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掌握時機的互動,能強化孩子的內心
◎育兒時,有「不可錯失的時機」
為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幸福快樂。
我們期盼孩子能在愛與溫暖之中成長,並擁有足以開拓未來的強韌心智。
而越是如此希望,就越該注意孩子是否有以下的狀況:
‧總是因為小事而哭哭啼啼。
‧只要發生不如意的事情就大發脾氣。
‧討厭團體活動、不想上學。
‧不開心時就對手足或朋友動手。
‧不順利就馬上放棄,常常說「幫我做」、「我不會」。
將目光聚焦於孩子的弱點或在意的行動上時,就會覺得:「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那麼敏感呢?」、「這種個性真的沒問題嗎?」,也因此會對孩子的個性與將來感到不安。有些人在看到與自家孩子相反、很堅強的孩子時,甚至因此失去自信,覺得「是不是我的教養方式錯了呢?」
但事實上,在這樣的時刻,正是培育孩子內心的好機會 。
當孩子表現出軟弱或令人在意的行為時,周遭大人的應對方式,將會決定孩子的內心能否堅強茁壯,此話絕不誇張。
換句話說,無論平時對孩子說了多少好話,若在「育兒的關鍵時刻」沒有良好的互動,不僅會阻礙孩子內心的成長,甚至可能導致親子間的信賴關係崩毀。
那麼,為什麼「時機」對於孩子內心的成長如此重要呢?
那是因為,透過掌握時機的互動,就能給予孩子內心成長最需要的「安心感」。
時機的重要性,並不僅限於親子之間。因為某個事件的契機,而改變了對那個人的感覺或信賴感的經驗,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過吧?
‧在我煩惱時,貼近我、聽我傾訴的朋友。
‧對升學與未來感到不安時,陪自己一起摸索的恩師。
‧快要被工作壓力擊垮時,向我伸出援手的前輩。
‧當我犯錯時,什麼也沒說卻幫我善後的上司。
‧育兒很痛苦時,安慰自己、出手協助的伴侶。
不管是誰,對於在自己「有困難時」,貼近自己心情、關心問候或伸出援手的人,會抱以強烈的信賴,並敞開心房。
相反地,總是滿口說著「我一直都是你的夥伴唷」,但實際發生問題時卻沒有伸出援手的人,我們是無法信任的。
在相應的「時機」,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對方互動,將大大改變後續的關係,以及彼此的心理狀態。
◆發脾氣的孩子是「感到困擾的孩子」
幼小的孩子,還不明白自己心中湧現出的情感究竟是什麼。當遇到討厭的事情時,他們的身體會充滿不舒服的能量,導致思緒、身體和心靈都無法順利運作。孩子們還沒有將這種感受化為語言的能力。所以,他們會透過哭泣或生氣,向最信賴的父母哭訴自己不知所措的處境。
沒錯,正在發脾氣的孩子、鬧彆扭的孩子、哭泣的孩子,他們並不是「壞孩子」,而是「感到困擾的孩子」。
別錯失「孩子感到煩惱」的關鍵時刻,這種時候如何與孩子建立連結,對培育孩子內心而言至關重要。
◎發脾氣、鬧彆扭、哭哭啼啼⋯⋯如何應對將決定孩子內心的發展
孩子鬧彆扭或變得消極的時刻,之所以對「內心的成長」至關重要,還有另一個理由。
孩子身體成長的同時,也正是建構「內心」的時期。
對於搖搖晃晃學步中的孩子,不會有人要求他們可以完美地步行,更不會有人斥責他們說:「為什麼沒辦法好好走路呢?」
孩子的心,也才剛剛開始蹣跚學步,正在練習該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哭泣與生氣,往往意味著他正陷入困境。
這時,若父母能用言語代替孩子說出心中的感受,就能幫助孩子理解並整理那股讓他難受的情緒。
舉例來說,當孩子哭著不想去幼兒園時,大人可以對他說:「你不想去呀,覺得很不安對不對?」透過這句話,孩子就能將體內的能量與話語連結起來,並認識到「原來這是不安啊」。
然後,當父母完全認同了那份心情,孩子便不會為此感到害怕、厭惡或加深不安,反而能感覺到「原來有這種心情也沒關係」。
相反地,若父母無視或斥責孩子的心情,甚至跟著一起感到不安,那麼,孩子不僅無法明白自己內心的情感究竟是什麼,也學不會該如何應對了。
◆為了成為「不被負面情緒左右的大人」的重要之事
如果沒能練習去認識、接納自己的情緒,長大成人後,就很容易被負面情緒所左右,因而引發各式各樣的問題。
正因如此,在孩子感到困擾的時刻(也就是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刻),由父母將那份心情化為語言並給予認同,是至關重要的。不過,請注意,「協助孩子將心情語言化並予以認同」和「擅自替孩子決定他的心情」是兩回事哦!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當身體受了傷,我們自然會貼上OK繃,或前往醫院接受治療。然而,心靈呢?即使受了傷、變得脆弱,往往容易被忽視。心靈因為無形,看不見、摸不著,所以更難被察覺與理解。也正因如此,我希望大家能留意,別錯過那些「影響孩子心靈成長的關鍵時刻」。
◎只有現在才能做到!和孩子一起「練習承認軟弱」
每個孩子都擁有迎向幸福的力量,但並非從一開始就能毫無不安與恐懼、從不失敗地靠自己前進。
他們會在許多未知的事物,以及可怕或討厭的東西面前感到困惑,並在此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強化自己的內心。
本書的主題,也是至今已出現數次的詞彙──「強化內心」。
大家認為,「內心強大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呢?
