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組織與組織進化之路
1.1 理解組織
「組織」這個詞是一個相對晦澀的概念,它近在眼前,卻不好定義。本章節先從組織的概念說起,以便幫助讀者建立一個明確的組織概念。
組織理論之父切斯特.巴納德(Chester Barnard)是率先對組織進行定義的人之一,是一位長期深入組織管理的實踐者,因此他的定義歷來在學術界、實踐界被認為是權威。巴納德認為,組織是「有意識地協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的活動或力量的一種系統」。也就是說,組織作為一個動態的存在要能夠持續存在乃至變得更好,就必須進行有意識的協調,這個協調就是我們日常在組織環境下講到的管理。但協調什麼呢?就是協調人的活動或力量,且這種持續的協調指向組織的目的,即實現它的社會功能。從這個角度來講,組織有三個要素,分別是組織存在的目的、人的活動或力量、有意識的協調活動。為什麼人的活動或者力量需要協調呢?顯然是因為每個人對組織的需求不同,或者說,組織的意願和個人在組織中的意願是不一致的(從股東的角度及關鍵客戶的角度看也往往是不一致的)。
接著我們來看著名學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和詹姆斯.馬奇(James Gardner March)在《組織》(Organizations)一書中的觀點。他們對組織的定義是:「組織是偏好、資訊、利益或知識相異的個體或群體之間協調行動的系統。」除這四個相異的方面外,這兩位20世紀最著名的管理學者還就組織行為提出了三組命題:
第一,組織成員天生是消極被動的工具,能夠完成工作和接受命令,但不能主動行動和發揮影響。
第二,組織成員的態度、價值觀念與目標會影響組織,只有受到激勵和誘導,他們才會參與組織行為系統。組織目標與組織成員的個人目標不完全一致,所以會產生衝突。這些衝突使權力現象、態度和士氣成為理解組織行為的關鍵因素。
第三,組織成員是決策者,也是問題解決者,他們的決策方式和問題解決方式也是理解組織行為的關鍵因素。
乍一看,這三組命題是矛盾的,但馬奇和西蒙認為,這三組命題的假設並不矛盾,組織具有全部三項假設。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是20世紀被關注最多的「管理學」學者,之所以對「管理學」打引號,是因為彼得.杜拉克自認為是一個社會生態學家(但他也承認:「我把管理研究發展成為一門自成體系的學科。」),他在20世紀人類對組織的認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首先了解到社會「組織化」本身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變革,組織成為新的社會器官,而管理成為組織的器官。與上述幾位學者相同,他也認為組織的本質是一個社會化的合作系統,其中包含了廣泛的人與人、人與權力之間的關係;他了解到了組織的經濟面、政治面和社會面,與此對應,他要求組織要創造績效,讓員工有成就感以及對社群有貢獻;最後他對組織提出了卓越的要求:要擁抱變化,要聚焦於創新與行銷。
1.1 理解組織
「組織」這個詞是一個相對晦澀的概念,它近在眼前,卻不好定義。本章節先從組織的概念說起,以便幫助讀者建立一個明確的組織概念。
組織理論之父切斯特.巴納德(Chester Barnard)是率先對組織進行定義的人之一,是一位長期深入組織管理的實踐者,因此他的定義歷來在學術界、實踐界被認為是權威。巴納德認為,組織是「有意識地協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的活動或力量的一種系統」。也就是說,組織作為一個動態的存在要能夠持續存在乃至變得更好,就必須進行有意識的協調,這個協調就是我們日常在組織環境下講到的管理。但協調什麼呢?就是協調人的活動或力量,且這種持續的協調指向組織的目的,即實現它的社會功能。從這個角度來講,組織有三個要素,分別是組織存在的目的、人的活動或力量、有意識的協調活動。為什麼人的活動或者力量需要協調呢?顯然是因為每個人對組織的需求不同,或者說,組織的意願和個人在組織中的意願是不一致的(從股東的角度及關鍵客戶的角度看也往往是不一致的)。
接著我們來看著名學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和詹姆斯.馬奇(James Gardner March)在《組織》(Organizations)一書中的觀點。他們對組織的定義是:「組織是偏好、資訊、利益或知識相異的個體或群體之間協調行動的系統。」除這四個相異的方面外,這兩位20世紀最著名的管理學者還就組織行為提出了三組命題:
第一,組織成員天生是消極被動的工具,能夠完成工作和接受命令,但不能主動行動和發揮影響。
第二,組織成員的態度、價值觀念與目標會影響組織,只有受到激勵和誘導,他們才會參與組織行為系統。組織目標與組織成員的個人目標不完全一致,所以會產生衝突。這些衝突使權力現象、態度和士氣成為理解組織行為的關鍵因素。
第三,組織成員是決策者,也是問題解決者,他們的決策方式和問題解決方式也是理解組織行為的關鍵因素。
乍一看,這三組命題是矛盾的,但馬奇和西蒙認為,這三組命題的假設並不矛盾,組織具有全部三項假設。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是20世紀被關注最多的「管理學」學者,之所以對「管理學」打引號,是因為彼得.杜拉克自認為是一個社會生態學家(但他也承認:「我把管理研究發展成為一門自成體系的學科。」),他在20世紀人類對組織的認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首先了解到社會「組織化」本身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變革,組織成為新的社會器官,而管理成為組織的器官。與上述幾位學者相同,他也認為組織的本質是一個社會化的合作系統,其中包含了廣泛的人與人、人與權力之間的關係;他了解到了組織的經濟面、政治面和社會面,與此對應,他要求組織要創造績效,讓員工有成就感以及對社群有貢獻;最後他對組織提出了卓越的要求:要擁抱變化,要聚焦於創新與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