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一條鬱鬱蔥蔥的綠帶
我們的藍色星球繫著一條綠色腰帶。它從太空中看起來隱隱閃著微光,就掛在赤道通過大陸與島嶼冒出海面的地方。這條寬窄不一、顏色墨綠的腰帶,是由熱帶雨林所組成的森林帶──或許該說「曾經」組成,因為這條綠帶如今不僅大幅縮水,還支離破碎、「漏洞」百出。伐林墾地早已鯨吞蠶食著它,它在某些地區甚至已完全消失。因此這條綠帶現在從太空中看去,簡直就像正飽受害蟲肆虐。熱帶雨林的面積,在過去一百五十年裡已被摧毀一半有餘,其濫墾濫伐的規模之大,完全超乎人所能想像。然而偏偏在我們的時代,焚林墾地還繼續在吞噬著倖存的雨林,儘管這些森林對人類以及對全球生態有多麼重要,早已眾所皆知,卻還是沒有任何人或任何作為,能遏止這種破壞。
雖然就面積而言,北方針葉林(泰卡林)更加廣大,但熱帶雨林的物種多樣性遠比它豐富,生長也繁茂快速許多。因為這裡既沒有北方針葉林帶冬天的酷寒,也沒有熱帶或副熱帶莽原區的苦旱來限制樹木生長。拜位居赤道兩側的熱帶區之賜,這裡降雨規模之驚人,完全足以在歐洲這種氣候較溫和的緯度帶釀成巨大洪災。年雨量兩千五百公釐不過是基本值,大部分地區要遠高於此;在最極端的例子裡,甚至可超過一萬公釐。對第一次經歷這種陣仗的人來說,那簡直就像整個天空都要跟傾盆而下的雨水一起坍塌。全世界最大的河流,亦即南美洲的亞馬遜河,便源自熱帶雨林,僅僅是從這條河注入南大西洋的水量,就占了全球河川總流量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其年平均流量為每秒二十萬立方公尺,而非洲的剛果河則以每秒約四萬立方公尺居次;萊茵河為每秒兩千立方公尺,也就是亞馬遜河的百分之一及剛果河的二十分之一。不過這兩條大河在流域內所匯集的水量到底有多驚人,這些數字還是只約略提供了一些輪廓。
森林與水,確實決定了熱帶雨林的自然特徵,但把雨從海洋帶進來的風也很重要,它們是維繫水循環的熱帶風系的一部分。水汽經由雲層被帶到陸地,然後又從河川回到海洋。一個大致呈水陸兩棲性的世界,在雨林裡形成了,它看起來非常古老原始,也確實完全如此。因為即使全球氣候不斷反覆震盪,讓這些熱帶森林的面積時而萎縮時而擴大,在漫長的地球時間裡,它們還是一直保有森林帶的形式,直到這時代的人開始大規模將它們破壞。而這種破壞所帶來的後果,要遠比砍伐非熱帶地區的森林嚴重。
這本書所要寫的就是這些熱帶森林,有關它們如何被破壞,這對人類與自然帶來那些影響,以及熱帶雨林還有哪些東西能夠被保存。事實會證明,我們這些所謂第一世界的人,對此要負最大的責任。歐洲殖民主義對熱帶地區的剝削,是十八與十九世紀雨林破壞的開始,而且直到至今仍未消停,只是以其他方式來進行。其中最具關鍵性者,就是我們對「綠色能源」的迷思以及我們所飼養的牲口。這些正在吞噬著熱帶森林,因為清除後的林地,正是要用來種植飼料作物與油棕。我們過度養殖牲口,遠超過本身農地生產之所能負荷,而這正透過破壞熱帶森林,多方影響著全球的氣候。假如我們依然不重視經濟型態對熱帶會產生哪些作用,即使德國或歐盟境內真正達成「氣候中和」,對我們自己及後代子孫也沒多大用處。如果不停止這種掠奪式開發,我們將如何經由熱帶劇烈改變氣候,又將失去多少生物多樣性,是本書的兩個核心主題。至於第三個主題,則是希望能呈現熱帶世界的獨一無二性,並闡述保存它們的可行辦法。
熱帶雨林不是那種面積縮減了還能再彌補回來的森林。它是地表物種最豐富的棲息環境,這裡生命之多樣繁茂,遠遠超過所有其他區域。人造的多樣性與美景,一旦摧毀還能被復原,但自然的豐富多樣與美麗卻不行。我們的所作所為,是不可逆的。人類的地球新時代,也就是所謂的人類世(Anthropozän),並不是一個美麗新世界的開始。這個稱號只表明人類對地球已經變成一種災難,破壞力堪比巨大彗星的撞擊。然而身為罪魁禍首,每個人所造的罪孽卻大不相同。事實上是少數人為了致富,行為根本與寄生蟲無異,但絕大多數的人卻得承擔其後果。這個世界缺少的不是知識與見解,而是對破壞勢力的合理管控。我們能夠、也必須對這些勢力設定底線並及時制止,為了全人類與自然的福祉!