是總是開朗積極的人嗎?
是被人欺負時,會強勢反擊的人嗎?
又或者是很能忍耐討厭或痛苦之事的人嗎?
我認為,內心強大的人,是「能夠肯定自身軟弱的人」。
孩子能接受父母照顧、被完全保護的時光,其實非常短暫。轉眼間,他們能做到的事就變多了,離開父母與朋友相處、學習新事物的時間也會變長。
當他們走出家庭、進入群體生活與社會後,必然會遭遇到不安、痛苦、艱辛與悲傷的事。在漫長的人生中,總會有事與願違、努力得不到回報或遭逢不合理對待的時候,有時甚至會因意想不到的事件而受到打擊。
在這種時候,內心強大的人,不會去責怪他人或環境,也不會自暴自棄地說著「我不行了」、「隨便啦」,更不會用「只要我忍耐就好」的方式壓抑自己,而是有能力承認自己的感受,同時用對自己、對周遭都安全的方式,讓內心逐漸回復。
不需要如鋼鐵般百折不撓的堅硬,而是擁有「韌性」,就算有時沮喪失落,也能接納那樣的自己,並再次以自己的方式站起來。
◆內心越強大的人,越能接納自己的感受
肯定弱點,才能開始認識自己的感受。
若是無視、壓抑自己的感受,或勉強自己振作去跨越難關,那份反作用力總有一天會在某處反彈回來。
目前自己的內心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要怎麼做才能讓情況好轉?
能夠一起學習、練習這件事的,正是孩提時代的「現在」。
當父母認同孩子的情緒、肯定他軟弱的部分時,孩子也就能自己肯定自己的軟弱。
當一個人能肯定自己的軟弱,也就能認同他人的軟弱之處。
所謂溫柔的人,其實是強大的人。
若從小就習慣忍耐、無視自己的感受,成長過程中,總是以父母的心情或周遭的情況為優先,最終將變得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感覺是什麼。
而這件事,也可能與將來人生的困難有所關連。
當孩子遇到瓶頸時,由父母陪伴他一同走過那段回復的道路,孩子就能一點一滴地記住「那條路」。
像這樣反覆地一起練習回復內心,最終,即使父母不在身邊,孩子也應該能內化那份自己認同、自己回復的力量。
孩子抱持負面情緒這種「煩惱的時機」,便是進行這種練習的絕佳機會。
◎「內心的基礎」是在幼年時期建立的
心靈是模糊而難以捉摸的,看不見也難以掌握。而對於心靈的培育,更沒有任何完美的操作手冊可循。
以孩子的飲食來說,每個年齡都有配合發育的分量、食材等標準,這些資訊也廣為人知;然而,關於培育心靈的重要之事,卻存在著一種「每個家庭、每對父母都有各自想法」的風氣,使得這件事在某種程度上變得模糊不清。
此外,關於心靈,抱持著「只要交給孩子自己,他就會在人際關係及社會生活中自然成長吧」這種想法的人,想必也不在少數。
確實,有許多事情,是只有在家人以外的人際關係中才能學到的。
然而,心靈與身體是一樣的。
不是放著不管就會自然成長的,而是由父母或養育者所給予的一切,來奠定其成長的基礎。
根據大人的互動方式,孩子內心發展的軌跡也會隨之改變。
尤其,在孩子幼兒時期,只有父母及養育者可以建構出與孩子之間的信賴關係。
親子信賴關係的建立,是人類心靈發展的第一個步驟;據說若無法完成這個步驟,便無法期待健全的內心成長。
提出這個心靈成長歷程的,是精神分析學家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
艾瑞克森分析了健康幸福過活的人以及心靈生病的人,並研究「人類究竟要遵循什麼樣的心靈軌跡,才能健康幸福地生活呢?」進而建立起一套發展模型。
艾瑞克森將人生分成八個階段,並設定出每個階段應該達成的重要指標。
這些指標必須從第一個開始依序達成,不能跳過進行。
而一開始的指標,就是「建立親子的信賴關係」(基本的信賴)。
艾瑞克森認為,這是在嬰兒時期必須達成的指標,若因某些理由未能達成,那麼在往後的人生中,便必須去面對因此而生的內心脆弱,並重新培養基本信賴。
◆相信他人與自己的力量,源自於親子間的信賴關係
為什麼親子間的信賴關係,會是心靈成長的第一步呢?
