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盲飲?
葡萄酒盲飲測試(以下簡稱「盲飲」,也叫「盲品」)是了解葡萄酒最有效的方法。盲飲是用科學方法來評估葡萄酒的感官品評*方式,也用於品測葡萄酒的葡萄酒競賽,或是在比賽中衡量葡萄酒專家的侍酒師程度與能力的手法。換句話說,為了深入了解葡萄酒,盲飲是最好的方法了。
進行盲飲的目的十分多元化,在日本侍酒師協會的各種檢定測驗中,是必須透過盲飲的方式分析葡萄酒,以辨別各種葡萄酒的性質(如葡萄的品種、生產國、生產年分等)。此外,在各大大小小的葡萄酒競賽中,或是在由葡萄酒學校所舉辦的盲飲大賽中,參賽者則要運用盲飲技術努力找出正確答案。此外,國際間還有世界葡萄酒盲飲大賽,英國也成立了盲飲協會等。由此可見,在世界各地皆舉行了高專業性的盲飲相關活動與競賽。
筆者對於盲飲的執著比任何人更為強烈,不斷地努力精進技術,但也屢次經歷失敗。所幸,遇到失敗毫不氣餒且持續挑戰,是我的強項;也正因為如此,才促成我撰寫本書的動機。在本書的開頭,想先跟各位說明自己是如何持續挑戰盲飲的。
讓人再三感到挫折的盲飲
飲酒是我的嗜好,為了能喝到微醺的量,所以通常只喝較平價的葡萄酒。然而,作為2012年新年的目標,我決定開始學習葡萄酒的知識。經過一番研究,原本發現日本最大間的葡萄酒學校就在公司旁邊,於是我報名了葡萄酒專家測驗。原本夢想過著充實的葡萄酒生活,卻有一個巨大的障礙擋在我面前,那就是盲飲。一開始,我不知道該如何著手,只能茫然地看著印上許多白色圓圈的評分表。說到底,我並不了解這些名詞的含義,上面所寫的氣味用語,也幾乎都是我不認識的單字。我依樣畫葫蘆地標上液體顏色、液面、黏性等,卻不明白標出這些項目的目的何在。例如,如果散發出葡萄柚或石灰的香氣時,就要加以註記;我從中找出一些自己也無法理解的規則,但從來沒有想過葡萄酒為什麼會產生這些香氣。
當然,我只能用猜的來判斷葡萄的品種,如果碰巧猜中了,就會歡喜一場;但如果自己猜錯,而同學猜中的話,則會感到自卑和沮喪。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金錢去上課學習,有時候會產生一些成就感,但也有一邊垂頭喪氣一邊回家的日子。隨著測驗日期越來越近,我變得十分焦慮,因我自認對葡萄酒的了解並不夠多。
特別讓我感到困擾的是,在確定品種之前所產生出來的動搖或猶豫的情緒,已影響到我提出的答案。即使反覆思考,依舊不知道正確答案為何。葡萄酒測驗跟我以前在學校參加的學科測驗完全不同,我並不是不知道答案或不知道如何得到答案,而是感覺像走在迷宮裡,遲遲無法決定正確的答案。無法決定答案的不安情緒,就像在驚濤駭浪中漂流的小船一般。
在複試前一天的練習時,我始終無法正確辨識出夏多內,最後也在不明不白的狀態下完成測驗。雖然最終,我奇蹟似地合格了,但我對結果並不滿意,回想這段令人失望的過程,主要原因是我沒有正確理解參加測驗的目的,也沒有充分掌握葡萄酒分析項目的含義與品種特徵。雖然通過了測驗,我還是一無所知,更對葡萄酒一知半解的自己感到生氣。而這段經歷,也成為我日後努力研究盲飲的原動力。
▶ 感官品評:運用人類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來評比葡萄酒。
測驗合格後再次出發
