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摘文1〕

強烈效果的詞彙,是寶寶在驗證語言的力量

Q. 寶寶為何出現暴力語言?
奶奶到幼稚園接童童,一見面,童童突然冒出一句:
「奶奶,我打你的頭,用力打!」
看著童童認真地說著這句話,奶奶心裡很是不舒服。
一同來接孩子的丁丁媽媽嚴肅地說:「童童,你怎麼可以這樣和奶奶說話?」但童童沒有任何反應就跑到院子裡玩溜滑梯去了。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童童不只對奶奶,對爸爸、媽媽、爺爺,甚至連她最喜歡的姑姑也經常會蹦出一些「殺傷力」強大的話:
「我踢死你!」「我要把你的頭打出三個大包,像小新(蠟筆小新)頭上的包一樣大!」「你是豬!笨死了……」
童童對這樣帶有強烈效果的詞彙樂此不疲,全然不顧全家人傷心和不解的眼神——怎麼那個「小可愛」突然變成「暴力王」了呢?

〈蒙特梭利解讀〉
隨著寶寶語言能力的提高,他不僅滿足於重複和模仿了,探索和嘗試又讓寶寶發現了語言的祕密!原來語言是具備力量的,當一句話脫口而出的時候,會產生那麼強有力的效果。有威力的語言可以像一把劍或一把刀刺傷別人,於是,語言敏感期中咒罵語言的敏感期也就悄悄地到來了。

Q. 寶寶為什麼愛罵人?
最近,丁丁突然學會了一個罵人的詞彙,每次當他說出這句「國罵」,全家人都亂作了一團,奶奶搖頭,爺爺跺腳,媽媽高聲叫了起來,爸爸舉起手要打丁丁的屁股……
儘管大家用盡了辦法,丁丁仍然樂此不疲地說著「國罵」,不分場合,不分地點,經常讓家人在外人面前抬不起頭來,怎麼讓丁丁做個有教養的孩子這麼困難呢?為什麼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還管不住丁丁,反而愈來愈厲害了呢?

〈蒙特梭利解讀〉
很顯然,丁丁完全沉醉在探索語言威力的快樂中。一般家庭針對寶寶出現類似罵人或詛咒的語言時,要麼強行制止,要麼大發雷霆,要麼軟硬兼施……如此反覆的強化,只會使寶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這些詞彙強烈的語言威力,因而樂此不疲。接下來,會促使寶寶更加頻繁地使用這些詞彙。
此時的寶寶,更像一個小導演,通過他的掌控,導演出一幕幕家庭鬧劇。針對寶寶這樣特殊的語言敏感期,家長是不是就沒有辦法了呢?

Q.對詛咒語言敏感期的孩子該如何處理?
 張老師的女兒欣欣也進入了探索語言威力的敏感期。一天,張老師幫欣欣穿新買的小皮鞋,繫鞋帶時欣欣突然說:
「臭媽媽!欣欣腳痛!」
張老師看了欣欣一眼,鬆了鬆鞋帶,對她說:「去和小朋友玩吧。」
欣欣似乎不願意看到媽媽這麼平靜的表情,更加大聲說著:「臭媽媽!我踢死你!」
張老師站起身來,忙著做家務去了。
欣欣有些不甘心,連出去玩的興致都沒了,她追著媽媽說:「媽媽,欣欣說『要踢死你!』」
張老師平靜地對欣欣說:「媽媽知道了,不過,媽媽正在忙著收拾屋子啊,欣欣快去玩吧,小朋友還在等著你呢!」
看到自己的發言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應,欣欣覺得有點沒意思。接下來的日子,欣欣開始對全家使用這種強烈效果的語言,叫奶奶「老太婆」,叫爺爺「臭老頭」,偶爾還會給爸爸一句:「臭爸爸,胖得像豬八戒」……
全家人拿出足夠的耐心和寬容,保持一致,無論欣欣用多麼「惡毒」的語言,大家都不作出任何反應。終於,這場愛心和耐力的「拔河賽」持續不到兩個月,欣欣在沒有得到任何回應、感覺到無趣的狀態下,徹底放棄了這個遊戲。

