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美味穀物的科學

9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1章 日本人與稻米
1-1為什麼日本人以稻米為主食?

加工性與保存性
「日本人經歷了什麼樣的過程,才發展出以白米為主食的習慣呢?」這個提問儘管簡單,但是越簡單的提問,答案往往越複雜。
米是水稻的果實,也稱作「穀粒」或「糙米」。今日本列島的大半居民,都是以去除了穎穀、經過精製的白米為主食。精製後的米粒經過炊煮(煮乾)即可供食用。日本人選來作為主食的稻米,是一種「黏性(粳性)」米。日本人為什麼以「粳稻」為主食?追溯歷史,背後存在各種原因。但是關於人類的飲食,除了複雜的歷史發展帶來的因果關係外,還有很大一塊難已單純從邏輯的角度來解釋。
我們在觀察飲食習慣時,還必須從「加工」的角度來思考。植物的結構大半屬纖維體,不過人類跟草食動物不同,腸胃無法消化植物的纖維體。人體仰賴的養分,是植物結構中可在體內輕易分解的澱粉等糖分。但在植物結構體當中,只有少部份的植物器官存在人體容易分解的糖,而且即使存在,所含的糖量也非常少。穀物的優點包括了含易分解性糖,穀粒小,外部有殼保護所以動物不易食用。我們的祖先在草原上蒐集這類帶有芒的稻類野草,取其果實,然後集中脫殼,取出其中可被人體消化的部份食用。從此以後,稻穀成為人類的食物,也是人類一項極為重要的發現。
光是仰賴收集糧食的方式無法為人類帶來安定的生活,為了生活,人類還須貯藏一些稻穀以備不時之須。從這個角度來看,觀察飲食習慣時,第二項須考慮的重點就是「保存性」。從保存的角度來看,穀物種子比含水量豐富的塊莖類水分更少,更有利於保存利用。而且可確定的是,早在人類開始從事農耕以前,就先行發展加工和貯藏穀物,歷史較農耕更為悠久。在全球各地的古代遺跡裡,可發現火堆中有殘留的種子存在,也有使用石頭磨碎種子的遺跡被挖掘出來。透過這些遺跡,可推斷人類先發展出稻米的加工方法與貯藏方法以後,才開始發展農耕。
動物會本能地以鼻頭或手腳去除食物中不易消化的部份,以方便食用,對稻米也一樣。人類從最早的原始加工、去除穀皮開始,後來發展到脫皮精白(去除穀物的表皮讓米變白),後來甚至還發展出製粉的技術。日本人的祖先除了利用野生的穀類外,也不斷引進其他地區發展出的各種農作物,以及它們的加工和保存方法。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人類祖先也從食用性與口味的角度挑選出各種穀物的材料。

「粳米(不黏性)」與「糯米(黏性)」
延續前述的觀點,我們在研究稻米的定位時,也從「加工性」與「保存性」的角度切入,整理了穀物的特徵。
穀物可以下列幾種區分方式分類:穎(穎殼的部份)或果皮(表皮等的組織,米糠的部份)的去除難易度、從胚乳中取出澱粉的難易度,也就是「精白的難易度」。另一方面,有些品種的穀物非常堅硬,果皮與米粒緊密黏在一起,果皮不易剝除。有些穀物即使剝掉果皮,煮熟以後穀粒依然十分堅硬。這類穀物就屬不易精白的穀類,食用時必須先碾成粉後才可供利用。
而且穀物還有「粳性」與「糯性」之分。「粳性」的稻穀黏性較低,屬「粳米」類的稻穀精白加工容易,同時不須經過製粉即可直接食用。這類穀物吸濕性低,保存容易。另外在小麥方面,雖然同為小麥,其間存在極大的差異。從質地軟到質地硬,種類繁多。所有的小麥不分種類都很難做精白處理,即使經過精白處理,小麥的芯十分堅硬,蒸煮以後也不會變軟,所以只能碾粉使用。碾粉時,須使用大型的臼或滾輪先將種子壓碎,然後再過篩。此外還有稗子,稗子的種子很小,而且果皮與種皮(種皮或外胚乳)緊密附著在一起無法剝離,因此不易精白,加工困難。蕎麥的果皮(蕎麥殼)雖然堅硬,但是內部的胚乳易碎,中心有胚,所以無法進行精白處理。具有「糯(黏)性」的穀物有稻子、高粱、玉米、小米(粟)、黍稷、薏苡、莧菜籽,它們的吸水速度快,容易變潮,因此容易發霉不利保存。這種特性是因為其中所含的澱粉結構造成,「糯性」之所以寫作「糯」也是這個緣故,其中緣由留待後面詳述。
「粳性」的優點是米粒堅硬保存容易,精白處理容易,不須額外再花力氣碾粉即可直接以穀粒的形態食用。正因如此,「粳米」的用途最為發達。
「粳性」的穀物經過炊煮就成為米飯。儘管生米粒不易吸水,但只要使用器具即可輕鬆炊煮。曾經有考古學家指出,「全世界最早發明土器,並且使用的民族是日本的繩文文化」。從這點來看,可見炊飯的普及,是拜器具製作的發達所賜。粳米通常以「煮」的方式烹調,相對地,糯米一般則採用「蒸」的方式。這樣的區別是因為糯米的吸水率比粳米高,所以蒸煮時所產生的「水氣」可補充原來米粒不足的水分,而且所用的器皿不須太堅硬即可蒸熟。
「糯性」穀物較「粳性」穀物容易被腸胃消化,快速的消化讓人體血糖值也隨之快速上升,為大腦創造一股幸福感。也因此,對人類而言「糯性」穀物屬上等食品。但是為什麼這樣的上等食品未能成為我們的日常主食呢?這當中與「糯性」的遺傳特性有很大的關連。「糯性」雖說是基因特性的結果,但這種基因特性卻是一種負面的基因特性,在自然狀態下不易自然出現。即使小心翼翼栽培,偶然突變出現了「糯性」的品種,這些品種只要與周遭的「粳性」品種一交配,下一代就幾乎見不到「糯性」的特質。而且糯米的米粒容易發霉,保存性較差。也因此,儘管「糯性」稻米屬上等食品,但基於在栽培上很難維持特性,而且存在保存性欠佳的缺點,糯米就很難成為日常的糧食。
精白米與「美感」
稻米去殼後所得的果實就是「糙米」。我們來看看糙米需要經過精白處理的理由。
稻米的色素也存在米糠中,除了「綠米」這種連胚乳內部都含綠色色素的特殊品種外,所有的米經過精白後都會變成白米。過去稻米的品種有各種顏色,只是發展到了最後以白米為主流。這當中的原因包括j經過精白的米較為柔軟美味,k純白的食品具有「稀少性」,越是稀少越容易受到重視。換言之,食味與美感是重要的因素。
包含日本在內,喜歡白色是一種文化所產生的現象。例如在開發中國家因為蔬菜供應的不足,導致因缺乏維他命A的夜盲症問題非常普遍。若要仰賴食物預防夜盲症,只需食用能製造維他命A、含有豐富黃色植物色素的玉米即可。但是在東非的許多國家,卻認為黃色玉米品種是飼料用玉米,拒絕食用。對人類而言,白色品種彷彿是種讓人無法妥協的界線
但是這類不帶紅色色素的穀物保存效果低,也不耐環境壓力,很容易喪失發芽能力。不僅如此,也缺乏維持人體健康所需的營養素。儘管如此,為什麼世界各地的人類仍然執著於白色的稻米、小麥以及玉米呢?原因之一應該是美感意識在作祟吧!