我覺得自己還遠遠配不上葡萄酒專家*的稱號,雖然取得了測驗證照,卻總感覺還要繼續磨練技術。於是,在2013年,我和葡萄酒的同好組成盲飲學習會。同時期,我從2014年起便就讀的葡萄酒學校舉辦了盲飲大賽,為了取得理想成績,我努力練習盲飲。想當然,在2013年9月舉行的第一屆盲飲大賽中,我在預賽階段就被淘汰了。我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是,本身認識的葡萄品種數量太少,還需要擴大認識的範圍,不能僅止於在第二階段測驗中出題的品種。
2015年3月舉行的第二屆大賽,我幸運地通過了預賽,這對我來說是最大的轉捩點。雖然最終獲得了第四名的成績,但我卻意識到一個令我難以克服的障礙:在決賽的階段,所有參賽者都得站在全場與會人士的面前,向大家說出答案。在這一刻,我產生了莫大的心理壓力。在進行葡萄酒盲飲之前,我越來越緊張,一心只想:「我等一下在眾人面前說出的品種名,會不會讓我丟臉?」「別人會認為我根本不了解葡萄酒嗎?」等等,我甚至不記得當時的回答是什麼了。結果,我根本無法專注在葡萄酒的盲飲,腦中的思緒不停地轉來轉去。這樣當然不可能找到答案,只感覺自己與第一名之間的差距無法估量。我終於意識到,單憑經驗重複猜中與答錯的過程,是不可能獲得理想成果的。
於是,從2015年開始,我試著大幅改變方法後,逐漸收到成效,並且能穩定地通過預賽,甚至在2016年與2017年,還獲得大賽優勝。
為什麼能取得理想的成績?重點在於回顧與分析每次盲飲的結果。雖然從2013年到2015年,我反覆練習了數十次,卻沒有好好檢視答題結果。因此,當我開始整理自己的盲飲模擬考結果時,發現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例如我經常將希哈與卡本內蘇維濃,以及桑嬌維塞與田帕尼優互相搞混。在盲飲梅洛的時候,十次的回答中只答對過一次;對於綠維特利納則是從未答對過,透過這樣的整理,我的問題點變得非常明確。從此以後,我不再漫無目的地盲目練習,而是在家針對精準度較低的品種反覆比較與試喝。
當我將這些品種的葡萄酒排在一起並實際作比較後,發現了顯著的差異,也終於知道當時為何會答錯。此外,對於之前完全無法答對但出題率很高的品種,如綠維特利納、阿爾巴利諾和阿里哥蝶等,買了各6瓶來自不同酒莊的葡萄酒,天天進行試喝與比較。沒有實地喝過,當然不可能了解味道,這是我領悟到但卻理所當然的事實。於是,這些葡萄酒的共同特徵變得更為明顯:綠維特利納的香氣通常被稱為白胡椒,但我注意到它具有類似蘆筍的特有根莖香氣;阿爾巴利諾多被描述帶有鹹味,但我認為它的一大特徵是散發出如橘子般的橙色果實香氣。能夠從自身經驗出發,辨識每個品種的特徵,對我來說是莫大的發現。
下一步是該如何面對壓力:為了避免因緊張而迷失自我,我融入了商務技能中解決問題的技巧。首先,在說出最後的答案前,要先列出多種選項,然後逐一縮小到剩下一個。此外,我之前經常在尚未確定答案的狀況下喝下葡萄酒,結果依舊找不出答案,陷入了無解的死胡同。因此,我採取了嗅聞法的原始形式,在品酒之前,先試著僅依據外觀與香氣列出選項,再實際試飲後掌握特定的品種。嘗試這種方法後,因為能夠根據外觀和氣味先列出選項,所以不再因為找不到答案而感到焦慮,心情也變得更加穩定。一開始往往會因為列不出項目而吃足苦頭,所幸在不輕言放棄地反覆練習下,我逐漸找出答案。此外,之前分析出錯誤答題的模式也產生極大的幫助。例如,當我認為這款葡萄酒是希哈的時候,心中也不排除是卡本內蘇維濃的可能性,因此能一邊增加選項,一邊擴展心中的假設。
透過以上的方法,我大幅提升答對的機率,並於2018年在另一間葡萄酒學校所舉辦的大賽中首次獲得獲勝。
▶ 葡萄酒專家(J. S. A.葡萄酒專家):由日本侍酒師協會所認定的證照,不分職業,只要是20歲以上的年齡皆可報考。第一階段測驗為筆試,第二階段測驗為品酒試驗。
從科學化的角度思考
