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你家的那隻「伴侶動物」

依照內政部寵物登記管理資訊,二〇二二年新增登記的伴侶動物數量,正式超過新生兒數量了,說明台灣社會飼養伴侶動物的風氣興盛,且應該是「一去不回」的趨勢。會打開這本書的你,很有可能也是關心、喜歡動物的人之一。

先簡單說明,為什麼使用「伴侶動物」而不用「寵物」一詞呢?兩個詞語在日常溝通上是可替換的,但若深究起來,兩者暗示著不同的意涵,值得細細思量:寵物的「寵」一字,帶有「被喜歡」、「被溺愛」之意,似乎表示「寵」物是基於人的情感附加、人的喜愛而成立,有「因為我,你才有意義」之意,因此,人類對該動物有決定權與所有權,是「上對下」的關係。似乎也暗示動物對人有「討好的義務」,以確保自己持續地被喜愛。但若今天該動物不被人類喜愛了呢?動物獨立於人類之外,他的價值是什麼呢?是空白的。
相對的,「伴侶動物」一詞,將動物的地位提升到與人類平等的高度,既然是「伴侶」,本就該是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動物的價值與人類的評價無關,他的優點並不是基於人類的喜愛,他的缺點也不是基於人類的厭惡,我們是平等而互惠的關係。「伴侶」加上「動物」組合起來,表示身為動物與生俱來的、與人類不同的習慣與需求,都是應該被接受的。

有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說明兩者的差異:
「你擁有一隻寵物。」
「你與一隻伴侶動物一起生活。」

「伴侶動物」這個詞語被較為普遍的使用,也不過是十幾年左右的事情,基於政治正確的考量,我希望用它來代替我們過去慣用的「寵物」,來指稱那些與我們生活在一起的家犬家貓,甚至鳥馬鼠兔等等。

伴侶動物,在人類社會的地位相當特殊。我們會讓牠進入家庭、坐上沙發、一起旅行、一起分享生活的各種喜怒哀樂,讓牠成為我們家庭中的一份子。我們既不需為這些「毛孩」操心學業、結婚生子、出社會找工作等等無窮無盡的問題,又可以從牠們的陪伴中得到慰藉。說起來,擁有一隻伴侶動物似乎是一件利大於弊,相當很美好的事。只是,這麼多滿懷期待的飼主,真的都準備好足夠理解、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陪伴這隻動物了嗎?把動物帶回家之後,之後的故事,都是幸福快樂的日子嗎?

在我的獸醫生涯的前半段,在一般診所看診,其實有好大半的飼主,他們困擾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動物的生理疾病,也不是在檢驗儀器上讀出了赤紅的數字,而是動物的一些行為,讓他們感到困惑不解。

「狗狗為什麼堅持在家裡尿尿呢?明明已經帶出去散步了,回家之後馬上在門 口尿一泡,一定是故意的!」

「吃飯的時候,狗狗一直坐在餐桌旁邊看著我們,要求我們給牠食物,如果不給牠,牠就會生氣地大叫,甚至會咬我們的衣服或褲管,真的很任性,我們都沒有辦法好好地全家吃一頓飯。」

「貓咪是不是真的比較會報復?我才出門旅行兩天,牠就把我的沙發抓花了。」

「我家貓咪在我一熄燈之後,馬上就在房間開運動會,跑上跑下的都不睡,可能在抗議我陪牠的時間不夠,牠還不想休息,但我下班後真的很累,如果另外養一隻貓陪牠玩,會不會比較好呢?」

以上,都是我在執業時常聽到的,飼主帶著抱怨的語氣,這般談論自己的動物。
當飼主跟動物的生活出現了摩擦,往往沒有有效的溝通管道(又不能「坐下好好談」),無法得知對方真正的想法,飼主們往往只能「猜」。但由於動物和人的認知功能、需求、成長經驗都不同,人類往往會不經意地使用自己的(也就是擬人化)的想法來解釋動物的行為,例如報復、搗亂、故意為之等等,導致許多誤會發生。

