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
最近常聽到的SDGs到底是什麼?
最近這幾年,經常可以在電視上聽見SDGs這個字眼。
感覺好像很艱深,它到底是什麼意思?
貧困、歧視、傳染病、氣候變遷、各種紛爭……世界上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所謂的SDGs就是解決這些問題定的目標。它是「SustainableDevelopment Goals」的縮寫,中文稱呼是「永續發展目標」。
SDGs包含了17個目標,全世界的所有人共同約定要在2030年之前實現這些目標。SDGs是在2015年獲得聯合國正式決議通過。在此之前,聯合國還針對開發中國家(第82頁)制訂過「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簡稱為MDGs)。
SDGs與MDGs的最大差異,就在於SDGs是「全世界所有人」都必須努力的共同目標,就連先進國家的國民也不例外。
制訂SDGs的動機,就在於「再這樣下去,地球會完蛋」的危機意識。我們絕對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或是貪圖一時的方便,而破壞了地球的環境。
有很多問題都必須站在全球的角度來思考,才能夠找到解決之道。例如找出生產及消費的合理做法,以及人權問題、改善生活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只要我們能夠一起努力,共同找出解決方法,就能建立起一個長久維持的幸福世界。SDGs正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存在。
Q5在臺灣餐桌上的食材,有多少是海外進口的?
1.20%
2.40%
3.70%
每天出現在餐桌上的食品中有多少是國產的?而這些來自本地的食品百分比,就稱為「糧食自給率」。臺灣在民國57年時,糧食自給率是超過100%,然而到了2021年,降到了31.3%,這也表示等於70%的糧食供應是靠國外進口的。這是因為臺灣耕地狹小且零碎,無法以大型機具栽培小麥、玉米及大豆等雜糧。然而,一旦國外發生什麼事情無法供應的話,那麼國民的糧食來源就變成了很大的問題。因此目前政府正在採取各種措施,力爭2030年實現40%的糧食自給率。
我們也能盡一份心力,多買本土食品,減少對進口產品的依賴,不僅有助振興經濟,還能促進國內農民的耕作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