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去醫院看病前,你必須具備7個醫療常識
 
Q5:檢查是否罹患胃癌,該選擇用胃鏡還是喝鋇劑?
  
胃癌是可以早期發現的癌症之一。關於其檢查方式,最常聽到的疑問是:「照胃鏡或是喝鋇劑檢查,哪一種比較好?」
  
有人因為怕鋇劑的味道,所以覺得照胃鏡比較好;也有人覺得照胃鏡好可怕,所以選擇喝鋇劑。那麼,究竟哪種檢查方式比較好呢?結論是兩種檢查都必須做。想確實預防胃癌,必須每隔半年交互做胃鏡與鋇劑檢查。
  
雖然最近有人呼籲,上消化系統的健康檢查不需要喝鋇劑,但我認為上述這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簡單來說,這兩種方式的差異在於,鋇劑檢查能清楚檢視整個胃部的形狀,比方說就是可以看清山的形狀,而胃鏡檢查則是能清楚看見生長於山裡的每一棵樹。假如只做胃鏡檢查,雖然可以清楚知道胃壁黏膜的情況,卻無法掌握整個胃部的形狀或動態,很有可能沒發現胃硬化癌。
  
胃硬化癌就如其名,當症狀惡化時整個胃會變硬。胃硬化癌的病兆表面通常會被正常組織所包覆,因此即使照胃鏡也無法發現。以前就曾經有過這樣的病例,雖然該名患者積極接受健康檢查,卻因為只照胃鏡,等到發現罹患胃硬化癌後,為時已晚。
  
因為鋇劑檢查可以觀察到整個胃部狀況,能夠確認因胃壁變硬,而使得胃蠕動出現異狀的情形,就可以早期發現胃硬化癌。不過,胃硬化癌這種疾病的確很難發現,也曾有雖然接受了鋇劑檢查,卻直到末期才發現的病例。
  
另外,還有醫師主張:「鋇劑檢查的放射線量遠比一般胸部X光檢查多,恐怕會導致胃癌。」
  
放射線量過高,對人體的確是種傷害,但演變成癌症的機率真的很低。再想想,用鋇劑檢查而早期發現癌症,並且獲救的人數,比起因顧慮放射線風險,而不接受檢查的人數更高。
 
■你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嗎?
  
提到胃癌,大家一定會討論「幽門螺旋桿菌」。有將近九四%的胃癌患者,都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的胃癌發生率比起非感染者,有將近五倍之多。
   
在日本,五十歲以上的族群中,有七○%至八○%是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者。即使因為上述資訊公布後,接受幽門螺旋桿菌除菌治療的人變多了,不過很遺憾的是,即便接受了除菌治療,發生胃癌的風險也不會降為零。重點是,要確認自己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除了照胃鏡之外,還有調查氣息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檢查、血液或尿液的抗體檢查等,較為簡單的方法。總之,請先做這些檢查,確認是否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健檢結果若確實感染的話,就要再積極接受胃癌方面的健康檢查。
 
A5:檢查是否罹患胃癌時,由於只照胃鏡無法發現胃硬化癌,要透過鋇劑檢查才能發現,所以必須兩種檢查方法交互進行。
 
第三章
流行的健康法一定有效?為你破解6個常見迷思
 
Q17:晨跑與晚上健走,哪個會提高心臟梗塞的風險?
  
最近美國的醫療專門雜誌,發表了一項關於跑步的研究,研究結果相當耐人尋味。研究報告中指出,有跑步習慣的人想降低死亡風險,必須齊備以下三個條件:
  
一、跑步距離一週不能超過三十二公里。
二、跑的速度為時速八至十一‧二公里。
三、跑步次數一週限制在二至五次以內。
 
陸續有醫學報告證明,同時符合上述三個條件的跑步,才是有益健康的適當跑步方法。不過,該研究報告也提到以下的事:超過這些條件的話,毫無延長壽命的效果。
  
到底有多少人在跑步時,會注意到這些細節,並確實遵守這些條件呢?我猜應該是微乎其微。多數人都認為跑步有益健康,只要有去跑步就覺得滿足。但是,這樣敷衍的心態不會讓你變健康。另一方面,雖然知道這些資訊,但要滿足所有條件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請停止晨跑
  
