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 30
時間面前,人人平等
—— 你沒有生病,只是開始老化了
上課時,醫學系的學生最關心的議題是:「如何診斷疾病,並且治好它。」事實上,七年的醫學系課程也只有教授疾病的課題,從來沒有教導老化的議題。所以醫師只會看「病」,不會看「老」。這就告訴你,為什麼當一些上了年紀的朋友,帶著全身的病痛到醫院求診時,醫師問了半天、做了一堆檢查,最後的診斷是:「你沒病,請你回家!」
這些朋友經常帶著挫折,一家醫院換過另外一家醫院不斷的求診,心中有無限的疑惑:「沒病?但我以前不會痛啊!為什麼現在會痛?我以前不會咳啊!為什麼現在會咳?」
在這個章節將會討論一些因身體器官老化而來的症狀,讓你能夠更清楚的認識老化,並接受在生理與心理上,伴隨老化而來的各種不適。
你只看得見「你看得見的老化」
到了2025年,臺灣將會有20%的人口大於65歲。網路上對於老年人的定義,應該是75歲或更老!
別相信網路的傳言!即使你還跟得上時代,懂得使用智慧型手機,不代表你的身體器官會延緩老化的時程。科技可以延長你的壽命,但是無法阻止你的老化。
老化不是只有頭髮變白、眼睛變花、皮膚變皺而已,老化發生在全身所有的組織與器官,隨著年齡的增長,它不斷的衍生,啃食著你,從來沒有一刻停歇。雖然每一個人的發育時程會稍有不同,一般而言,18~22歲時,身體的組織與器官發展到了最頂峰,之後就開始走下坡;40~45歲的時候,所有老化的症狀就逐漸明顯。
當白髮變多,眼睛老花開始困擾你的時候,你的肩、頸、膝關節也開始疼痛,腹脹、排便不順的現象也開始出現。
中老年人的許多身體不適,其實是組織與器官老化的現象。這就是你不得不正視的老化!接下來,我們將針對一些常見的問題進行系統性解釋。
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交替不良――說不上來哪裡不舒服
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互相拮抗,調控身體所有器官的運作。當你吃飯的時候,副交感神經開始運作,讓消化素開始分泌,胃腸道開始蠕動。此時交感神經被抑制,讓全身肌肉放鬆、腦袋放空,開始享受美食並進行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年輕的時候,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交替工作,交換快速而順暢,你可以運動完後接著吃飯,或者是吃飽後接著運動,而不會感覺到胃腸道的不適。
但是年紀大了,就必須給神經系統更長的時間去調適,而且胃腸道的蠕動、消化與吸收的功能也變差,所以老年人常會有胃腸道不適,例如反胃、腹脹與便祕等。
老年人如果做胃腸鏡的檢查,常常會發現胃壁、腸壁的黏膜產生萎縮性發炎的現象,尤其是長期喝酒、抽菸的人會更明顯。男性最有感的舉例就是:副交感神經負責陰莖的勃起,交感神經負責射精。一旦年紀大了,這些神經可能都不太聽話。
喝熱湯的時候,交感神經應該興奮,以避免水分從鼻腔的粘膜中滲透出來。如果交感神經反應不佳,就會一邊喝熱湯,一邊流鼻涕。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阿公、阿媽常常會在喝熱湯的時候流鼻水。
