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棵樹 臺灣扁柏 Chamaecyparis obtusa var. formosana
背負著繩索和裝備,離開鋪好的碎石子路,踏進滂沱大雨之中。霧氣繚繞,能見度僅有二十公尺,雨衣的帽子唏唏嗦嗦的聲音在耳邊細碎摩娑,踏過地面淺淺流動的水流,鑽過或爬過橫倒的巨木,偶爾要從泥濘中奮力拔出深陷的登山鞋,周圍滴滴答答的分不清是天上落下來的雨,還是樹上墜落的水。在傳說中一年要下三百天雨的棲蘭山區做了這麼久的實驗,雖有準備,但整個人都泡在水裡的感覺還是相當難受。撇開身為人類的狼狽處境,我稍微抬起頭,越過拱門般的臺灣杜鵑看著整片浸潤在雨裡的檜木林,滿地的爛泥,潮溼多雨的氣候,時常發生的午後雷陣雨,是孕育這片森林的環境。我既然喜歡這片森林,應該也要去試著喜歡能孕育出這片森林的天氣和環境;只能安慰自己就當作是體驗神木的一天,被雨淋洗一下也是應該的。
破舊的登山鞋裡面,帶著徒步進入樣區時的泥水,每一步都有啪嗒啪嗒的聲音。這感受倒是非常熟悉,即使是陽光普照的好天氣,這片森林也通常是溼潤泥濘。每一次走進樣區都盡量踏著上一次的路徑,一方面是避免踩到地雷,整隻腳陷入泥淖之中,另一方面也是想保護大地,不要造成太多破壞。地面那麼美麗的苔蘚地毯,就盡量不要弄髒。雖然來了無數次,但每次進入這片樣區,都還是要讚嘆一遍他的美麗。
臺灣扁柏是攀樹的起點
記得大四那年第一次踏進這片森林,只顧著驚嘆,覺得好像踏入了宮崎駿動畫《魔法公主》的山獸神森林。每一棵高大的扁柏,都鋪滿顏色深深淺淺的苔蘚,在陽光傾瀉之下散發著各種層次的綠色光芒。那時候我才剛學會爬樹,開始學習森林學,什麼都不太懂就深深被這片古老優雅的扁柏林吸引,學姐和教練在討論架繩和方位,我就默默坐在一旁傻笑著凝視神祕的樹梢。以前上實習課的時候在棲蘭神木園內接觸了好多上千年的檜木,每一棵都很美麗,各具姿態;不過那些神木之所以能夠倖存,並不是因為他們足夠美麗,反而是因為他們不夠通直,在木材利用上相對較無價值,才能逃過鏈鋸的切割。而那些真正高大挺拔的森林,早已消失在早年的林業之中。但樣區裡的扁柏不一樣,沒有經過砍伐和干擾,雖然僅僅只有五百多歲,但是已能窺見通天之姿,原始而恣意地自生自長,每一棵都通直又不失個性,能第一眼就擄獲人類的心。
對過去的統治階層而言,臺灣扁柏是巨大的商業價值;對很多喜愛自然的人們而言,臺灣扁柏是高大美麗的神木;但對我來說,臺灣扁柏是我樹冠層研究的啟蒙老師。在學會如何攀樹的基本技巧之後,我就自告奮勇去幫學姐阿康採樣。二○○五年的時候,臺灣並沒有很多人在攀樹,對於樹冠層的生理研究也幾乎是空白,作為同期的攀樹搭檔,阿康和我一起學攀樹,然後去棲蘭山架繩採集,研究臺灣扁柏樹冠層的養分動態。阿康擁有對科學研究的好奇探索之心,因此才試著學習攀樹以進行野外採集;但我完全是因為太喜歡攀樹才賴在樹冠層,隨便找了個想做研究的藉口開始學習攀樹與出野外。也因此,每次出差阿康都壓力很大,安排人手、交通、裝備、庶務與入山證,深怕沒有準備好而影響採樣進度;而當時只是幫手的我,完全沒有壓力,不需要有自己的主見,爬樹就是單純的爬樹,手腳並用去感受整座森林的生命力。我很常偷偷窩在靠近樹頂的地方,趁沒有人注意抱著好幾百歲的大樹的脖子(以人類的視角而言),自以為抱住了時間。