有人把晨跑當成每天的功課,但為了身體健康著想,最好改掉這個習慣。
  
人體本身有生理時鐘的機制,到了晚間天色變暗,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會變得活躍,使得整個人處於放鬆狀態,睡意來襲。然後到了早上迎接晨光,為了一天的活動,交感神經會慢慢甦醒,漸漸變得活躍起來。當交感神經變得活躍時,血壓會上升,加上夜間脫水的關係,血液處於容易凝固的狀態。基於上述理由,人們在早晨,尤其是起床後的兩小時內最容易因心臟病發猝死。
  
如果在這個時段跑步,脈搏會加速跳動,血壓更加上升,心肌梗塞的風險也會提高許多。心臟病患者當然不建議在這個時候跑步,尤其是高齡者更要禁止。此外,在早晨起床後的數個小時內,身體的各個功能也都尚未完全清醒。睡覺時下降的體溫在起床時尚未完全上升,肌肉處於僵硬狀態,這時如果開始跑步,關節和肌肉會疼痛,即使小心翼翼做了暖身操,還沒有完全清醒的身體,可能會因跑步而使得肌肉纖維或肌腱疼痛。
  
綜觀下來,晨跑真的是百害無一利。
 
■希望健康長壽,養成走路運動的習慣即可
  
為了健康著想,建議你將跑步改為健走。健走運動不會對身體造成重大負擔。走路時吸入的氧氣,會燃燒囤積在體內的脂肪和肝醣,同時還能適度刺激肌肉生長,使得基礎代謝量增加,進而更幫助脂肪燃燒。
   
如此一來,心肺功能會變好,促進新鮮血液送至全身,便能預防因生活習慣不良而生病,也可以消除壓力,還有美容效果。
  
正確的走路姿勢,會使用到上半身,就像「北歐式健走法」一樣(也就是兩隻手各拿一支登山杖健走的方法)。我們走路時,經常只是運動到腰部以下的區域,但是活動上半身也很重要。建議每天以這個方法健走大約六十分鐘。
  
如果你採用的是「運動式健走」(Exercise Walking),因為步伐比平日走路大,速度也較快,也奉勸最好停止。過於勉強矯正姿勢,會造成雙腳和腰部的負擔。
 
A17:晨跑百害無一利。雖然跑步並非絕對無益健康,但是要具備所有條件相當困難,純粹是自我滿足。如果真為了健康著想,建議你採用走路的方式運動。
 
第四章
怎樣吃喝最能減重又養生?傳授你7個飲食祕訣
 
Q21:「規律吃三餐」與「想吃時才吃」,哪種會讓人發胖?
  
「最近變胖了……。」「我該認真減肥了……。」這世上在意自己胖的人還真不少,你也是其中的一員嗎?
  
因肥胖引起的疾病,除了脂肪異常症(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三種代謝症候群之外,糖尿病、腎臟病、動脈硬化也跟肥胖有關。甚至,高血壓或動脈硬化是腦梗塞、腦出血、心肌梗塞、狹心症、高尿酸血症、痛風、脂肪肝、胰臟炎等疾病的導因。
  
根據厚生勞動省的調查,二○一三年時,日本人的死因第一名是癌症,第二名是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和狹心症)、第四名是腦中風(腦梗塞和腦出血),這些死因無疑都與肥胖有關,所以一定要認真預防及積極改善。
  
重點在於,要重新審視自己的飲食生活。所謂良好的飲食生活是什麼情況呢?以下兩種飲食習慣,各位認為哪一種有益健康?一、每天在固定的時間享用早、午、晚三餐。
二、用餐時間不固定,覺得肚子餓時才進食。
 
你的答案是哪一個?乍看之下似乎是「一」比較健康。然而事實是,「二」的習慣比「一」好。那麼,「一」是哪裡不好呢?
  
