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重視關係、避免抓狂的教養學
你並不是孤軍奮戰。
如果你想讓孩子少頂嘴、說話時尊重他人,但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避免家裡那個學步兒爬到雙層床上鋪,或有人來訪時,在開門前讓他穿好衣服;如果你厭倦重複說同樣的話(像是:快點!上課要遲到了!),或因為睡覺、做功課和看電視的時間,一再和孩子爭吵……如果你曾有過上述令人沮喪的經驗,你並不是孤軍奮戰。
事實上,你甚至不是稀有動物,只不過是為人父母──既身為父母,也身為人。
找出管教孩子的方法真的很難,情況往往是: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而惹你生氣,他也鬧脾氣,最後以眼淚收場(有時流淚的是孩子)。
你感到力不從心、勃然大怒,開始發飆、斥責,然後一股心痛的罪惡感和疏離感席捲而來。
你是否曾問自己,特別是和孩子大吵一架後:「我難道不能做得更好嗎?我難道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當一個更有效率的父母嗎?我難道不能緩和衝突,反而製造更多混亂場面嗎?」你希望孩子停止不當行為,也希望處理方式能增進你跟孩子的關係。你想建立而非傷害親子關係,並且避免情緒化的反應。
你做得到。
這也是本書宗旨:你的確能以充滿尊重和關愛的方式管教孩子,同時維持清楚一致的界線。換句話說,你可以做得更好。你對孩子的管教可以多一點交流和尊重,少一點抓狂和衝突,同時在過程中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並增強孩子做正確決定的能力,對他人抱有同理心,培養優秀的特質,幫助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邁向成功與幸福。
我們和全世界無數的父母談過話,教他們腦部發展基本知識,以及這個過程如何影響親子關係,也見識到他們有多渴望知道,該如何以更尊重的態度、更有效的方式導正孩子的行為。
這些父母厭倦大吼大叫,不想看到孩子悶悶不樂,也深怕孩子不斷發生偏差行為。他們不想用已知的方法來管教孩子,卻不知道還有什麼別的方法。他們也想多付出關懷和愛意,但要讓孩子聽話又不得不氣急敗壞、傷透腦筋。他們需要有效又開心的管教方法。
「不抓狂的全腦教養法」就是為以上這些父母提供原則和策略,協助他們減少管教孩子時,常見的激動情緒和失控場面。如此一來,為人父母就能輕鬆一些,教養也會更加有效。更重要的是,這將促使孩子的腦部產生連結,幫助他建立一輩子都受用無窮的情緒和社交技巧,同時增進親子關係。
孩子需要管教的時刻,其實是父母最需要把握的關鍵機會,因為你的做法將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當挑戰無可避免出現時,你不再覺得它是讓你發飆的討厭狀況,而是和孩子培養感情和導正行為的大好機會,如此一來,孩子和整個家庭都都獲益。
若你是教育者、治療師、輔導員或諮商師,負責兒童成長與福祉,本書提供的妙招同樣可以應用在班級、診間或團體裡。近期腦部研究的新發現,讓我們深入了解兒童的需求,以及讓他們發展得最好的管教方式。
本書對象是任何關心兒童,想以充滿愛意、有科學根據和效果顯著的策略來幫助他們成長茁壯的人。雖然全書使用「父母」兩字,但如果你是祖父母、老師或其他對孩子有重大影響力的人士,同樣值得一讀。
合作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有意義,而合作的起點可以是許多成人共同幫助孩子邁出第一步。我們希望孩子在生命中遇到許多有心和他們互動的照護者,在必要時刻管教他們,幫他們建立社交技巧並增進人際關係。
導正「管教」的觀念
管教前,必須先了解管教目的為何。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你想達到什麼目的?最後的結果是你的終極目的嗎?換句話說,你的目的是處罰孩子嗎?
當然不是。我們生氣時,可能會覺得想處罰孩子,不爽、不耐、不解或是不知所措讓人產生這種感覺,這很正常,也很常見。不過,一旦靜下心來,讓混亂歸於平靜,我們就會知道這些後果不是終極目的。
那麼,我們想要的是什麼?管教的目的是什麼?