2017年,我報考了高階葡萄酒專家檢定測驗(Senior Wine Expert,現在稱為卓越葡萄酒專家檢定測驗〔Wine Expert Excellence〕,以下簡稱為卓越測驗〕),並發現了從科學化的角度來看待葡萄酒的重要性。
卓越測驗的第三階段是限時撰寫論述。當時我發現許多與葡萄酒相關的書籍,並沒有明確標示出具有根據性的引用來源。在科學的領域中,科學證據尤其重要:透過引用文獻,才得以確立資訊的準確性,並與研究脈絡加以串連,於是為了思考論述主題與準備測驗答案,我閱讀了山梨大學、京都大學、北海道大學和酒類綜合研究所等日本葡萄酒研究先驅機構的論文。這些論文引用了世界各國機構提出的研究,也讓我的好奇心擴展到世界葡萄酒研究。葡萄酒成分究竟為何或釀酒過程能發生什麼樣的化學變化,就像是在逐步拼湊拼圖遊戲般,我開始將科學化的角度運用在葡萄酒的盲飲中。
在過去的十年裡,我學到很多東西,也有諸多發現,更透過盲飲認識了許多才華洋溢的同好,在相互刺激之下,至今依舊能樂此不疲地投入盲飲。此外,如今的盲飲競賽也越來越多元,在比賽中甚至能看到有人可以正確答出像艾希提康的原生品種。然而,在盲飲的領域中,能取得優異成績的人畢竟是少數,而且很多人應該都和我當初類似,感受到了彼此實力差距的鴻溝。事實上,本來就只有少數人真正擅長盲飲,大多數人應該都跟我一樣,覺得盲飲是相當困難的領域。
盲飲的困難之處
為了通過日本侍酒師協會的資格測驗,就得通過包含葡萄酒的感官品評與鑑定特定屬性的第二階段測驗,「盲飲」是勢必得面對的環節。
因此,無論是從未接觸葡萄酒相關知識的新手、或擁有豐富葡萄酒資歷的老手,抑或是從事葡萄酒相關職業的人士,都必須在相同的條件下挑戰盲飲。第一階段的測驗著重報考者對於葡萄酒的相關知識,必須根據酒標上的原產地、生產商、品種和生產年分等資訊,考驗對於葡萄酒了解程度的實力,這也是侍酒師在向顧客解說葡萄酒時所必備的知識。這部分雖然可以透過學習與閱讀來獲取,但碰到盲飲卻無法做到。簡單來說,盲飲是要把人們直觀感知的葡萄酒特徵與知識加以連結,進而鑑別出葡萄品種、產區與生產年分。對多數人而言,這是他們第一次參與感性與知性的協作工作,需要發揮人類的本質與高度的整合能力。
試著挑戰葡萄酒的盲飲測驗後,就會發現一些事實。這時候可分為自認擅長盲飲,以及自認不擅長盲飲的兩種類型。能準確答對品種的人,會受到眾人的稱讚,彷彿擁有優秀的感官,感覺一股喜悅湧上心頭,並下定決心繼續努力以再次獲得讚美。另一方面,認為自己不擅長盲飲的人,會對自己盲飲的結果感到失望,認為自己技不如人,開始自我懷疑。當你將甲州回答為夏多內,或將黑皮諾回答為卡本內蘇維濃時,心中的陰影會逐漸加深。當我們不再相信自己說出的答案時,會感到一籌莫展。甚至會覺得「乾脆不要再盲飲了,反而才能繼續體驗葡萄酒的樂趣」。
盲飲的優劣,不是由感官能力決定的
我認為,盲飲的擅長與否,不是由一個人的感官優劣,或是由嗅覺或味覺的敏感度所決定的。人類天生具有能接收刺激的感覺器官和受體,沒有個體差異,也沒有優劣之分。當然,人對某些刺激的反應會產生個體差異(例如因遺傳缺陷而對某些氣味無法產生反應)、或受疾病或身體影響(例如鼻腔變形等);但若是健全的身體,就不會有太大的差別。說到底,在進行盲飲的時候,用頭腦清楚地區分當下的感受和想法,才是極其重要的關鍵。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後,視野突然變得更加開闊;對那些覺得自己不擅長盲飲的人來說,很可能就是無法巧妙地運用這一點。
感官品評與鑑定特定屬性
