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蒂娜七歲的兒子剛回房睡覺又馬上跑到客廳去,說自己睡不著。他煩躁地說:「我要瘋了,你從來沒有在半夜留紙條給我!」蒂娜對這個非比尋常的情緒爆發感到驚訝,回應說:「我不知道你想要我留紙條呀!」兒子回以一串連珠炮似的抱怨: 「你從來都沒有對我好過!我要瘋了!我的生日還有十幾個月才到呢,而且我討厭寫作業!」
這有邏輯嗎?沒有!聽起來耳熟嗎?當然!所有父母都會經歷這種情況,孩子說了一大堆聽起來毫無意義但讓他們心煩意亂的問題。這種情況足以讓人沮喪,尤其是當你以為孩子已經長大、不再亂發脾氣的時候。突然間,一些可笑的小事卻讓他煩躁得不可理喻,而你似乎完全幫不上忙。
基於對左腦和右腦的了解,我們可以得知此時蒂娜兒子的右腦情緒正劇烈地波動, 且缺乏左腦邏輯的平衡。面對這樣的情況,最徒勞的反應可能是急切地自我防衛(我明明對你很好),或者跟兒子錯誤的邏輯較勁(我也沒有辦法讓你的生日早點到;至於作業,那是你應該做的)。這種邏輯的左腦式反應會一頭撞上孩子抵制性的右腦磚牆,並在母子之間劃出一道鴻溝。別忘了,這種時候他的邏輯左腦已經消失了。所以,如果蒂娜採用左腦式回應,兒子就會覺得媽媽不了解他或者不關心他的感受。他正處在右腦非理性的情緒洪流中,左腦式回應是一個雙輸的辦法。
怎麼做才正確?
大多數父母的本能反應就是問孩子「你到底在說什麼」,或者要他立刻回去睡覺, 但是蒂娜制止了自己。她運用了連結和引導策略。她把兒子拉到身邊,摸摸他的背,用安慰的語氣說:「有時候真的很難受,對不對?但你知道的,我永遠不會忽略你,你一直在我心裡,你要明白你對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兒子在蒂娜懷裡解釋說,有時候他覺得弟弟得到媽媽更多的關注,而作業占用了他太多的課餘時間。在他說話的時候,蒂娜能夠感覺到他慢慢放鬆下來,態度也逐漸軟化。兒子感覺到媽媽在聆聽、關注自己。接下來蒂娜扼要地解釋了兒子剛才提出的那些問題,因為他現在比較願意去解決了,他們一致同意明天早上再說。
我們在社會中接受的訓練是用語言和邏輯解決問題,但是當你四歲的孩子因為不能像蜘蛛人一樣在天花板上爬而極度憤怒的時候(蒂娜的兒子曾經如此),似乎不是幫他上物理課的好時機。或者你七歲的孩子因為覺得妹妹得到更好的待遇(我的兒子有時會這麼覺得)而感到受傷時,寫個記分牌來證明你對孩子們一視同仁,也不是正確的做法。
我們反而要利用這些機會,去認識到邏輯不是帶來理智對話的主要工具。這似乎有悖常理,不是嗎?但父母必須銘記在心的是,不論孩子的感覺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荒謬和令人沮喪,它對孩子來說都是真實而重要的——我們也應該以同樣真誠和重視的態度做出回應。
在蒂娜與兒子的交談中,她承認他的感情,從而激發其右腦開始運轉。她還使用非語言溝通,比如身體接觸、感同身受的表情、關愛的語氣和不帶偏見的傾聽。換句話說,蒂娜用自己的右腦和兒子的右腦連結和溝通。這種右腦對右腦的溝通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進入平衡或更加整合的狀態。接下來她開始對兒子的左腦工作,解決他提出的問題。也就是說,此時正是整合右腦和左腦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