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與土壤的區別§§
日文中,在指涉覆蓋大地的「土(tsuchi)」時,可以使用「土」或「土壤」這兩種詞彙來表示。「土」和「壤」在日文訓讀中都唸作「tsuchi」,表示的意義也類似;日本古時並沒有「土壤」這個詞彙。一般認為「土壤」這個詞彙,是在一八七七(明治十)年左右,日本將Soil Science翻譯成「土壤學」的時候(麻生慶次郎,一九三五)定義的。
到了現在,一般都會將「土」和「土壤」這兩個詞彙分開使用。換言之,岩石風化後形成的是「土」;但岩石風化變成細小顆粒後,若因為生物作用而呈現適合植物生長的狀態,則稱為「土壤」,與「土」有著明確的區隔。
§§生物打造土壤§§
所謂的沖積土和洪積土,是以形成的時代來區分的。在新生代第四紀完新世(一萬年前以內,亦稱為沖積世)堆積的沖積土,或是在更新世(一萬~一八○萬年前,亦稱為洪積世)堆積的洪積土,皆是在河川或冰河的搬運下堆積而成的土;而這些土和岩石崩壞所形成的土一樣,必須靠著微生物或植物的幫助,才能成為土壤。
火山灰也是一樣。土雖然是在地球劇烈變化的一環之中誕生的,但土壤卻必須在生物的作用下才會產生。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可分為細菌、放射菌、絲狀真菌、藻類及原生動物等五大類。
細菌(Bacteria) 土壤微生物中最小的生物,大小只有數μm以下。在耕地土壤中,每一g表層土壤中就有一○○萬~一、○○○萬左右的微生物,有時甚至可多達一億。在面積一m2、深一五cm的土壤中棲息的微生物,更是多達一○兆~一○○兆。細菌對物質循環有很大的助益,透過分解有機物,進行碳循環以及硝化作用與脫氮作用等氮循環。
絲狀真菌(黴菌) 形態多樣化,蕈菇與酵母也屬於此類。絲狀真菌是由菌絲和孢子所組成,菌絲的大小約為直徑三~一○μm,相較之下比細菌大。絲狀真菌在每一g耕地表土中約有一萬~一○萬(每一m2約有一○○億~一、○○○億)。雖然數量比細菌少,但因為擁有長長的菌絲,因此重量遠比細菌重。對於分解土壤中的有機物貢獻最大。
放射菌 具有介於細菌與絲狀真菌中間的形態與性質,屬於微生物,被歸類為細菌類。每一g耕地表土中約有一○萬~一○○萬(每一m2約有一兆~一○兆)。放射菌對分解有機物貢獻良多,也會生產許多抗生物質,因此經常被用來當作微生物資材。
這些微生物會隨著土壤的環境產生各種變化。例如水田因為湛水而氧氣供應量受限時,絲狀真菌和放射菌就會減少,細菌、藻類以及厭氧菌便會增加。
想要增加土壤微生物,就必須改善土壤環境,施加有機物。
§§土壤微生物帶來的物質循環§§
土壤的淨化作用,就是透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將各種構造複雜的有機物加以分解,使其變成較單純的化合物或元素,進入物質循環中。圖4-7以碳和氮為例,說明物質循環的過程。
(1)碳循環
進入土壤中的動植物遺體等有機物,會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其中碳會被各種不同的微生物分解,也會被微生物利用在呼吸作用上,形成二氧化碳。
微生物產出的二氧化碳大部分都會變成氣體揮發至大氣中,但其中一部份會變成碳酸鹽,最後成為土壤中的碳酸鹽礦物。此外,也有極少部份的二氧化碳會被植物的根直接吸收,用於合成有機物。
(2)氮循環
有機物分解後產生的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態會由銨根離子變成硝酸根離子。植物主要吸收的是硝酸根離子,但硝酸根離子比銨根離子更容易被溶解,因此經常受到降雨等的影響而流失。脫氮作用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將氮氣排放至空氣中。另外,也有些像根瘤菌等的細菌,能將大氣中的氮固定。
