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適合植物的土壤?
要訣:選擇具「團粒構造」的培養土,讓植物根系得到良好的呼吸空間。
土壤的主要功能為:支撐植物、讓根系獲得舒展、幫助植物順利生長、供給植物開花結果的養分。好的土壤中必須要有適量的空氣(氧氣),讓根部得以呼吸。
植物的根系是會呼吸的,由根部表面的細胞(表皮細胞)直接吸取土壤縫隙中的氧氣。
如果土壤的排水性不佳,根系長時間地浸泡在水中時,就會因缺氧而產生窒息情形,長期下來會使根部腐壞、受傷變黑而後枯死。所以為了避免根部缺氧情形,需讓土壤裡的空氣保有良好的流通空間。
此外,土壤需具有良好的養分,即使沒有時常供給液態肥或追肥,也足以供給植物之所需。所以選擇保水性、排水性適度的土壤,可帶來乾濕合宜的土壤環境,讓根系得以健康呼吸,是選擇土壤時的重點。
挑選土壤時,還需選擇具有一定程度大小的顆粒,小丸子般的結構=團粒化的土壤最為理想。若土壤的顆粒過小,土壤間的空間也會變小,可能造成根系生長與呼吸空間不足。當顆粒大小合宜時,水就能順利排出,減少積水情形,即能避免根部產生窒息情形。
團粒構造的每一顆土壤粒子都擁有吸附肥料的能力,表裡皆帶有肥料成分。
植物以先從表面吸取所需養分,當表面養分不足時,便可轉而向團粒構造裡面索取養分,這都得歸功於團粒化的土壤擁有儲存許多肥料之能力。
這種土壤保持養分的能力又稱為「鹽基置換容量」,保肥能力越高,其容量也就越多。「鹽基置換容量」依不同種類的土壤也有所不同,而團粒構造的土壤則是容量多的培養土。此外團粒也有保持水分的能力(保水性),即便突如其來的一場乾旱,也可以暫時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
總而言之,讓根部擁有適度的呼吸空間,以及可以維持所需之養分的培養土,是栽種植物時最理想的選擇,唯有這樣的培養土才能讓植物順利地孕育生長。
◎為什麼需要定期整土?(花草、樹木)
要訣:定期整土可幫助帶入新鮮空氣,並活化微生物。植物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後,會逐漸破壞土壤中的團粒結構。(參照第10頁),因此在前項植物栽種結束後,準備著手栽種下一個植物之前,必須先讓土壤獲得再生力。培養土要能夠再生使用,首先需進行的是翻土的步驟。經由將下層的土向上翻,上層的土向下翻(上下翻攪混合)的步驟,讓空氣充分地送達至下層的土壤。
送入空氣可讓原本處於窒息狀態的微生物開始活躍地活動,此時再加入新的堆肥及腐葉土等有機物,微生物便會開始分解這些有機物,變成適合孕育植物的土壤。整土作業不僅止於栽種的前後,種植期間或是植栽週遭的土壤有變硬的情形時,都應經常翻動之。經由翻土的過程,能夠讓新長出來的根延伸得更廣。
欲讓新鮮空氣進入土壤中促進活化,必須定期進行翻土的工作。
◎良好的幼苗體質,該如何打造?
要訣:植物的生長階段中,以初期的育苗時期最為重要,應特別細心照料。
植物是否可以茁壯生長、開花結果,大多取決於育苗時期。就有如以小孩的成長來做比喻,三歲前的教養方式,會決定這個人往後的人生,此為相同之道理。種子發芽後,使苗根有足夠的空間伸展、根系發達,長成堅韌強壯的幼苗,可以順利的吸收水分、養分,打造出良好的幼苗體質。
如果幼苗夠強壯,便足以對抗環境變化(冷、熱、乾燥、潮濕等)以及病蟲害;相反地,若幼苗虛弱,便會缺乏對抗自然及病蟲害的抵抗力,導致容易被害蟲侵略而生病。萎縮缺乏生命力的幼苗,即便之後細心照料,仍然無法超越原本就強壯的幼苗。總之,幼苗的培育照顧相當重要。
種子是育苗最重要的一環,所以在品種的選擇上應挑選堅韌易栽種的種子,如此一來種子發芽後才能夠有效地吸收肥料,並接受充足光照,避免出現徒長的情形。此外,購買幼苗時的挑選原則也是如此,應選擇茁壯的幼苗。
◎植物一定要施肥嗎?