即便是一般等級證照(J.S.A葡萄酒專家與侍酒師資格)的第二階段測驗,仍具有一定的難度。各位是否認為,如果在葡萄酒的感官品評(如第二階段測驗中的品酒試驗)中可以100%準確分析,就能答對所有的品種呢?我認為這是一個充分條件,但並非絕對條件。就像是,電視有時會轉播世界各地舉行的侍酒師世界大賽,但即使是能說出世界最高水準的品酒評論、並能提供最優異服務的侍酒師,也很難答對所有的盲飲項目。我認為「力求答對品種的盲飲」與「感官品評」,就像參加50公尺短跑與障礙賽的差異一樣,兩者的性質截然不同。正確回答葡萄品種就像在參加50公尺短跑,無需透過分析或表達,就可以在自己內心找到答案並正確回答。另一方面,感官品評需要準確而清楚地回答外觀、香氣、味道等各項評鑑項目,這是為了準確分析葡萄酒所必備的要件。「如果能準確地進行感官品評,就能正確地答出品種」,我認為第二次測試的困難之處,在於它會讓人產生以上的誤解。但其實,鑑別品種所必需的技術是得準確地解讀品種的特徵,並將解讀後的資訊推理並連結出答案。這得運用感官品評項目中所無法涵蓋的複雜且多數的資訊,需要能歸納出全面性答案的能力。也就是說,在第二階段測驗中,首先要提升感官品評的分析能力,但若想答對葡萄酒的品種,就必須提升盲飲的能力。
我想要特別強調的是,只要提升盲飲的能力,分析能力也會跟著進步。反之,即便提升了分析能力,想要提高盲飲能力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運用的方法有所不同。
▶ 卓越葡萄酒專家:日本侍酒師協會所認定的最高級別葡萄酒專家資格。年滿30歲的人士可以在獲得葡萄酒專家認證的5年後,或是協會規定的基準日期後參加測驗。共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測驗是筆試、第二階段測驗是品酒、第三次測驗為論述。
葡萄酒盲飲測試(以下簡稱「盲飲」,也叫「盲品」)是了解葡萄酒最有效的方法。盲飲是用科學方法來評估葡萄酒的感官品評*方式,也用於品測葡萄酒的葡萄酒競賽,或是在比賽中衡量葡萄酒專家的侍酒師程度與能力的手法。換句話說,為了深入了解葡萄酒,盲飲是最好的方法了。
進行盲飲的目的十分多元化,在日本侍酒師協會的各種檢定測驗中,是必須透過盲飲的方式分析葡萄酒,以辨別各種葡萄酒的性質(如葡萄的品種、生產國、生產年分等)。此外,在各大大小小的葡萄酒競賽中,或是在由葡萄酒學校所舉辦的盲飲大賽中,參賽者則要運用盲飲技術努力找出正確答案。此外,國際間還有世界葡萄酒盲飲大賽,英國也成立了盲飲協會等。由此可見,在世界各地皆舉行了高專業性的盲飲相關活動與競賽。
筆者對於盲飲的執著比任何人更為強烈,不斷地努力精進技術,但也屢次經歷失敗。所幸,遇到失敗毫不氣餒且持續挑戰,是我的強項;也正因為如此,才促成我撰寫本書的動機。在本書的開頭,想先跟各位說明自己是如何持續挑戰盲飲的。
讓人再三感到挫折的盲飲
飲酒是我的嗜好,為了能喝到微醺的量,所以通常只喝較平價的葡萄酒。然而,作為2012年新年的目標,我決定開始學習葡萄酒的知識。經過一番研究,原本發現日本最大間的葡萄酒學校就在公司旁邊,於是我報名了葡萄酒專家測驗。原本夢想過著充實的葡萄酒生活,卻有一個巨大的障礙擋在我面前,那就是盲飲。一開始,我不知道該如何著手,只能茫然地看著印上許多白色圓圈的評分表。說到底,我並不了解這些名詞的含義,上面所寫的氣味用語,也幾乎都是我不認識的單字。我依樣畫葫蘆地標上液體顏色、液面、黏性等,卻不明白標出這些項目的目的何在。例如,如果散發出葡萄柚或石灰的香氣時,就要加以註記;我從中找出一些自己也無法理解的規則,但從來沒有想過葡萄酒為什麼會產生這些香氣。