但在攀樹之前,首先要架設好繩索系統,需要將引線拋擲到樹冠之上,橫越可靠的活枝條,再換上樹攀繩索(主繩),上升至單繩系統(Single Rope Technique, SRT)的最高處,然後利用雙繩系統(Dynamic Doubled Rope Technique, DdRT)一層一層往上爬,在抵達預計固定的高度後,和地面人員配合完成整個架繩流程。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拋繩的工具是一個巨型的彈弓,大約有兩公尺長,配上十二盎司的鉛球和引線。如果操作得當,一般的男生可以將鉛球拋擲到四十公尺高的枝條上,藉由和鉛球連接的尼龍線,換上攀爬用的繩索,開始架繩之旅。不過我缺乏上肢肌力,能丟到二十公尺就很不錯了,完全無法控制準度。如果架繩的時候沒有學長幫忙,我就會抓一個方向,能拋多高就拋多高,完全不管準確度,只要能安全地掛上繩索,無論那根枝條多低,我都能順著往上爬,一路把繩子架到樹梢。雖然起始高度低就意味著要花更多時間用雙繩系統上升,但比起在地面一直重複著打彈弓和回收引線理繩的迴圈,起碼使用雙繩系統上升是緩慢但有效的過程。很多時候拋擲就像瞎貓碰到死耗子,在不知道為什麼胡亂丟中的枝條上,莫名其妙順好了鉛球和尼龍線。後來到美國之後,才發現我的架繩策略和美國同儕很不一樣,他們擅長使用十字弓,傾向將釣魚線射到最高處,寧可在地面上一次又一次射擊,以節省在樹上一根枝條、一根枝條向上移動的時間和力氣;但同樣使用改造過後的十字弓,我就喜歡把釣魚線射到樹冠的中層,只要掛到了可作為支點的可靠枝條,我就換繩索直接上去架繩,不想浪費時間在地面理線(當然也不想要浪費力氣去拉十字弓)。
雖然在樹上的時候總感覺驚奇又新鮮,但從事野外工作並沒有這麼浪漫悠閒。當時僅僅懂得基本技術,既不熟練也沒有很多經驗,野生的老樹非常有個性,枝條怎麼長都很有自己的特色,而我常常只顧著扭動穿越層層交疊的枝條,然後被攜帶的三公尺長的高枝剪卡死在樹上,動彈不得,要極盡所能下腰去抽出高枝剪,有時還要上下來回移動才能掙脫,但通常不到五分鐘又會再次被卡住。幾次之後,才慢慢學著要提前好幾步思考,在穿過某些枝條時就得預想,事先挪動高枝剪避免卡住,或是提早調整身上的裝備以免繩圈或是任何可能會勾住的工具套在小枝條上。此外,雙手沒什麼力氣的我,為了要採集到樹冠層最外側的枝條,經常要顫抖著平舉高枝剪,盡量穩定戳向樹枝的最最外側,剪下特定位置的葉子。總之,那是我第一次要自己在樹上克服各種奇奇怪怪的困難,也是第一次那麼近距離依靠古老的大樹,難免有各種狼狽,但困難之中也有很多驚鴻一瞥的亮點。例如坐在鋪滿厚實苔蘚的枝條上,背靠著主幹,或是像無尾熊一樣抱著樹,恣意凝望四周,空氣中瀰漫著臺灣扁柏獨有的,帶一點點柑橘類的清香,總能感到一種篤定和安心。而厚實的苔蘚包(moss mat),像是一張各種綠色織就的地毯,鋪天蓋地地布滿整個視野。(未完)
