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諾比核電廠‧反應爐控制室
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是一間寬大但陰暗的房間,牆上跟控制台上的有著類比式的按鈕跟指針;走近一看,按鈕上滿佈一層厚厚的灰,明顯很久沒有人使用了。負責導覽的核電廠員工──有著灰色眼珠的伊戈爾解釋,車諾比曾經運作過的四個反應爐的控制室都使用相同模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景象基本上跟發生事故的第四反應爐是一模一樣的。第二反應爐從一九七八年十二月開始服役,中間只因為車諾比核災而停止過半年,直到一九九一年十月的一場火警才被存封;十三年的役期,在世界上各種反應爐中都算是非常短暫的。車諾比的每一個反應爐配有一個控制室,而能進入控制室實際操作的人,每室僅有十八名。擁有怎樣學經歷的人可以進來車諾比控制室工作呢?伊戈爾說,控制室內的每位員工都必須是相關科系畢業,需要十年以上的實務訓練,才能在控制室內執行任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每時每刻都必須至少有三名控制人員待在控制室內。
眼前的控制室大概可以分成左中右三個部分,分別是核燃料+反應爐、機組控制,以及蒸氣分離器+渦輪。當然,實際上這個面板上能控制與顯示的東西,遠比伊戈爾解釋給我們聽的複雜許多。偏右手邊的控制台,主要是監控冷卻迴路和蒸氣迴路。中間的控制台主要是監控輸出功率、放射性強度傳感器、循環的水和蒸汽的溫度等,還有一台非常古老的CRT螢幕,播放著渦輪室的狀態。令我們疑惑的是,雖然所有反應爐與發電功能都已經關閉,但是這個監控渦輪室的功能卻莫名的堅守崗位執行著,連負責解說的伊戈爾也不明所以。不過,最吸引我們的果然還是左手邊有著不同顏色按鈕跟指針的控制區,也是控制室內最重要的部分:核燃料棒控制台。伊戈爾指著一格一格方塊組成的大圓餅對我們解說,一塊一塊的方格,代表著一束一束核燃料棒跟控制棒,一束核燃料束由十八支核燃料所組成。白色的部分是核燃料束、青綠色格子是整隻都是控制棒或中子源、黃色是核燃料束前端再加上短短的控制束。格子上面的數字,表示燃料束在反應爐中的位置,前面的數字是從下數到上,後方的數字是從左算到右的位置。利用這些相對位置的標示,核電廠員工得以平均的控制爐內的核反應。旁邊的一個一個圓圓的指針表,正是互相呼應的高度指針表,上面的指針正顯示著這些控制棒與中子源的高度。我指著旁邊控制台上顏色相襯的按鈕們,問他控制棒的高度就是由這些按鈕控制嗎?「是的。」伊戈爾說。幸好我們出發前都先做了功課,不然控制棒、中子源之類的專有名詞誰知道是什麼!這「觀光行程」還真的有點硬啊。
而什麼是核燃料棒、什麼是控制棒呢?它們又是要控制什麼?簡單來說,核燃料棒就是由二氧化鈾組成的,藉由跟中子之間撞擊來產生連鎖反應並產生熱,把水加熱之後,用水蒸氣推動渦輪來發電。中子如果過多,反應就會過於激烈,而控制棒的作用就是吸收中子。將控制棒插入反應爐中,吸收掉用來撞擊燃料、產生連鎖反應的中子,就可以減緩反應;控制棒插得越多、插得越深,就能吸收更多的中子,讓反應更趨緩。