這樣的誤會多了,又沒有機會解開,人和動物的關係,就慢慢的裂解了。飼主覺得動物在找牠的麻煩,不體諒人類工作辛苦提供食物和住所,反而處處作對。這樣的情緒累積久了,就不那麼喜愛動物的陪伴了。

想要放棄動物的飼主,往往是絕望又無力的,下定決心棄養之後,也可能被自責感籠罩,久久不能釋懷。而被棄養的動物,在台灣會是怎麼樣的處境,我想就不需要我多提了。

在歐美國家,行為問題(behavior problems)是伴侶動物被棄養、被實施安樂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家會為此意外嗎?其實,這再再說明了,跟動物相處,並不如我們想像中容易,需要小心經營。

作為第一線的臨床獸醫師,執業幾年下來,深感台灣的飼主普遍不知如何處理與動物的相處問題,而在動物面臨害怕、焦慮時,也不知道如何化解,甚至無法辨認動物的負面情緒,因而讓飼主和動物雙方都痛苦不堪。為了處理這些問題,我前往英國深造,取得臨床動物行為碩士學位,以行為獸醫師的身份,繼續協助飼主和動物。

外界認為行為獸醫師的工作,是「矯正」動物的行為問題──對飼主造成困擾、飼主不想要的行為。然而,以我的經驗來看,動物的行為,其實都不一定需要被「矯正」,更需要的是,真正看到動物行為背後的原因,進而幫助牠們解決面臨到的問題。大部分期望被「矯正」的動物,其實是基於安全感、情緒反應、生理需求等等的影響,才做出各種不被接受的行為。這些動物本身的福利受到了損害,牠們的行為其實是反映自身應有的權利受到侵害,例如安靜的休息處、合理的互動方式、有能力可以躲避厭惡的事物等等。

而提到「矯正」,傳統上大多使用「訓練」的方法,套用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和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的理論,藉由重複又重複的練習,以期能夠改變動物的「行為表現」,雖有理論依據可循,但往往不小心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動物的感受、情緒、基本需求等等。任何施行在動物身上的計劃,都必須注意到,牠們是與我們一樣有血有肉的生命,牠們的行為也是眾多動機與信念綜合考量出來的結果,若只是想「矯正」牠們的某一種行為,卻沒有通盤的考量到動物整體的身心狀態,那只是在行為主義(behaviorism)的框架之下,將動物當作機械一樣的「修理」,於動物福利觀念逐漸抬頭的現今,已經是不合時宜的思維了。

飼主帶著動物來到診間尋求協助,表示雙方在生活上發生了不協調,飼主本人當然可以藉由語言,清楚地描述自己在照顧動物上,遇到的難處,然而他帶來的動物,恐怕是有口難言的。若有一台狗語或貓語翻譯機,我想,牠們也會滔滔不絕的訴說自己生活上的困擾、遭遇的麻煩,這些困擾大大小小,可能來自環境、飼主或其他動物、習慣喜好、害怕或討厭的事情等等。

只有在看見動物的需求,也考量到人類的需求之後,才能擬定一套對雙方都足夠友善的生活模式,讓大家能夠輕鬆地生活在一起,繼續享受彼此的陪伴。

這本書,是我以「獸醫師」、「動物行為」作為主要工作內容,觀察到的許多小故事,以十一個不同的主題編寫,為保護個案隱私,名字、場景、特徵等,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每個書中的主題故事,背後都有幾十個類似的案例。而每個活生生的案例,也都有不同的主題混雜其中。但同樣的,都是關於困惑的動物,與心碎的飼主。有心尋找動物伴侶的人、已經擁有伴侶動物,但在日常相處中感到壓力的飼主,若因為這些故事而有被理解、有「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想」的感覺,那麼我很開心有療癒到你。如果你讀了感到新奇,觸發另一種思考的面向,多花了一點心力去思考與動物有關的問題,那更是我期望的事情。

在帶牠回家之前,你也許會想要聽聽看這些故事。



1. 長大——動物與幼童同在一個屋簷下,是夥伴,還是冤家?

