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懷孕或哺乳,可以施打新冠疫苗嗎?

在截稿這時,台灣的新冠病毒疫情正在高峰,雖然大家很努力戴口罩、關在家不敢出門。在有限的疫苗中,各位媽媽或準媽媽們面臨了一個難題,疫苗是打或不打?會影響寶寶嗎?

◆準媽媽打新冠疫苗有危險性嗎?
面對這個問題,疾管署很保守地回答:「目前缺乏孕婦接種COVID-19疫苗之臨床試驗及安全性資料,而臨床觀察性研究顯示,孕婦感染SARS-CoV-2病毒可能較一般人容易併發重症。孕婦若為COVID-19之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具慢性疾病而易導致重症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後,評估是否接種。」
這樣的回答當然很安全,但媽媽或準媽媽們看了只是滿頭霧水,高職業暴露風險如女醫師或女護理師們更是頭痛。
相對於疾管署的小心翼翼,我們來看看美國疾管局的建議。在二○二一年六月十六日最新的網頁中,美國疾管局提到,懷孕的媽媽們萬一感染新冠病毒較容易發生重症,若接種新冠疫苗可以保護孕婦免於重症;而基於目前有限的觀察性資料,專家們認為接種新冠疫苗不太可能對孕婦造成危險性。雖然人類的臨床試驗仍在進行中,但是已有動物實驗證實,新冠疫苗對於懷孕的動物是相當安全的。此外,英國的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JCVI),更在二○二一年六月十六日的聲明中,直接建議所有的孕婦都應該施打新冠疫苗。

◆孕婦應該施打何種疫苗?
第二個問題來了,該選擇什麼疫苗呢?以台灣目前可以選擇的,有mRNA的莫德納疫苗和病毒載體的AZ疫苗。根據美國疾管局的解釋,所謂的mRNA疫苗不含活的病毒,不會進入細胞核,所以不會和人類的DNA發生交互作用,或造成人類基因的變化,就學理上來說是比較安全的選擇。嬌生疫苗和AZ疫苗都是病毒載體疫苗,是使用改良過的病毒作為載體送入人類細胞,來製造新冠病毒的表面蛋白。以此技術製造的疫苗以前也有施打在孕婦過,都沒有發生健康上的問題,理論上應該也是安全的。
實際上,目前只有美國有超過十萬的孕婦施打輝瑞、莫德納疫苗的報告,結果並沒有發現對孕婦有特別的風險,而AZ疫苗的資料就較為缺乏。因此,英國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建議,如果孕婦可以選擇疫苗的種類,應以輝瑞或莫德那等mRNA疫苗優先。
那麼,如果媽媽或準媽媽們在懷孕前或孕期中,已經打了第一劑AZ疫苗,第二劑要打AZ還是其他疫苗呢?關於這個問題,目前沒有一致的建議或報告。但是,英國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有統計,大家最擔心AZ罕見的血栓副作用,大都發生在施打第一劑之後;如果第一劑打完沒事,第二劑卻發生血栓,那更是非常罕見的。相對於目前混打疫苗的研究中,幾乎沒有孕婦的安全性報告,因此孕婦要混打不同種類的新冠疫苗,必須要更謹慎評估。綜合以上資料,我個人認為如果孕婦第一劑已經打了AZ疫苗,第二劑還是續打AZ疫苗,風險較低,期待之後有更完整的研究。
◆哺乳媽媽應該施打疫苗嗎?
那麼,正在哺乳的媽媽可以施打新冠疫苗嗎?這點台灣和美國看法大致相同,雖然缺乏哺乳媽媽施打新冠疫苗的安全性資料,但專家根據學理上的推論,認為應該對媽媽和寶寶都不會造成危險,所以是可以施打新冠疫苗的。而且最近的報告顯示,如果媽媽接受mRNA(如輝瑞或莫德那)新冠疫苗,媽媽的母乳中可以檢測出新冠病毒的抗體,可以讓寶寶增加對於新冠病毒的保護力哦。

◎我的孩子需要早療嗎?怎麼評估?

小寧是一個二歲多的小男生,有兩個哥哥。媽媽發現,比起哥哥,小寧說話很慢,脾氣很暴躁,動不動就亂摔東西哭鬧,說話時眼睛都不看人,媽媽很擔心小寧是不是自閉症,因此帶去就醫。醫師在和媽媽討論後,認為是不是自閉症還需要觀察,但是進行早療對小寧的發展應該會有幫助。在經過了一年多的早療療程,小寧再回來門診時,已經變成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孩,說話、眼神和脾氣都有很大的進步,媽媽現在煩惱的,是小寧每天嘰哩呱啦、說個不停⋯⋯