要訣:肥料能補充植物所需的氮、磷、鉀,幫助生長。
植物無法和動物一樣,可以自行尋找食物,為了維持生命及生長,其所需的養分必須仰賴自身製造。植物以光合作用的方式進行養分的製造,又稱為「二氧化碳同化作用」,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後,藉由光能製造氧氣及碳水化合物,而製造出來的碳水化合物可作為動物的食物。僅有二氧化碳、水及氧氣,仍不足以讓植物生存。植物生長尚需其他養分,如:蛋白質、氮、磷、鉀等,植物可由土壤吸取獲得。不過不論為哪一種性質的土壤,皆無法經常保有上述的養分。通常不同種類的土壤,會缺乏不同的特定養分,因此必須予以補給。
植物對於氮、磷、鉀的需求量極大,因此被稱為「植物生長三要素」,在植物的生長期間,應經常施用肥料補充之。
◎栽種後要避免立即施肥,為什麼?
要訣:栽種初期的植物根系可能受到損傷,施以肥料反而會造成根部腐壞。
在栽種的過程中,即使已謹慎進行,難免還是會不小心弄斷根系,造成損傷。對於受傷斷裂的根系而言,需要的是重新修復調養。如果此時施肥,根系不但無法吸收肥料養分,還會由該部位開始腐爛並漫延,導致植物損壞,最後枯死。
所以栽種後,為了避免前述情形,需先供給植物所需之水分即可,讓植物重新獲得修復。如在此時施加肥料,反而會阻礙水分的吸收,所以栽種後應避免立即施用肥料。
◎換盆前,需先進行修剪,為什麼?
要訣:為了使植株順利的成長,移植前應做好修剪工作。
通常植物長大後,根系會纏繞糾結在一起,為了避免於盆內形成團狀根系,必須進行換盆的工作。
換盆的過程中,往往會造成根部斷掉或受損等情形,一旦根部斷掉,其吸水量便會隨之降低,與水分蒸散量無法達成平衡,當水分蒸散量高於吸水量時,就會導致植物枯萎,所以為了降低水分蒸散量,需進行修剪。
修剪不僅可以避免換盆後植物發生枯萎的情形,藉由適度修剪,能使修剪過的枝條長出新枝,亦會長出新根,所以換盆前,應仔細評估植物的整體情形後,再進行修剪。
修剪前,需首先評估植物整體枝條,將枝幹(莖)交錯處疏開,橫向生長、會影響其他樹枝發展的橫枝,則由其著生的根部剪去。此外,生長方向不一致的枝條,由接近地面處裁剪下來,枯枝及受病蟲害侵蝕的樹枝亦須加以移除。透過修剪,將樹型加以整頓好,再進行換盆。
◎植物常見的疾病有哪些?該如何預防?