那是因為,從這份信賴關係中所產生的「基本信賴」,將連結到對這個世界的安心感、相信他人與自己的力量,以及對生存的希望。
嬰兒肚子餓了、尿布濕了的時候,就會以哭泣來表達。
父母會回應他的哭聲而餵奶、更換髒尿布,並在每次互動時對著他說話、逗他笑。
嬰兒會因此開始信賴總是關心、守護著自己的父母,並對這個「當自己有困難時會有人幫忙」的世界感到安心,進而懷抱著生存的希望。
這個時期的嬰兒,什麼事都不會做。
他們僅僅是存在於那裡,就能讓父母感到喜悅與疼愛,並藉此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透過被父母無條件地愛著,他們得以肯定自己、信賴父母,最終能夠去信賴他人。
這個時期所獲得的基本信賴,將成為人一生生存下去的基石,可以說是比任何事都重要。
掌握時機的互動,能強化孩子的內心
◎育兒時,有「不可錯失的時機」
為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幸福快樂。
我們期盼孩子能在愛與溫暖之中成長,並擁有足以開拓未來的強韌心智。
而越是如此希望,就越該注意孩子是否有以下的狀況:
‧總是因為小事而哭哭啼啼。
‧只要發生不如意的事情就大發脾氣。
‧討厭團體活動、不想上學。
‧不開心時就對手足或朋友動手。
‧不順利就馬上放棄,常常說「幫我做」、「我不會」。
將目光聚焦於孩子的弱點或在意的行動上時,就會覺得:「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那麼敏感呢?」、「這種個性真的沒問題嗎?」,也因此會對孩子的個性與將來感到不安。有些人在看到與自家孩子相反、很堅強的孩子時,甚至因此失去自信,覺得「是不是我的教養方式錯了呢?」
但事實上,在這樣的時刻,正是培育孩子內心的好機會 。
當孩子表現出軟弱或令人在意的行為時,周遭大人的應對方式,將會決定孩子的內心能否堅強茁壯,此話絕不誇張。
換句話說,無論平時對孩子說了多少好話,若在「育兒的關鍵時刻」沒有良好的互動,不僅會阻礙孩子內心的成長,甚至可能導致親子間的信賴關係崩毀。
那麼,為什麼「時機」對於孩子內心的成長如此重要呢?
那是因為,透過掌握時機的互動,就能給予孩子內心成長最需要的「安心感」。
時機的重要性,並不僅限於親子之間。因為某個事件的契機,而改變了對那個人的感覺或信賴感的經驗,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過吧?
