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孩子需要具備的「非認知能力」是指什麼?
「非認知能力」如今已成為媒體等的關注焦點。一般來說,是指無法像學力測驗等以分數來衡量的能力,但具體是指哪些能力呢?此外,一般常說往後的時代需要具備非認知能力,這種說法的背景為何?
從認知能力到非認知能力,
學校教育的評量基準正在發生變化!
從知識的輸入轉為對非認知能力的要求
如今日本的教育正試圖做出重大變革。從2020年度起,小學已經開始推行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提倡應透過以下3大支柱來培育生存的能力:
① 知識及技能
② 思考力、判斷力與表達能力等
③ 向學力與人格等
其中,希望大家特別留意的是「向學力與人格等」。這種「向學力」與「人格」是無法透過考試來評分的。這種無法以分數等加以數值化的技能,即所謂的「非認知能力」。具體來說,耐心持續某些事物的韌性、願意挑戰的積極性、在不如意時轉換心情、溝通能力與善解人意等,這些全都屬於非認知能力。
另一方面,目前為止的學習重心都擺在閱讀、寫作、算數與IQ這類易於用分數來衡量的技能上。因為是容易透過分數來「認知」=可視化的能力,故稱為「認知能力」,在學校的成績與評量或是升學考試中,一直以來都備受重視。然而,如今已經開始出現AI(人工智慧)等各種技術革新,人類需要的不再是認知能力,而是非認知能力。
要求非認知能力而非學習成績的背景為何?
隨著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大學入學考試也即將產生巨大變化。有越來越多大學不僅會像過去那般確認「學生具備多少知識」,還會採取面試、簡報、分組討論或申論題等方式,讓學生回答「對某件事物有何看法?」,或是「到高中時期為止曾努力做過什麼事,並從中學習到什麼?」等問題。截至目前(2020年)為止,這些在日本的入學考試制度中占了約10%,一般預測往後有可能進一步擴增至30%。
其背後的首要原因在於AI時代的來臨。據說,距今約25年後的2045年,科學技術會有飛躍性的進步,迎來所謂的「奇異點(技術的特異點)」,社會將會有天翻地覆的改變。從行動呼叫器發展至智慧型手機的全盛期為止,歷經了25年左右。那麼,智慧型手機在25年後,究竟會演變成什麼樣子呢?一般預測,在未來等著我們的,很可能是現今難以想像的科學技術大躍進,社會結構也會隨之產生莫大變化,連工作方式都會為之一變。此外,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背景便是「人生100年時代」。由於醫療技術進步等因素,據說2007年出生的孩子中,有半數會活超過107歲(※1)。為了在人生100年時代中生存,更加需要能靈活因應時代變化且保持求知若渴的態度。
我們不得不意識到,在這樣的社會變化之中,連工作方式與生活型態都會逐漸改變。倘若社會發生變化,人類所扮演的角色也會隨之轉變。因為對人類要求的能力有所不同,理想的教育方式也會逐漸改變。從今往後,不再是為了進入知名大學就讀而拼命學習認知能力的時代了。甚至是成功進入一流企業後,都不見得保證能一輩子安穩。因此,必須從大人來改變觀念,並具備能應對變化的靈活性。
(※1)首相官邸官網<人生100年時代構想會議 期中報告>
非認知能力的3個類別
非認知能力是芝加哥大學的詹姆士・約瑟夫・赫克曼首先提倡的概念,他曾在200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赫克曼在幼稚園實施與非認知能力相關的學前教育,並對那些孩子進行調查,直到他們長大成人為止。其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不曾接受學前教育的孩子,曾接受學前教育的孩子的學歷與年收入較高,犯罪率也較低(參照下方圖表)。因此,他根據長年的調查結果提出建議,往後在教育與育兒上,不該只發展眼睛容易判斷的認知能力,還必須關注眼睛較難判斷的非認知能力。
培里學前課程的效果
教育上的效果
於14歲時達成基礎學力
高中畢業,未留級或休學
接受學前教育的孩子 未接受學前教育的孩子
於40歲時的經濟效果
月薪2,000美元以上
買房率
接受學前教育的孩子 未接受學前教育的孩子
出處:摘自《幼兒教育的經濟學》(詹姆士・約瑟夫・赫克曼著,大竹文雄解說,古草秀子譯/東洋經濟新報社)
非認知能力絕非新的能力,比如溝通能力、善解人意、耐力、積極性等,日本的教育現場到目前為止也很重視這些能力。只不過這些是無法評分的能力,所以在大學入學考試等場合,或許會比可以用分數衡量的認知能力更容易遭到輕視。
如上所示,非認知能力所涉及的範圍甚廣,但可以彙整為以下3大類別。
① 面對自己的能力=可維持並調整自己
自律、耐力、心理彈性(復原力)等。
② 提升自己的能力=可改變並提升自己
積極性、上進心、自尊心、樂觀性等。
③ 與他人連結的能力=可與他人合作或一起工作
溝通能力、同理心、社交性、協調性等。
孩子需要具備的「非認知能力」是指什麼?
