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家長的大腦ABC
我親身體會到, 掌握大腦如何運作和發展的基本知識,對於指導家長教育孩子非常實用。你不一定非得是神經科學家。4 個基本觀察就足以讓你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可以幫助你做決定和指導孩子的教育過程。在整本書中,你會發現有用且實用的資訊,幫助孩子的全部潛能。在本章中,我們將打開大腦未知世界的大門,讓你了解ABC;每一個家長都應該知道的事情,以便開始幫助孩子充分發揮潛能。有3 個非常簡單的概念,你將能夠充分理解和牢記。
連接
當嬰兒出生時,幾乎擁有他長大後將會擁有的近千億個神經元。兒童大腦與成年人大腦的主要差異在於,這些神經元之間會產生數以萬億計的連接(connection)。我們稱這些連接為「突觸」(synapses,譯註:是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肌細胞、腺體之間通信的特異性接頭。神經元與肌肉細胞之間的突觸也稱為神經肌肉接頭[neuromuscular junction])。為了讓你了解大腦令人難以置信的互連性,這些連接可以在短短2 秒內建立,有些神經元可以連接多達50 萬個鄰近的神經元。
比這些數字更有趣的是, 每一個神經連接都可以轉化為孩子大腦所做的學習。當孩子抓著他最喜歡的恐龍時,拇指的位置、力量和方向都會反映在孩子大腦中不同的神經連接上,而且,當他集中精神時,他也會感覺到自己得到了想要的東西。當你與孩子說話、親吻他時,或者只是當他看著你時,他的大腦就會產生連接,幫助他面對成年人的生活。我們會專門花一章來教你如何與孩子建立聯繫,讓他們建立寶貴的聯繫,幫助他們實現目標,並且讓他們對自己感覺良好。
理性與直覺
在這一章給家長的大腦ABC 中,字母b 將幫助你拓寬對孩子智力的認識,幫助他們增強自信心。大腦的最外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分為左、右兩個半腦。左半腦(Left hemisphere)控制右手的動作,也是大多數人的主宰。它的功能包括說話、閱讀或書寫、記住人名、自我控制或對生活積極樂觀的能力。我們可以說這個半腦具有理性、邏輯、積極和控制的特性。右半腦(Right hemisphere)控制著左手,就像這隻手經常發生的情況一樣,它的智力活動較不顯著。然而,你會發現它的功能同樣重要。這個半腦代表並解釋非語言的語言,它形成快速、概括的印象,它能以整體上看問題,又能夠發現小錯誤,並且在一時之氣下糾正它們,當機立斷。它的特點是較為直覺、藝術性和情感性。
我所說的這種差異並不是指左撇子比較有直覺,而右撇子比較有邏輯(並沒有發現這種差異)。此外,我不希望你認為兒童可以是直覺型或理性型。實際上,我們知道所有人都需要左右腦的功能。有左右腦的功能才能讓大腦充分發展。畫家需要右腦才有良好的視野,但他也需要左腦來控制他的每一個筆觸。同樣地,律師需要左腦記住許多成文法則,但是他也需要右腦來執行這些法律進行辯護。在本書的最後一部分,你將學習如何支持左右腦所代表不同部分的大腦進展,同樣地你也將能夠了解它們各自如何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
三重腦理論
對於任何父母來說,關於孩子大腦最有用的資訊可能就是我下面要告訴你的。人腦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從最原始的生命形式演變成最複雜的創造物。許多人相信所有這些進化的結果是大腦更具有推理能力。然而,現實並不是這樣的。大腦是一個冷冰冰且精於計算的器官。在這數百萬年來,大腦一直在創造結構,讓它能夠找到食物、避開危險、尋求安全,最後有效地溝通及解決複雜的問題。所有這些進化都反映在大腦上,並不是以不同的方式出現,而是不斷自我更新的技能和工具。這種進化的不同階段反映在大腦本身的結構上, 讓我們可以區分高度專門處理的舊結構(高度專門處理情緒),以及其他更現代與能夠進行複雜智力操作的結構( 能夠進行複雜的智力計算)。從我的觀點來看,如果不注意構成兒童大腦的不同層次或者步驟,是不可能進行教育的。
一個理論有助於理解組成人腦的不同階段和結構,即為「三重腦」理論。
爬行類動物的大腦最為原始,位於最底層。人類大腦和一隻蜥蜴的大腦沒什麼不同,讓我們能夠為生存而戰。例如肚子餓的時候會找食物吃、受到傷害的時候會反擊、逃跑; 所以蜥蜴腦(reptilian brain)在「生成印象、感覺、意願與衝動方面」發揮著主要作用,會選擇最容易被大腦接受的東西,好比說容易被當下、確定、感性的獎賞打動。在這個大腦中,有讓我們心跳和呼吸的結構,也有調節警覺狀態(醒著或者睡著)、偵測溫度變化和饑餓感的結構。
在第二層,我們有一系列的結構,我們稱之為舊皮質腦/哺乳類腦/情緒腦(limbic system,emotional brain)。這個大腦是由早期的哺乳類動物所發展出來的,其功能是基於分辨愉快和不愉快情緒的能力。因此, 這個大腦會被啟動來避免不愉快的感覺(例如危險、威脅和讓我們害怕的情況),並且尋找和追求愉快的情緒(營養、與讓我們感到安全、跟給我們愛的人在一起)。