〈蒙特梭利解讀〉
多麼有智慧的一家人啊,應對寶寶詛咒與罵人這樣特殊的語言敏感期,最好的方法就是冷處理,不做出任何反應。當寶寶發現強烈效果語言的威力之後,會一邊和家長玩著「隨時激怒你」的遊戲,一邊測試語言的威力指數,看到自己說出口的語言使得家長反應強烈、暴跳如雷、神情激動……對於寶寶來說,這是一件多麼有趣的事情。
糾正寶寶的行為、制止寶寶的言辭、對寶寶發怒、對寶寶哀求……都不是科學的方法,面對寶寶這個特殊的語言敏感期,家長只需記住一個原則:冷處理,不做出任何反應。
 
〔摘文二〕

觸覺,認識世界的主要手段

觸覺是人類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感覺之一,是人通過全身皮膚上的神經細胞來接受外界的溫度、濕度、壓力、痛癢以及物體質感等刺激之後所產生的一種感覺,是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探索環境的重要仲介,也是保護身體免受傷害的重要防線。
新生兒的觸覺器官最大,全身皮膚都具有靈敏的觸覺。實際上嬰兒在胎兒期就有了觸覺,當他被子宮內溫暖的軟組織和羊水包圍時,就開始有了觸覺,出生以後仍然習慣於溫暖的懷抱和母親的依偎。
新生兒對不同的溫度、濕度、物體的質地和疼痛有觸覺感受能力,也就是說他們有冷熱、疼痛的感覺,喜歡接觸質地柔軟的物體。新生兒的觸覺有高度的敏感性,尤其在眼、前額、嘴巴周圍、手掌、足底等部位,而大腿、前臂、軀幹就相對比較遲鈍。嘴唇和手是觸覺最靈敏的部位。嬰兒也依靠觸覺或觸覺與其他感知覺的協同活動來認識世界,而依戀關係的建立主要依賴身體的接觸。
每個寶寶都會通過對輕、重、尖、鈍、冷、熱等感官刺激的體會來探索世界。寶寶只有體會了豐富的感覺刺激之後,才會主動明白,有尖銳的東西靠近時必須躲避;媽媽溫熱的手掌撫摸著脊背,正是寶寶放鬆、睡眠的好時候。

Q. 寶寶的觸覺是不是出了問題?
小石頭是個脾氣暴躁、好動活潑的寶寶,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最喜歡的玩具是金箍棒,最喜歡的卡通人物是孫悟空,總是模仿著齊天大聖爬高爬低、躥上跳下,由於動作不協調、不靈活,身上受了不少傷,但很少聽到小石頭喊疼。
媽媽常常覺得小石頭是個堅強的寶寶,為此感到非常驕傲。可有一天,小石頭摔倒時劃破了腿,流了很多的血,清洗傷口時看到小石頭不太痛苦的表情,媽媽才覺得小石頭似乎有些問題……
俏俏是一個人見人愛的漂亮小女孩,誰見到都會忍不住想親親、抱抱她。但是,除了自己親近的家人以外,俏俏對別人的親近行為一概排斥,誰也別想碰她一下。
最讓媽媽苦惱的是,每次給俏俏洗澡、洗頭髮的時候,俏俏都哭聲震天,經常把媽媽的臉和頭髮亂抓一氣。唉,俏俏就像一個誰也碰不得的「瓷娃娃」,傷腦筋的媽媽都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了……