背負著繩索和裝備,離開鋪好的碎石子路,踏進滂沱大雨之中。霧氣繚繞,能見度僅有二十公尺,雨衣的帽子唏唏嗦嗦的聲音在耳邊細碎摩娑,踏過地面淺淺流動的水流,鑽過或爬過橫倒的巨木,偶爾要從泥濘中奮力拔出深陷的登山鞋,周圍滴滴答答的分不清是天上落下來的雨,還是樹上墜落的水。在傳說中一年要下三百天雨的棲蘭山區做了這麼久的實驗,雖有準備,但整個人都泡在水裡的感覺還是相當難受。撇開身為人類的狼狽處境,我稍微抬起頭,越過拱門般的臺灣杜鵑看著整片浸潤在雨裡的檜木林,滿地的爛泥,潮溼多雨的氣候,時常發生的午後雷陣雨,是孕育這片森林的環境。我既然喜歡這片森林,應該也要去試著喜歡能孕育出這片森林的天氣和環境;只能安慰自己就當作是體驗神木的一天,被雨淋洗一下也是應該的。
破舊的登山鞋裡面,帶著徒步進入樣區時的泥水,每一步都有啪嗒啪嗒的聲音。這感受倒是非常熟悉,即使是陽光普照的好天氣,這片森林也通常是溼潤泥濘。每一次走進樣區都盡量踏著上一次的路徑,一方面是避免踩到地雷,整隻腳陷入泥淖之中,另一方面也是想保護大地,不要造成太多破壞。地面那麼美麗的苔蘚地毯,就盡量不要弄髒。雖然來了無數次,但每次進入這片樣區,都還是要讚嘆一遍他的美麗。
臺灣扁柏是攀樹的起點
記得大四那年第一次踏進這片森林,只顧著驚嘆,覺得好像踏入了宮崎駿動畫《魔法公主》的山獸神森林。每一棵高大的扁柏,都鋪滿顏色深深淺淺的苔蘚,在陽光傾瀉之下散發著各種層次的綠色光芒。那時候我才剛學會爬樹,開始學習森林學,什麼都不太懂就深深被這片古老優雅的扁柏林吸引,學姐和教練在討論架繩和方位,我就默默坐在一旁傻笑著凝視神祕的樹梢。以前上實習課的時候在棲蘭神木園內接觸了好多上千年的檜木,每一棵都很美麗,各具姿態;不過那些神木之所以能夠倖存,並不是因為他們足夠美麗,反而是因為他們不夠通直,在木材利用上相對較無價值,才能逃過鏈鋸的切割。而那些真正高大挺拔的森林,早已消失在早年的林業之中。但樣區裡的扁柏不一樣,沒有經過砍伐和干擾,雖然僅僅只有五百多歲,但是已能窺見通天之姿,原始而恣意地自生自長,每一棵都通直又不失個性,能第一眼就擄獲人類的心。
對過去的統治階層而言,臺灣扁柏是巨大的商業價值;對很多喜愛自然的人們而言,臺灣扁柏是高大美麗的神木;但對我來說,臺灣扁柏是我樹冠層研究的啟蒙老師。在學會如何攀樹的基本技巧之後,我就自告奮勇去幫學姐阿康採樣。二○○五年的時候,臺灣並沒有很多人在攀樹,對於樹冠層的生理研究也幾乎是空白,作為同期的攀樹搭檔,阿康和我一起學攀樹,然後去棲蘭山架繩採集,研究臺灣扁柏樹冠層的養分動態。阿康擁有對科學研究的好奇探索之心,因此才試著學習攀樹以進行野外採集;但我完全是因為太喜歡攀樹才賴在樹冠層,隨便找了個想做研究的藉口開始學習攀樹與出野外。也因此,每次出差阿康都壓力很大,安排人手、交通、裝備、庶務與入山證,深怕沒有準備好而影響採樣進度;而當時只是幫手的我,完全沒有壓力,不需要有自己的主見,爬樹就是單純的爬樹,手腳並用去感受整座森林的生命力。我很常偷偷窩在靠近樹頂的地方,趁沒有人注意抱著好幾百歲的大樹的脖子(以人類的視角而言),自以為抱住了時間。