我們可以把反應爐想像成一鍋超商的關東煮,裡面只有黑輪、蘿蔔跟玉米。白色格子就是黑輪(燃料束),當店員放入高湯塊(啟動中子源)之後才可以開始煮。但是關東煮煮越久湯就越鹹(反應過激),此時為了讓湯頭變得清淡順口(減緩反應),需要放入輕口味的蘿蔔跟玉米(手動與自動控制棒)來吸收一些鹹味(中子)。如此一來,店員在黑輪數目不變的情況下,藉由調整蘿蔔跟玉米的數量,就能做出一鍋湯頭鹹淡適中的關東煮。
這個控制室內的所有按鈕跟儀表都讓我們好奇心大爆發地問東問西,「如果要緊急停止反應爐的話,該按哪一個鈕呢?」果然在車諾比核電廠內,這是一個必問的問題。伊戈爾領我們到左邊控制台旁,打開一個像是好萊塢電影中裝著足以毀滅世界的核子彈頭發射按鈕的盒子,指著佈滿塵埃的旋鈕。我像是在挑戰他一樣繼續問「那按下去之後多久可以完全停止核反應呢?」他皺了皺眉說:「大概十八秒。」顯然他也不是很滿意這個秒數。
我們喧鬧的氣氛引起了在一旁上班的車諾比員工的注意。是的,在這個反應爐控制室中,仍然有人在工作。其實車諾比核電廠現在還有超過兩千五百名的員工,維持著一週五天的班表,從四面八方到電廠來工作。從二〇〇〇年營運最久的第三號機組也停止運轉後,核電廠的員工數就從四千名慢慢降到了現在的兩千五百名。在聽著伊戈爾講解時,我好幾次分神的注意到在一旁辦公的一位員工,原因無他,僅僅因為這個帥氣的大叔正在反應爐控制室內大喇喇地抽著菸。帥氣大叔站了起來,富饒興趣地問起導遊跟伊戈爾我們從哪裡來,「台灣?」一副沒聽過的樣子,還跟伊戈爾討論了起我們的學經歷背景,好奇我們為什麼會想來車諾比,還甚至進來核電廠;對他們來說,車諾比核電就是他們工作近一輩子的地方,像我們這種花錢又庸人自擾的人,也是他們無法理解的吧!對於冗員跟肥貓議題很敏感的團員,隨即對員工們提出疑問:現在車諾比核電廠已經沒使用,那他們在控制室內做什麼工作呢?「員工們已經不再接觸有關控制室的任何活動,只是單純的使用這個控制室來辦公而已,包含日常庶務跟後續除役的工作。」伊戈爾解釋。
普里皮亞季第三中學
至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依舊是第三中學烹飪教室中,地板上密密麻麻、看似扭曲臉譜的防毒面具。這是所有來到「鬼城」普里皮亞季的攝影師一定要拍的場景,也是我們搜尋各網站跟報章媒體最常見的「車諾比核災現場」。伊戈爾深知這絕對是本次行程當中最能引起我們情緒的地點,所以他讓我們自由地在第三中學內活動近半小時,四處探險。
大量的防毒面具出現在充滿灰塵的廢棄教室中,第一時間帶來的是一種具有極大壓迫感的不安;一片防毒面具海中,夾帶幾個零星的破碎洋娃娃,甚至有個戴著防毒面具的洋娃娃就坐在這片防毒面具海中間的椅子上。第一次現場看到這些畫面的我們,還來不及思考、也無法停止手中的快門,驚呼連連的從各個角度猛拍照。大概拍了數百張之後,大家總算情緒平靜了點,開始提出疑問:「為什麼防毒面具會在這裡?是因為可以防輻射塵嗎?為什麼中學校裡有洋娃娃?為什麼讓洋娃娃戴上防毒面具?」
伊戈爾一副我們不問,他也不打算說的態度回答:「這些防毒面具跟車諾比核災一點關聯都沒有。」好吧,那回到我們的第一個問題:防毒面具為什麼在這裡?