〈蒙特梭利解讀〉
小石頭和俏俏的表現顯然是感覺系統中觸覺功能失調造成的,小石頭的症狀是觸覺遲鈍,這類寶寶對觸覺刺激的反應遲鈍,致使他們對自己身體形象的認識不足,通過觸覺來辨識環境的能力也較差,容易磕碰、受傷,連帶的精細動作發展也不協調,學習新的動作也遲緩,容易給人一種「笨手笨腳」的感覺。
而俏俏的情況屬於觸覺敏感,這類寶寶面對來自外界的觸覺刺激猶如驚弓之鳥,反應強烈。這種類型的寶寶因為無法適當地處理來自外界的刺激,逐漸形成了用「排斥」對付的方法。
觸覺遲鈍或敏感的寶寶在今後的成長中都會表現出注意力難以集中,情緒不夠穩定,容易與人發生衝突,以致人際關係很緊張的種種情況。

Q. 為什麼寶寶特別愛吃手?
遠遠已經3個月了,最近,躺在嬰兒床上的遠遠似乎對自己的小手非常感興趣。
一開始,他高度專注地把小手往嘴裡放,經過努力,他成功了,能夠順利地吸吮到小手讓遠遠非常高興,嘬得起勁兒時還會發出「吧唧吧唧」的響聲,如果有人打擾他,將他的小手從嘴裡拿出來,或者因為穿得太多吃不到小手時,遠遠都會發出煩躁、抗議的哭聲,只有當小手順利放在嘴裡,「吧唧吧唧」聲再次響起時,遠遠臉上才會露出滿足的表情。每次看到兒子把手吃得這麼香,都會讓媽媽很困惑,寶寶的小手真的這麼好吃嗎?

〈蒙特梭利解讀〉
觸覺是寶寶認識世界的主要手段,而嘴唇和手是觸覺最靈敏的地方。對於一個3個月大的寶寶來說,口的功能是巨大的,首先,通過吸吮感知手的存在,感知手的抓握功能,當寶寶知道自己的小手能抓握東西之後,就會通過手把周圍抓到的物品都送進嘴裡進行「檢驗」,這個過程也完成和健全了口腔的功能。
寶寶用口腔來認識世界,直到手被完全喚醒,手的敏感期到來,又幫助和加快了口腔敏感期的發展,寶寶就這樣用嘴打開世界的大門,用嘴和這個世界建立著親密的關係,當寶寶開始嘗試用口和手進行探知時,他的世界就開始了……
口腔的敏感期在寶寶6個月左右來臨,這一敏感期持續的長短與寶寶所處的環境存在著很大的關係。這一時期的家長要耐住性子,允許寶寶吃手,允許寶寶品嘗玩具,允許寶寶用口去探索他想要探究的物品。只有滿足了寶寶口腔的敏感期,才會在口腔敏感期結束後迎來手的敏感期,否則,寶寶口腔的敏感期會延長,甚至到了3~4歲,還會常常將物品放到嘴裡「嘗一嘗」。

 
〔摘文三〕

社會性發展,父母送給寶寶最實用的禮物

2~6歲是寶寶社會性發展的敏感時期,為了讓寶寶將來能夠順暢、自然地融入社會,一生自在快樂地成長,家長首先要和寶寶建立起良好、親密的依戀關係,為寶寶提供有系統的品德教育環境,規範自己的美德、語言及言行,為寶寶做好表率,同時豐富寶寶人際關係的生活經驗,培養寶寶能平和地與人相處、與人交往、與人溝通,讓寶寶在認識自我、建構自我的過程中瞭解社會、認識社會,最終融入和適應社會。
社會性的發展不僅是幼兒階段的教育,更是在為寶寶今後整個人生的發展做著積極的準備。良好的社會性發展——是父母送給寶寶最獨特、最實用的、愛的禮物!