臥榻上的患者或一般人身體虛弱的時候,會突然間、莫名其妙的全身冒冷汗,就是因為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拮抗不良。當受到外界的環境刺激或是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就會過度興奮,讓身體冒汗。
雖然是老掉牙的建議,但持續、固定的運動,均衡的飲食與充足的睡眠,確實可以延緩與改善這些神經系統的亂象。
基礎代謝率不斷降低――中年發福
當你躺著不動,甚至在睡覺的時候,你身體的所有器官還是繼續在運轉。這些器官運轉(心跳動、肺呼吸、肝排毒……)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對一個常態坐辦公室上班的人而言,他每天所攝取的能量三分之二以上,也就是基礎能量消耗,都消耗在基礎代謝上。
隨著年齡的增長,基礎代謝率不斷下降;到了60歲的時候,你的基礎代謝率會比20歲時至少下降20%。再加上,中年以後運動量愈來愈少,或是為了減重造成飲食不均衡,反而會加重肥胖的現象。這也是中年以後明明愈吃愈少,卻愈來愈胖的原因。所以,中年發福是一種老化的過程。
老年人的體重控制,應該要搭配適當的運動與飲食內容的改變,建議減少肉品與脂肪類的攝取,增加蔬菜與水果的分量(雖然仍是老掉牙的建議,但卻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這樣可以有效降低總卡路里熱量的攝取,還可以改善消化不良與便祕的現象。
此外,基礎代謝率降低最明顯的影響就是:容易疲勞,而且不容易恢復。經常聽到許多中老年人在門診時抱怨:「沒有精神與體力不濟。」
另外一個不容易注意到的影響就是:身體修復的能力變差,感冒拖很久還不好,傷口不容易痊癒。
中年以後(或說更年期以後)負責種族延續(傳宗接代)的功能結束,全身的組織與器官開始衰老,基礎代謝跟著下降,這是世代交替的自然法則。
器官退化,導致無法激烈使用――體適能不足
器官「退化」與「損毀」意義是不同的。在醫學的檢驗中,退化的器官往往仍然呈現正常的數值。70歲的你,很容易爬個樓梯就氣喘吁吁,但是醫師會說:「依據你的肺部X光還有心電圖檢查,看起來心肺都正常啊!」
在醫學上,沒有疾病就是正常。但是沒有疾病,不表示器官的功能與年輕的時候一樣。神經、心肺的反應變慢,加上肌肉萎縮、張力不足,讓你運動起來變得沒有力氣、氣喘如牛。醫學上,經常把這樣的問題歸納為「體適能不足」。
體適能不足不只有發生在心、肺及血液循環系統,也會發生在胃腸道,造成消化不良、腹脹與便祕;在泌尿道會造成頻尿,嚴重者,女生會漏尿,男生會有小便困難等問題。
改善體適能不足,只有靠持續性、且具有一定強度的運動來維持你的肌肉、骨頭以及心肺正常運作。對大於65歲的老人而言,爬山或游泳是很合適的運動。
同時,避免過量與刺激的飲食,減少(最好是微量)咖啡、茶與酒精的攝取,不要挑戰你的胃腸機能,是基本的養生之道。
該收縮或該放鬆的功能不彰――縮放難自如
人體的器官非常的奧妙,經常利用收縮與放鬆的交互作用來進行正常運作,例如:在看近物時,眼球的睫狀肌會收縮,使得眼球的曲度增加,造成類似放大鏡的效果;當看遠處時,睫狀肌會放鬆,較平的眼球可以看得更遠。
當你老了,睫狀肌的收縮功能不彰,你開始無法看清楚近的東西,這就是「老花眼」。老花眼大概從40~50歲就會出現。
胃的賁門介在食道與胃之間,食物進入胃腸道之後,賁門會收縮以防止食物逆流至食道及咽喉,因為胃酸很酸(pH 值為1.5~3.5),如果逆流到食道及咽喉,會引起食道及咽喉發炎,造成胸部疼痛與咳嗽,這就是「胃食道逆流症」。中年之後,許多人常被胃食道逆流困擾。
