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一 動物疫病發生的調查
動物機體在整個生命活動中,會受到來自體內外各種病原體的侵襲。病原體感染動物機體後,可引起機體不同程度的損傷,機體內部與外界的相對平衡穩定狀態遭受破壞,機體處於異常的生命活動中,其機能、代謝甚至組織結構多會發生改變,從而在臨床上出現一系列異常的症狀,導致動物疫病的發生。
一、感染
1.感染的概念
病原體侵入動物機體,並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長繁殖,引起動物機體產生一系列病理反應的過程,稱為感染,亦可稱傳染。病原體對動物的感染不僅取決於病原體本身的特性,而且與動物的易感性、免疫狀態以及環境因素有關。
當病原體具有相當的毒力和數量,並且動物機體的抵抗力又相對較弱時,動物機體就會表現出一定的臨床症狀;如果病原體毒力較弱或數量較少,而動物機體的抵抗力較強時,病原體可能在動物體內存活,但不能大量繁殖,動物機體也不表現明顯症狀。動物機體抵抗力較強時,機體內並不適合病原體的生長,一旦病原體進入動物體內,機體能迅速動員自身的防禦力量將病原體殺死,從而保持機體機能的正常穩定。
2.感染的類型
病原體與動物機體抵抗力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影響因素較多,造成了感染過程的表現形式多樣化,從不同角度可分為不同的類型。
(1)外源性感染和內源性感染
病原體從外界侵入動物機體引起的感染過程,稱為外源性感染,大多數疫病都屬此類。如果病原體是寄居在動物體內的條件性病原體,由於動物機體抵抗力的降低而引起的感染,稱為內源性感染。
(2)單純感染和混合感染、原發感染和繼發感染
由單一病原體引起的感染,稱為單純感染;由兩種以上的病原體同時參與的感染稱為混合感染。動物感染了一種病原體後,隨著抵抗力下降,又有新的病原體侵入或原先寄居在動物體內的條件性病原體引起的感染,稱為繼發感染;最先侵入動物體內引起的感染,稱為原發感染。如雞感染了支原體後,再感染大腸桿菌,那麼感染支原體是原發感染,感染大腸桿菌是繼發感染。
(3)顯性感染和隱性感染
一般按患病動物症狀是否明顯可分為顯性感染和隱性感染。動物感染病原體後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症狀稱顯性感染;症狀不明顯或不表現任何症狀稱為隱性感染。隱性感染的動物一般難以發現,多是透過病原體檢查或血清學方法查出,因此在臨床上這類動物更具危險性。
(4)良性感染和惡性感染
一般以患病動物的致死率作為標準,致死率高者稱為惡性感染,致死率低的則為良性感染。如狂犬病為惡性感染,豬氣喘病多為良性感染。
(5)最急性、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感染
常把病程較短,一般在24小時內,沒有典型症狀和病變的感染稱為最急性感染,常見於傳染病流行的初期。急性感染的病程一般在幾天到2週不等,常伴有明顯的症狀,這有利於臨床診斷。亞急性感染的動物臨床症狀一般相對緩和,也可由急性感染發展而來,病程一般在2週到1個月不等。慢性感染病程長,在1個月以上,如布魯氏菌病、結核病等。
(6)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在感染過程中表現出該病的特徵性臨床症狀,稱為典型感染。而非典型感染則表現或輕或重,與特徵性臨床症狀不同。
(7)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病原體侵入動物機體後,能向全身多部位擴散或其代謝產物被吸收,從而引起全身性症狀,稱為全身感染,其表現形式有菌(病毒)血症、毒血症、敗血症和膿毒敗血症等。如果侵入動物體內的病原體毒力較弱或數量不多,常被限制在一定的部位生長繁殖,並引起局部病變的感染,稱為局部感染,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引起的化膿創等。
(8)病毒的持續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有些病毒可以長期存活於動物機體內,感染的動物有的持續有症狀,有的間斷出現症狀,有的不出現症狀,這稱為病毒的持續性感染。疱疹病毒、副黏病毒和反轉錄病毒科病毒,常誘發持續性感染。
慢病毒感染是指某些病毒或類病毒感染後呈慢性經過,潛伏期長達數年至數十年,臨床上早期多沒有症狀,後期出現症狀後多以死亡結束,如牛海綿狀腦病等。
以上感染的各種類型都是人為劃分的,因此都是相對的,它們之間往往會出現交叉、重疊和相互轉化。