Q. 為什麼睡覺總愛含著小毛巾被?
純純已經4歲多了,出生後不久就被送到爺爺奶奶家,是爺爺奶奶一手帶大的。可能是覺得虧欠女兒吧,爸媽給純純買了很多高檔的玩具、漂亮的衣服,可純純的脾氣非常差,經常對著家人大吼大叫,稍有一個不順心就滿地打滾。
純純還有一個怪毛病,睡覺時必須抱著她專屬的小毛巾被,還要把毛巾被的一角含在嘴裡才能入眠。一次,媽媽嘗試著把毛巾被拿開,純純大發脾氣,又哭又鬧,最終還是掛著眼淚、含著毛巾被的一角進入了夢鄉……

〈蒙特梭利解讀〉
如果在寶寶生活的早期未能和爸媽建立起正常的依戀關係,毛巾、玩具熊這樣替代爸媽的物品就會具有爸媽的功能,帶給他安全感。
純純的行為,是典型缺乏愛和安全感的表現。也許純純的爸媽會覺得很委屈,他們一定認為自己是愛孩子的,毫不吝惜地給純純大把大把地花錢,殊不知,豐裕的物質刺
激並不是對寶寶真正的愛,純純缺乏的是與父母之間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壞脾氣、戀物癖恰恰是寶寶缺乏愛、依戀和安全感的外在表現。
寶寶與父母親之間建立的親子關係是寶寶人生中最早體驗到的關係,同時也是人際關係中最為重要的一環,試想一個連與父母親之間的親子關係都沒有建立好的人,怎麼可能構建更加豐富的人際關係?由此可見,親子關係是寶寶一生中一連串與他人良好關係的基礎,是寶寶社會性良性發展的重要基石。

Q. 為什麼喜歡和爸媽「唱反調」?
小寶2歲了,最近總是喜歡和爸媽唱反調,讓他往東偏往西,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不!」奶奶讓小寶吃飯、媽媽讓小寶喝水,小寶的回答肯定是「不!不要」。爸爸發現了兒子的規律,於是,一幕有趣的好戲上演了。
爸爸:小寶,趕快去喝水。
小寶:不!不要!
爸爸:小寶,不要喝水啊!
小寶:要喝水!(說完,迅速把水喝光,還得意地看著爸爸)
爸爸:小寶,我們出去玩,和奶奶說再見!
小寶:不!不要!
爸爸:我們出去玩,不要和奶奶說再見。
小寶大聲說:奶——奶——再——見!(再得意地、挑釁地看看爸爸)
爸爸:不要親親奶奶呦!
小寶得意地攬過奶奶,使勁兒親上一口,心滿意足地和爸爸媽媽出去玩了。

〈蒙特梭利解讀〉
多麼聰明的父親啊,他巧妙地化解了兒子的小小反抗,既讓寶寶在反抗中滿足了自我意識建立敏感期的爆發需求,同時也輕而易舉地學會了禮儀。看來,只要瞭解了寶寶社會發展的敏感期,不須時時和寶寶鬥智鬥勇,就能讓寶寶享受喜悅、健康的童年,也能使爸媽輕鬆、愉悅地應對。

Q. 為什麼變得愈來愈自私?
毛毛2歲多了,媽媽覺得最近毛毛的表現愈來愈自私,已經到了非好好教育不可的地步。一天,家裡來了幾個小朋友,毛毛不許別人吃東西、喝水,玩具不讓人家碰,書不許翻,連椅子都不讓其他人坐,嘴裡一直說著:「我的,這是我的!」弄得大家都覺得沒趣。媽媽覺得非常難堪,可是毛毛依然我行我素,不以為然。

〈蒙特梭利解讀〉
其實,毛毛的行為和自私是毫無關係的。首先,我們要弄清楚自私和自我的區別。自私是指當利益發生衝突時,選擇損害他人利益而滿足自己的利益。自我是指一個人按照自己的心理、意願、意志、情感支配自己的行動,行使自己的計畫。寶寶自主意識開始萌芽,心理狀態呈現自我中心性,他認為是他的東西別人就不能碰。由此可見,毛毛的行為不是自私,是自我的發現和誕生,是寶寶走向獨立、建構自我的良好開端。家長要以行動來幫助寶寶,和他一起分享食物,請別的小朋友帶玩具來家裡和他一起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