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夢想機器人
公元前322年~公元1700年
早在用金屬製造「生」物的科技出現之前,古人就夢想著「自動機」(automata)。希臘神話裡有高大的青銅人,還有因為諸神用魔法賦予生命而活過來的東西。
亞里斯多德等哲學家曾幻想過一個世界,靠活生生的工具來永遠廢除奴隸制度。氣體力學之類的技術開始為自動化機器打下基礎,做出了會像鳥一樣鳴叫、會斟酒的自動機。
公元1世紀之前,發明家就創造了蒸汽引擎和販賣機──還有滿是自動機的戲院,用特殊效果讓諸神活靈活現。
不過,無生物在水、蒸汽和空氣的驅動下活過來的地方不是只有古希臘──巴格達有三兄弟創造了世上第一個可編程的裝置,而中國古代文獻也記載了一個能走動與說話的自動化人偶。
我們最早是何時開始夢想有機器人的?
亞里斯多德的早期樂觀主義
公元前322年
研究者: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主題領域:
自動化僕人
結論:
想像出可以取代工人的自動工具
「Automaton」(自動機)這個字出自荷馬的《伊里亞德》,這部古希臘史詩以特洛伊戰爭為背景,一般認為寫於公元前8世紀。史詩中,鐵匠之神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有幾座神奇的機器替他工作,其中包括會自己動的鼓風爐、幾個金銀製成的人形僕役,和一對金銀守衛犬。不過這些僕人中,最有趣、最像機器人的是赫菲斯托斯的自動化三足裝置,詩中描述為「自動機」。
而希臘神話中也有其他的「人造人」,例如同樣由赫菲斯托斯所打造的巨人塔羅斯(Talos)。他是個巨大的金屬守衛,傑森和阿爾戈號水手拔掉了他腳跟上的一根巨大釘子,放光了塔羅斯青銅身軀中所有的「靈液」(ichor,諸神血管中流淌著類似血液的液體),令塔羅斯就此喪命。雷.哈利豪森(Ray Harryhausen)在1963年拍攝的好萊塢定格動畫經典《傑遜王子戰群妖》(Jason and the Argonauts)讓塔羅斯永垂不朽。不過荷馬的《伊里亞德》成書幾百年後,亞里斯多德才想到以自動化工具取代奴隸的概念,以及那樣的機器能如何融入社會。
亞里斯多德是哲學家與科學家,公元前384年左右出生於希臘,是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後來成為亞歷山大大帝的教師。
科技帶來的解放
奴隸在古代希臘稀鬆平常,只要是富裕的家庭都至少有一個奴隸。因此,亞里斯多德是在一個充滿奴隸的世界裡想像他的自動化工具。他寫道:「如果所有的器械都能聽從指令或靠著聰明的推測完成自己的工作,如同戴達魯斯(Daedalus)的雕像或赫菲斯托斯做的三腳〔……〕那麼梭子就能自動織布,撥片也能自己彈奏豎琴。如此一來,主管就不需要下屬,而主人也不需要奴隸。」
這段文字有兩種解讀方式:一是亞里斯多德在描述一種荒唐的狀況,嘲弄社會會因此大亂。另一種解讀是,亞里斯多德在描述他相信會發生的情形,他希望有一天會出現那樣的科技,解放工人和奴隸。
不論如何,亞里斯多德認為一旦能夠自動化,奴隸就能自由,其實太樂觀了。例如在工業革命時,棉花常用於最早的工廠,因為機器處理棉花纖維的能力比處理羊毛更優秀。不過美國的棉花田裡,仍然是奴隸在採棉花。
亞里斯多德的時代過了1000多年之後,他認為機器會取代工人的想法成真了:當時出現了緹花梭織機這樣的裝置,在19世紀大大加快了紡織的速度(見40頁)。
公元前322年~公元1700年
早在用金屬製造「生」物的科技出現之前,古人就夢想著「自動機」(automata)。希臘神話裡有高大的青銅人,還有因為諸神用魔法賦予生命而活過來的東西。
亞里斯多德等哲學家曾幻想過一個世界,靠活生生的工具來永遠廢除奴隸制度。氣體力學之類的技術開始為自動化機器打下基礎,做出了會像鳥一樣鳴叫、會斟酒的自動機。
公元1世紀之前,發明家就創造了蒸汽引擎和販賣機──還有滿是自動機的戲院,用特殊效果讓諸神活靈活現。
不過,無生物在水、蒸汽和空氣的驅動下活過來的地方不是只有古希臘──巴格達有三兄弟創造了世上第一個可編程的裝置,而中國古代文獻也記載了一個能走動與說話的自動化人偶。
我們最早是何時開始夢想有機器人的?
亞里斯多德的早期樂觀主義
公元前322年
研究者: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主題領域:
自動化僕人
結論:
想像出可以取代工人的自動工具
「Automaton」(自動機)這個字出自荷馬的《伊里亞德》,這部古希臘史詩以特洛伊戰爭為背景,一般認為寫於公元前8世紀。史詩中,鐵匠之神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有幾座神奇的機器替他工作,其中包括會自己動的鼓風爐、幾個金銀製成的人形僕役,和一對金銀守衛犬。不過這些僕人中,最有趣、最像機器人的是赫菲斯托斯的自動化三足裝置,詩中描述為「自動機」。
而希臘神話中也有其他的「人造人」,例如同樣由赫菲斯托斯所打造的巨人塔羅斯(Talos)。他是個巨大的金屬守衛,傑森和阿爾戈號水手拔掉了他腳跟上的一根巨大釘子,放光了塔羅斯青銅身軀中所有的「靈液」(ichor,諸神血管中流淌著類似血液的液體),令塔羅斯就此喪命。雷.哈利豪森(Ray Harryhausen)在1963年拍攝的好萊塢定格動畫經典《傑遜王子戰群妖》(Jason and the Argonauts)讓塔羅斯永垂不朽。不過荷馬的《伊里亞德》成書幾百年後,亞里斯多德才想到以自動化工具取代奴隸的概念,以及那樣的機器能如何融入社會。
亞里斯多德是哲學家與科學家,公元前384年左右出生於希臘,是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後來成為亞歷山大大帝的教師。
科技帶來的解放
奴隸在古代希臘稀鬆平常,只要是富裕的家庭都至少有一個奴隸。因此,亞里斯多德是在一個充滿奴隸的世界裡想像他的自動化工具。他寫道:「如果所有的器械都能聽從指令或靠著聰明的推測完成自己的工作,如同戴達魯斯(Daedalus)的雕像或赫菲斯托斯做的三腳〔……〕那麼梭子就能自動織布,撥片也能自己彈奏豎琴。如此一來,主管就不需要下屬,而主人也不需要奴隸。」
這段文字有兩種解讀方式:一是亞里斯多德在描述一種荒唐的狀況,嘲弄社會會因此大亂。另一種解讀是,亞里斯多德在描述他相信會發生的情形,他希望有一天會出現那樣的科技,解放工人和奴隸。
不論如何,亞里斯多德認為一旦能夠自動化,奴隸就能自由,其實太樂觀了。例如在工業革命時,棉花常用於最早的工廠,因為機器處理棉花纖維的能力比處理羊毛更優秀。不過美國的棉花田裡,仍然是奴隸在採棉花。
亞里斯多德的時代過了1000多年之後,他認為機器會取代工人的想法成真了:當時出現了緹花梭織機這樣的裝置,在19世紀大大加快了紡織的速度(見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