你的孩子拿出一個話題與朋友、老師或鄰居聊天時,你常會從他稚嫩的聲音中聽到自己對他說過的話,希望你聽到的是很高興而不是震驚或失望的話。
填充玩具、動物玩具以及洋娃娃等,都有助於寶寶社交的發展;寶寶會對著這些玩具說話、擁抱或和它們遊戲──只要觀察寶寶是怎麼和填充玩具動物在遊戲墊上玩耍或繞著懸掛物轉,你就能明白它們對寶寶有何助益。
細部運動發展。目前寶寶的手部動作仍是隨意無常的,但再過幾個月,他就能自在控制手部動作──別老是用毛毯、包巾或手套包著寶寶的雙手。幫他找些不需要多靈巧就能隨興操弄的玩具(例如甩動掛手腕搖鈴或拍打遊戲掛板),不必勞你費心,他的小手和手指頭很快就會抓住、拿起很多東西了(但要擺放在他身體兩側,因為太小的寶寶通常不會伸手去拿正前方的東西)。
讓寶寶有充分機會碰觸下列物體:
‧小手般大的小玩具。最好是寶寶雙手可以拿住或單手可以握住、練習換手技巧的小玩具。先讓他玩腕鈴,再讓他玩可以雙手並用、抓得起來的東西,這會讓寶寶學會怎麼把一件物品從這隻手換到那隻手的重要技巧。如果是可以用嘴巴咬的更好,因為寶寶不久後就會開始不斷把東西放進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