「非認知能力」如今已成為媒體等的關注焦點。一般來說,是指無法像學力測驗等以分數來衡量的能力,但具體是指哪些能力呢?此外,一般常說往後的時代需要具備非認知能力,這種說法的背景為何?
從認知能力到非認知能力,
學校教育的評量基準正在發生變化!
從知識的輸入轉為對非認知能力的要求
如今日本的教育正試圖做出重大變革。從2020年度起,小學已經開始推行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提倡應透過以下3大支柱來培育生存的能力:
① 知識及技能
② 思考力、判斷力與表達能力等
③ 向學力與人格等
其中,希望大家特別留意的是「向學力與人格等」。這種「向學力」與「人格」是無法透過考試來評分的。這種無法以分數等加以數值化的技能,即所謂的「非認知能力」。具體來說,耐心持續某些事物的韌性、願意挑戰的積極性、在不如意時轉換心情、溝通能力與善解人意等,這些全都屬於非認知能力。
另一方面,目前為止的學習重心都擺在閱讀、寫作、算數與IQ這類易於用分數來衡量的技能上。因為是容易透過分數來「認知」=可視化的能力,故稱為「認知能力」,在學校的成績與評量或是升學考試中,一直以來都備受重視。然而,如今已經開始出現AI(人工智慧)等各種技術革新,人類需要的不再是認知能力,而是非認知能力。
要求非認知能力而非學習成績的背景為何?
隨著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大學入學考試也即將產生巨大變化。有越來越多大學不僅會像過去那般確認「學生具備多少知識」,還會採取面試、簡報、分組討論或申論題等方式,讓學生回答「對某件事物有何看法?」,或是「到高中時期為止曾努力做過什麼事,並從中學習到什麼?」等問題。截至目前(2020年)為止,這些在日本的入學考試制度中占了約10%,一般預測往後有可能進一步擴增至30%。
其背後的首要原因在於AI時代的來臨。據說,距今約25年後的2045年,科學技術會有飛躍性的進步,迎來所謂的「奇異點(技術的特異點)」,社會將會有天翻地覆的改變。從行動呼叫器發展至智慧型手機的全盛期為止,歷經了25年左右。那麼,智慧型手機在25年後,究竟會演變成什麼樣子呢?一般預測,在未來等著我們的,很可能是現今難以想像的科學技術大躍進,社會結構也會隨之產生莫大變化,連工作方式都會為之一變。此外,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背景便是「人生100年時代」。由於醫療技術進步等因素,據說2007年出生的孩子中,有半數會活超過107歲(※1)。為了在人生100年時代中生存,更加需要能靈活因應時代變化且保持求知若渴的態度。
我們不得不意識到,在這樣的社會變化之中,連工作方式與生活型態都會逐漸改變。倘若社會發生變化,人類所扮演的角色也會隨之轉變。因為對人類要求的能力有所不同,理想的教育方式也會逐漸改變。從今往後,不再是為了進入知名大學就讀而拼命學習認知能力的時代了。甚至是成功進入一流企業後,都不見得保證能一輩子安穩。因此,必須從大人來改變觀念,並具備能應對變化的靈活性。
(※1)首相官邸官網<人生100年時代構想會議 期中報告>
非認知能力的3個類別
非認知能力是芝加哥大學的詹姆士・約瑟夫・赫克曼首先提倡的概念,他曾在200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赫克曼在幼稚園實施與非認知能力相關的學前教育,並對那些孩子進行調查,直到他們長大成人為止。其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不曾接受學前教育的孩子,曾接受學前教育的孩子的學歷與年收入較高,犯罪率也較低(參照下方圖表)。因此,他根據長年的調查結果提出建議,往後在教育與育兒上,不該只發展眼睛容易判斷的認知能力,還必須關注眼睛較難判斷的非認知能力。
培里學前課程的效果
教育上的效果
於14歲時達成基礎學力
高中畢業,未留級或休學
接受學前教育的孩子 未接受學前教育的孩子
於40歲時的經濟效果
月薪2,000美元以上
買房率
接受學前教育的孩子 未接受學前教育的孩子
出處:摘自《幼兒教育的經濟學》(詹姆士・約瑟夫・赫克曼著,大竹文雄解說,古草秀子譯/東洋經濟新報社)
非認知能力絕非新的能力,比如溝通能力、善解人意、耐力、積極性等,日本的教育現場到目前為止也很重視這些能力。只不過這些是無法評分的能力,所以在大學入學考試等場合,或許會比可以用分數衡量的認知能力更容易遭到輕視。
如上所示,非認知能力所涉及的範圍甚廣,但可以彙整為以下3大類別。
① 面對自己的能力=可維持並調整自己
自律、耐力、心理彈性(復原力)等。
② 提升自己的能力=可改變並提升自己
積極性、上進心、自尊心、樂觀性等。
③ 與他人連結的能力=可與他人合作或一起工作
溝通能力、同理心、社交性、協調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