要訣:平日照顧養護需多加觀察,盡早發現、即時處理。植物生病的原因可分為「受病原體感染」,以及「因環境變化所導致的生理障礙」兩種情形。病原體又可大至粗分為三種,分別為黴菌(菌絲體)、細菌、以及病毒。以上三種皆是極為細小的生物,藉由在植物體內繁殖,引發各種不同的病害,具有傳染性。為了阻撓微生物的繁殖,防治工作尤為重要。
若是由「生理障礙」所導致的生病,可分為因養分過多或不足所導致的營養障礙,以及溫度變化所導致的高溫、低溫障礙等情形。若發生營養障礙的情形,應將過多或不足的營養素調整至適當的量;若為溫度變化所導致,則應查詢該植物的舒適溫度為何,並將之置於該溫度下管理,方能解決問題。因生理障礙所導致的疾病不具有傳染性,但會使植物變得脆弱,而易受到病菌感染。
一般居家種植裡最常發生的疾病中,以黴菌所引起的病害最受大家關切。由黴菌所引起的病害包含:白粉病、黑星病、銹病、霜霉病、灰黴病、疫病等等。當上述病徵嚴重時,會導致患部變形、腐敗、長出如同細毛般的菌絲、以及表面出現孢子粉末等。
在細菌性病害中常見的有:根部長出腫瘤塊狀的「根頭腫瘤病」、原本健康的植株突然快速凋萎的「青枯病」、以及根部呈爛泥狀且顏色變黑的「軟爛病」。發生上述狀況時,應小心地將患部摘除,並且勿直接丟棄或避免掉落於庭院中,以防止感染擴散。
由病毒所引起的疾病會導致植物整體萎縮,出現生育障礙、葉子形成濃淡不一的斑紋、萎縮的葉面變成嵌紋狀等等。植株一旦感染病毒,便無法恢復原本的狀態。病毒之感染多半是由油蟲、纓翅目為媒介,因為牠們會吸取葉子或莖的汁液,因此應做好害蟲防治工作,即可避免遭受感染。
近年來還發現到比病毒還小的病原體──類病毒,類病毒會引起菊花矮化病等,該病原體亦會造成草木過度低矮、葉子出現黃色斑點等情形,通常在低溫時較不易發病,高溫環境下時病徵明顯。
不論上述何種疾病,如能於日常栽種時仔細觀察植物的變化,方能早日發現異常、即早應變處理。
◎「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有什麼不同?
要訣:生長周期在一年以內的為「一年生植物」,一年以上者為「多年生植物」。種子在一年之內完成發芽、開花、結果、枯萎的生命周期,稱為「一年生植物」,這是種子為了要克服低溫嚴寒或高溫、乾燥等環境的生存手段。相對於「一年生植物」,枯萎後留下地下莖或根,下一個生長季節又能再重新發芽生長的植物則稱為「多年生植物」,其中地下根肥大呈球狀者稱為「球根植物」,其它則屬於「宿根草本類植物」。
除了上述的草本植物以外,有另一種在嚴酷環境中不會枯萎,在木質化後仍會持續生長的「木本植物」。分布在比溫帶更北邊的木本植物,嚴寒時會透過掉葉、長出休眠芽的休眠方式度過冬季。植物就是以這樣的方式適應其生長環境,從而形成其生活方式。
一年草植物起源於非洲、地中海沿岸以及西亞等乾燥地區。為了能在逐漸乾燥化的環境中生存,有些變成一年生草本植物,也有些進化成像鬱金香或水仙等有肥大地下莖(鱗莖)的球根植物。
多年生植物中,草本植物與木本植物最大的不同在於,二次成長的持續期間。意即草本植物成長到某種程度後,莖部就不會再肥大,木本植物的莖或根則持續肥大至幾乎占滿整株植物。木本植物會持續多年反覆開花結果成大型植物,莖也會變得肥大。草本植物體型較小,其地上的部分會在開花結果後枯萎。
一年生植物轉化為多年生植物就是如同上述般,以多種姿態逐漸適應四季變化所進化而成。
◎什麼是徒長?植物為什麼會出現徒長?