‧在我煩惱時,貼近我、聽我傾訴的朋友。
‧對升學與未來感到不安時,陪自己一起摸索的恩師。
‧快要被工作壓力擊垮時,向我伸出援手的前輩。
‧當我犯錯時,什麼也沒說卻幫我善後的上司。
‧育兒很痛苦時,安慰自己、出手協助的伴侶。
不管是誰,對於在自己「有困難時」,貼近自己心情、關心問候或伸出援手的人,會抱以強烈的信賴,並敞開心房。
相反地,總是滿口說著「我一直都是你的夥伴唷」,但實際發生問題時卻沒有伸出援手的人,我們是無法信任的。
在相應的「時機」,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對方互動,將大大改變後續的關係,以及彼此的心理狀態。
◆發脾氣的孩子是「感到困擾的孩子」
幼小的孩子,還不明白自己心中湧現出的情感究竟是什麼。當遇到討厭的事情時,他們的身體會充滿不舒服的能量,導致思緒、身體和心靈都無法順利運作。孩子們還沒有將這種感受化為語言的能力。所以,他們會透過哭泣或生氣,向最信賴的父母哭訴自己不知所措的處境。
沒錯,正在發脾氣的孩子、鬧彆扭的孩子、哭泣的孩子,他們並不是「壞孩子」,而是「感到困擾的孩子」。
別錯失「孩子感到煩惱」的關鍵時刻,這種時候如何與孩子建立連結,對培育孩子內心而言至關重要。
◎發脾氣、鬧彆扭、哭哭啼啼⋯⋯如何應對將決定孩子內心的發展
孩子鬧彆扭或變得消極的時刻,之所以對「內心的成長」至關重要,還有另一個理由。
孩子身體成長的同時,也正是建構「內心」的時期。
對於搖搖晃晃學步中的孩子,不會有人要求他們可以完美地步行,更不會有人斥責他們說:「為什麼沒辦法好好走路呢?」
孩子的心,也才剛剛開始蹣跚學步,正在練習該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哭泣與生氣,往往意味著他正陷入困境。
這時,若父母能用言語代替孩子說出心中的感受,就能幫助孩子理解並整理那股讓他難受的情緒。
舉例來說,當孩子哭著不想去幼兒園時,大人可以對他說:「你不想去呀,覺得很不安對不對?」透過這句話,孩子就能將體內的能量與話語連結起來,並認識到「原來這是不安啊」。
然後,當父母完全認同了那份心情,孩子便不會為此感到害怕、厭惡或加深不安,反而能感覺到「原來有這種心情也沒關係」。
相反地,若父母無視或斥責孩子的心情,甚至跟著一起感到不安,那麼,孩子不僅無法明白自己內心的情感究竟是什麼,也學不會該如何應對了。
◆為了成為「不被負面情緒左右的大人」的重要之事
如果沒能練習去認識、接納自己的情緒,長大成人後,就很容易被負面情緒所左右,因而引發各式各樣的問題。
正因如此,在孩子感到困擾的時刻(也就是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刻),由父母將那份心情化為語言並給予認同,是至關重要的。不過,請注意,「協助孩子將心情語言化並予以認同」和「擅自替孩子決定他的心情」是兩回事哦!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當身體受了傷,我們自然會貼上OK繃,或前往醫院接受治療。然而,心靈呢?即使受了傷、變得脆弱,往往容易被忽視。心靈因為無形,看不見、摸不著,所以更難被察覺與理解。也正因如此,我希望大家能留意,別錯過那些「影響孩子心靈成長的關鍵時刻」。
◎只有現在才能做到!和孩子一起「練習承認軟弱」
每個孩子都擁有迎向幸福的力量,但並非從一開始就能毫無不安與恐懼、從不失敗地靠自己前進。
他們會在許多未知的事物,以及可怕或討厭的東西面前感到困惑,並在此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強化自己的內心。
本書的主題,也是至今已出現數次的詞彙──「強化內心」。
大家認為,「內心強大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呢?
是總是開朗積極的人嗎?
是被人欺負時,會強勢反擊的人嗎?
又或者是很能忍耐討厭或痛苦之事的人嗎?
我認為,內心強大的人,是「能夠肯定自身軟弱的人」。
孩子能接受父母照顧、被完全保護的時光,其實非常短暫。轉眼間,他們能做到的事就變多了,離開父母與朋友相處、學習新事物的時間也會變長。
當他們走出家庭、進入群體生活與社會後,必然會遭遇到不安、痛苦、艱辛與悲傷的事。在漫長的人生中,總會有事與願違、努力得不到回報或遭逢不合理對待的時候,有時甚至會因意想不到的事件而受到打擊。
在這種時候,內心強大的人,不會去責怪他人或環境,也不會自暴自棄地說著「我不行了」、「隨便啦」,更不會用「只要我忍耐就好」的方式壓抑自己,而是有能力承認自己的感受,同時用對自己、對周遭都安全的方式,讓內心逐漸回復。
不需要如鋼鐵般百折不撓的堅硬,而是擁有「韌性」,就算有時沮喪失落,也能接納那樣的自己,並再次以自己的方式站起來。
◆內心越強大的人,越能接納自己的感受
肯定弱點,才能開始認識自己的感受。
若是無視、壓抑自己的感受,或勉強自己振作去跨越難關,那份反作用力總有一天會在某處反彈回來。
目前自己的內心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要怎麼做才能讓情況好轉?