§§土壤有機物所扮演的角色§§
在農耕地,為了維持作物產量的穩定,每年都會施用堆肥等有機物。接下來讓我們探討腐植質的原料──土壤有機物的功能。施用有機物,能帶來如圖5-5所示的六大效果。
(1)團粒構造的形成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有機物,而在分解的過程中,分解物會與黏土粒子結合,形成單次結合團粒;之後再與其他團粒結合,形成二次結合團粒。
此過程不斷重複,等形成多次結合團粒後,土壤就會變得柔軟,作物的根也就能自由伸展。另外,土壤中的空隙也會變多,空氣和水的流通變好,因此也能成為兼具保水力與排水性的土壤。
(2)增加土壤的緩衝效果
腐植質和土壤有機物的陽離子交換能力(CEC)很高,因此施用有機物便能提昇CEC。如此一來,不但能增加土壤的電流緩衝能力,保持pH值的穩定,同時土壤蓄積肥料成分的能力也會增加,提供根部穩定的養分。
(3)養分的供給與儲藏
有機物是土壤微生物生存的能量來源,因此土壤中若富含有機物,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也會變強。有機物被分解之後,會形成氮、磷酸等可讓作物吸收的元素形態,因此能將肥料成分提供給作物的根部。
地溫一旦升高,作物的生長就會變得更旺盛,同時微生物也會變得比較活潑。這時便會大量產生肥料成分,提供作物生長所需的養分。
此外,微生物也具有儲藏養分的功能,根無法吸收的過剩肥料成分,會由微生物吸收,並成為菌體儲藏起來;待微生物死亡後,便會分解,提供給作物。
(4)促進磷的效果
用於施肥的磷酸會與土壤中的鋁和鐵等物質緊密結合,變化為作物的根無法吸收的形態。這就是土壤的磷酸固定作用,在火山灰土壤中作用特別明顯。但是土壤中若有堆肥等有機物,腐植質、有機物、醣類等便會與鋁和鐵結合,讓磷酸維持作物可吸收的狀態;這就是有機物帶來的磷酸肥料有效化。
日文中,在指涉覆蓋大地的「土(tsuchi)」時,可以使用「土」或「土壤」這兩種詞彙來表示。「土」和「壤」在日文訓讀中都唸作「tsuchi」,表示的意義也類似;日本古時並沒有「土壤」這個詞彙。一般認為「土壤」這個詞彙,是在一八七七(明治十)年左右,日本將Soil Science翻譯成「土壤學」的時候(麻生慶次郎,一九三五)定義的。
到了現在,一般都會將「土」和「土壤」這兩個詞彙分開使用。換言之,岩石風化後形成的是「土」;但岩石風化變成細小顆粒後,若因為生物作用而呈現適合植物生長的狀態,則稱為「土壤」,與「土」有著明確的區隔。
§§生物打造土壤§§
所謂的沖積土和洪積土,是以形成的時代來區分的。在新生代第四紀完新世(一萬年前以內,亦稱為沖積世)堆積的沖積土,或是在更新世(一萬~一八○萬年前,亦稱為洪積世)堆積的洪積土,皆是在河川或冰河的搬運下堆積而成的土;而這些土和岩石崩壞所形成的土一樣,必須靠著微生物或植物的幫助,才能成為土壤。
火山灰也是一樣。土雖然是在地球劇烈變化的一環之中誕生的,但土壤卻必須在生物的作用下才會產生。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可分為細菌、放射菌、絲狀真菌、藻類及原生動物等五大類。
細菌(Bacteria) 土壤微生物中最小的生物,大小只有數μm以下。在耕地土壤中,每一g表層土壤中就有一○○萬~一、○○○萬左右的微生物,有時甚至可多達一億。在面積一m2、深一五cm的土壤中棲息的微生物,更是多達一○兆~一○○兆。細菌對物質循環有很大的助益,透過分解有機物,進行碳循環以及硝化作用與脫氮作用等氮循環。
絲狀真菌(黴菌) 形態多樣化,蕈菇與酵母也屬於此類。絲狀真菌是由菌絲和孢子所組成,菌絲的大小約為直徑三~一○μm,相較之下比細菌大。絲狀真菌在每一g耕地表土中約有一萬~一○萬(每一m2約有一○○億~一、○○○億)。雖然數量比細菌少,但因為擁有長長的菌絲,因此重量遠比細菌重。對於分解土壤中的有機物貢獻最大。