在最後一層, 也就是最進化的一層, 我們可以找到理性或者更高階的大腦——新皮質腦/新哺乳類腦/理性腦(nocortex,rational brain)。這是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地方,讓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溝通、推理、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或者是根據更有邏輯或更直覺的思考方式來做決定。
正如你所看到的,人類的大腦絕非只是一個冷冰冰的理性器官,而是一個充滿理性、感覺和情緒的器官。事實上,在孩子的大腦裡,爬蟲腦/蜥蜴腦和哺乳類腦/情緒腦才是主導。1 歲以前,父母必須主要與孩子的原始大腦互動。在這個階段,跟沮喪或者饑餓的寶寶講道理幾乎不管用, 因為不是大腦的理性部分可以處理問題。唯一的出路就是當嬰兒餓了、冷了或者睏了時,給予他滿足,並且讓自己受到理性、直覺和意志的引導。儘管如此,他仍然需要大劑量的親情和諒解才能掌握他的情緒腦,而且,當他疲倦、困倦和饑餓時(尤其是在一天結束時),他的蜥蜴腦仍然可以控制他的行為。在這些情況下,孩子的哭聲是一種很難在成年人的言語中找到安慰的哭聲,而只是像嬰兒一樣,尋求最主要的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被餵飽或者被允許睡覺。以下是我準備的表格,你可能會發現它對於了解如何處理大腦照料的每個層級都很有用。
10 懲罰的替代方法
想像一下,孩子的大腦就像一列老式火車,火車的兩端各有一個蒸汽機。第一個火車頭指向積極的行為,這將使他實現人生的目標。第二個火車頭指向消極的行為,這會給他帶來困難和痛苦。現在我想讓你想像一下,你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就像一根木頭,你想把木頭放進兩個鍋爐中的哪一個:是給指向滿意的火車頭提供燃料的那個,還是指向不滿意的那個?很多時候,沮喪的父母會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負面行為上。在學校也是如此。有些老師對某些孩子的不合作感到絕望,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負面行為上。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負面行為上時,就好比把一根木頭扔進了指向困難的鍋爐裡。
你可能會覺得,你有責任關注孩子所做的一切負面行為,並對其進行固化, 這樣他就不會再犯, 但是在很多情況下,這只會助長孩子的不良行為。正如你在上一章已經看到的,激勵孩子積極行為的最佳策略是關注他們的良好行為。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糾正消極行為,從而專注於積極行為呢?請尋找替代懲罰的方法。
為什麼懲罰不起作用?
什麼是懲罰孩子?或許是剝奪他們的自行車時間,或是告訴他們是膽小鬼或是很任性的人,都會帶來三個負面影響,每個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應該避免。首先,它會教會孩子把懲罰他人作為一種有效的關係形式: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任性,如果他不享受自己的自行車時間,對孩子或者世界有什麼好處?當然沒有。孩子學到的可能只是這樣一種想法:當你感到沮喪時,你可以向他人發洩,而當對方感到難受時,你所造成的一些傷害就會得到修復。我不知道你是如何評價這兩個假設的,但是它們肯定與我想傳授給孩子的價値觀相去甚遠。懲罰的第二個負面影響是,它助長了內疚感的產生。通常情況下,當孩子發脾氣或者懲罰時間夠長,孩子感到難受時,懲罰就結束了。在孩子哭泣或者尊嚴崩潰請求原諒的那一刻,父母通常會解除懲罰。這樣,孩子很快就會知道,當他為自己不該做的事情感到難過時,父母就會原諒他,重新愛他。這種機制既簡單又可怕,是孩子內疚感的起源,而這種內疚感伴隨著一些成年人的一生。似乎這還不夠,懲罰並不能阻止孩子從錯誤行為裡吸取教訓,也就是說,打人的孩子並不能停止感受打人帶來的滿足感。這就是為什麼限制更為有效的原因,因為限制的作用恰恰是防止不良行為的發生。總之,如果孩子因為自己的不良行為而受到懲罰,他可能會聯想到一些對自己的發展並不那麼有益的事情,就像我們下面看到的那樣。
最後一點,也是我認為所有懲罰後果中最負面的一點,就是懲罰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什麼看法。當我們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懲罰他或者告訴他不聽話時,他的大腦會利用這一資訊形成「自我概念」(self-concept)。