我們的藍色星球繫著一條綠色腰帶。它從太空中看起來隱隱閃著微光,就掛在赤道通過大陸與島嶼冒出海面的地方。這條寬窄不一、顏色墨綠的腰帶,是由熱帶雨林所組成的森林帶──或許該說「曾經」組成,因為這條綠帶如今不僅大幅縮水,還支離破碎、「漏洞」百出。伐林墾地早已鯨吞蠶食著它,它在某些地區甚至已完全消失。因此這條綠帶現在從太空中看去,簡直就像正飽受害蟲肆虐。熱帶雨林的面積,在過去一百五十年裡已被摧毀一半有餘,其濫墾濫伐的規模之大,完全超乎人所能想像。然而偏偏在我們的時代,焚林墾地還繼續在吞噬著倖存的雨林,儘管這些森林對人類以及對全球生態有多麼重要,早已眾所皆知,卻還是沒有任何人或任何作為,能遏止這種破壞。
雖然就面積而言,北方針葉林(泰卡林)更加廣大,但熱帶雨林的物種多樣性遠比它豐富,生長也繁茂快速許多。因為這裡既沒有北方針葉林帶冬天的酷寒,也沒有熱帶或副熱帶莽原區的苦旱來限制樹木生長。拜位居赤道兩側的熱帶區之賜,這裡降雨規模之驚人,完全足以在歐洲這種氣候較溫和的緯度帶釀成巨大洪災。年雨量兩千五百公釐不過是基本值,大部分地區要遠高於此;在最極端的例子裡,甚至可超過一萬公釐。對第一次經歷這種陣仗的人來說,那簡直就像整個天空都要跟傾盆而下的雨水一起坍塌。全世界最大的河流,亦即南美洲的亞馬遜河,便源自熱帶雨林,僅僅是從這條河注入南大西洋的水量,就占了全球河川總流量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其年平均流量為每秒二十萬立方公尺,而非洲的剛果河則以每秒約四萬立方公尺居次;萊茵河為每秒兩千立方公尺,也就是亞馬遜河的百分之一及剛果河的二十分之一。不過這兩條大河在流域內所匯集的水量到底有多驚人,這些數字還是只約略提供了一些輪廓。
森林與水,確實決定了熱帶雨林的自然特徵,但把雨從海洋帶進來的風也很重要,它們是維繫水循環的熱帶風系的一部分。水汽經由雲層被帶到陸地,然後又從河川回到海洋。一個大致呈水陸兩棲性的世界,在雨林裡形成了,它看起來非常古老原始,也確實完全如此。因為即使全球氣候不斷反覆震盪,讓這些熱帶森林的面積時而萎縮時而擴大,在漫長的地球時間裡,它們還是一直保有森林帶的形式,直到這時代的人開始大規模將它們破壞。而這種破壞所帶來的後果,要遠比砍伐非熱帶地區的森林嚴重。
這本書所要寫的就是這些熱帶森林,有關它們如何被破壞,這對人類與自然帶來那些影響,以及熱帶雨林還有哪些東西能夠被保存。事實會證明,我們這些所謂第一世界的人,對此要負最大的責任。歐洲殖民主義對熱帶地區的剝削,是十八與十九世紀雨林破壞的開始,而且直到至今仍未消停,只是以其他方式來進行。其中最具關鍵性者,就是我們對「綠色能源」的迷思以及我們所飼養的牲口。這些正在吞噬著熱帶森林,因為清除後的林地,正是要用來種植飼料作物與油棕。我們過度養殖牲口,遠超過本身農地生產之所能負荷,而這正透過破壞熱帶森林,多方影響著全球的氣候。假如我們依然不重視經濟型態對熱帶會產生哪些作用,即使德國或歐盟境內真正達成「氣候中和」,對我們自己及後代子孫也沒多大用處。如果不停止這種掠奪式開發,我們將如何經由熱帶劇烈改變氣候,又將失去多少生物多樣性,是本書的兩個核心主題。至於第三個主題,則是希望能呈現熱帶世界的獨一無二性,並闡述保存它們的可行辦法。
熱帶雨林不是那種面積縮減了還能再彌補回來的森林。它是地表物種最豐富的棲息環境,這裡生命之多樣繁茂,遠遠超過所有其他區域。人造的多樣性與美景,一旦摧毀還能被復原,但自然的豐富多樣與美麗卻不行。我們的所作所為,是不可逆的。人類的地球新時代,也就是所謂的人類世(Anthropozän),並不是一個美麗新世界的開始。這個稱號只表明人類對地球已經變成一種災難,破壞力堪比巨大彗星的撞擊。然而身為罪魁禍首,每個人所造的罪孽卻大不相同。事實上是少數人為了致富,行為根本與寄生蟲無異,但絕大多數的人卻得承擔其後果。這個世界缺少的不是知識與見解,而是對破壞勢力的合理管控。我們能夠、也必須對這些勢力設定底線並及時制止,為了全人類與自然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