冷戰時期,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傳統西方列強,與以蘇聯為首的共產國家之間有著長期的政治對抗,美國與蘇維埃政府都具有毀滅對方的能力;因此對普里皮亞季的居民而言,比起離他們三公里遠的車諾比核電廠,戰爭的殘酷威脅更是無所不在。所以,蘇維埃政府規定各級學校都必須配有與學生數等量的防毒面具,每個學生也都必須接受一定程度軍事訓練,包含防毒面具的配戴、AK47的槍枝保養與拆組等,而這些防毒面具通常收納於學校的地下室或是頂樓的貯藏室。核災發生之後全城徹離,但惡意違反禁令返回普里皮亞季城上偷竊與破壞的人,潛入了學校,將這些防毒面具灑在位於一樓的教室內,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場景。
原來如此。所有的疑惑豁然開朗。
										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是一間寬大但陰暗的房間,牆上跟控制台上的有著類比式的按鈕跟指針;走近一看,按鈕上滿佈一層厚厚的灰,明顯很久沒有人使用了。負責導覽的核電廠員工──有著灰色眼珠的伊戈爾解釋,車諾比曾經運作過的四個反應爐的控制室都使用相同模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景象基本上跟發生事故的第四反應爐是一模一樣的。第二反應爐從一九七八年十二月開始服役,中間只因為車諾比核災而停止過半年,直到一九九一年十月的一場火警才被存封;十三年的役期,在世界上各種反應爐中都算是非常短暫的。車諾比的每一個反應爐配有一個控制室,而能進入控制室實際操作的人,每室僅有十八名。擁有怎樣學經歷的人可以進來車諾比控制室工作呢?伊戈爾說,控制室內的每位員工都必須是相關科系畢業,需要十年以上的實務訓練,才能在控制室內執行任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每時每刻都必須至少有三名控制人員待在控制室內。
眼前的控制室大概可以分成左中右三個部分,分別是核燃料+反應爐、機組控制,以及蒸氣分離器+渦輪。當然,實際上這個面板上能控制與顯示的東西,遠比伊戈爾解釋給我們聽的複雜許多。偏右手邊的控制台,主要是監控冷卻迴路和蒸氣迴路。中間的控制台主要是監控輸出功率、放射性強度傳感器、循環的水和蒸汽的溫度等,還有一台非常古老的CRT螢幕,播放著渦輪室的狀態。令我們疑惑的是,雖然所有反應爐與發電功能都已經關閉,但是這個監控渦輪室的功能卻莫名的堅守崗位執行著,連負責解說的伊戈爾也不明所以。不過,最吸引我們的果然還是左手邊有著不同顏色按鈕跟指針的控制區,也是控制室內最重要的部分:核燃料棒控制台。伊戈爾指著一格一格方塊組成的大圓餅對我們解說,一塊一塊的方格,代表著一束一束核燃料棒跟控制棒,一束核燃料束由十八支核燃料所組成。白色的部分是核燃料束、青綠色格子是整隻都是控制棒或中子源、黃色是核燃料束前端再加上短短的控制束。格子上面的數字,表示燃料束在反應爐中的位置,前面的數字是從下數到上,後方的數字是從左算到右的位置。利用這些相對位置的標示,核電廠員工得以平均的控制爐內的核反應。旁邊的一個一個圓圓的指針表,正是互相呼應的高度指針表,上面的指針正顯示著這些控制棒與中子源的高度。我指著旁邊控制台上顏色相襯的按鈕們,問他控制棒的高度就是由這些按鈕控制嗎?「是的。」伊戈爾說。幸好我們出發前都先做了功課,不然控制棒、中子源之類的專有名詞誰知道是什麼!這「觀光行程」還真的有點硬啊。
而什麼是核燃料棒、什麼是控制棒呢?它們又是要控制什麼?簡單來說,核燃料棒就是由二氧化鈾組成的,藉由跟中子之間撞擊來產生連鎖反應並產生熱,把水加熱之後,用水蒸氣推動渦輪來發電。中子如果過多,反應就會過於激烈,而控制棒的作用就是吸收中子。將控制棒插入反應爐中,吸收掉用來撞擊燃料、產生連鎖反應的中子,就可以減緩反應;控制棒插得越多、插得越深,就能吸收更多的中子,讓反應更趨緩。