要訣:光線不足、給水過多,都有可能造成植物徒長。
植物不自然地持續生長,以至節間之間過長,脆弱的延伸便稱為「徒長」。發現徒長時,首先應觀察是否為光線不足。植物會朝著向陽處延伸,若光線不足,植物依然會不斷地往更高處延伸,最後導致徒長。
其次的原因為供給過多的水分。由於植物縱向生長需要比一般更多的水分,澆水量多會使植物吸收過多的水分,導致徒長。植物成長抑制劑也有可能導致徒長,但此原因往往連一般的園藝愛好者都難以辨識,尤其常見於開花盆栽或是迷你玫瑰等呈現開花狀態的植物種苗。盆栽生產者為了讓商品能在市場賣出高價,往往會出售過於完整修飾的盆栽,因此他們常常會使用化學藥劑來抑制植物的過度成長,該藥劑就稱為「成長抑制劑」。抑制劑中所含的化合物,會妨害促進莖部成長的植物賀爾蒙──赤黴素的生成。這種抑制生長的成分具有時效性,一旦失效,枝幹或莖又會回復原有的長度。
所以,防止過度生長的方法就是「確保植物擁有適當的日曬」、「土壤乾燥後再給予適當水分」等,方能實現建全的栽培管理。
要訣:選擇具「團粒構造」的培養土,讓植物根系得到良好的呼吸空間。
土壤的主要功能為:支撐植物、讓根系獲得舒展、幫助植物順利生長、供給植物開花結果的養分。好的土壤中必須要有適量的空氣(氧氣),讓根部得以呼吸。
植物的根系是會呼吸的,由根部表面的細胞(表皮細胞)直接吸取土壤縫隙中的氧氣。
如果土壤的排水性不佳,根系長時間地浸泡在水中時,就會因缺氧而產生窒息情形,長期下來會使根部腐壞、受傷變黑而後枯死。所以為了避免根部缺氧情形,需讓土壤裡的空氣保有良好的流通空間。
此外,土壤需具有良好的養分,即使沒有時常供給液態肥或追肥,也足以供給植物之所需。所以選擇保水性、排水性適度的土壤,可帶來乾濕合宜的土壤環境,讓根系得以健康呼吸,是選擇土壤時的重點。
挑選土壤時,還需選擇具有一定程度大小的顆粒,小丸子般的結構=團粒化的土壤最為理想。若土壤的顆粒過小,土壤間的空間也會變小,可能造成根系生長與呼吸空間不足。當顆粒大小合宜時,水就能順利排出,減少積水情形,即能避免根部產生窒息情形。
團粒構造的每一顆土壤粒子都擁有吸附肥料的能力,表裡皆帶有肥料成分。
植物以先從表面吸取所需養分,當表面養分不足時,便可轉而向團粒構造裡面索取養分,這都得歸功於團粒化的土壤擁有儲存許多肥料之能力。
這種土壤保持養分的能力又稱為「鹽基置換容量」,保肥能力越高,其容量也就越多。「鹽基置換容量」依不同種類的土壤也有所不同,而團粒構造的土壤則是容量多的培養土。此外團粒也有保持水分的能力(保水性),即便突如其來的一場乾旱,也可以暫時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
總而言之,讓根部擁有適度的呼吸空間,以及可以維持所需之養分的培養土,是栽種植物時最理想的選擇,唯有這樣的培養土才能讓植物順利地孕育生長。
◎為什麼需要定期整土?(花草、樹木)
要訣:定期整土可幫助帶入新鮮空氣,並活化微生物。植物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後,會逐漸破壞土壤中的團粒結構。(參照第10頁),因此在前項植物栽種結束後,準備著手栽種下一個植物之前,必須先讓土壤獲得再生力。培養土要能夠再生使用,首先需進行的是翻土的步驟。經由將下層的土向上翻,上層的土向下翻(上下翻攪混合)的步驟,讓空氣充分地送達至下層的土壤。
送入空氣可讓原本處於窒息狀態的微生物開始活躍地活動,此時再加入新的堆肥及腐葉土等有機物,微生物便會開始分解這些有機物,變成適合孕育植物的土壤。整土作業不僅止於栽種的前後,種植期間或是植栽週遭的土壤有變硬的情形時,都應經常翻動之。經由翻土的過程,能夠讓新長出來的根延伸得更廣。
欲讓新鮮空氣進入土壤中促進活化,必須定期進行翻土的工作。
◎良好的幼苗體質,該如何打造?
要訣:植物的生長階段中,以初期的育苗時期最為重要,應特別細心照料。
植物是否可以茁壯生長、開花結果,大多取決於育苗時期。就有如以小孩的成長來做比喻,三歲前的教養方式,會決定這個人往後的人生,此為相同之道理。種子發芽後,使苗根有足夠的空間伸展、根系發達,長成堅韌強壯的幼苗,可以順利的吸收水分、養分,打造出良好的幼苗體質。
如果幼苗夠強壯,便足以對抗環境變化(冷、熱、乾燥、潮濕等)以及病蟲害;相反地,若幼苗虛弱,便會缺乏對抗自然及病蟲害的抵抗力,導致容易被害蟲侵略而生病。萎縮缺乏生命力的幼苗,即便之後細心照料,仍然無法超越原本就強壯的幼苗。總之,幼苗的培育照顧相當重要。
種子是育苗最重要的一環,所以在品種的選擇上應挑選堅韌易栽種的種子,如此一來種子發芽後才能夠有效地吸收肥料,並接受充足光照,避免出現徒長的情形。此外,購買幼苗時的挑選原則也是如此,應選擇茁壯的幼苗。
◎植物一定要施肥嗎?