這得先從這個字的定義談起,「管教」(discipline)一詞源自拉丁文「disciplina」,從十一世紀起便有教導、學習和給予指示之意,因此英文的「discipline」一開始的意思就是「教導」。
現今,多數人將「處罰」或「後果」和管教聯想在一起。例如:有一個孩子才一歲半的母親問丹尼爾(作者):「我正在教山姆很多東西,但什麼時候該開始管教他?」她認為自己有必要導正兒子的行為,卻以為處罰等於管教。
閱讀本書時,希望你能記住一件丹尼爾解釋過的事:不管我們何時管教孩子,目標並非處罰或讓他嘗到後果,而是教導。「discipline」的字根是「disciple」,指學生和學習者。學生是接受管教的人,而非犯人或接受處罰的人,他們透過指導來學習。處罰可以暫時遏止行為,教導卻能讓孩子學到一輩子受用的技巧。
我們甚至反覆考量是否該把「管教」兩個字放在書名,因為不確定怎麼稱呼這種約束孩子,同時又適應他們情緒的做法,它的重心是教導、陪伴、協助孩子學習在人生中做出好的選擇。最後我們決定導正「管教」的觀念和本義,希望能重新建立這個主題架構,區分「管教」和「處罰」。
基本上,我們希望兒童照護者將管教視為對孩子最具愛意的教養方式之一。孩子需要學習一些技巧,像是抑制衝動、管理脾氣、思考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造成什麼影響。他們需要學習為人處世和人際關係最基本的技巧,如果你能幫助他們做到,不只對孩子,對家庭甚至全世界來說都是天大的禮物,這真的一點都不誇張。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將協助孩子適性發展、增強自控能力、尊重他人以建立深層的人際關係,過著遵守倫理道德的人生。你想想看,隨著孩子帶著這些禮物和能力長大成人,並開始生養下一代,會產生什麼樣的世代影響?他們將把同樣的禮物傳承給後代子孫!
因此我們要重新釐清「管教」的意義並導正觀念:它不是處罰或控制,而是教導和能力建構,並且以愛、尊重和情感聯繫為出發點。
重視關係、避免抓狂的教養學
你並不是孤軍奮戰。
如果你想讓孩子少頂嘴、說話時尊重他人,但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避免家裡那個學步兒爬到雙層床上鋪,或有人來訪時,在開門前讓他穿好衣服;如果你厭倦重複說同樣的話(像是:快點!上課要遲到了!),或因為睡覺、做功課和看電視的時間,一再和孩子爭吵……如果你曾有過上述令人沮喪的經驗,你並不是孤軍奮戰。
事實上,你甚至不是稀有動物,只不過是為人父母──既身為父母,也身為人。
找出管教孩子的方法真的很難,情況往往是: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而惹你生氣,他也鬧脾氣,最後以眼淚收場(有時流淚的是孩子)。
你感到力不從心、勃然大怒,開始發飆、斥責,然後一股心痛的罪惡感和疏離感席捲而來。
你是否曾問自己,特別是和孩子大吵一架後:「我難道不能做得更好嗎?我難道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當一個更有效率的父母嗎?我難道不能緩和衝突,反而製造更多混亂場面嗎?」你希望孩子停止不當行為,也希望處理方式能增進你跟孩子的關係。你想建立而非傷害親子關係,並且避免情緒化的反應。
你做得到。
這也是本書宗旨:你的確能以充滿尊重和關愛的方式管教孩子,同時維持清楚一致的界線。換句話說,你可以做得更好。你對孩子的管教可以多一點交流和尊重,少一點抓狂和衝突,同時在過程中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並增強孩子做正確決定的能力,對他人抱有同理心,培養優秀的特質,幫助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邁向成功與幸福。
我們和全世界無數的父母談過話,教他們腦部發展基本知識,以及這個過程如何影響親子關係,也見識到他們有多渴望知道,該如何以更尊重的態度、更有效的方式導正孩子的行為。