◆什麼是早療?
這幾年,比較細心的爸媽一定有聽過早療。早療是早期療育的簡稱,就是當孩子被診斷有發展遲緩,包括走路或說話比較慢,認知、自理及社會性跟不上同齡的孩子時,醫師為孩子安排的整合性復健治療。
那我們要怎麼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呢?雖然每個孩子的發展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如果同年紀九十%的孩子都會做,而自己的孩子還不會做時,就要特別注意了。《兒童健康手冊》是很好的工具,手冊中有列出每個年齡層所應發展出的能力,以及最後附錄的兒童連續發展圖中,也有提出警訊時程。像一般孩子十一個月到一歲初會走,但如果一歲半都還不會走,這就是一個警訊。其他還有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的「兒童發展檢核表」,也可以協助自我檢測。但如果家長真的很忙,沒有時間常常翻閱,至少在每次健兒門診打預防針前,先花五分鐘寫好《兒童健康手冊》對應年紀的簡單問卷,也有助於讓當診的兒科醫師了解孩子的問題。

◆早療的項目
發現自己的孩子可能有發展遲緩時,請先不要驚慌,這並不少見。根據統計學齡前大約有六~八%的孩童,需要早期療育介入,但其中大約九成是屬於輕度或中度。可以就近先到各縣市有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的大醫院,到兒科、復健科或是早期療育聯合門診掛號、看診,醫師就會初步判斷孩子後續需要哪些專業評估,之後再約診或安排評估時間。後續的團隊非常強大,包含小兒神經科、小兒復健科、小兒心智科、耳鼻喉科、眼科、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臨床心理師、聽力師、社工師等。而主要評估有三個方向,找到可能病因(大約有二十~二十五%能找出確定病因),評估目前發展程度以及社工關懷評估,最後會整合提供個案療育計畫、建議方向。聽起來是一個大工程,也的確會需要花上一段時間,但這對孩子是很重要的,因為○至六歲是孩子的黃金發育期,尤其○至三歲的早期療育效果,是之後的十倍呢!
◆進行早療,會讓孩子被貼上標籤嗎?
另外一個父母擔心的點,是怕孩子從此被貼上標籤。其實每隔一段時間,早療團隊會再重新評估一次孩子的情形,也有許多孩子在經過積極療育後,就回到一般教育體系了;反之,如果因為逃避、錯過黃金期,錯過當下許多珍貴的資源,就很可惜了。不要讓恐懼戰勝,目前除了醫療團隊,社福及教育單位等也都有提供資源,希望能協助孩子及家長。過程中有時會感到很辛苦,有時會有些挫敗,但慢慢地就會發現孩子們的成長,努力是不會白費的。

◎新過敏預防建議

過敏是病嗎?過敏不是病嗎?如果有經過醫師確診,過敏就是一種疾病了,臨床上我們可以把過敏性疾病分為三類:異位性皮膚炎、氣喘及過敏性鼻炎。在台灣,過敏性疾病非常常見,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高達八~二十%,氣喘也高達十~十五%。

◆過敏是可以預防的嗎?
大家都知道過敏是因為本身體質的關係,精確地應該說是個人基因,再加上環境的因素誘發而造成。個人體質無法改變,但若可控制環境的因素,是否能預防發病呢?許多研究顯示,環境因素若控制得當,可減少罹患過敏性疾病的機率!
關於兒童過敏的預防,最重要也最具公信力的,非美國兒科醫學會報告莫屬了。在二○○八年,美國兒科醫學會即針對「嬰幼兒早期的飲食是否可預防過敏性疾病」,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但十年過去了,有更多新的證據和觀念已大不相同,所以在二○一九年又做了更新。我們將新、舊版的建議,分別整理成「預防過敏的有效方式」和「預防過敏的無效方式」如下。

◆預防過敏的有效方式
・任何哺餵母乳方式(純母乳或混餵),對預防二歲以內的喘鳴均有幫助。有研究顯示,若母乳哺餵期大於三至六個月以上,不管是純母乳或混餵,預防氣喘效果甚至持續到三至六歲。
・純母乳哺餵三至四個月,可減少二歲內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
・對於花生過敏的高風險族群,早期(四至六個月大)添加花生於副食品中,可以減少之後花生過敏的機率。
・純母乳哺餵三至四個月與超過六個月比較,兩組對於預防寶寶過敏疾病沒有差別。
◆預防過敏的無效方式
・媽媽在懷孕及哺乳期的飲食限制,對於預防寶寶過敏疾病沒有幫助。
・延到四至六個月後再添加易過敏食物,如花生、蛋及魚等,對預防過敏疾病沒有幫助。早期的觀念建議把易過敏的食物延至一歲之後,但新的研究已推翻這樣的說法,現在認為早點吃也不會增加過敏哦!
・沒有證據顯示部分水解或完全水解配方奶,可預防幼兒及兒童的過敏性疾病。以前認為高風險過敏的寶寶使用水解配方奶,可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但新版的報告不支持這樣的說法。
・母乳哺餵對預防特定的食物過敏沒有幫助。哺餵母乳可減少過敏性疾病,但是無法減少對於花生、海鮮或某些水果等特定食物的過敏。