能夠一起學習、練習這件事的,正是孩提時代的「現在」。
當父母認同孩子的情緒、肯定他軟弱的部分時,孩子也就能自己肯定自己的軟弱。
當一個人能肯定自己的軟弱,也就能認同他人的軟弱之處。
所謂溫柔的人,其實是強大的人。
若從小就習慣忍耐、無視自己的感受,成長過程中,總是以父母的心情或周遭的情況為優先,最終將變得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感覺是什麼。
而這件事,也可能與將來人生的困難有所關連。
當孩子遇到瓶頸時,由父母陪伴他一同走過那段回復的道路,孩子就能一點一滴地記住「那條路」。
像這樣反覆地一起練習回復內心,最終,即使父母不在身邊,孩子也應該能內化那份自己認同、自己回復的力量。
孩子抱持負面情緒這種「煩惱的時機」,便是進行這種練習的絕佳機會。
◎「內心的基礎」是在幼年時期建立的
心靈是模糊而難以捉摸的,看不見也難以掌握。而對於心靈的培育,更沒有任何完美的操作手冊可循。
以孩子的飲食來說,每個年齡都有配合發育的分量、食材等標準,這些資訊也廣為人知;然而,關於培育心靈的重要之事,卻存在著一種「每個家庭、每對父母都有各自想法」的風氣,使得這件事在某種程度上變得模糊不清。
此外,關於心靈,抱持著「只要交給孩子自己,他就會在人際關係及社會生活中自然成長吧」這種想法的人,想必也不在少數。
確實,有許多事情,是只有在家人以外的人際關係中才能學到的。
然而,心靈與身體是一樣的。
不是放著不管就會自然成長的,而是由父母或養育者所給予的一切,來奠定其成長的基礎。
根據大人的互動方式,孩子內心發展的軌跡也會隨之改變。
尤其,在孩子幼兒時期,只有父母及養育者可以建構出與孩子之間的信賴關係。
親子信賴關係的建立,是人類心靈發展的第一個步驟;據說若無法完成這個步驟,便無法期待健全的內心成長。
提出這個心靈成長歷程的,是精神分析學家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
艾瑞克森分析了健康幸福過活的人以及心靈生病的人,並研究「人類究竟要遵循什麼樣的心靈軌跡,才能健康幸福地生活呢?」進而建立起一套發展模型。
艾瑞克森將人生分成八個階段,並設定出每個階段應該達成的重要指標。
這些指標必須從第一個開始依序達成,不能跳過進行。
而一開始的指標,就是「建立親子的信賴關係」(基本的信賴)。
艾瑞克森認為,這是在嬰兒時期必須達成的指標,若因某些理由未能達成,那麼在往後的人生中,便必須去面對因此而生的內心脆弱,並重新培養基本信賴。
◆相信他人與自己的力量,源自於親子間的信賴關係
為什麼親子間的信賴關係,會是心靈成長的第一步呢?
那是因為,從這份信賴關係中所產生的「基本信賴」,將連結到對這個世界的安心感、相信他人與自己的力量,以及對生存的希望。
嬰兒肚子餓了、尿布濕了的時候,就會以哭泣來表達。
父母會回應他的哭聲而餵奶、更換髒尿布,並在每次互動時對著他說話、逗他笑。
嬰兒會因此開始信賴總是關心、守護著自己的父母,並對這個「當自己有困難時會有人幫忙」的世界感到安心,進而懷抱著生存的希望。
這個時期的嬰兒,什麼事都不會做。
他們僅僅是存在於那裡,就能讓父母感到喜悅與疼愛,並藉此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透過被父母無條件地愛著,他們得以肯定自己、信賴父母,最終能夠去信賴他人。
這個時期所獲得的基本信賴,將成為人一生生存下去的基石,可以說是比任何事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