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綠能政策

1.1 風電政策

‧非核減碳

檢討離岸風電要問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要發展離岸風電?」

數十年來台灣電力供應可分為三種來源:核電、火電(煤電、氣電、油電)及少量綠電(水力、焚化爐等)。這種電力結構提供了台灣穩定價廉的電力,促進了台灣的經濟民生發展。但為什麼蔡政府急於大力發展既不穩定,價格又極為昂貴的離岸風電?

離岸風電只是整體電力系統的一環,離岸風電無法自外於整體電力系統,所以討論離岸風電就要由蔡政府的整體能源政策談起。

民進黨能源政策長年來只有一個堅持:反核。自三十年前「非核家園」列為民進黨黨綱後,反核即成為民進黨兩個神主牌之一(另一為台獨),不容挑戰,無可妥協。

但三十年前,反核或為全球環保運動主要議題,但三十年後全球最熱門的環保議題是「減碳抗暖」。但減碳又與能源使用密不可分,民進黨一不了解暖化科學,二不敢違背世界潮流,其能源政策不得不在「非核」之外加上「減碳」。

要了解民進黨的能源政策,提網挈領就是「非核」、「減碳」四字。非核與減碳是民進黨能源政策兩大目標,一切政策規劃與施行細則都為了達到這兩個終極目標。

民進黨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能源政策小組,於2014年3月11日發表了「民進黨新能源政策」,及進一步闡述其政策重點之投影片。此二文件即為民進黨為了2016總統大選正式提出之能源政策。在蔡英文當選總統後,該文件即成為蔡政府的能源政策。

民進黨智庫能源小組召集人吳政忠也成為蔡政府「科技政務委員」,主導蔡政府能源政策並落實其政策目標。檢討民進黨選前提出之「新能源政策」,即為檢討蔡政府之能源政策。

該「新能源政策」雖洋洋灑灑灑,但深入探討就只環繞「反核」、「減碳」兩個終極目標。不幸,這兩個目標完全背道而馳。核能是台灣單一最重要的減碳手段,要達到減碳目標就非得使用核能。要達到非核目標,就非得放棄減碳目標。兩個目標相互矛盾,無法共存。今日蔡政府將兩者列為其能源政策兩大目標,有如要落實「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為落實矛盾目標的各項行動方案必然極為勉強,滯礙難行。非要推行相互矛盾的目標,必將陷於難以自圓其說的困境。
既要非核、又要減碳,在廢核後的無碳電力缺口就不能以火電(煤電或氣電)取代,只能以無碳的綠能取代。

所以在民進黨「新能源政策」中,開宗明義即為「綠能取代核能,2025年綠能占發電20%」。因現有三座核電廠6部機組,每年可發400億度無碳電力,為了取代廢核後無碳電力缺口,蔡政府目標即為在2025年「增加」400億度綠電,其中風電與太陽能各占一半。這就是蔡政府不惜以近兆元建設成本,也非要在2025年達到離岸風電供電200億度的真正原因。

‧政策錯誤

本章主要目的即為以系統方式指出離岸風電為極為嚴重,將造成台灣人民重大損失的錯誤政策。以下簡要說明離岸風電政策的五大錯誤:1. 台灣地理條件根本不合適發展離岸風電;2. 發展離岸風電將造成發電成本巨幅上昇;3. 廢核將造成台灣北部地區嚴重缺電,主要集中於中部外海的離岸風電無法解決北部供電危機;4. 位於台灣領海的風電資源,九成由外商開發,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巨案;5. 為發展所謂離岸風電產業,以高於國際價格二倍的費率向外商購電,造成近兆元的額外損失。

‧台灣不合適發展離岸風電

台灣極不合適發展離岸風電有三大原因:台灣地小人稠,台灣夏季無風及台灣為獨立電網。此三大原因不易以簡短文字說明,本書第二章將詳細解釋,在此僅先提出此三大原因。

‧離岸風電將造成電費鉅幅上漲

錯誤政策如果影響有限,也無人在意。但發展綠能(太陽能及離岸風電)將造成發電成本大幅上揚,對產業及民生都將造成重大衝擊。本書第四章將詳細計算,在此僅提出簡單說明:

如上所述,發展離岸風電及太陽光電等綠能的唯一原因即在於取代核能,但以無碳的綠能取代同樣無碳的核能究竟要付出多大代價?在六部核電機組都正常運轉年分,核電每度電發電成本約為1元,每度綠電每度成本約為5元。每度綠電成本較核電高出4元,增加400億度綠電取代核電,每年發電成本增加1600億元。
以全台830萬戶家庭計算,六年後,每家每年多負擔近2萬元發電成本。現有核電廠本可延役20年,故為了落實蔡政府廢核而以離岸風電等綠能取代的政策,全台每個家庭因而要付出40萬元的代價。

以上內容節錄自《離岸風電大騙局:蔡政府如何掏空台灣兩兆元》陳立誠◎著.台灣能源工作室出版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