老花眼與胃食道逆流都是老化的問題。老花眼配個老花眼鏡就可以矯正,但是治療胃食道逆流就困難多了。雖然有不錯的藥物可以控制症狀,但是唯有從生活習慣開始調整,如遠離咖啡、茶、菸酒,拒絕辛辣、刺激及過酸的食物與水果,以及飯後兩個小時內不要上床睡覺,才是改善症狀的不二法門。
相對於上述四個你比較不容易發現的老化問題,下面兩個老化問題,你可能早已注意到,卻往往不肯承認這也是老化。
肌肉萎縮、關節生銹、骨質疏鬆――七零兼八落的身體
人體就如同一部汽車,肌肉、關節與骨頭經過幾十年的長期使用,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耗損與毀壞。有些人可能因為過度使用、外傷或疾病造成殘障,但是健康的人在某個年齡(如65歲)之後,也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失能」。
每個人都了解,肌肉、骨骼和神經系統會隨著年齡老化,但是卻多不肯承認這個老化的正常現象,不但不做好防護措施,甚至恣意的使用,總是想著「以前可以做得到,現在為何不行!」
骨質疏鬆的認知、診斷與治療,以及防撞、防跌,是老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課題。骨質疏鬆通常沒有什麼症狀,即使偶爾有一些痠痛,大部分的人也會不以為意,所以每個人(男性60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都有必要做一次骨質疏鬆的檢查,了解自己的骨本夠不夠。
「老」是骨質疏鬆的主要原因,既然無法防止老化,適當晒太陽、運動及多攝取含鈣與維他命D的食物,是減緩骨質疏鬆的不二法門。
全身脂肪的位移與減緩燃燒――抵擋不住的重力影響
中年肥胖雖然導因於基礎代謝率減緩,但是飲食的總量與內容沒有隨著年齡調整才是主因。過多的糖分與脂肪的攝取,都會導致體內脂肪增多。但是,年紀大了之後(65歲以後),食量往往減少、體重減輕,卻發現減掉的是肌肉,卻不是減掉脂肪。
中老年(50歲)之後,脂肪的燃燒減緩,全身的脂肪開始進行位移,離開乳房,移居肚皮;離開額頭,移居腮幫,凡是重力所到之處,便是脂肪移居的地方。想要增加脂肪燃燒,減緩脂肪位移,並沒有特別的方法,還是適度的運動、運動、再運動。
老化是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但並非疾病。認識老化,以平常心對待,不要把老化當成疾病,胡亂就醫與吃藥。均衡飲食,持續運動與充足睡眠,仍然是延緩老化最重要的原則。
時間面前,人人平等
—— 你沒有生病,只是開始老化了
上課時,醫學系的學生最關心的議題是:「如何診斷疾病,並且治好它。」事實上,七年的醫學系課程也只有教授疾病的課題,從來沒有教導老化的議題。所以醫師只會看「病」,不會看「老」。這就告訴你,為什麼當一些上了年紀的朋友,帶著全身的病痛到醫院求診時,醫師問了半天、做了一堆檢查,最後的診斷是:「你沒病,請你回家!」
這些朋友經常帶著挫折,一家醫院換過另外一家醫院不斷的求診,心中有無限的疑惑:「沒病?但我以前不會痛啊!為什麼現在會痛?我以前不會咳啊!為什麼現在會咳?」
在這個章節將會討論一些因身體器官老化而來的症狀,讓你能夠更清楚的認識老化,並接受在生理與心理上,伴隨老化而來的各種不適。
你只看得見「你看得見的老化」
到了2025年,臺灣將會有20%的人口大於65歲。網路上對於老年人的定義,應該是75歲或更老!