										我親身體會到, 掌握大腦如何運作和發展的基本知識,對於指導家長教育孩子非常實用。你不一定非得是神經科學家。4 個基本觀察就足以讓你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可以幫助你做決定和指導孩子的教育過程。在整本書中,你會發現有用且實用的資訊,幫助孩子的全部潛能。在本章中,我們將打開大腦未知世界的大門,讓你了解ABC;每一個家長都應該知道的事情,以便開始幫助孩子充分發揮潛能。有3 個非常簡單的概念,你將能夠充分理解和牢記。
連接
當嬰兒出生時,幾乎擁有他長大後將會擁有的近千億個神經元。兒童大腦與成年人大腦的主要差異在於,這些神經元之間會產生數以萬億計的連接(connection)。我們稱這些連接為「突觸」(synapses,譯註:是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肌細胞、腺體之間通信的特異性接頭。神經元與肌肉細胞之間的突觸也稱為神經肌肉接頭[neuromuscular junction])。為了讓你了解大腦令人難以置信的互連性,這些連接可以在短短2 秒內建立,有些神經元可以連接多達50 萬個鄰近的神經元。
比這些數字更有趣的是, 每一個神經連接都可以轉化為孩子大腦所做的學習。當孩子抓著他最喜歡的恐龍時,拇指的位置、力量和方向都會反映在孩子大腦中不同的神經連接上,而且,當他集中精神時,他也會感覺到自己得到了想要的東西。當你與孩子說話、親吻他時,或者只是當他看著你時,他的大腦就會產生連接,幫助他面對成年人的生活。我們會專門花一章來教你如何與孩子建立聯繫,讓他們建立寶貴的聯繫,幫助他們實現目標,並且讓他們對自己感覺良好。
理性與直覺
在這一章給家長的大腦ABC 中,字母b 將幫助你拓寬對孩子智力的認識,幫助他們增強自信心。大腦的最外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分為左、右兩個半腦。左半腦(Left hemisphere)控制右手的動作,也是大多數人的主宰。它的功能包括說話、閱讀或書寫、記住人名、自我控制或對生活積極樂觀的能力。我們可以說這個半腦具有理性、邏輯、積極和控制的特性。右半腦(Right hemisphere)控制著左手,就像這隻手經常發生的情況一樣,它的智力活動較不顯著。然而,你會發現它的功能同樣重要。這個半腦代表並解釋非語言的語言,它形成快速、概括的印象,它能以整體上看問題,又能夠發現小錯誤,並且在一時之氣下糾正它們,當機立斷。它的特點是較為直覺、藝術性和情感性。
我所說的這種差異並不是指左撇子比較有直覺,而右撇子比較有邏輯(並沒有發現這種差異)。此外,我不希望你認為兒童可以是直覺型或理性型。實際上,我們知道所有人都需要左右腦的功能。有左右腦的功能才能讓大腦充分發展。畫家需要右腦才有良好的視野,但他也需要左腦來控制他的每一個筆觸。同樣地,律師需要左腦記住許多成文法則,但是他也需要右腦來執行這些法律進行辯護。在本書的最後一部分,你將學習如何支持左右腦所代表不同部分的大腦進展,同樣地你也將能夠了解它們各自如何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
三重腦理論
對於任何父母來說,關於孩子大腦最有用的資訊可能就是我下面要告訴你的。人腦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從最原始的生命形式演變成最複雜的創造物。許多人相信所有這些進化的結果是大腦更具有推理能力。然而,現實並不是這樣的。大腦是一個冷冰冰且精於計算的器官。在這數百萬年來,大腦一直在創造結構,讓它能夠找到食物、避開危險、尋求安全,最後有效地溝通及解決複雜的問題。所有這些進化都反映在大腦上,並不是以不同的方式出現,而是不斷自我更新的技能和工具。這種進化的不同階段反映在大腦本身的結構上, 讓我們可以區分高度專門處理的舊結構(高度專門處理情緒),以及其他更現代與能夠進行複雜智力操作的結構( 能夠進行複雜的智力計算)。從我的觀點來看,如果不注意構成兒童大腦的不同層次或者步驟,是不可能進行教育的。
一個理論有助於理解組成人腦的不同階段和結構,即為「三重腦」理論。
爬行類動物的大腦最為原始,位於最底層。人類大腦和一隻蜥蜴的大腦沒什麼不同,讓我們能夠為生存而戰。例如肚子餓的時候會找食物吃、受到傷害的時候會反擊、逃跑; 所以蜥蜴腦(reptilian brain)在「生成印象、感覺、意願與衝動方面」發揮著主要作用,會選擇最容易被大腦接受的東西,好比說容易被當下、確定、感性的獎賞打動。在這個大腦中,有讓我們心跳和呼吸的結構,也有調節警覺狀態(醒著或者睡著)、偵測溫度變化和饑餓感的結構。
在第二層,我們有一系列的結構,我們稱之為舊皮質腦/哺乳類腦/情緒腦(limbic system,emotional brain)。這個大腦是由早期的哺乳類動物所發展出來的,其功能是基於分辨愉快和不愉快情緒的能力。因此, 這個大腦會被啟動來避免不愉快的感覺(例如危險、威脅和讓我們害怕的情況),並且尋找和追求愉快的情緒(營養、與讓我們感到安全、跟給我們愛的人在一起)。
