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彩鷸在家門前秘密遷徙

79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Chapter 1 春之序】
〈菜園是昔日的原始林,家雞是昨日的山羌〉

青春正盛的二十來歲,我曾極度嚮往山林生活,因而短暫告別熟悉的出版領域,進入林業試驗所位於宜蘭的福山植物園從事野外工作。兩年的山林歲月,每周深入原始林蒐集種籽,返途若遇到午後起霧,偶有藍腹鷴佇立在路中央與我相視,像一場無人知曉也無人見證的霧白色夢境。
自然沒有不見,只是換成家常的樣子日日陪伴
出版產業的採訪工作是門知識經濟,腦海塞了許許多多的資訊與人們的談話,編輯潤稿、一校二校、製版送印。終於,我倦於知道一百件事了,可以的話,我想知道一根草就好。我想感受汗水暢快淋漓,忘卻那些盤據於心的思緒,轉換成單純勞動的日子。於是我離開出版,到山上去。兩年的山居時光,釘打在工作與生活的匯流處,晨光熹微的時刻,成群的獼猴在宿舍屋頂嬉鬧玩耍;午後的林間,有怯生的山羌出沒;入夜後,大赤鼯鼠從樹稍滑向另一棵樹,蕨葉上有睡夢中的綠繡眼, 隨著夏夜晚風載浮載沉。那是一段充滿動植物氣息的歲月,雨霧時常浸潤整座山頭。
可是野外調查的工作端視計劃經費,如夢的日子終有期限,身體所能承受的負荷同樣也有消磨殆盡的一天。我仍對出版有愛,對曠野自然亦是,於是「耕作」便成了折衷依歸,那是馴化版的曠野,以居家的形式與自然常保連繫。
二〇一五年,年過三十,帶著所剩不多的積蓄,與伴侶TN 一同遷居宜蘭農村,展開耕地種菜、接案寫稿的生活。如今的日子,菜園就是昔日山上工作的森林;飼養的家雞就是昨日的山羌,自然與曠野從來沒有消逝不見,只是換成家常的樣子日日陪伴。
拼貼般的接案歲月
與過往在北部出版社打卡上班的型態截然不同,在宜蘭的採訪工作替換為接案模式,不再是以往單一塊狀的時間強勢占據,而是被拆分為一篇篇由不同出版單位所發包的案件。這周的工作或許是副刊寫作、農業雜誌的封面故事採訪,下星期是雙月刊的移居者訪談,前些日子在外島出差撰寫書稿,明日則是因為養雞出書而受邀的講座分享。
工作內容在不同的腦內硬碟切換來去,如多彩的拼貼, 有時案件像約好似的齊聲到來,有時又突然騰出一段空白的日子。接案工作隨之而來的副作用是毫無保障且極不穩定的收入來源,以及忽快忽慢難以掌控的發案節奏。由於這些工作每一件都十分耗費心思,我終究逃不開燒腦的命運,然而與過往不同的是,對於遠方與旅行的渴望大幅降低了,放假的日子不再需要逃離都市、追逐鄉野,只因鄉野已在我的生活之中,那是無時無刻都能碰觸到的事物。
二分之一的勞動與勞心
當腦袋滾沸燒熱,當心緒猶如火宅的時刻,那就去一趟菜園吧 !野地裡總有驚奇,那兒有昨日剛結莢的豌豆等待採摘,有青花筍在一節節腋芽處探出頭來的菜嬰, 清明節前夕有鼠麴草與黃鵪菜盛開的季節之花,一旁高掛在樹梢的則是即將熟成的紅心芭樂,散發出陣陣果香。暫且將腦海裡的思緒關閉,讓閒散的雙手投入於勞動之間,翻耕整土,播種移苗,澆水覆草,迎接嶄新的春耕。
半農半寫作的生活,最能夠感到踏實的日子,是按照表定計劃把當日該寫的稿子完成,接著歡欣鼓舞闔上筆電,趕在夕陽還未西下之前、天光依然清亮的時刻,到菜園裡探看作物的變化。回程時採收作物若干,炎炎夏日將黃熟的紅心芭樂榨汁濾渣,摻和糖水與檸檬製成果汁;冬日歲末採收金柑數粒,與收成的老薑煮成薑汁桔茶;晚餐時刻將採收回來的南瓜、白蘿蔔與排骨熬煮燉湯,將珠蔥剁碎與母雞清晨所下的雞蛋一同煎熟,再快炒一盤當季盛產的高麗菜,煮一鍋自栽的稻米飯,滿桌透過勞動而成就的晚餐,吃起來特別有味,彷彿一日下來,腦與心、手與筋骨皆已竭盡所能,為生活貢獻一己之力。
寫作與耕作,一者勞心,一者勞力,生活在這一靜一動之間,逕自形成一種結構上的平行對位。或許燒腦之事依舊燒腦,耗損筋骨的農事也毫無捷徑,但因為二分之一的勞心加上二分之一的勞動,身心在此找到平衡與依歸。