當然,我只能用猜的來判斷葡萄的品種,如果碰巧猜中了,就會歡喜一場;但如果自己猜錯,而同學猜中的話,則會感到自卑和沮喪。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金錢去上課學習,有時候會產生一些成就感,但也有一邊垂頭喪氣一邊回家的日子。隨著測驗日期越來越近,我變得十分焦慮,因我自認對葡萄酒的了解並不夠多。
特別讓我感到困擾的是,在確定品種之前所產生出來的動搖或猶豫的情緒,已影響到我提出的答案。即使反覆思考,依舊不知道正確答案為何。葡萄酒測驗跟我以前在學校參加的學科測驗完全不同,我並不是不知道答案或不知道如何得到答案,而是感覺像走在迷宮裡,遲遲無法決定正確的答案。無法決定答案的不安情緒,就像在驚濤駭浪中漂流的小船一般。
在複試前一天的練習時,我始終無法正確辨識出夏多內,最後也在不明不白的狀態下完成測驗。雖然最終,我奇蹟似地合格了,但我對結果並不滿意,回想這段令人失望的過程,主要原因是我沒有正確理解參加測驗的目的,也沒有充分掌握葡萄酒分析項目的含義與品種特徵。雖然通過了測驗,我還是一無所知,更對葡萄酒一知半解的自己感到生氣。而這段經歷,也成為我日後努力研究盲飲的原動力。
▶ 感官品評:運用人類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來評比葡萄酒。
測驗合格後再次出發
我覺得自己還遠遠配不上葡萄酒專家*的稱號,雖然取得了測驗證照,卻總感覺還要繼續磨練技術。於是,在2013年,我和葡萄酒的同好組成盲飲學習會。同時期,我從2014年起便就讀的葡萄酒學校舉辦了盲飲大賽,為了取得理想成績,我努力練習盲飲。想當然,在2013年9月舉行的第一屆盲飲大賽中,我在預賽階段就被淘汰了。我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是,本身認識的葡萄品種數量太少,還需要擴大認識的範圍,不能僅止於在第二階段測驗中出題的品種。
2015年3月舉行的第二屆大賽,我幸運地通過了預賽,這對我來說是最大的轉捩點。雖然最終獲得了第四名的成績,但我卻意識到一個令我難以克服的障礙:在決賽的階段,所有參賽者都得站在全場與會人士的面前,向大家說出答案。在這一刻,我產生了莫大的心理壓力。在進行葡萄酒盲飲之前,我越來越緊張,一心只想:「我等一下在眾人面前說出的品種名,會不會讓我丟臉?」「別人會認為我根本不了解葡萄酒嗎?」等等,我甚至不記得當時的回答是什麼了。結果,我根本無法專注在葡萄酒的盲飲,腦中的思緒不停地轉來轉去。這樣當然不可能找到答案,只感覺自己與第一名之間的差距無法估量。我終於意識到,單憑經驗重複猜中與答錯的過程,是不可能獲得理想成果的。
於是,從2015年開始,我試著大幅改變方法後,逐漸收到成效,並且能穩定地通過預賽,甚至在2016年與2017年,還獲得大賽優勝。
為什麼能取得理想的成績?重點在於回顧與分析每次盲飲的結果。雖然從2013年到2015年,我反覆練習了數十次,卻沒有好好檢視答題結果。因此,當我開始整理自己的盲飲模擬考結果時,發現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例如我經常將希哈與卡本內蘇維濃,以及桑嬌維塞與田帕尼優互相搞混。在盲飲梅洛的時候,十次的回答中只答對過一次;對於綠維特利納則是從未答對過,透過這樣的整理,我的問題點變得非常明確。從此以後,我不再漫無目的地盲目練習,而是在家針對精準度較低的品種反覆比較與試喝。