我走進一個高級社區大樓,乒乓媽開門來迎接,客客氣氣地遞上拖鞋,今天拜訪的家庭,是一個像IKEA型錄一樣精準完美的室內。

稍微寒暄過,我就定位,也請案例乒乓一家人坐到平常習慣的位置上,於是乒乓媽坐上客廳沙發中間的位置。而乒乓,本案的主角,一隻約十公斤的狗狗,坐到了乒乓媽的右邊,一派輕鬆地趴伏著,並不是很在意地用視線掃過我,表示對我沒有興趣。本案的另一位主角,乒乓的「弟弟」──一名一歲半的人類男童,則坐在媽媽左邊的位置,不怎麼安份地扭動、待不久就想要下沙發。
兵乓爸媽是一對年輕夫妻,大約三十上下,主要與我對談的是媽媽,爸爸在過程中,偶爾好奇探頭看看,但大部分時間都在房間,似乎是居家辦公、並且時間不太彈性的那種。看顧狗與小孩的責任,很明顯的是落在乒乓媽的肩上。

小孩先擱著不說。乒乓是乒乓媽在年輕時養的,早在她擁有婚姻與家庭的支持之前,乒乓就先陪她經歷了剛出社會的刻苦日子。社畜生涯、無止盡的加班、搬家、居無定所、吃得不好住得不好⋯⋯一路走來,乒乓始終如一,對乒乓媽「不離不棄」。在那段共患難,培養出革命情感的日子之後,現在乒乓媽的工作和經濟能力都上了軌道,組了家庭、生活穩定,她希望能好好地回饋與照顧這隻一起「苦過來」的老伴。因此,這位有點年紀的乒乓,在家中地位不低。

乒乓有自己的名字,當然小孩也有,但乒乓媽在對談中,一直稱稱狗狗為「哥哥」、自己的小孩為「弟弟」。其中的含意,不言可喻。狗狗是年長的,小孩是年幼的,乒乓媽希望乒乓可以照顧、守護小孩,就像是哥哥可以照顧弟弟一樣。

這種期望,不只是乒乓媽,我在很多飼主身上都曾經看過,但往往他們最後都失望了。原因是在這種「狗與小孩」的「經典組合」中,很多狗狗都沒有表現出飼主們期望中的友善,有的狗狗甚至還對小孩有威嚇、攻擊的傾象。

狗哥哥對人弟弟不友善,這也是乒乓媽找我來的原因。然而乒乓媽認為,乒乓與乒乓弟只是一對吵架的兄弟,本是同根生(?),終究能和好的。



「你是哥哥,要照顧弟弟啊。」像這樣的話,我相信,乒乓媽可能在四下無人的時候曾經說給乒乓聽過。無論她說出口的當下覺得自己多荒謬,但這種對狗狗的一廂情願,在人類心中難免存在;即便是人類與人類之間也在所難免。

想像有一對「情到深處」的好友,彼此承諾會為了對方兩肋插刀、福禍與共。「兄弟,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一定都會挺你的。」這樣的承諾──合乎氣氛的泛情緒勒索──在人類對人類的情況下通常是酒過三巡後才會發生;但當人類情勒的對象是動物的時候,則無須酒精助興就能山盟海誓,反正牠又不會笑你(或拒絕你)。然而,若我們能試著關掉「情到深處」的激情模式,轉用理性思考,就會知道所有承諾/要求多少都有點強人(狗)所難。

以類似兵乓家的案例來說,通常這種狗狗已經十歲左右了,算是狗裡面的「長輩」,行動和個性都比較平穩,一付見過世面、見過大風大浪、泰山崩於前不改其色的樣子。這會讓人以為,狗狗跟人類一樣,隨著年紀會增長出了一些「智慧」。
但事實上,比較有可能的是,這些狗狗之所以可以那麼沈穩,是因為牠們已經不年輕;身體有一定程度的負擔。肌肉流失、關節炎、老化等問題,不只會讓狗狗活力下降,也會讓互動的需求下降,導致交朋友的能力也隨之變弱了;這些在家族中,被飼主「許願」成小孩的哥哥或姊姊的老狗,實際上,牠們的輩份與身體狀況,可能比較接近爺爺奶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