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第1章 :鳥類的身體與性〉
鳥類的「發情」
一般來說,發情是和動物的繁殖行為有關的生物學現象,指的是為了繁殖變得性活躍的時期或狀態。鳥類的發情會因應各種條件而發生,模式或時機依鳥的種類而異。由於野鳥和寵物鳥(鳥寶)的生活環境差異較大,很難一概而論。本書以科學性的解說為基礎,探討至今很少被談論的「寵物鳥的發情」議題,並嘗試提出讓鳥寶擁有更優質生活的方法。
鳥兒開始發情後,會依序出現築巢、求偶、生蛋、孵蛋(抱卵)、育雛等一連串的繁殖行為,為了養育下一代,牠們的身心也會出現變化。這些步驟,都反映著鳥類的演化與生存戰略。發情的機制對鳥類的種族存續而言,可說是貢獻良多。發情與繁殖行為,是那些令我們深深著迷的鳥兒引以為傲的美好生命活動之一。
發情是不好的事?
有時會有人問:「既然發情是不好的,應該要制止才對吧?」但其實,不該以「好或不好」來判斷,而是要用「這隻鳥現在的身體是否需要發情」來檢視這件事。
在野外,鳥類發情並進行繁殖行為是很自然的現象。為了繁衍種族,發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發情,就無法留下後代。
然而,作為寵物飼養的鳥類大多並不會進行繁殖。儘管許多繁殖者具備專業的知識與經驗,也擁有完善的育種環境,但飼養寵物鳥又是另一回事。在此向各位強調,本書僅針對「寵物鳥的發情」進行討論。
回歸正題,即使鳥兒的祖先一直都是被飼養的鳥,牠們的生物本能也不會就此消失。發情既無法自行克制,也無法靠「雛鳥時期的養育方式」這類因素來決定。發情是鳥類本身控制不了的事。
對公鳥與母鳥造成的身體影響不同
在思考發情這件事時,請各位務必留意「性別」。公鳥與母鳥在繁殖中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
在繁殖過程中,公鳥負責製造精子,母鳥受精後則在體內形成卵,再從小小的泄殖孔產出。思考這一連串過程會發現,公鳥製造精子消耗的資源比母鳥少得多,身體負擔也相對輕微。當然,如同第5章中詳細說明的,公鳥也會因發情而引發疾病。但一般而言,發情對公鳥造成的影響有限,也不像母鳥會因此導致性激素混亂。由於公鳥體內具有要將基因傳遞給更多母鳥的本能,一旦進入發情期,就會產生強烈的性衝動(性慾),並出現類似交配(自慰)的行為。透過射精,性衝動能暫時緩解,但很快又會恢復。在自然的繁殖情況下,育雛期會讓強烈的性衝動減弱,然而寵物鳥的一生大多處於發情狀態,這代表公鳥一輩子都要承受無法被滿足的性衝動。採取抑制發情的對策,能讓鳥兒的生活從「壓抑性衝動、持續慾求不滿」,轉變為「抑制發情與繁殖的慾望、減輕不滿與痛苦」。這對公鳥而言,也許能在心理照護方面發揮很大的作用。
相對之下,發情對母鳥造成的問題更為嚴重。因為發情會導致牠們不斷產卵,進而縮短壽命。產卵對母鳥的身心造成嚴重影響及負擔,為了製造卵,鳥體內也會大量消耗蛋白質、脂質、鈣等資源。即使沒有實際產卵,只要持續發情,就可能罹患腫瘤等生殖疾病。就算沒有公鳥,母鳥也可能會將人類或物品視為伴侶,在未交配的情況下產下無精卵,因此即使只養一隻母鳥,也不能掉以輕心。
從動物福祉的觀點來看
鳥兒若總是處於發情狀態,會降低牠們的「動物福祉(animal welfare)」,這也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議題。所謂的動物福祉,原是從畜牧領域發展而來,是人類在將動物作為肉品等用途使用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概念。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反正都要拿來吃,怎麼養都沒關係」;但現在,即便是不得已需要使用動物,「不該讓動物受苦」的動物福祉觀念也已經廣泛普及。飼養寵物,也可說是「使用動物」的一種。因此,抑制鳥兒的發情,也是以「避免鳥兒因生殖疾病發作或壓抑性衝動而受苦」的理念為前提。尤其是母鳥,為了讓牠們活得健康長壽、預防疾病發生,必須以可持續進行的方法努力控管會影響發情的因素。
鳥類的「發情」
一般來說,發情是和動物的繁殖行為有關的生物學現象,指的是為了繁殖變得性活躍的時期或狀態。鳥類的發情會因應各種條件而發生,模式或時機依鳥的種類而異。由於野鳥和寵物鳥(鳥寶)的生活環境差異較大,很難一概而論。本書以科學性的解說為基礎,探討至今很少被談論的「寵物鳥的發情」議題,並嘗試提出讓鳥寶擁有更優質生活的方法。
鳥兒開始發情後,會依序出現築巢、求偶、生蛋、孵蛋(抱卵)、育雛等一連串的繁殖行為,為了養育下一代,牠們的身心也會出現變化。這些步驟,都反映著鳥類的演化與生存戰略。發情的機制對鳥類的種族存續而言,可說是貢獻良多。發情與繁殖行為,是那些令我們深深著迷的鳥兒引以為傲的美好生命活動之一。
發情是不好的事?