但在攀樹之前,首先要架設好繩索系統,需要將引線拋擲到樹冠之上,橫越可靠的活枝條,再換上樹攀繩索(主繩),上升至單繩系統(Single Rope Technique, SRT)的最高處,然後利用雙繩系統(Dynamic Doubled Rope Technique, DdRT)一層一層往上爬,在抵達預計固定的高度後,和地面人員配合完成整個架繩流程。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拋繩的工具是一個巨型的彈弓,大約有兩公尺長,配上十二盎司的鉛球和引線。如果操作得當,一般的男生可以將鉛球拋擲到四十公尺高的枝條上,藉由和鉛球連接的尼龍線,換上攀爬用的繩索,開始架繩之旅。不過我缺乏上肢肌力,能丟到二十公尺就很不錯了,完全無法控制準度。如果架繩的時候沒有學長幫忙,我就會抓一個方向,能拋多高就拋多高,完全不管準確度,只要能安全地掛上繩索,無論那根枝條多低,我都能順著往上爬,一路把繩子架到樹梢。雖然起始高度低就意味著要花更多時間用雙繩系統上升,但比起在地面一直重複著打彈弓和回收引線理繩的迴圈,起碼使用雙繩系統上升是緩慢但有效的過程。很多時候拋擲就像瞎貓碰到死耗子,在不知道為什麼胡亂丟中的枝條上,莫名其妙順好了鉛球和尼龍線。後來到美國之後,才發現我的架繩策略和美國同儕很不一樣,他們擅長使用十字弓,傾向將釣魚線射到最高處,寧可在地面上一次又一次射擊,以節省在樹上一根枝條、一根枝條向上移動的時間和力氣;但同樣使用改造過後的十字弓,我就喜歡把釣魚線射到樹冠的中層,只要掛到了可作為支點的可靠枝條,我就換繩索直接上去架繩,不想浪費時間在地面理線(當然也不想要浪費力氣去拉十字弓)。
雖然在樹上的時候總感覺驚奇又新鮮,但從事野外工作並沒有這麼浪漫悠閒。當時僅僅懂得基本技術,既不熟練也沒有很多經驗,野生的老樹非常有個性,枝條怎麼長都很有自己的特色,而我常常只顧著扭動穿越層層交疊的枝條,然後被攜帶的三公尺長的高枝剪卡死在樹上,動彈不得,要極盡所能下腰去抽出高枝剪,有時還要上下來回移動才能掙脫,但通常不到五分鐘又會再次被卡住。幾次之後,才慢慢學著要提前好幾步思考,在穿過某些枝條時就得預想,事先挪動高枝剪避免卡住,或是提早調整身上的裝備以免繩圈或是任何可能會勾住的工具套在小枝條上。此外,雙手沒什麼力氣的我,為了要採集到樹冠層最外側的枝條,經常要顫抖著平舉高枝剪,盡量穩定戳向樹枝的最最外側,剪下特定位置的葉子。總之,那是我第一次要自己在樹上克服各種奇奇怪怪的困難,也是第一次那麼近距離依靠古老的大樹,難免有各種狼狽,但困難之中也有很多驚鴻一瞥的亮點。例如坐在鋪滿厚實苔蘚的枝條上,背靠著主幹,或是像無尾熊一樣抱著樹,恣意凝望四周,空氣中瀰漫著臺灣扁柏獨有的,帶一點點柑橘類的清香,總能感到一種篤定和安心。而厚實的苔蘚包(moss mat),像是一張各種綠色織就的地毯,鋪天蓋地地布滿整個視野。(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