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一本公民必讀的愛樹手冊

猶記得2014年8月份,我和內人陪同洪美華社長到日本選書,由於我個人專業所學的緣故,一眼就相中好幾本關於樹木的書,而這本《圖解‧樹木的診斷與治療》就是其中的一本。在台灣圖書市場中,絕大多數是園藝類或圖鑑類的書,這些書鮮少談及如何從樹木外型診斷樹木的生長情況,剛好這本書不但符合出版社推廣知綠到行綠的生活理念,更是拉近我們與樹木朋友關係的一本最佳橋樑的好書。

其實,日本出版業將專業知識普及化的努力做得實在很好。由堀大才和岩谷美苗兩位樹木生態研究專家聯手合著的這本書也正是如此,作者用淺顯易懂且有條理的表達方式,搭配圖文並茂的插圖,很生動地就將大學裡的森林、園藝、植病等跨領域的樹木知識呈現出來,成為一本簡單卻完備的樹木通識讀本。

在我任職的台大實驗林管理處,也會對一般民眾做自然解說,而如何將深奧又專業的生態知識用生動又親切的語言轉介給大家是非常有必要的。於是,有機會我就會運用這本書所介紹的「從樹型理解樹木想傳達的訊息」分享給參與民眾,引導民眾由近而遠觀察樹木的外型,像是有些樹幹為什麼肚子會大大的、樹幹的橫裂或縱裂究竟意味著什麼、枝條和葉子多寡所代表的健康意義……;甚至也會利用園區的空中走廊步道,帶領民眾從樹冠層看樹木,這時候即使是微風吹動樹葉的擺動都可以很明顯地觀察出來,大家這時才驚覺樹木不再是我們走在樹下所認為的24小時靜止不動,而這些大小不一的葉子搖動、枝條晃動等等都會傳遞到樹幹、樹根,影響著樹木做出不同的受力反應及根系發展來支撐樹木本身的重量。唯有用不同的視野角度,才會有打破慣性思考模式的體悟。樹木,真是活生生的生命!在城市中,這些不能自主而被迫生長在馬路邊和公園裡的樹木,也有他們的喜怒哀樂。有些樹木很幸運可以生長在寬廣而不受人打擾的地方,但絕大數的都市樹木是生活在狹小的水泥叢林,往上的枝葉沒有辦法享有陽光,向下的樹根也無法盡情伸展,甚至在僅存的方寸之間,不時受到人們的踩踏而把土壤壓實。種種原因都已經造成了樹木的枝葉稀疏、根系無法深紮的浮根或水分不容易入滲至深層土壤中,造成樹勢衰弱的現象……,當我們怪颱風把樹木吹倒時,是否要反問我們自己有讓樹木好好地「頂天立地」嗎?!

談到樹木的修剪和移植,更是樹命關天的兩件大事,像是書中提到粗暴地將樹木斷頭、毫無章法的任意修剪枝條、移樹時把樹木修剪得光禿禿的、移植過程草率導致存活率低……,這些景象常常就在我們身邊發生。本書作者毫不保留地分享長年研究樹木修剪技術的要領,以及可以全冠移植時的「整根」方法,但還是再三叮嚀修剪和移植都是萬不得已的舉動。作者對樹木的用情用心至深,真是一本公民必讀的愛樹手冊,相信可以讓小至家中庭園木得到主人的正確呵護,大到可以體會公園樹或行道樹受到不合情理的對待時,能夠適時為樹木發聲或為樹木請命。

樹木是很長壽的生物,病蟲害也是生態系中的必然現象,不過重點是,樹勢強盛的樹能快速產生強大的防禦帶,或是釋放蟲子討厭的抗菌物質,但是活力低弱的樹木,根本沒有足夠能量做出抵抗。因此,如果我們能站在樹木的觀點出發,就會知道樹木及所求不多,只需要適地適種,並能夠有充足的空氣、陽光、水,無須我們多費心力,就能在所在的環境活得很好、很健康。

讓我們一起攜手呵護生活在我們附近的樹,而生活在一棵棵樹木所成就的自然綠意裡,我們也會神清氣爽、心曠神怡、身體健康喔!

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助理研究員 曹崇銘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