關鍵便在於「一天三餐」、「每天在固定時間用餐」。只要和自然界的動物習性作比較,就能明白原因了。
  
自然界之中,沒有發胖的動物。自然界裡的野生動物,幾乎都不是在固定時間吃早、午、晚三餐,只要肚子不餓就不會吃東西。當體內熱量消耗到一定程度,必須補充食物時,動物的大腦才會發出「找東西吃」的指令。然後,只要吃了適當的分量就會停止進食,所以野生動物不會發胖。
  
反觀文明社會演進下的人類,午休時間到了就去吃飯,即使已經覺得飽足,但因為怕浪費食物,還是會勉強自己再多吃一些。
  
總而言之,想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重點在於覺得餓了,就放鬆心情進食,不覺得餓時,就放下筷子不再進食。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因遺傳或體質影響而發胖的人,也不會胖得太誇張,清瘦的人也會瘦得恰到好處,每個人都能維持適合自己的理想體型與健康。
 
■「攝取對身體有益的食材」是不健康的觀念
  
吃什麼食物也是保健重點之一。挑選食材或調味的重點,不在於是否有益身體健康,而是自己認為美味與否。所謂的飲食之道,是要能讓你在享用完餐點後,自然脫口說出:「哇,真好吃,謝謝招待。」
  
當脂肪或蛋白質攝取量不足時,大腦就會覺得肉類料理真美味,持續一段時間蔬菜攝取量不足時,看到肉會覺得厭煩,反而想吃炒青菜或沙拉,這就是健康的食慾,也是大腦正常運作的證據。當你想吃高油脂或重口味的食物,其實是身體為了維持健康而發出的欲求訊號。
 
「一定要吃對身體有益的食材」這種束縛式的觀念,反而阻撓身體的欲求。當大腦的飽腹中樞與攝食中樞正常運作,大腦會自行判斷身體所需的進食量。讓大腦這項功能正常運作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吃得開心,吃得津津有味。
 
■一天裡選一餐不吃米飯
  
對於住在家裡的人或是上班族而言,要到了肚子餓時才烹煮身體想吃的食物,似乎很難辦到。這種情況下,建議你一天裡選擇一餐不吃米飯。一、每天在固定的時間享用早、午、晚三餐。
二、用餐時間不固定,覺得肚子餓時才進食。
 
你的答案是哪一個?乍看之下似乎是「一」比較健康。然而事實是,「二」的習慣比「一」好。那麼,「一」是哪裡不好呢?
  
關鍵便在於「一天三餐」、「每天在固定時間用餐」。只要和自然界的動物習性作比較,就能明白原因了。
  
自然界之中,沒有發胖的動物。自然界裡的野生動物,幾乎都不是在固定時間吃早、午、晚三餐,只要肚子不餓就不會吃東西。當體內熱量消耗到一定程度,必須補充食物時,動物的大腦才會發出「找東西吃」的指令。然後,只要吃了適當的分量就會停止進食,所以野生動物不會發胖。
  
反觀文明社會演進下的人類,午休時間到了就去吃飯,即使已經覺得飽足,但因為怕浪費食物,還是會勉強自己再多吃一些。
  
總而言之,想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重點在於覺得餓了,就放鬆心情進食,不覺得餓時,就放下筷子不再進食。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因遺傳或體質影響而發胖的人,也不會胖得太誇張,清瘦的人也會瘦得恰到好處,每個人都能維持適合自己的理想體型與健康。
 
■「攝取對身體有益的食材」是不健康的觀念
  
吃什麼食物也是保健重點之一。挑選食材或調味的重點,不在於是否有益身體健康,而是自己認為美味與否。所謂的飲食之道,是要能讓你在享用完餐點後,自然脫口說出:「哇,真好吃,謝謝招待。」
  