當我將這些品種的葡萄酒排在一起並實際作比較後,發現了顯著的差異,也終於知道當時為何會答錯。此外,對於之前完全無法答對但出題率很高的品種,如綠維特利納、阿爾巴利諾和阿里哥蝶等,買了各6瓶來自不同酒莊的葡萄酒,天天進行試喝與比較。沒有實地喝過,當然不可能了解味道,這是我領悟到但卻理所當然的事實。於是,這些葡萄酒的共同特徵變得更為明顯:綠維特利納的香氣通常被稱為白胡椒,但我注意到它具有類似蘆筍的特有根莖香氣;阿爾巴利諾多被描述帶有鹹味,但我認為它的一大特徵是散發出如橘子般的橙色果實香氣。能夠從自身經驗出發,辨識每個品種的特徵,對我來說是莫大的發現。
下一步是該如何面對壓力:為了避免因緊張而迷失自我,我融入了商務技能中解決問題的技巧。首先,在說出最後的答案前,要先列出多種選項,然後逐一縮小到剩下一個。此外,我之前經常在尚未確定答案的狀況下喝下葡萄酒,結果依舊找不出答案,陷入了無解的死胡同。因此,我採取了嗅聞法的原始形式,在品酒之前,先試著僅依據外觀與香氣列出選項,再實際試飲後掌握特定的品種。嘗試這種方法後,因為能夠根據外觀和氣味先列出選項,所以不再因為找不到答案而感到焦慮,心情也變得更加穩定。一開始往往會因為列不出項目而吃足苦頭,所幸在不輕言放棄地反覆練習下,我逐漸找出答案。此外,之前分析出錯誤答題的模式也產生極大的幫助。例如,當我認為這款葡萄酒是希哈的時候,心中也不排除是卡本內蘇維濃的可能性,因此能一邊增加選項,一邊擴展心中的假設。
透過以上的方法,我大幅提升答對的機率,並於2018年在另一間葡萄酒學校所舉辦的大賽中首次獲得獲勝。
▶ 葡萄酒專家(J. S. A.葡萄酒專家):由日本侍酒師協會所認定的證照,不分職業,只要是20歲以上的年齡皆可報考。第一階段測驗為筆試,第二階段測驗為品酒試驗。
從科學化的角度思考
2017年,我報考了高階葡萄酒專家檢定測驗(Senior Wine Expert,現在稱為卓越葡萄酒專家檢定測驗〔Wine Expert Excellence〕,以下簡稱為卓越測驗〕),並發現了從科學化的角度來看待葡萄酒的重要性。
卓越測驗的第三階段是限時撰寫論述。當時我發現許多與葡萄酒相關的書籍,並沒有明確標示出具有根據性的引用來源。在科學的領域中,科學證據尤其重要:透過引用文獻,才得以確立資訊的準確性,並與研究脈絡加以串連,於是為了思考論述主題與準備測驗答案,我閱讀了山梨大學、京都大學、北海道大學和酒類綜合研究所等日本葡萄酒研究先驅機構的論文。這些論文引用了世界各國機構提出的研究,也讓我的好奇心擴展到世界葡萄酒研究。葡萄酒成分究竟為何或釀酒過程能發生什麼樣的化學變化,就像是在逐步拼湊拼圖遊戲般,我開始將科學化的角度運用在葡萄酒的盲飲中。
在過去的十年裡,我學到很多東西,也有諸多發現,更透過盲飲認識了許多才華洋溢的同好,在相互刺激之下,至今依舊能樂此不疲地投入盲飲。此外,如今的盲飲競賽也越來越多元,在比賽中甚至能看到有人可以正確答出像艾希提康的原生品種。然而,在盲飲的領域中,能取得優異成績的人畢竟是少數,而且很多人應該都和我當初類似,感受到了彼此實力差距的鴻溝。事實上,本來就只有少數人真正擅長盲飲,大多數人應該都跟我一樣,覺得盲飲是相當困難的領域。
盲飲的困難之處
為了通過日本侍酒師協會的資格測驗,就得通過包含葡萄酒的感官品評與鑑定特定屬性的第二階段測驗,「盲飲」是勢必得面對的環節。
因此,無論是從未接觸葡萄酒相關知識的新手、或擁有豐富葡萄酒資歷的老手,抑或是從事葡萄酒相關職業的人士,都必須在相同的條件下挑戰盲飲。第一階段的測驗著重報考者對於葡萄酒的相關知識,必須根據酒標上的原產地、生產商、品種和生產年分等資訊,考驗對於葡萄酒了解程度的實力,這也是侍酒師在向顧客解說葡萄酒時所必備的知識。這部分雖然可以透過學習與閱讀來獲取,但碰到盲飲卻無法做到。簡單來說,盲飲是要把人們直觀感知的葡萄酒特徵與知識加以連結,進而鑑別出葡萄品種、產區與生產年分。對多數人而言,這是他們第一次參與感性與知性的協作工作,需要發揮人類的本質與高度的整合能力。