【Chapter 2 夏之夢】

〈受盡譏讒也要堅守信念〉

我所住的小村鄰近蘭陽溪,在溪流灌溉溝渠的兩側, 是村人耕作的地方。鄰居阿姨借了一塊菜地給我,而願意將土地託付給一個外地人的原因在於,我們的耕作理念相近,都是無農藥、無除草劑、無化肥。且不僅於此, 有時我連有機肥料都嘗試不要這麼理所當然地大肆施加, 然後也特地保留了幾種匍匐型態的野草,試圖找到萬物共榮的模式,探看作物自身韌性。
在靑澀與老練之間,農作的台式色票
因為上述這些嘗試,讓我的菜園夾處在一排有著幾十年資歷的老農之間,顯得格外醒目。就拿玉米來說,一旁阿嬤施加化肥的玉米葉呈現穩實的深綠色調,莖幹粗壯,且老早就開花預備結穗了;而我的玉米葉卻是清淺的草綠色,那份老練的辣勁與懵懂的青澀座落在渠岸之邊,形成一種視覺上的強烈對比。午後踩著腳踏車的阿伯經過,總按捺不住搖了搖頭,隔著幾尺寬的水渠大喊: 「妹妹啊,妳那個玉米要施肥啦∼看看旁邊人家的,要有收穫就要有付出啊 !」但我無所動搖,謹守著內心的倔強,也向鄰人喊回去:「阿伯,我在做實驗 !」他再次搖搖頭,自討沒趣離開。
仔細端詳阿嬤與我的玉米葉,那色差果真明顯。在日本傳統色票中,每種顏色都有自己專屬的名字─水淺蔥、朱鷺色、黃櫨染、梅鼠色、木賊色、澀柿色,這些以動植物為底氣的色名,名稱本身就自帶一股雅緻的視覺意象,且那分類之細膩,總覺得顏色本人倘若知曉, 肯定覺得備受禮遇吧 !回到耕作這件事,如果農作物也有它們專屬的色票名,或許也能按照不同農法,依序列入一些像是「頭好壯壯重肥玉米綠」、「飽受譏讒無肥玉米青」,茄子葉色亦有諸如「風中殘燭茄葉紫」、「嗜肥猛茄暗紫系」等層次差距呢 !
透過拾荒與採集,讓萬物皆有用
長年的經驗積累,資深的江湖老農手邊自有一套慣用資材。在這道沿著渠邊開闢、成排地宛如架上一本本書目的菜園行列裡,農村爺奶習慣以銀黑布將行走的畦溝與畦邊鋪好鋪滿,畦面則蓋上一疊厚稻草,讓惱人的雜草幾無生存機會。反觀我的菜園,許多時候作物被埋沒於草叢間,偶爾還能瞥見幾樣自行發想的設計物,像是為了防止非洲大蝸牛啃食菜苗或瓜苗,我將蓋雞舍多餘的黑色籬笆網圍成筒狀,外面罩套用剩的絲瓜網袋,以鐵絲下釘固定;又或者人人嫌棄的雜草,都一一被我蒐集而來作為珍貴的覆蓋物。
銀黑布輕薄易破,時常在耕作幾季後,就碎裂散落在阿公阿嬤的田間。由於菜園是露天的、是餐風宿雨的, 任何物品放置其間也遲早是要變舊變髒,於是投入耕作以來,我養成了拾荒與採集的習慣,每當需要什麼田間資材,我會先思考能否從自然環境裡取得,或是家中、附近的資源回收場是否有類似的替代品,想讓現有的物質能充分被循環利用。因循這樣的理念,我在家附近那座小廟後方、地方居民集中資源回收物的場地,找到了廢棄的批土桶作為盛水桶,也撿了塑膠網籃製作雞屎及廚餘堆肥。此外我也會將家中的果皮菜渣直接均攤置放於菜畦上,那會吸引小蟲與微生物躲在這些有機物底下,小蟲再引來大蟲,土壤因而變得生機活絡。
冬季在室內柴燒的草木灰燼,帶至菜園與土壤攪和能增進鉀肥;每年春夏晴朗之時,我會到山區步道蒐集鬆軟的腐葉土,作為育苗使用的培養土;放了半年發酵完熟的雞屎則作為土壤基肥。當你實際貼近土地而生活, 沒有任何事物會被浪費,萬物皆有用。
遇到問題,先退一步再著手行動
只是啊,這一切真的很慢、很慢。比起隔壁老農,我的作物始終以龜速成長,我必須要非常有耐心才能守候它們長大。我雖然知道蝸牛來了,施灑蝸牛藥最能快速見效;或每當植物如定格般停滯生長了,施以重肥就能立即見效;而那些可能瓜分掉土壤養份的雜草,採以全面防堵的攻略最為保險。可是啊,無論如何我都想再多方探試各種可能性。
如同手忙腳亂的新手媽媽,面對無法以語言表述需求的嬰兒,必須費盡心思猜想他們的需要;與眼前這些沉默的植物打交道時,我也時常要揣測它們究竟要什麼、哀哀著在索求什麼。後來我習慣遇到問題不先一頭栽進去了,而是往後挪退一步讓心安靜下來,觀察無聲的它們想訴說什麼,之後才著手行動。
秉持這樣的信念,當我發現秋葵苗的生長何以石化不動時,我翻開覆蓋在植株周邊的乾草,才發現山土鬆軟輕浮,隨著山土移植來此的幼苗,當大雨將山土沖刷殆盡後,根系竟裸露而出,於是我著手覆土,終於盼到秋葵回神,逐日茁壯。
起了購物的念頭時,先退一步,想想有無替代品;身體發出了小症狀,不急著吞藥,先退一步覺察身體部位的細微感受。就像那些靜默的植物,我們一直看,總會看出些什麼。