當脂肪或蛋白質攝取量不足時,大腦就會覺得肉類料理真美味,持續一段時間蔬菜攝取量不足時,看到肉會覺得厭煩,反而想吃炒青菜或沙拉,這就是健康的食慾,也是大腦正常運作的證據。當你想吃高油脂或重口味的食物,其實是身體為了維持健康而發出的欲求訊號。
 
「一定要吃對身體有益的食材」這種束縛式的觀念,反而阻撓身體的欲求。當大腦的飽腹中樞與攝食中樞正常運作,大腦會自行判斷身體所需的進食量。讓大腦這項功能正常運作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吃得開心,吃得津津有味。
 
■一天裡選一餐不吃米飯
  
對於住在家裡的人或是上班族而言,要到了肚子餓時才烹煮身體想吃的食物,似乎很難辦到。這種情況下,建議你一天裡選擇一餐不吃米飯。現今即使準時吃三餐,大家也都有攝食過量的現象。每天三餐都是米飯搭配大量的配菜料理,久而久之恐怕代謝症候群會找上門。為了預防這種情況發生,只好選擇一餐不吃米飯。
  
也許有人會想:「只是一餐不吃米飯有意義嗎?」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根據厚生勞動省的「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二○一五年度版本)」,身體活動量一般的人,其一日必須攝取熱量是成人男性(十八歲至四十九歲)約二六五○卡,成人女性(十八歲至四十九歲)約一九五○至二○○○卡。一碗飯的熱量是二五○卡至三○○卡,因此一餐不吃米飯,的確可以達到控制熱量攝取的效果。
  
至於肥胖指數,就是指BMI值。BMI值的算法是「體重(公斤)÷[身高(公尺)×身高(公尺)]」,如果數值在二十五以上就是肥胖,在二十五以下就不需要減肥。因為人們會依據外表判斷,誤以為自己胖,所以請依據BMI值做好體重管理。
 