別相信網路的傳言!即使你還跟得上時代,懂得使用智慧型手機,不代表你的身體器官會延緩老化的時程。科技可以延長你的壽命,但是無法阻止你的老化。
老化不是只有頭髮變白、眼睛變花、皮膚變皺而已,老化發生在全身所有的組織與器官,隨著年齡的增長,它不斷的衍生,啃食著你,從來沒有一刻停歇。雖然每一個人的發育時程會稍有不同,一般而言,18~22歲時,身體的組織與器官發展到了最頂峰,之後就開始走下坡;40~45歲的時候,所有老化的症狀就逐漸明顯。
當白髮變多,眼睛老花開始困擾你的時候,你的肩、頸、膝關節也開始疼痛,腹脹、排便不順的現象也開始出現。
中老年人的許多身體不適,其實是組織與器官老化的現象。這就是你不得不正視的老化!接下來,我們將針對一些常見的問題進行系統性解釋。
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交替不良――說不上來哪裡不舒服
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互相拮抗,調控身體所有器官的運作。當你吃飯的時候,副交感神經開始運作,讓消化素開始分泌,胃腸道開始蠕動。此時交感神經被抑制,讓全身肌肉放鬆、腦袋放空,開始享受美食並進行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年輕的時候,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交替工作,交換快速而順暢,你可以運動完後接著吃飯,或者是吃飽後接著運動,而不會感覺到胃腸道的不適。
但是年紀大了,就必須給神經系統更長的時間去調適,而且胃腸道的蠕動、消化與吸收的功能也變差,所以老年人常會有胃腸道不適,例如反胃、腹脹與便祕等。
老年人如果做胃腸鏡的檢查,常常會發現胃壁、腸壁的黏膜產生萎縮性發炎的現象,尤其是長期喝酒、抽菸的人會更明顯。男性最有感的舉例就是:副交感神經負責陰莖的勃起,交感神經負責射精。一旦年紀大了,這些神經可能都不太聽話。
喝熱湯的時候,交感神經應該興奮,以避免水分從鼻腔的粘膜中滲透出來。如果交感神經反應不佳,就會一邊喝熱湯,一邊流鼻涕。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阿公、阿媽常常會在喝熱湯的時候流鼻水。
臥榻上的患者或一般人身體虛弱的時候,會突然間、莫名其妙的全身冒冷汗,就是因為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拮抗不良。當受到外界的環境刺激或是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就會過度興奮,讓身體冒汗。
雖然是老掉牙的建議,但持續、固定的運動,均衡的飲食與充足的睡眠,確實可以延緩與改善這些神經系統的亂象。
基礎代謝率不斷降低――中年發福
當你躺著不動,甚至在睡覺的時候,你身體的所有器官還是繼續在運轉。這些器官運轉(心跳動、肺呼吸、肝排毒……)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對一個常態坐辦公室上班的人而言,他每天所攝取的能量三分之二以上,也就是基礎能量消耗,都消耗在基礎代謝上。
隨著年齡的增長,基礎代謝率不斷下降;到了60歲的時候,你的基礎代謝率會比20歲時至少下降20%。再加上,中年以後運動量愈來愈少,或是為了減重造成飲食不均衡,反而會加重肥胖的現象。這也是中年以後明明愈吃愈少,卻愈來愈胖的原因。所以,中年發福是一種老化的過程。
老年人的體重控制,應該要搭配適當的運動與飲食內容的改變,建議減少肉品與脂肪類的攝取,增加蔬菜與水果的分量(雖然仍是老掉牙的建議,但卻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這樣可以有效降低總卡路里熱量的攝取,還可以改善消化不良與便祕的現象。
此外,基礎代謝率降低最明顯的影響就是:容易疲勞,而且不容易恢復。經常聽到許多中老年人在門診時抱怨:「沒有精神與體力不濟。」
另外一個不容易注意到的影響就是:身體修復的能力變差,感冒拖很久還不好,傷口不容易痊癒。
中年以後(或說更年期以後)負責種族延續(傳宗接代)的功能結束,全身的組織與器官開始衰老,基礎代謝跟著下降,這是世代交替的自然法則。
器官退化,導致無法激烈使用――體適能不足