這些父母厭倦大吼大叫,不想看到孩子悶悶不樂,也深怕孩子不斷發生偏差行為。他們不想用已知的方法來管教孩子,卻不知道還有什麼別的方法。他們也想多付出關懷和愛意,但要讓孩子聽話又不得不氣急敗壞、傷透腦筋。他們需要有效又開心的管教方法。
「不抓狂的全腦教養法」就是為以上這些父母提供原則和策略,協助他們減少管教孩子時,常見的激動情緒和失控場面。如此一來,為人父母就能輕鬆一些,教養也會更加有效。更重要的是,這將促使孩子的腦部產生連結,幫助他建立一輩子都受用無窮的情緒和社交技巧,同時增進親子關係。
孩子需要管教的時刻,其實是父母最需要把握的關鍵機會,因為你的做法將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當挑戰無可避免出現時,你不再覺得它是讓你發飆的討厭狀況,而是和孩子培養感情和導正行為的大好機會,如此一來,孩子和整個家庭都都獲益。
若你是教育者、治療師、輔導員或諮商師,負責兒童成長與福祉,本書提供的妙招同樣可以應用在班級、診間或團體裡。近期腦部研究的新發現,讓我們深入了解兒童的需求,以及讓他們發展得最好的管教方式。
本書對象是任何關心兒童,想以充滿愛意、有科學根據和效果顯著的策略來幫助他們成長茁壯的人。雖然全書使用「父母」兩字,但如果你是祖父母、老師或其他對孩子有重大影響力的人士,同樣值得一讀。
合作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有意義,而合作的起點可以是許多成人共同幫助孩子邁出第一步。我們希望孩子在生命中遇到許多有心和他們互動的照護者,在必要時刻管教他們,幫他們建立社交技巧並增進人際關係。
導正「管教」的觀念
管教前,必須先了解管教目的為何。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你想達到什麼目的?最後的結果是你的終極目的嗎?換句話說,你的目的是處罰孩子嗎?
當然不是。我們生氣時,可能會覺得想處罰孩子,不爽、不耐、不解或是不知所措讓人產生這種感覺,這很正常,也很常見。不過,一旦靜下心來,讓混亂歸於平靜,我們就會知道這些後果不是終極目的。
那麼,我們想要的是什麼?管教的目的是什麼?
這得先從這個字的定義談起,「管教」(discipline)一詞源自拉丁文「disciplina」,從十一世紀起便有教導、學習和給予指示之意,因此英文的「discipline」一開始的意思就是「教導」。
現今,多數人將「處罰」或「後果」和管教聯想在一起。例如:有一個孩子才一歲半的母親問丹尼爾(作者):「我正在教山姆很多東西,但什麼時候該開始管教他?」她認為自己有必要導正兒子的行為,卻以為處罰等於管教。
閱讀本書時,希望你能記住一件丹尼爾解釋過的事:不管我們何時管教孩子,目標並非處罰或讓他嘗到後果,而是教導。「discipline」的字根是「disciple」,指學生和學習者。學生是接受管教的人,而非犯人或接受處罰的人,他們透過指導來學習。處罰可以暫時遏止行為,教導卻能讓孩子學到一輩子受用的技巧。
我們甚至反覆考量是否該把「管教」兩個字放在書名,因為不確定怎麼稱呼這種約束孩子,同時又適應他們情緒的做法,它的重心是教導、陪伴、協助孩子學習在人生中做出好的選擇。最後我們決定導正「管教」的觀念和本義,希望能重新建立這個主題架構,區分「管教」和「處罰」。
基本上,我們希望兒童照護者將管教視為對孩子最具愛意的教養方式之一。孩子需要學習一些技巧,像是抑制衝動、管理脾氣、思考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造成什麼影響。他們需要學習為人處世和人際關係最基本的技巧,如果你能幫助他們做到,不只對孩子,對家庭甚至全世界來說都是天大的禮物,這真的一點都不誇張。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將協助孩子適性發展、增強自控能力、尊重他人以建立深層的人際關係,過著遵守倫理道德的人生。你想想看,隨著孩子帶著這些禮物和能力長大成人,並開始生養下一代,會產生什麼樣的世代影響?他們將把同樣的禮物傳承給後代子孫!
因此我們要重新釐清「管教」的意義並導正觀念:它不是處罰或控制,而是教導和能力建構,並且以愛、尊重和情感聯繫為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