二、動物疫病發生的條件
動物疫病的發生需要一定的條件,其中病原體是引起傳染過程發生的首要條件,動物的易感性和環境因素也是疫病發生的必要條件。
1.病原體的毒力、數量與侵入門戶
毒力是病原體致病能力強弱的反映,人們常把病原體分為強毒株、中等毒力株、弱毒株、無毒株等。病原體的毒力不同,與機體相互作用的結果也不同。病原體須有較強的毒力才能突破機體的防禦屏障引起傳染,導致疫病的發生。
病原體引起感染,除必須有一定毒力外,還必須有足夠的數量。一般來說病原體毒力越強,引起感染所需數量就越少;反之需要數量就越高。
具有較強的毒力和足夠數量的病原體,還需經適宜的途徑侵入易感動物體內,才可引發傳染。有些病原體只有經過特定的侵入門戶,並在特定部位定居繁殖,才能造成感染。例如,傷寒沙門氏菌須經口進入機體,破傷風梭菌侵入深部創傷才有可能引起破傷風,日本腦炎病毒以蚊子為媒介叮咬皮膚後經血流才能傳染。但也有些病原體的侵入途徑是多種的,例如炭疽桿菌、布魯氏菌可以透過皮膚和消化道、生殖道黏膜等多種途徑侵入宿主。
2.易感動物
對病原體具有感受性的動物稱為易感動物。動物對病原體的感受性是動物「種」的特性,因此動物的種屬特性決定了牠對某種病原體的傳染具有天然的免疫力或感受性。動物的種類不同對病原體的感受性也不同,如豬是豬瘟病毒的易感動物,而牛、羊則是非易感動物;人、草食動物對炭疽桿菌易感,而雞不易感。同種動物對病原體的感受性也有差異,如肉雞對馬立克病毒的易感性大於蛋雞。
另外,動物的易感性還受年齡、性別、營養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其中以年齡因素影響較大。例如,雛鵝易感染小鵝瘟病毒,成鵝感染但不發病;豬霍亂沙門氏菌容易感染1~4月齡的豬。
3.外界環境因素
外界環境因素包括氣候、溫度、濕度、地理環境、生物因素(如傳染媒介、儲存宿主)、飼養管理及使役情況等,它們對於傳染的發生是不可忽視的條件,是傳染發生相當重要的誘因。環境因素改變時,一方面可以影響病原體的生長、繁殖和傳染;另一方面可使動物機體抵抗力、易感性發生變化。如夏季氣溫高,病原體易於生長繁殖,因此易發生消化道傳染病;而寒冷的冬季能降低易感動物呼吸道黏膜抵抗力,易發生呼吸道傳染病。另外,在某些特定環境條件下,存在著一些疫病的傳染媒介,影響疫病的發生和傳染。如日本腦炎、藍舌病等疫病以昆蟲為媒介,故在昆蟲繁殖的夏季和秋季容易發生和傳染。
動物機體在整個生命活動中,會受到來自體內外各種病原體的侵襲。病原體感染動物機體後,可引起機體不同程度的損傷,機體內部與外界的相對平衡穩定狀態遭受破壞,機體處於異常的生命活動中,其機能、代謝甚至組織結構多會發生改變,從而在臨床上出現一系列異常的症狀,導致動物疫病的發生。
一、感染
1.感染的概念
病原體侵入動物機體,並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長繁殖,引起動物機體產生一系列病理反應的過程,稱為感染,亦可稱傳染。病原體對動物的感染不僅取決於病原體本身的特性,而且與動物的易感性、免疫狀態以及環境因素有關。
當病原體具有相當的毒力和數量,並且動物機體的抵抗力又相對較弱時,動物機體就會表現出一定的臨床症狀;如果病原體毒力較弱或數量較少,而動物機體的抵抗力較強時,病原體可能在動物體內存活,但不能大量繁殖,動物機體也不表現明顯症狀。動物機體抵抗力較強時,機體內並不適合病原體的生長,一旦病原體進入動物體內,機體能迅速動員自身的防禦力量將病原體殺死,從而保持機體機能的正常穩定。
2.感染的類型
病原體與動物機體抵抗力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影響因素較多,造成了感染過程的表現形式多樣化,從不同角度可分為不同的類型。
(1)外源性感染和內源性感染
病原體從外界侵入動物機體引起的感染過程,稱為外源性感染,大多數疫病都屬此類。如果病原體是寄居在動物體內的條件性病原體,由於動物機體抵抗力的降低而引起的感染,稱為內源性感染。
(2)單純感染和混合感染、原發感染和繼發感染
由單一病原體引起的感染,稱為單純感染;由兩種以上的病原體同時參與的感染稱為混合感染。動物感染了一種病原體後,隨著抵抗力下降,又有新的病原體侵入或原先寄居在動物體內的條件性病原體引起的感染,稱為繼發感染;最先侵入動物體內引起的感染,稱為原發感染。如雞感染了支原體後,再感染大腸桿菌,那麼感染支原體是原發感染,感染大腸桿菌是繼發感染。
(3)顯性感染和隱性感染
一般按患病動物症狀是否明顯可分為顯性感染和隱性感染。動物感染病原體後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症狀稱顯性感染;症狀不明顯或不表現任何症狀稱為隱性感染。隱性感染的動物一般難以發現,多是透過病原體檢查或血清學方法查出,因此在臨床上這類動物更具危險性。