放射菌 具有介於細菌與絲狀真菌中間的形態與性質,屬於微生物,被歸類為細菌類。每一g耕地表土中約有一○萬~一○○萬(每一m2約有一兆~一○兆)。放射菌對分解有機物貢獻良多,也會生產許多抗生物質,因此經常被用來當作微生物資材。
這些微生物會隨著土壤的環境產生各種變化。例如水田因為湛水而氧氣供應量受限時,絲狀真菌和放射菌就會減少,細菌、藻類以及厭氧菌便會增加。
想要增加土壤微生物,就必須改善土壤環境,施加有機物。
§§土壤微生物帶來的物質循環§§
土壤的淨化作用,就是透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將各種構造複雜的有機物加以分解,使其變成較單純的化合物或元素,進入物質循環中。圖4-7以碳和氮為例,說明物質循環的過程。
(1)碳循環
進入土壤中的動植物遺體等有機物,會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其中碳會被各種不同的微生物分解,也會被微生物利用在呼吸作用上,形成二氧化碳。
微生物產出的二氧化碳大部分都會變成氣體揮發至大氣中,但其中一部份會變成碳酸鹽,最後成為土壤中的碳酸鹽礦物。此外,也有極少部份的二氧化碳會被植物的根直接吸收,用於合成有機物。
(2)氮循環
有機物分解後產生的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態會由銨根離子變成硝酸根離子。植物主要吸收的是硝酸根離子,但硝酸根離子比銨根離子更容易被溶解,因此經常受到降雨等的影響而流失。脫氮作用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將氮氣排放至空氣中。另外,也有些像根瘤菌等的細菌,能將大氣中的氮固定。
§§土壤有機物所扮演的角色§§
在農耕地,為了維持作物產量的穩定,每年都會施用堆肥等有機物。接下來讓我們探討腐植質的原料──土壤有機物的功能。施用有機物,能帶來如圖5-5所示的六大效果。
(1)團粒構造的形成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有機物,而在分解的過程中,分解物會與黏土粒子結合,形成單次結合團粒;之後再與其他團粒結合,形成二次結合團粒。
此過程不斷重複,等形成多次結合團粒後,土壤就會變得柔軟,作物的根也就能自由伸展。另外,土壤中的空隙也會變多,空氣和水的流通變好,因此也能成為兼具保水力與排水性的土壤。
(2)增加土壤的緩衝效果
腐植質和土壤有機物的陽離子交換能力(CEC)很高,因此施用有機物便能提昇CEC。如此一來,不但能增加土壤的電流緩衝能力,保持pH值的穩定,同時土壤蓄積肥料成分的能力也會增加,提供根部穩定的養分。
(3)養分的供給與儲藏
有機物是土壤微生物生存的能量來源,因此土壤中若富含有機物,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也會變強。有機物被分解之後,會形成氮、磷酸等可讓作物吸收的元素形態,因此能將肥料成分提供給作物的根部。
地溫一旦升高,作物的生長就會變得更旺盛,同時微生物也會變得比較活潑。這時便會大量產生肥料成分,提供作物生長所需的養分。
此外,微生物也具有儲藏養分的功能,根無法吸收的過剩肥料成分,會由微生物吸收,並成為菌體儲藏起來;待微生物死亡後,便會分解,提供給作物。
(4)促進磷的效果
用於施肥的磷酸會與土壤中的鋁和鐵等物質緊密結合,變化為作物的根無法吸收的形態。這就是土壤的磷酸固定作用,在火山灰土壤中作用特別明顯。但是土壤中若有堆肥等有機物,腐植質、有機物、醣類等便會與鋁和鐵結合,讓磷酸維持作物可吸收的狀態;這就是有機物帶來的磷酸肥料有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