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開始之前:與綠色植物拉近距離的時光

請不要害怕植物

有別於買幾朵花,栽培一整盆植物因背負著「必須好好照顧的責任感」而變得格外慎重。即使會因為漂亮、因為也想像別人一樣栽種植物、因為想減少霧霾等各種理由而購買植物,卻又往往先一步擔憂著「我有辦法養得好嗎?」,轉而尋找「不太需要照顧的植物」「不太會死的植物」。說到底,根本沒有百分百好養的植物,也沒有百分百難養的植物,只有適合或不適合自己的生活習慣與居住環境的植物罷了。因此,必須養過多一點植物才能把植物養好。請不要擔心自己會殺死它們,並請享受尋找適合自己的植物的過程。近來,有些人不再說「自己養的植物」而是將其稱呼為「伴侶植物」,但我們暫且先拋開這個令人感覺「責任感」的詞彙吧。
我在授課時,許多學生都認為體驗栽培過程比擁有植物來得更有價值。就算是相同的結果,親自學習與熟悉栽培過程,然後靠自己親手完成的成果,雖然完成度稍低,也總會忍不住投放更多情感。即使不是為了創業或報考資格證照,學習栽培植物也同樣是件令人樂在其中的事。我確實體悟到這不只是擁有一個美麗的盆栽,而是足以使自己內心平靜的過程。期望各位也能暫時拋開恐懼,然後開始試著栽培植物吧!

請先試著感受「栽培的樂趣」
第一次栽培植物時,想必會苦惱著「是不是該從播種開始啊?」不!不是!直接購買已經播種完成,並且順利適應這個世界的母株,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將買回來的母株移入自己的盆器栽培,對精神健康較佳。植物(尤其是樹木)比想像中長得慢;如果想在家中放100公分高的植物,就請帶已經長到這個尺寸的植物回家。
想要養好植物,首先得將自己喜歡的漂亮植物擺在視線範圍經常看得見之處。如此一來才會產生感情,也不會忘記澆水。由於要等到埋在看不見的土裡的種子萌芽並長出葉子需要很多時間,因此多數都只有一開始會留心,過一陣子便忘得一乾二淨。如果可以親眼看著清新的綠色植物逐漸成長的模樣,我們也能感受成就感,而後慢慢產生信心。
從種子開始播種,當然也有另一種樂趣;像是近期有許多人都從酪梨種子開始種植的第一步。望見嫩葉從種子冒出的模樣,確實有種難以言喻的快樂。麥苗、大麥苗都是人人可以輕鬆挑戰的選項,無論什麼時期播種,都能長得很好。不過,其他的大部分植物可就都有各自適合播種的時期了。一旦時期不對,便無法發芽。因此,如果決心要種植物的話,推薦先從母株著手。
Week 1 Green plants
第一株 綠色植物

我們無法輕易明白植物的內心。究竟需要多少日照、究竟何時該澆水、究竟何時該換土……甚至原本栽培得好好的植物,一句話也沒說便病懨懨地死去。不可能一開始就能把植物栽培得很好。不過,只要多費心在植物的特性,便能將它們栽培得又美又健康。第1週開始種植物時,最重要的是了解日照、水、空氣。由於植物原本是生長在室外的緣故,因此得先弄清楚這三項自然元素才能讓植物在室內也能長得一樣好。接著,則是輪到認識土壤與工具,然後才慢慢開始熟悉園藝的時光。只要能好好跟隨至此,便已準備好迎接第一株綠色植物了。現在,種下一株植物,然後留心觀察植物成長的過程。只要謹記前文提及的內容,這次即可明白植物傳達的信號。

Step 1栽培植物,八成取決於日照
日照、空氣、水、土壤,是植物成長的必需要素。我們先從其中最基本的「日照」開始了解。建議根據自己家中的日照量挑選植物,接著再依照該植物對日照的需求量決定擺放的位置。

室外日照與室內日照的差異
以日照作為劃分,可將植物大致分為兩類:在室外接受直射光線成長的植物,與在室內接受經窗戶或物品遮蔽後光線的植物。像是因顏色與形狀漂亮而大受歡迎的狼尾草、白背芒、粉黛亂子草之類的莎草科植物必須在廣闊的山坡上讓日光照遍全身才能順利成長,因此就算擁有日照充足的陽台,也很難在室內養活它們。像是山桃草、馬鞭草之類的野花也一樣;而所有人都渴望的香草植物,同樣也是需要大量日照與空氣的代表。
既然如此,是不是完全不可能在家裡栽培香草或野生花之類的植物呢?有點難,但還是可以努力試一試。將這類植物放在家裡日照最充足的陽台,盡量經常開窗讓它們接受直射光線與通風。雖然在這種環境種出來的植物會比生長於室外的來得脆弱些,倒也能好好存活。
日光照射的室內空間,與熱帶雨林的環境一樣。請試著想一想熱帶雨林。在高達數十公尺的樹木與樹木間,依然長著小植物們。生長於樹木底下的植物,接收的是透過寬大葉片間灑落的少量日光。這類植物,正是只要接收被窗戶或薄窗簾遮蔽的日照(通常稱為「散光處」)也能長得很好的室內植物(indoor plant)。所謂「散光處」,指的不是像樹蔭般昏昏暗暗的地方,而是避開直射光線的明亮處。
如同這些例子,每種植物需要的日照量皆不相同。如果在好天氣時走在路上,會見到有些人家將植物移到戶外晒太陽,但原本待在室內的植物突然被放到豔陽之下,往往就會出現日燒的情況;在室內新長出來的嫩葉特別容易燒焦,尤其需要格外注意。若想讓植物晒晒太陽,可以漸進式地將它們從陰涼處慢慢移到光亮處。
有些植物則是生活在幾乎沒有日照的陰暗處。像是玉簪屬、礬根屬、蕨屬等地被植物,以及附生在樹枝上的蘭花之類的陰性植物。這類植物通常貼著土地、岩石生長,或是附著在其他植物上生長,因此在照不太到日光的地方也能長得很好。一旦將這些植物放在豔陽下,葉子就會被晒得發黃,因此盡可能擺放於陰暗處為佳。

