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小草鸚鵡飼育指南

9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一) 原生棲息地的小型草原長尾鸚鵡

小型長尾草原鸚鵡分布區域以澳大利亞為主,澳洲大陸位於南半球,總面積約769萬2,024平方公里,土地為臺灣的兩百多倍大。天然資源豐富與相對孤立的地理環境,使得這片古老的大陸孕育出許多獨特的生物,例如廣受世人喜愛的無尾熊與袋鼠等。其中,原產於澳洲的草原鸚鵡與鳳頭鸚鵡,更受到全世界鳥類飼養者的青睞。在澳洲各式各樣的草原鸚鵡中,小型草原長尾鸚鵡以Neophema屬為主,體長約20公分上下,成員包括光輝鸚鵡(Splendid parakeet)、桔梗鸚鵡(Turquoise parakeet)、藍翅鸚鵡(Blue-winged parakeet)、嫩嫩鸚鵡(Elegant parakeet)、岩石鸚鵡(Rock parakeet),以及橙腹鸚鵡(Orange-bellied parakeet)。 另外,柏克氏(秋草)鸚鵡(Bourke’sparakeet)則歸類為Neopsephotus屬,也是小草鸚鵡的一種。而全世界籠養最普遍、最受歡迎的虎皮鸚鵡(Budgerigar、Budgie),廣義來說也算是澳洲小型草原鸚鵡家族的成員。
在亞洲與臺灣,最廣為飼養的小型草原長尾鸚鵡,除了虎皮鸚鵡外,就屬秋草鸚鵡、光輝鸚鵡與桔梗鸚鵡,本書內容適用於所有小型草原鸚鵡的飼養,但特別針對這三種常見的小草鸚鵡,進行更詳細的介紹與說明。

秋草鸚鵡(柏克氏鸚鵡)
Neopsephotus bourkii
柏克氏鸚鵡(Bourke’s parakeet)命名自理查德.布爾克爵士(Sir RichardBourke),他在西元1831∼1837年間擔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的省長。學名Neophema源自希臘語,「neos」意即「new」(新的),而「pheme」為「voice」(聲音)之意,由命名足以看出小草鸚鵡獨特且悅耳的叫聲。
柏克氏鸚鵡在臺灣俗稱秋草鸚鵡,是常見的小型草原鸚鵡,安靜、溫和的個性很適合作為寵物,體型比虎皮鸚鵡略大(體長約20公分),容易飼養與繁殖。聲音柔細悅耳,能和平地與其他體型類似的鳥類共處,是小草入門者相當理想的選擇。
有別於Neophema屬的草原長尾鸚鵡,秋草鸚鵡的主要羽色並非綠色,而是深棕色夾雜少許的粉紅色。牠們無法與Neophema屬的小草鸚鵡雜交,生物學上屬於獨立品系。秋草鸚鵡在成熟後可以大略藉由外觀判斷性別。雌鳥前額和翅膀的藍色羽毛比雄鳥少,喉部粉紅色較少,顏色也較為暗沉,就身形來說,雌鳥的體型與頭部也比雄鳥小一些。
秋草鸚鵡原產地分布於昆士蘭西南部、新南威爾斯西部、澳洲中部、西澳大利亞北部,以及一些內陸地區,大範圍的地理分布也顯現出秋草鸚鵡的適應力極強。
在野外,可於相思樹林、尤加利樹林、灌木叢與一些河邊的林地中發現秋草鸚鵡的蹤跡,通常是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牠們一般在早晨或黃昏時刻覓食,在地上找尋各種草類種子與植物嫩芽。繁殖季節約在每年8∼12月之間,秋草鸚鵡喜愛在1∼3公尺高的樹洞內築巢,雄鳥求偶時會貼近雌鳥,拍打雙翼與搖動尾巴,並展現出獨特的抬胸動作。雌鳥一窩產4顆蛋或更多,幼鳥約18天後孵化,4週後羽毛長成。
鳥舍中的秋草鸚鵡是容易照料的鸚鵡,很快便能適應周遭環境與當地氣候,但仍需防範太冷的天氣以及過度潮溼的氣候。以臺灣來說,應注意雨季溼度過高時,細菌孳生威脅鳥兒的健康。繁殖秋草鸚鵡並不困難,而且牠們通常是相當稱職的父母,許多飼主甚至常常讓牠們充當其他小草鸚鵡的代理雌鳥。秋草鸚鵡在人工飼養環境中已培育出多種不同顏色的美麗變種,如閃光變種的粉紅秋草,數量已經很多,並衍生出許多美麗迷人的羽色品系。其中顏色粉嫩柔和的紅寶石秋草鸚鵡,更是許多鳥友心目中的夢幻品系,被暱稱為水蜜桃鸚鵡,人氣居高不下,是鸚鵡界中少數以粉紅色系為主、廣受女性飼養者歡迎的寵物鳥之一。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