在最後一層, 也就是最進化的一層, 我們可以找到理性或者更高階的大腦——新皮質腦/新哺乳類腦/理性腦(nocortex,rational brain)。這是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地方,讓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溝通、推理、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或者是根據更有邏輯或更直覺的思考方式來做決定。
正如你所看到的,人類的大腦絕非只是一個冷冰冰的理性器官,而是一個充滿理性、感覺和情緒的器官。事實上,在孩子的大腦裡,爬蟲腦/蜥蜴腦和哺乳類腦/情緒腦才是主導。1 歲以前,父母必須主要與孩子的原始大腦互動。在這個階段,跟沮喪或者饑餓的寶寶講道理幾乎不管用, 因為不是大腦的理性部分可以處理問題。唯一的出路就是當嬰兒餓了、冷了或者睏了時,給予他滿足,並且讓自己受到理性、直覺和意志的引導。儘管如此,他仍然需要大劑量的親情和諒解才能掌握他的情緒腦,而且,當他疲倦、困倦和饑餓時(尤其是在一天結束時),他的蜥蜴腦仍然可以控制他的行為。在這些情況下,孩子的哭聲是一種很難在成年人的言語中找到安慰的哭聲,而只是像嬰兒一樣,尋求最主要的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被餵飽或者被允許睡覺。以下是我準備的表格,你可能會發現它對於了解如何處理大腦照料的每個層級都很有用。
10 懲罰的替代方法
想像一下,孩子的大腦就像一列老式火車,火車的兩端各有一個蒸汽機。第一個火車頭指向積極的行為,這將使他實現人生的目標。第二個火車頭指向消極的行為,這會給他帶來困難和痛苦。現在我想讓你想像一下,你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就像一根木頭,你想把木頭放進兩個鍋爐中的哪一個:是給指向滿意的火車頭提供燃料的那個,還是指向不滿意的那個?很多時候,沮喪的父母會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負面行為上。在學校也是如此。有些老師對某些孩子的不合作感到絕望,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負面行為上。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負面行為上時,就好比把一根木頭扔進了指向困難的鍋爐裡。
你可能會覺得,你有責任關注孩子所做的一切負面行為,並對其進行固化, 這樣他就不會再犯, 但是在很多情況下,這只會助長孩子的不良行為。正如你在上一章已經看到的,激勵孩子積極行為的最佳策略是關注他們的良好行為。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糾正消極行為,從而專注於積極行為呢?請尋找替代懲罰的方法。
為什麼懲罰不起作用?
什麼是懲罰孩子?或許是剝奪他們的自行車時間,或是告訴他們是膽小鬼或是很任性的人,都會帶來三個負面影響,每個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應該避免。首先,它會教會孩子把懲罰他人作為一種有效的關係形式: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任性,如果他不享受自己的自行車時間,對孩子或者世界有什麼好處?當然沒有。孩子學到的可能只是這樣一種想法:當你感到沮喪時,你可以向他人發洩,而當對方感到難受時,你所造成的一些傷害就會得到修復。我不知道你是如何評價這兩個假設的,但是它們肯定與我想傳授給孩子的價値觀相去甚遠。懲罰的第二個負面影響是,它助長了內疚感的產生。通常情況下,當孩子發脾氣或者懲罰時間夠長,孩子感到難受時,懲罰就結束了。在孩子哭泣或者尊嚴崩潰請求原諒的那一刻,父母通常會解除懲罰。這樣,孩子很快就會知道,當他為自己不該做的事情感到難過時,父母就會原諒他,重新愛他。這種機制既簡單又可怕,是孩子內疚感的起源,而這種內疚感伴隨著一些成年人的一生。似乎這還不夠,懲罰並不能阻止孩子從錯誤行為裡吸取教訓,也就是說,打人的孩子並不能停止感受打人帶來的滿足感。這就是為什麼限制更為有效的原因,因為限制的作用恰恰是防止不良行為的發生。總之,如果孩子因為自己的不良行為而受到懲罰,他可能會聯想到一些對自己的發展並不那麼有益的事情,就像我們下面看到的那樣。
最後一點,也是我認為所有懲罰後果中最負面的一點,就是懲罰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什麼看法。當我們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懲罰他或者告訴他不聽話時,他的大腦會利用這一資訊形成「自我概念」(self-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