最後,我加入一些個人意見,總結為較可實際運用在照顧孩子上的建議:
・在懷孕和哺乳期,媽媽一般並不需要限制飲食。
・預防異位性皮膚炎及氣喘,建議純母乳哺餵三至四個月,之後混餵或純母乳皆可,但盡量超過六個月。
・寶寶四至六個月起,即可逐步開始添加各種副食品,易過敏的食材不用特別延遲。

◎醫師教你聰明選玩具

「這麼多玩具,要買什麼給我的寶貝呢?」、「別人送的玩具,真的安全嗎?可以給我的孩子玩嗎?」、「要送給親友小孩什麼玩具呢?送錯失禮就算了,萬一玩具不安全,讓小朋友受傷可怎麼辦?」、「這麼多玩具標章實在讓人眼花撩亂!是隨便有一個就表示安全嗎?還是越多越好?」⋯⋯
相信這是很多父母或親友們時常會碰到的問題,身為兩個寶貝的爸爸,這個問題也曾困擾我,但本著醫療專業和執念,我認真去理解了玩具的安全性。網路上的文章非常多,很多親子網站都會教大家選玩具,像是要注意大小、零件是否容易脫落或尖銳等問題,除此以外,還有很多是我們看不到的部分,像是重金屬或塑化劑含量是否超標等。

◆認識安全玩具認證標誌
台灣及世界各國對玩具的安全性,也發展出不同的審核及認證標準,就是我們常在玩具上見到的安全標誌。
目前市面上玩具可見到的標誌或認證,主要有標準檢驗局的燕尾標誌、台灣安全玩具的ST標誌、歐盟的CE(EN71)標誌、美國的ASTM標誌、日本ST標誌。
關於玩具的檢驗,政府已經幫我們做了初步的把關。廠商要在台灣市場販售玩具(不論是進口或台灣自製內銷),都必須取得標準檢驗局的燕尾標誌,所以大家可以把標準檢驗局的燕尾標誌,當作最低的門檻。
如果廠商對品質有更高的要求或信心,希望有更好的認證作為品質保證,可能就會送TCC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兒童用品研發中心進行檢驗及認證,以取得ST安全玩具的認證;如果廠商想將玩具外銷至歐盟、美國或日本,則必須遵照各國的法規或取得各國的認證,如CE即是歐盟的認證。

◆有安全標章,就絕對安全嗎?
不過,仔細閱讀燕尾標誌和ST安全玩具認證的內容後,我產生一個很大的疑問:兩者的檢驗方式和內容完全一樣,檢驗項目都以CNS 4797為標準──為什麼廠商要花一筆錢再去做認證呢?對消費者有什麼意義?
更深一步探究原因,結果讓我嚇了一跳!原本,我以為市面上合法販售的玩具,應該每一項都經過標準檢驗局抽查、檢驗過至少一次,合格才會給予標章及許可販售。
但實際上,廠商每進口一批玩具,每五種只會抽查一種,而且如果幾次抽檢都合格後,之後被抽檢的機率就會降到二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所以我們看到玩具上的燕尾標籤,它最多也只有五分之一的機率,甚至更少的機率,是有被抽檢過合格的。
由於政府資源有限,審核方式無法面面俱到,因此有無安全玩具的認證,對父母來說就變得非常重要。審核內容雖然各國標準不一,但精神和主要項目是一致的,主要可分為物理性、耐燃性及化學性。物理性和耐燃性部分,各國差異不大,但在化學性──特別是鉛的部分,差別較顯著;然而,鉛也是國內廠商送驗時最容易不合格的化學性項目,這裡簡單整理各國鉛的標準,其中以歐盟部分較為特別,依材質分成三類標準,在可刮除物質部分規範原本相對寬鬆,但在最新修訂版本中緊縮了不少;不過目前CE審查標準仍採舊制,新制不知何時實施。
綜合以上,目前我們採購玩具時,除有標準檢驗局的燕尾標章之外,盡量選擇有安全玩具認證的產品,例如以鉛為主要的安全考量:
1.一般玩具的建議優先順序為:ASTM> 台灣ST =日本ST>CE EN71
2.碎、粉狀的,如紙黏土、彩色鉛筆、粉筆、蠟筆、石膏粉,或是液狀黏性物質如漆料、顏料、墨水、膠水、口紅膠、泡泡水,建議優先順序為:CE EN71 >ASTM> 台灣ST=日本ST。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