器官「退化」與「損毀」意義是不同的。在醫學的檢驗中,退化的器官往往仍然呈現正常的數值。70歲的你,很容易爬個樓梯就氣喘吁吁,但是醫師會說:「依據你的肺部X光還有心電圖檢查,看起來心肺都正常啊!」
在醫學上,沒有疾病就是正常。但是沒有疾病,不表示器官的功能與年輕的時候一樣。神經、心肺的反應變慢,加上肌肉萎縮、張力不足,讓你運動起來變得沒有力氣、氣喘如牛。醫學上,經常把這樣的問題歸納為「體適能不足」。
體適能不足不只有發生在心、肺及血液循環系統,也會發生在胃腸道,造成消化不良、腹脹與便祕;在泌尿道會造成頻尿,嚴重者,女生會漏尿,男生會有小便困難等問題。
改善體適能不足,只有靠持續性、且具有一定強度的運動來維持你的肌肉、骨頭以及心肺正常運作。對大於65歲的老人而言,爬山或游泳是很合適的運動。
同時,避免過量與刺激的飲食,減少(最好是微量)咖啡、茶與酒精的攝取,不要挑戰你的胃腸機能,是基本的養生之道。
該收縮或該放鬆的功能不彰――縮放難自如
人體的器官非常的奧妙,經常利用收縮與放鬆的交互作用來進行正常運作,例如:在看近物時,眼球的睫狀肌會收縮,使得眼球的曲度增加,造成類似放大鏡的效果;當看遠處時,睫狀肌會放鬆,較平的眼球可以看得更遠。
當你老了,睫狀肌的收縮功能不彰,你開始無法看清楚近的東西,這就是「老花眼」。老花眼大概從40~50歲就會出現。
胃的賁門介在食道與胃之間,食物進入胃腸道之後,賁門會收縮以防止食物逆流至食道及咽喉,因為胃酸很酸(pH 值為1.5~3.5),如果逆流到食道及咽喉,會引起食道及咽喉發炎,造成胸部疼痛與咳嗽,這就是「胃食道逆流症」。中年之後,許多人常被胃食道逆流困擾。
老花眼與胃食道逆流都是老化的問題。老花眼配個老花眼鏡就可以矯正,但是治療胃食道逆流就困難多了。雖然有不錯的藥物可以控制症狀,但是唯有從生活習慣開始調整,如遠離咖啡、茶、菸酒,拒絕辛辣、刺激及過酸的食物與水果,以及飯後兩個小時內不要上床睡覺,才是改善症狀的不二法門。
相對於上述四個你比較不容易發現的老化問題,下面兩個老化問題,你可能早已注意到,卻往往不肯承認這也是老化。
肌肉萎縮、關節生銹、骨質疏鬆――七零兼八落的身體
人體就如同一部汽車,肌肉、關節與骨頭經過幾十年的長期使用,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耗損與毀壞。有些人可能因為過度使用、外傷或疾病造成殘障,但是健康的人在某個年齡(如65歲)之後,也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失能」。
每個人都了解,肌肉、骨骼和神經系統會隨著年齡老化,但是卻多不肯承認這個老化的正常現象,不但不做好防護措施,甚至恣意的使用,總是想著「以前可以做得到,現在為何不行!」
骨質疏鬆的認知、診斷與治療,以及防撞、防跌,是老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課題。骨質疏鬆通常沒有什麼症狀,即使偶爾有一些痠痛,大部分的人也會不以為意,所以每個人(男性60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都有必要做一次骨質疏鬆的檢查,了解自己的骨本夠不夠。
「老」是骨質疏鬆的主要原因,既然無法防止老化,適當晒太陽、運動及多攝取含鈣與維他命D的食物,是減緩骨質疏鬆的不二法門。
全身脂肪的位移與減緩燃燒――抵擋不住的重力影響
中年肥胖雖然導因於基礎代謝率減緩,但是飲食的總量與內容沒有隨著年齡調整才是主因。過多的糖分與脂肪的攝取,都會導致體內脂肪增多。但是,年紀大了之後(65歲以後),食量往往減少、體重減輕,卻發現減掉的是肌肉,卻不是減掉脂肪。
中老年(50歲)之後,脂肪的燃燒減緩,全身的脂肪開始進行位移,離開乳房,移居肚皮;離開額頭,移居腮幫,凡是重力所到之處,便是脂肪移居的地方。想要增加脂肪燃燒,減緩脂肪位移,並沒有特別的方法,還是適度的運動、運動、再運動。
老化是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但並非疾病。認識老化,以平常心對待,不要把老化當成疾病,胡亂就醫與吃藥。均衡飲食,持續運動與充足睡眠,仍然是延緩老化最重要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