要訣:肥料能補充植物所需的氮、磷、鉀,幫助生長。
植物無法和動物一樣,可以自行尋找食物,為了維持生命及生長,其所需的養分必須仰賴自身製造。植物以光合作用的方式進行養分的製造,又稱為「二氧化碳同化作用」,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後,藉由光能製造氧氣及碳水化合物,而製造出來的碳水化合物可作為動物的食物。僅有二氧化碳、水及氧氣,仍不足以讓植物生存。植物生長尚需其他養分,如:蛋白質、氮、磷、鉀等,植物可由土壤吸取獲得。不過不論為哪一種性質的土壤,皆無法經常保有上述的養分。通常不同種類的土壤,會缺乏不同的特定養分,因此必須予以補給。
植物對於氮、磷、鉀的需求量極大,因此被稱為「植物生長三要素」,在植物的生長期間,應經常施用肥料補充之。
◎栽種後要避免立即施肥,為什麼?
要訣:栽種初期的植物根系可能受到損傷,施以肥料反而會造成根部腐壞。
在栽種的過程中,即使已謹慎進行,難免還是會不小心弄斷根系,造成損傷。對於受傷斷裂的根系而言,需要的是重新修復調養。如果此時施肥,根系不但無法吸收肥料養分,還會由該部位開始腐爛並漫延,導致植物損壞,最後枯死。
所以栽種後,為了避免前述情形,需先供給植物所需之水分即可,讓植物重新獲得修復。如在此時施加肥料,反而會阻礙水分的吸收,所以栽種後應避免立即施用肥料。
◎換盆前,需先進行修剪,為什麼?
要訣:為了使植株順利的成長,移植前應做好修剪工作。
通常植物長大後,根系會纏繞糾結在一起,為了避免於盆內形成團狀根系,必須進行換盆的工作。
換盆的過程中,往往會造成根部斷掉或受損等情形,一旦根部斷掉,其吸水量便會隨之降低,與水分蒸散量無法達成平衡,當水分蒸散量高於吸水量時,就會導致植物枯萎,所以為了降低水分蒸散量,需進行修剪。
修剪不僅可以避免換盆後植物發生枯萎的情形,藉由適度修剪,能使修剪過的枝條長出新枝,亦會長出新根,所以換盆前,應仔細評估植物的整體情形後,再進行修剪。
修剪前,需首先評估植物整體枝條,將枝幹(莖)交錯處疏開,橫向生長、會影響其他樹枝發展的橫枝,則由其著生的根部剪去。此外,生長方向不一致的枝條,由接近地面處裁剪下來,枯枝及受病蟲害侵蝕的樹枝亦須加以移除。透過修剪,將樹型加以整頓好,再進行換盆。
◎植物常見的疾病有哪些?該如何預防?