穀物如何適應環境推進進化?
到底日本人是怎麼選擇稻米作為主食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首先必須先了解穀物的狀況。
穀物的進化十分複雜,儘管稻米馴化成為人類栽培的農作物,但是馴化以後經過一萬年,稻米的性質並未出現太大的變化。例如,蕎麥栽種在「水田轉換田」中時,蕎麥很容易因為濕害導致農穫量大減。若將蕎麥年年栽種在「水田轉換田」的話,蕎麥是否就會因此進化成在濕地也能輕鬆栽培的品種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使長期持續在含水量少的乾地栽培水稻,也很難栽培出適合乾旱莽原用的乾季品種。
穀物進化的環境,決定了穀物的基因特質。從其他地區傳播到日本列島栽種了數千年的穀物品種,其基本的生理特質、生態特質只會出現少許的改變。植物耗費數千萬年適應環境所發展出的基因特性,強度遠超過為適應人類栽培環境所發展出的基因突變特性。
影響植物成長最大的環境因素是溫度和水分。在日本,夏季作物與冬季作物的栽培期完全相反,稻米適合在高溫多濕的夏季栽種,麥類則適合在低溫與略微潮濕的冬季栽種。稗子在低溫的夏季也能栽種,這一點與稻米很不同。高粱、玉米、黍稷、小米在高溫的乾燥地帶也能栽培,但不適合多濕的環境。適合栽種小麥與玉米的地區分佈極廣,這些地區也能栽種小麥玉米以外的其他作物。低溫水分低的環境最適合栽種蕎麥與裸麥。同樣是乾燥地區,大麥適合較高溫地區,最高溫、最乾燥地區則以珍珠粟為最適合栽種的穀類,例如西非薩吧納(Sabana)這樣的莽原地區尤其適合栽種珍珠粟。

穀物的兩大系統
這些穀物群的進化系統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適合高溫、乾燥環境植物的亞科所構成的群體,在系統分類學上稱作「PACCAD系統」。另一類為適應寒冷乾燥地區或高溫多濕地區的群體,稱作「BEP系統」。稻子與麥子都從BEP系統進化而來。稻科系統可分類為亞科,穀物對溫度與水環境的反應會因亞科的種類大不相同。
除了稗子外,所有的穀物都是透過歐亞大陸從世界各地傳到日本。日本列島的環境南北迥異,而且海拔高度變化多端,所以除了稻子外,各種環境提供了栽培各種作物的條件,當然農民也必須順應環境選擇作物栽種。缺乏水資源的乾燥地區,主要栽種的是黍亞科或硬質早熟禾亞科作物。但是高溫多濕的環境則只能栽種Ehrhartoideae(稻亞科)以及部份的黍亞科作物。日本的平原與盆地多雨而炎熱,而且河水經常暴漲氾濫,最適合這種土地特性栽種的就是水稻。日本人之所以選擇稻米栽培,正是因為水稻在進化過程中所發展出來的生理生態特性。
在日本的國土中,東北或北海道這些寒冷的地區並不適合栽種水稻,因此自繩文時代以來,就一直有在濕地裡栽種稗子,在乾燥地區栽種蕎麥的習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