試著挑戰葡萄酒的盲飲測驗後,就會發現一些事實。這時候可分為自認擅長盲飲,以及自認不擅長盲飲的兩種類型。能準確答對品種的人,會受到眾人的稱讚,彷彿擁有優秀的感官,感覺一股喜悅湧上心頭,並下定決心繼續努力以再次獲得讚美。另一方面,認為自己不擅長盲飲的人,會對自己盲飲的結果感到失望,認為自己技不如人,開始自我懷疑。當你將甲州回答為夏多內,或將黑皮諾回答為卡本內蘇維濃時,心中的陰影會逐漸加深。當我們不再相信自己說出的答案時,會感到一籌莫展。甚至會覺得「乾脆不要再盲飲了,反而才能繼續體驗葡萄酒的樂趣」。
盲飲的優劣,不是由感官能力決定的
我認為,盲飲的擅長與否,不是由一個人的感官優劣,或是由嗅覺或味覺的敏感度所決定的。人類天生具有能接收刺激的感覺器官和受體,沒有個體差異,也沒有優劣之分。當然,人對某些刺激的反應會產生個體差異(例如因遺傳缺陷而對某些氣味無法產生反應)、或受疾病或身體影響(例如鼻腔變形等);但若是健全的身體,就不會有太大的差別。說到底,在進行盲飲的時候,用頭腦清楚地區分當下的感受和想法,才是極其重要的關鍵。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後,視野突然變得更加開闊;對那些覺得自己不擅長盲飲的人來說,很可能就是無法巧妙地運用這一點。
感官品評與鑑定特定屬性
即便是一般等級證照(J.S.A葡萄酒專家與侍酒師資格)的第二階段測驗,仍具有一定的難度。各位是否認為,如果在葡萄酒的感官品評(如第二階段測驗中的品酒試驗)中可以100%準確分析,就能答對所有的品種呢?我認為這是一個充分條件,但並非絕對條件。就像是,電視有時會轉播世界各地舉行的侍酒師世界大賽,但即使是能說出世界最高水準的品酒評論、並能提供最優異服務的侍酒師,也很難答對所有的盲飲項目。我認為「力求答對品種的盲飲」與「感官品評」,就像參加50公尺短跑與障礙賽的差異一樣,兩者的性質截然不同。正確回答葡萄品種就像在參加50公尺短跑,無需透過分析或表達,就可以在自己內心找到答案並正確回答。另一方面,感官品評需要準確而清楚地回答外觀、香氣、味道等各項評鑑項目,這是為了準確分析葡萄酒所必備的要件。「如果能準確地進行感官品評,就能正確地答出品種」,我認為第二次測試的困難之處,在於它會讓人產生以上的誤解。但其實,鑑別品種所必需的技術是得準確地解讀品種的特徵,並將解讀後的資訊推理並連結出答案。這得運用感官品評項目中所無法涵蓋的複雜且多數的資訊,需要能歸納出全面性答案的能力。也就是說,在第二階段測驗中,首先要提升感官品評的分析能力,但若想答對葡萄酒的品種,就必須提升盲飲的能力。
我想要特別強調的是,只要提升盲飲的能力,分析能力也會跟著進步。反之,即便提升了分析能力,想要提高盲飲能力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運用的方法有所不同。
▶ 卓越葡萄酒專家:日本侍酒師協會所認定的最高級別葡萄酒專家資格。年滿30歲的人士可以在獲得葡萄酒專家認證的5年後,或是協會規定的基準日期後參加測驗。共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測驗是筆試、第二階段測驗是品酒、第三次測驗為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