A21:想吃的時候才進食,這樣的習慣比起每天定時吃三餐更不容易發胖。如果辦不到,那就一天裡選擇一餐不吃米飯。
										去醫院看病前,你必須具備7個醫療常識
Q5:檢查是否罹患胃癌,該選擇用胃鏡還是喝鋇劑?
胃癌是可以早期發現的癌症之一。關於其檢查方式,最常聽到的疑問是:「照胃鏡或是喝鋇劑檢查,哪一種比較好?」
有人因為怕鋇劑的味道,所以覺得照胃鏡比較好;也有人覺得照胃鏡好可怕,所以選擇喝鋇劑。那麼,究竟哪種檢查方式比較好呢?結論是兩種檢查都必須做。想確實預防胃癌,必須每隔半年交互做胃鏡與鋇劑檢查。
雖然最近有人呼籲,上消化系統的健康檢查不需要喝鋇劑,但我認為上述這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簡單來說,這兩種方式的差異在於,鋇劑檢查能清楚檢視整個胃部的形狀,比方說就是可以看清山的形狀,而胃鏡檢查則是能清楚看見生長於山裡的每一棵樹。假如只做胃鏡檢查,雖然可以清楚知道胃壁黏膜的情況,卻無法掌握整個胃部的形狀或動態,很有可能沒發現胃硬化癌。
胃硬化癌就如其名,當症狀惡化時整個胃會變硬。胃硬化癌的病兆表面通常會被正常組織所包覆,因此即使照胃鏡也無法發現。以前就曾經有過這樣的病例,雖然該名患者積極接受健康檢查,卻因為只照胃鏡,等到發現罹患胃硬化癌後,為時已晚。
因為鋇劑檢查可以觀察到整個胃部狀況,能夠確認因胃壁變硬,而使得胃蠕動出現異狀的情形,就可以早期發現胃硬化癌。不過,胃硬化癌這種疾病的確很難發現,也曾有雖然接受了鋇劑檢查,卻直到末期才發現的病例。
另外,還有醫師主張:「鋇劑檢查的放射線量遠比一般胸部X光檢查多,恐怕會導致胃癌。」
放射線量過高,對人體的確是種傷害,但演變成癌症的機率真的很低。再想想,用鋇劑檢查而早期發現癌症,並且獲救的人數,比起因顧慮放射線風險,而不接受檢查的人數更高。
■你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嗎?
提到胃癌,大家一定會討論「幽門螺旋桿菌」。有將近九四%的胃癌患者,都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的胃癌發生率比起非感染者,有將近五倍之多。
在日本,五十歲以上的族群中,有七○%至八○%是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者。即使因為上述資訊公布後,接受幽門螺旋桿菌除菌治療的人變多了,不過很遺憾的是,即便接受了除菌治療,發生胃癌的風險也不會降為零。重點是,要確認自己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除了照胃鏡之外,還有調查氣息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檢查、血液或尿液的抗體檢查等,較為簡單的方法。總之,請先做這些檢查,確認是否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健檢結果若確實感染的話,就要再積極接受胃癌方面的健康檢查。
A5:檢查是否罹患胃癌時,由於只照胃鏡無法發現胃硬化癌,要透過鋇劑檢查才能發現,所以必須兩種檢查方法交互進行。
第三章
流行的健康法一定有效?為你破解6個常見迷思
Q17:晨跑與晚上健走,哪個會提高心臟梗塞的風險?
最近美國的醫療專門雜誌,發表了一項關於跑步的研究,研究結果相當耐人尋味。研究報告中指出,有跑步習慣的人想降低死亡風險,必須齊備以下三個條件:
一、跑步距離一週不能超過三十二公里。
二、跑的速度為時速八至十一‧二公里。
三、跑步次數一週限制在二至五次以內。
陸續有醫學報告證明,同時符合上述三個條件的跑步,才是有益健康的適當跑步方法。不過,該研究報告也提到以下的事:超過這些條件的話,毫無延長壽命的效果。
到底有多少人在跑步時,會注意到這些細節,並確實遵守這些條件呢?我猜應該是微乎其微。多數人都認為跑步有益健康,只要有去跑步就覺得滿足。但是,這樣敷衍的心態不會讓你變健康。另一方面,雖然知道這些資訊,但要滿足所有條件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請停止晨跑
有人把晨跑當成每天的功課,但為了身體健康著想,最好改掉這個習慣。