(4)良性感染和惡性感染
一般以患病動物的致死率作為標準,致死率高者稱為惡性感染,致死率低的則為良性感染。如狂犬病為惡性感染,豬氣喘病多為良性感染。
(5)最急性、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感染
常把病程較短,一般在24小時內,沒有典型症狀和病變的感染稱為最急性感染,常見於傳染病流行的初期。急性感染的病程一般在幾天到2週不等,常伴有明顯的症狀,這有利於臨床診斷。亞急性感染的動物臨床症狀一般相對緩和,也可由急性感染發展而來,病程一般在2週到1個月不等。慢性感染病程長,在1個月以上,如布魯氏菌病、結核病等。
(6)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在感染過程中表現出該病的特徵性臨床症狀,稱為典型感染。而非典型感染則表現或輕或重,與特徵性臨床症狀不同。
(7)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病原體侵入動物機體後,能向全身多部位擴散或其代謝產物被吸收,從而引起全身性症狀,稱為全身感染,其表現形式有菌(病毒)血症、毒血症、敗血症和膿毒敗血症等。如果侵入動物體內的病原體毒力較弱或數量不多,常被限制在一定的部位生長繁殖,並引起局部病變的感染,稱為局部感染,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引起的化膿創等。
(8)病毒的持續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有些病毒可以長期存活於動物機體內,感染的動物有的持續有症狀,有的間斷出現症狀,有的不出現症狀,這稱為病毒的持續性感染。疱疹病毒、副黏病毒和反轉錄病毒科病毒,常誘發持續性感染。
慢病毒感染是指某些病毒或類病毒感染後呈慢性經過,潛伏期長達數年至數十年,臨床上早期多沒有症狀,後期出現症狀後多以死亡結束,如牛海綿狀腦病等。
以上感染的各種類型都是人為劃分的,因此都是相對的,它們之間往往會出現交叉、重疊和相互轉化。
二、動物疫病發生的條件
動物疫病的發生需要一定的條件,其中病原體是引起傳染過程發生的首要條件,動物的易感性和環境因素也是疫病發生的必要條件。
1.病原體的毒力、數量與侵入門戶
毒力是病原體致病能力強弱的反映,人們常把病原體分為強毒株、中等毒力株、弱毒株、無毒株等。病原體的毒力不同,與機體相互作用的結果也不同。病原體須有較強的毒力才能突破機體的防禦屏障引起傳染,導致疫病的發生。
病原體引起感染,除必須有一定毒力外,還必須有足夠的數量。一般來說病原體毒力越強,引起感染所需數量就越少;反之需要數量就越高。
具有較強的毒力和足夠數量的病原體,還需經適宜的途徑侵入易感動物體內,才可引發傳染。有些病原體只有經過特定的侵入門戶,並在特定部位定居繁殖,才能造成感染。例如,傷寒沙門氏菌須經口進入機體,破傷風梭菌侵入深部創傷才有可能引起破傷風,日本腦炎病毒以蚊子為媒介叮咬皮膚後經血流才能傳染。但也有些病原體的侵入途徑是多種的,例如炭疽桿菌、布魯氏菌可以透過皮膚和消化道、生殖道黏膜等多種途徑侵入宿主。
2.易感動物
對病原體具有感受性的動物稱為易感動物。動物對病原體的感受性是動物「種」的特性,因此動物的種屬特性決定了牠對某種病原體的傳染具有天然的免疫力或感受性。動物的種類不同對病原體的感受性也不同,如豬是豬瘟病毒的易感動物,而牛、羊則是非易感動物;人、草食動物對炭疽桿菌易感,而雞不易感。同種動物對病原體的感受性也有差異,如肉雞對馬立克病毒的易感性大於蛋雞。
另外,動物的易感性還受年齡、性別、營養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其中以年齡因素影響較大。例如,雛鵝易感染小鵝瘟病毒,成鵝感染但不發病;豬霍亂沙門氏菌容易感染1~4月齡的豬。
3.外界環境因素
外界環境因素包括氣候、溫度、濕度、地理環境、生物因素(如傳染媒介、儲存宿主)、飼養管理及使役情況等,它們對於傳染的發生是不可忽視的條件,是傳染發生相當重要的誘因。環境因素改變時,一方面可以影響病原體的生長、繁殖和傳染;另一方面可使動物機體抵抗力、易感性發生變化。如夏季氣溫高,病原體易於生長繁殖,因此易發生消化道傳染病;而寒冷的冬季能降低易感動物呼吸道黏膜抵抗力,易發生呼吸道傳染病。另外,在某些特定環境條件下,存在著一些疫病的傳染媒介,影響疫病的發生和傳染。如日本腦炎、藍舌病等疫病以昆蟲為媒介,故在昆蟲繁殖的夏季和秋季容易發生和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