有時會有人問:「既然發情是不好的,應該要制止才對吧?」但其實,不該以「好或不好」來判斷,而是要用「這隻鳥現在的身體是否需要發情」來檢視這件事。
在野外,鳥類發情並進行繁殖行為是很自然的現象。為了繁衍種族,發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發情,就無法留下後代。
然而,作為寵物飼養的鳥類大多並不會進行繁殖。儘管許多繁殖者具備專業的知識與經驗,也擁有完善的育種環境,但飼養寵物鳥又是另一回事。在此向各位強調,本書僅針對「寵物鳥的發情」進行討論。
回歸正題,即使鳥兒的祖先一直都是被飼養的鳥,牠們的生物本能也不會就此消失。發情既無法自行克制,也無法靠「雛鳥時期的養育方式」這類因素來決定。發情是鳥類本身控制不了的事。
對公鳥與母鳥造成的身體影響不同
在思考發情這件事時,請各位務必留意「性別」。公鳥與母鳥在繁殖中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
在繁殖過程中,公鳥負責製造精子,母鳥受精後則在體內形成卵,再從小小的泄殖孔產出。思考這一連串過程會發現,公鳥製造精子消耗的資源比母鳥少得多,身體負擔也相對輕微。當然,如同第5章中詳細說明的,公鳥也會因發情而引發疾病。但一般而言,發情對公鳥造成的影響有限,也不像母鳥會因此導致性激素混亂。由於公鳥體內具有要將基因傳遞給更多母鳥的本能,一旦進入發情期,就會產生強烈的性衝動(性慾),並出現類似交配(自慰)的行為。透過射精,性衝動能暫時緩解,但很快又會恢復。在自然的繁殖情況下,育雛期會讓強烈的性衝動減弱,然而寵物鳥的一生大多處於發情狀態,這代表公鳥一輩子都要承受無法被滿足的性衝動。採取抑制發情的對策,能讓鳥兒的生活從「壓抑性衝動、持續慾求不滿」,轉變為「抑制發情與繁殖的慾望、減輕不滿與痛苦」。這對公鳥而言,也許能在心理照護方面發揮很大的作用。
相對之下,發情對母鳥造成的問題更為嚴重。因為發情會導致牠們不斷產卵,進而縮短壽命。產卵對母鳥的身心造成嚴重影響及負擔,為了製造卵,鳥體內也會大量消耗蛋白質、脂質、鈣等資源。即使沒有實際產卵,只要持續發情,就可能罹患腫瘤等生殖疾病。就算沒有公鳥,母鳥也可能會將人類或物品視為伴侶,在未交配的情況下產下無精卵,因此即使只養一隻母鳥,也不能掉以輕心。
從動物福祉的觀點來看
鳥兒若總是處於發情狀態,會降低牠們的「動物福祉(animal welfare)」,這也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議題。所謂的動物福祉,原是從畜牧領域發展而來,是人類在將動物作為肉品等用途使用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概念。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反正都要拿來吃,怎麼養都沒關係」;但現在,即便是不得已需要使用動物,「不該讓動物受苦」的動物福祉觀念也已經廣泛普及。飼養寵物,也可說是「使用動物」的一種。因此,抑制鳥兒的發情,也是以「避免鳥兒因生殖疾病發作或壓抑性衝動而受苦」的理念為前提。尤其是母鳥,為了讓牠們活得健康長壽、預防疾病發生,必須以可持續進行的方法努力控管會影響發情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