人體本身有生理時鐘的機制,到了晚間天色變暗,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會變得活躍,使得整個人處於放鬆狀態,睡意來襲。然後到了早上迎接晨光,為了一天的活動,交感神經會慢慢甦醒,漸漸變得活躍起來。當交感神經變得活躍時,血壓會上升,加上夜間脫水的關係,血液處於容易凝固的狀態。基於上述理由,人們在早晨,尤其是起床後的兩小時內最容易因心臟病發猝死。
如果在這個時段跑步,脈搏會加速跳動,血壓更加上升,心肌梗塞的風險也會提高許多。心臟病患者當然不建議在這個時候跑步,尤其是高齡者更要禁止。此外,在早晨起床後的數個小時內,身體的各個功能也都尚未完全清醒。睡覺時下降的體溫在起床時尚未完全上升,肌肉處於僵硬狀態,這時如果開始跑步,關節和肌肉會疼痛,即使小心翼翼做了暖身操,還沒有完全清醒的身體,可能會因跑步而使得肌肉纖維或肌腱疼痛。
綜觀下來,晨跑真的是百害無一利。
■希望健康長壽,養成走路運動的習慣即可
為了健康著想,建議你將跑步改為健走。健走運動不會對身體造成重大負擔。走路時吸入的氧氣,會燃燒囤積在體內的脂肪和肝醣,同時還能適度刺激肌肉生長,使得基礎代謝量增加,進而更幫助脂肪燃燒。
如此一來,心肺功能會變好,促進新鮮血液送至全身,便能預防因生活習慣不良而生病,也可以消除壓力,還有美容效果。
正確的走路姿勢,會使用到上半身,就像「北歐式健走法」一樣(也就是兩隻手各拿一支登山杖健走的方法)。我們走路時,經常只是運動到腰部以下的區域,但是活動上半身也很重要。建議每天以這個方法健走大約六十分鐘。
如果你採用的是「運動式健走」(Exercise Walking),因為步伐比平日走路大,速度也較快,也奉勸最好停止。過於勉強矯正姿勢,會造成雙腳和腰部的負擔。
A17:晨跑百害無一利。雖然跑步並非絕對無益健康,但是要具備所有條件相當困難,純粹是自我滿足。如果真為了健康著想,建議你採用走路的方式運動。
第四章
怎樣吃喝最能減重又養生?傳授你7個飲食祕訣
Q21:「規律吃三餐」與「想吃時才吃」,哪種會讓人發胖?
「最近變胖了……。」「我該認真減肥了……。」這世上在意自己胖的人還真不少,你也是其中的一員嗎?
因肥胖引起的疾病,除了脂肪異常症(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三種代謝症候群之外,糖尿病、腎臟病、動脈硬化也跟肥胖有關。甚至,高血壓或動脈硬化是腦梗塞、腦出血、心肌梗塞、狹心症、高尿酸血症、痛風、脂肪肝、胰臟炎等疾病的導因。
根據厚生勞動省的調查,二○一三年時,日本人的死因第一名是癌症,第二名是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和狹心症)、第四名是腦中風(腦梗塞和腦出血),這些死因無疑都與肥胖有關,所以一定要認真預防及積極改善。
重點在於,要重新審視自己的飲食生活。所謂良好的飲食生活是什麼情況呢?以下兩種飲食習慣,各位認為哪一種有益健康?一、每天在固定的時間享用早、午、晚三餐。
二、用餐時間不固定,覺得肚子餓時才進食。
你的答案是哪一個?乍看之下似乎是「一」比較健康。然而事實是,「二」的習慣比「一」好。那麼,「一」是哪裡不好呢?
關鍵便在於「一天三餐」、「每天在固定時間用餐」。只要和自然界的動物習性作比較,就能明白原因了。
自然界之中,沒有發胖的動物。自然界裡的野生動物,幾乎都不是在固定時間吃早、午、晚三餐,只要肚子不餓就不會吃東西。當體內熱量消耗到一定程度,必須補充食物時,動物的大腦才會發出「找東西吃」的指令。然後,只要吃了適當的分量就會停止進食,所以野生動物不會發胖。
反觀文明社會演進下的人類,午休時間到了就去吃飯,即使已經覺得飽足,但因為怕浪費食物,還是會勉強自己再多吃一些。
總而言之,想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重點在於覺得餓了,就放鬆心情進食,不覺得餓時,就放下筷子不再進食。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因遺傳或體質影響而發胖的人,也不會胖得太誇張,清瘦的人也會瘦得恰到好處,每個人都能維持適合自己的理想體型與健康。
■「攝取對身體有益的食材」是不健康的觀念
吃什麼食物也是保健重點之一。挑選食材或調味的重點,不在於是否有益身體健康,而是自己認為美味與否。所謂的飲食之道,是要能讓你在享用完餐點後,自然脫口說出:「哇,真好吃,謝謝招待。」