適合室內日照量不足的好工具:植物生長LED燈
萬一家中日照不足,使用植物生長LED燈也是個方法。這種燈是排除了對人體有害的紫外線UV與發熱的紅外線IR,從可見光中加入能促進光合作用的紅光與利於葉子生長的藍光後,製成用作幫助植物生長的燈具。在日照不足的室內,扮演著小太陽的角色。不需要特別的設備,只要夾上一個夾式檯燈就能照亮任何地方,相當方便。雖然紫光越強的效果也越好,但過度的色彩也可能令人感到不適。雖然效果稍差,但挑選接近白光的燈具即可。燈具越靠近植物、燈具數量越多,效果自然越好。僅在有日照的期間開啟即可。

Step 2澆水3年功,然後3年,又3年
對栽培植物的初學者而言,最難的部分正是「水」。恰如「除草3年功,澆水3年功」這句話,指的即是給予植物適量水分是件相當困難之事。換句話說,必須用長時間仔細觀察植物後,再給予合適的水分才行。植物不會說話,因此我們無從得知水量究竟該多或少。雖然水量過少時可以再澆水,但水量過多時可就危險了。假如沒有把握時,不澆水會是較好的選擇。
澆水方法如同沖滴漏咖啡般,緩緩轉動澆水器
澆水時機 將1至2個指節插入土壤,感覺有些鬆鬆軟軟時
澆水時間 早上8至9點
水溫 靜置一天後約20°C的自來水
水量 當排水孔開始滲水為止
適當濕度 50~60%

澆水方法
根部上方扮演的是支撐植物的角色,根部下方扮演的則是吸收水分的角色。為了讓位在下方的根部能充分吸收水分,必須給予足夠浸濕土壤的水量。當土壤乾燥時,盆器與土壤間會產生縫隙。一旦在此時倒入大量的水,水會從縫隙流出,無法真正濕潤土壤。因此,澆水時得像沖手沖咖啡般,先緩緩繞一圈,靜待完全滲透後,再繞第二圈;請重複這個過程3至4次。水,正是需要如此費時、費神。假如覺得這個過程很麻煩,不妨將盆栽放入裝好水的大水盆內,使用盆底吸水法。不過,如果水盆持續積水的話,可能會造成過濕並孳生蚊蟲,因此請在水分吸收完成後,將剩餘的水倒掉。
最適當的澆水時間是早上8至9點。原因在於,這是植物最需要水分的時間。此時,使用微溫的20~25°C自來水為佳;若能使用於室溫靜置一天曝氣除氯後的自來水更好。不需要使用濾過的淨水。

該澆水的時機
澆水的原則是「表土乾燥時澆足水分」。根據盆栽擺放的環境、日照程度、通風度、空間的溫度、盆器的材質與尺寸、植物的特性等多樣因素,土壤乾燥週期有著天差地別的變化,因此「幾天澆一次」這句話並無太大的意義。
在日照充足的通風處,水分免不了會流失得比較快,所以必須多替種在室外的植物澆水才行;夏天時,也可以一天澆兩次。越是陰涼處、土壤量越多,水分當然流失得比較慢。此外,也得多了解植物的特性。如果是喜歡水的植物,得在表土開始變乾就澆水;如果是喜歡乾燥環境的植物,則得等到表土完全乾硬再澆水。一般而言,葉子小且薄,或是根非常細的植物,只要稍微缺水就會立刻有反應;葉子大且根越厚實的植物,則因會儲存些許水分,所以就算缺水也不會立刻死亡。

控制濕度
提高空氣中的濕度,與澆水同等重要。尤其遇到植物的原產地是熱帶雨林時,必須為適應高溫、多濕環境的它們多費心調整室內濕度。讓濕度維持在50~60%,天氣乾燥時則可以利用噴霧器多替葉子噴水。當濕度低時,葉子末端會呈乾枯的褐色,或容易孳生介殼蟲、溫室粉蝨等各種病蟲害。除了雨季外,請每天為葉子噴些水。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