要訣:平日照顧養護需多加觀察,盡早發現、即時處理。植物生病的原因可分為「受病原體感染」,以及「因環境變化所導致的生理障礙」兩種情形。病原體又可大至粗分為三種,分別為黴菌(菌絲體)、細菌、以及病毒。以上三種皆是極為細小的生物,藉由在植物體內繁殖,引發各種不同的病害,具有傳染性。為了阻撓微生物的繁殖,防治工作尤為重要。
若是由「生理障礙」所導致的生病,可分為因養分過多或不足所導致的營養障礙,以及溫度變化所導致的高溫、低溫障礙等情形。若發生營養障礙的情形,應將過多或不足的營養素調整至適當的量;若為溫度變化所導致,則應查詢該植物的舒適溫度為何,並將之置於該溫度下管理,方能解決問題。因生理障礙所導致的疾病不具有傳染性,但會使植物變得脆弱,而易受到病菌感染。
一般居家種植裡最常發生的疾病中,以黴菌所引起的病害最受大家關切。由黴菌所引起的病害包含:白粉病、黑星病、銹病、霜霉病、灰黴病、疫病等等。當上述病徵嚴重時,會導致患部變形、腐敗、長出如同細毛般的菌絲、以及表面出現孢子粉末等。
在細菌性病害中常見的有:根部長出腫瘤塊狀的「根頭腫瘤病」、原本健康的植株突然快速凋萎的「青枯病」、以及根部呈爛泥狀且顏色變黑的「軟爛病」。發生上述狀況時,應小心地將患部摘除,並且勿直接丟棄或避免掉落於庭院中,以防止感染擴散。
由病毒所引起的疾病會導致植物整體萎縮,出現生育障礙、葉子形成濃淡不一的斑紋、萎縮的葉面變成嵌紋狀等等。植株一旦感染病毒,便無法恢復原本的狀態。病毒之感染多半是由油蟲、纓翅目為媒介,因為牠們會吸取葉子或莖的汁液,因此應做好害蟲防治工作,即可避免遭受感染。
近年來還發現到比病毒還小的病原體──類病毒,類病毒會引起菊花矮化病等,該病原體亦會造成草木過度低矮、葉子出現黃色斑點等情形,通常在低溫時較不易發病,高溫環境下時病徵明顯。
不論上述何種疾病,如能於日常栽種時仔細觀察植物的變化,方能早日發現異常、即早應變處理。
◎「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有什麼不同?
要訣:生長周期在一年以內的為「一年生植物」,一年以上者為「多年生植物」。種子在一年之內完成發芽、開花、結果、枯萎的生命周期,稱為「一年生植物」,這是種子為了要克服低溫嚴寒或高溫、乾燥等環境的生存手段。相對於「一年生植物」,枯萎後留下地下莖或根,下一個生長季節又能再重新發芽生長的植物則稱為「多年生植物」,其中地下根肥大呈球狀者稱為「球根植物」,其它則屬於「宿根草本類植物」。
除了上述的草本植物以外,有另一種在嚴酷環境中不會枯萎,在木質化後仍會持續生長的「木本植物」。分布在比溫帶更北邊的木本植物,嚴寒時會透過掉葉、長出休眠芽的休眠方式度過冬季。植物就是以這樣的方式適應其生長環境,從而形成其生活方式。
一年草植物起源於非洲、地中海沿岸以及西亞等乾燥地區。為了能在逐漸乾燥化的環境中生存,有些變成一年生草本植物,也有些進化成像鬱金香或水仙等有肥大地下莖(鱗莖)的球根植物。
多年生植物中,草本植物與木本植物最大的不同在於,二次成長的持續期間。意即草本植物成長到某種程度後,莖部就不會再肥大,木本植物的莖或根則持續肥大至幾乎占滿整株植物。木本植物會持續多年反覆開花結果成大型植物,莖也會變得肥大。草本植物體型較小,其地上的部分會在開花結果後枯萎。
一年生植物轉化為多年生植物就是如同上述般,以多種姿態逐漸適應四季變化所進化而成。
◎什麼是徒長?植物為什麼會出現徒長?
要訣:光線不足、給水過多,都有可能造成植物徒長。
植物不自然地持續生長,以至節間之間過長,脆弱的延伸便稱為「徒長」。發現徒長時,首先應觀察是否為光線不足。植物會朝著向陽處延伸,若光線不足,植物依然會不斷地往更高處延伸,最後導致徒長。
其次的原因為供給過多的水分。由於植物縱向生長需要比一般更多的水分,澆水量多會使植物吸收過多的水分,導致徒長。植物成長抑制劑也有可能導致徒長,但此原因往往連一般的園藝愛好者都難以辨識,尤其常見於開花盆栽或是迷你玫瑰等呈現開花狀態的植物種苗。盆栽生產者為了讓商品能在市場賣出高價,往往會出售過於完整修飾的盆栽,因此他們常常會使用化學藥劑來抑制植物的過度成長,該藥劑就稱為「成長抑制劑」。抑制劑中所含的化合物,會妨害促進莖部成長的植物賀爾蒙──赤黴素的生成。這種抑制生長的成分具有時效性,一旦失效,枝幹或莖又會回復原有的長度。
所以,防止過度生長的方法就是「確保植物擁有適當的日曬」、「土壤乾燥後再給予適當水分」等,方能實現建全的栽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