當脂肪或蛋白質攝取量不足時,大腦就會覺得肉類料理真美味,持續一段時間蔬菜攝取量不足時,看到肉會覺得厭煩,反而想吃炒青菜或沙拉,這就是健康的食慾,也是大腦正常運作的證據。當你想吃高油脂或重口味的食物,其實是身體為了維持健康而發出的欲求訊號。
「一定要吃對身體有益的食材」這種束縛式的觀念,反而阻撓身體的欲求。當大腦的飽腹中樞與攝食中樞正常運作,大腦會自行判斷身體所需的進食量。讓大腦這項功能正常運作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吃得開心,吃得津津有味。
■一天裡選一餐不吃米飯
對於住在家裡的人或是上班族而言,要到了肚子餓時才烹煮身體想吃的食物,似乎很難辦到。這種情況下,建議你一天裡選擇一餐不吃米飯。一、每天在固定的時間享用早、午、晚三餐。
二、用餐時間不固定,覺得肚子餓時才進食。
你的答案是哪一個?乍看之下似乎是「一」比較健康。然而事實是,「二」的習慣比「一」好。那麼,「一」是哪裡不好呢?
關鍵便在於「一天三餐」、「每天在固定時間用餐」。只要和自然界的動物習性作比較,就能明白原因了。
自然界之中,沒有發胖的動物。自然界裡的野生動物,幾乎都不是在固定時間吃早、午、晚三餐,只要肚子不餓就不會吃東西。當體內熱量消耗到一定程度,必須補充食物時,動物的大腦才會發出「找東西吃」的指令。然後,只要吃了適當的分量就會停止進食,所以野生動物不會發胖。
反觀文明社會演進下的人類,午休時間到了就去吃飯,即使已經覺得飽足,但因為怕浪費食物,還是會勉強自己再多吃一些。
總而言之,想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重點在於覺得餓了,就放鬆心情進食,不覺得餓時,就放下筷子不再進食。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因遺傳或體質影響而發胖的人,也不會胖得太誇張,清瘦的人也會瘦得恰到好處,每個人都能維持適合自己的理想體型與健康。
■「攝取對身體有益的食材」是不健康的觀念
吃什麼食物也是保健重點之一。挑選食材或調味的重點,不在於是否有益身體健康,而是自己認為美味與否。所謂的飲食之道,是要能讓你在享用完餐點後,自然脫口說出:「哇,真好吃,謝謝招待。」
當脂肪或蛋白質攝取量不足時,大腦就會覺得肉類料理真美味,持續一段時間蔬菜攝取量不足時,看到肉會覺得厭煩,反而想吃炒青菜或沙拉,這就是健康的食慾,也是大腦正常運作的證據。當你想吃高油脂或重口味的食物,其實是身體為了維持健康而發出的欲求訊號。
「一定要吃對身體有益的食材」這種束縛式的觀念,反而阻撓身體的欲求。當大腦的飽腹中樞與攝食中樞正常運作,大腦會自行判斷身體所需的進食量。讓大腦這項功能正常運作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吃得開心,吃得津津有味。
■一天裡選一餐不吃米飯
對於住在家裡的人或是上班族而言,要到了肚子餓時才烹煮身體想吃的食物,似乎很難辦到。這種情況下,建議你一天裡選擇一餐不吃米飯。現今即使準時吃三餐,大家也都有攝食過量的現象。每天三餐都是米飯搭配大量的配菜料理,久而久之恐怕代謝症候群會找上門。為了預防這種情況發生,只好選擇一餐不吃米飯。
也許有人會想:「只是一餐不吃米飯有意義嗎?」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根據厚生勞動省的「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二○一五年度版本)」,身體活動量一般的人,其一日必須攝取熱量是成人男性(十八歲至四十九歲)約二六五○卡,成人女性(十八歲至四十九歲)約一九五○至二○○○卡。一碗飯的熱量是二五○卡至三○○卡,因此一餐不吃米飯,的確可以達到控制熱量攝取的效果。
至於肥胖指數,就是指BMI值。BMI值的算法是「體重(公斤)÷[身高(公尺)×身高(公尺)]」,如果數值在二十五以上就是肥胖,在二十五以下就不需要減肥。因為人們會依據外表判斷,誤以為自己胖,所以請依據BMI值做好體重管理。
A21:想吃的時候才進食,這樣的習慣比起每天定時吃三餐更不容易發胖。如果辦不到,那就一天裡選擇一餐不吃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