〈談閒暇:不工作的時間〉

每年初春及初秋,前期的作物陸續採收完畢,來到了菜園最需使力的時刻,除草、翻耕、施肥樣樣來。有時我花費好大力氣在翻弄那些土,灰頭土臉抬起頭來, 望見樹風搖曳,村落寧謐,會突然冒出「我到底在做什麼?」的錯置感。我正值壯年,周間的此時此刻,與我同齡的人都在城市上班,我是否在虛擲光陰?我足夠努力了嗎?
當代社會將「忙碌」視為一種能夠炫耀的資本,臉書牆上人們抱怨近期馬不停蹄的會議、連續加班數日、熬夜撰寫的專案報告,喊累討拍的潛台詞裡夾雜著一絲工作者專屬的驕傲,「我工作,故我存在。」
接案的歲月裡,業主有時像約好似的同時趕著發案, 有時又默契地一起悄然無聲,面對突如其來的空白,以往我會焦慮,覺得自己是否應該更積極開拓案源?可是, 若進一步探究背後原因,倒也不是真的缺錢,就只是「不工作好像哪裡怪怪的。」
人們以閒暇為恥,恐懼無聊以及無所事事的時光,彷彿只有工作才是唯一具備生產力及意義的正經事。
朋友年輕時曾在貿易公司上班,面對好一段淡季,她敲打著MSN 向我訴說那段時日的心情:「好像每天的生命都在空燒,軀殼被迫坐在電腦前裝忙。」自嘲就像是天天來網咖報到。
工作不是唯一能找到人生意義的途徑,在當代的我們,多數人所賺取的報酬已超過基本生活所需。工作流於假議題,而能夠為生活帶來踏實感的事物,以及能否從容運用自己的時間,或許才是解答人生虛無本質的真命題。
難得有這麼好的時間,我不要拿來焦慮。在悠長的人生裡,面臨到忙碌又身不由己的機會還會少嗎?我想在真正擁有閒暇的時刻,練習如何從容,如何取悅自己。
決心與「閒暇」正面對決後,面對這些宛如小退休的時光,我有著像童年暑假般可以大肆地、自由地運用時間的充裕感,安排旅行訪友是其一,多數時刻則是塊狀或帶狀的居家計劃─「菜園春耕計劃」、「無麩質飲食計劃」、「每日瑜珈計劃」、「每日喝足飲水計劃」、「居家修繕與雜物斷捨離計劃」⋯⋯,以及過往每採訪一篇文稿就會獲贈一本當期雜誌,工作忙碌時根本無暇閱讀,趁此時將積累的雜誌一本本讀完、筆記,像海綿一樣吸收各種冷知識。
有些習慣似乎只能在空閒時打下穩固的基礎,當繁忙期來臨時才有機會被延續下來。空閒時我也會去電影院、動物園,並知道哪家餐廳的食物會令自己開心,因為度過了沉浸充實的時光,哪天工作又把我抓回去,想必能更加認命。
如何面對閒暇,在人生裡的重要性或許不亞於工作這件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