我們可以把反應爐想像成一鍋超商的關東煮,裡面只有黑輪、蘿蔔跟玉米。白色格子就是黑輪(燃料束),當店員放入高湯塊(啟動中子源)之後才可以開始煮。但是關東煮煮越久湯就越鹹(反應過激),此時為了讓湯頭變得清淡順口(減緩反應),需要放入輕口味的蘿蔔跟玉米(手動與自動控制棒)來吸收一些鹹味(中子)。如此一來,店員在黑輪數目不變的情況下,藉由調整蘿蔔跟玉米的數量,就能做出一鍋湯頭鹹淡適中的關東煮。
這個控制室內的所有按鈕跟儀表都讓我們好奇心大爆發地問東問西,「如果要緊急停止反應爐的話,該按哪一個鈕呢?」果然在車諾比核電廠內,這是一個必問的問題。伊戈爾領我們到左邊控制台旁,打開一個像是好萊塢電影中裝著足以毀滅世界的核子彈頭發射按鈕的盒子,指著佈滿塵埃的旋鈕。我像是在挑戰他一樣繼續問「那按下去之後多久可以完全停止核反應呢?」他皺了皺眉說:「大概十八秒。」顯然他也不是很滿意這個秒數。
我們喧鬧的氣氛引起了在一旁上班的車諾比員工的注意。是的,在這個反應爐控制室中,仍然有人在工作。其實車諾比核電廠現在還有超過兩千五百名的員工,維持著一週五天的班表,從四面八方到電廠來工作。從二〇〇〇年營運最久的第三號機組也停止運轉後,核電廠的員工數就從四千名慢慢降到了現在的兩千五百名。在聽著伊戈爾講解時,我好幾次分神的注意到在一旁辦公的一位員工,原因無他,僅僅因為這個帥氣的大叔正在反應爐控制室內大喇喇地抽著菸。帥氣大叔站了起來,富饒興趣地問起導遊跟伊戈爾我們從哪裡來,「台灣?」一副沒聽過的樣子,還跟伊戈爾討論了起我們的學經歷背景,好奇我們為什麼會想來車諾比,還甚至進來核電廠;對他們來說,車諾比核電就是他們工作近一輩子的地方,像我們這種花錢又庸人自擾的人,也是他們無法理解的吧!對於冗員跟肥貓議題很敏感的團員,隨即對員工們提出疑問:現在車諾比核電廠已經沒使用,那他們在控制室內做什麼工作呢?「員工們已經不再接觸有關控制室的任何活動,只是單純的使用這個控制室來辦公而已,包含日常庶務跟後續除役的工作。」伊戈爾解釋。
普里皮亞季第三中學
至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依舊是第三中學烹飪教室中,地板上密密麻麻、看似扭曲臉譜的防毒面具。這是所有來到「鬼城」普里皮亞季的攝影師一定要拍的場景,也是我們搜尋各網站跟報章媒體最常見的「車諾比核災現場」。伊戈爾深知這絕對是本次行程當中最能引起我們情緒的地點,所以他讓我們自由地在第三中學內活動近半小時,四處探險。
大量的防毒面具出現在充滿灰塵的廢棄教室中,第一時間帶來的是一種具有極大壓迫感的不安;一片防毒面具海中,夾帶幾個零星的破碎洋娃娃,甚至有個戴著防毒面具的洋娃娃就坐在這片防毒面具海中間的椅子上。第一次現場看到這些畫面的我們,還來不及思考、也無法停止手中的快門,驚呼連連的從各個角度猛拍照。大概拍了數百張之後,大家總算情緒平靜了點,開始提出疑問:「為什麼防毒面具會在這裡?是因為可以防輻射塵嗎?為什麼中學校裡有洋娃娃?為什麼讓洋娃娃戴上防毒面具?」
伊戈爾一副我們不問,他也不打算說的態度回答:「這些防毒面具跟車諾比核災一點關聯都沒有。」好吧,那回到我們的第一個問題:防毒面具為什麼在這裡?
冷戰時期,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傳統西方列強,與以蘇聯為首的共產國家之間有著長期的政治對抗,美國與蘇維埃政府都具有毀滅對方的能力;因此對普里皮亞季的居民而言,比起離他們三公里遠的車諾比核電廠,戰爭的殘酷威脅更是無所不在。所以,蘇維埃政府規定各級學校都必須配有與學生數等量的防毒面具,每個學生也都必須接受一定程度軍事訓練,包含防毒面具的配戴、AK47的槍枝保養與拆組等,而這些防毒面具通常收納於學校的地下室或是頂樓的貯藏室。核災發生之後全城徹離,但惡意違反禁令返回普里皮亞季城上偷竊與破壞的人,潛入了學校,將這些防毒面具灑在位於一樓的教室內,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場景。
原來如此。所有的疑惑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