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低油價的前世今生:國際油價體系與歷史低點的回顧
隨著現代石油工業的發展,石油的策略價值日益凸顯,石油安全問題引發關注,圍繞石油開展的國際政治外交更加活躍,劇烈的油價震盪愈加頻繁。作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大宗能源商品,決定油價的根本因素依然是供需。由石油輸出國和石油消費國組成的供需雙方,共同構成了包括五大現貨市場、三大期貨市場、六大基準油價的成熟世界石油體系。回顧歷史,世界石油市場的價格體系經歷了寡頭壟斷定價、生產者定價和交易所報價三個階段。作為本書的第一章,我們將為各位讀者梳理國際石油市場及其價格體系的發展脈絡與現狀,講述歷史上歷次低油價事件。請大家跟隨我,一起進入石油的世界吧!
第一節 國際石油市場的運作與價格機制
一、現代石油工業的起源
1859年8月29日,美國人艾德溫.德雷克(Edwin Drake)在賓州的泰特斯維爾村(Titusville)鑽井取油成功,從此開啟了美國本土石油的大規模商業化開採之路,這也被認為是世界大規模商業用途開採石油的開始。正如博.黑恩貝克在《石油與安全》中所寫:「1859年美國發現了石油這種新資源,象徵著人類新紀元的開始。」
100多年前,美國賓州西北部的群山之中有一條漂浮著黑油的溪流。因為黑油是從山上的石頭縫中滲出來流進溪水中的,因此又被稱為「石油」。但在當時,石油被當地土著人認為是一種能治百病的「神油」。
1853年,美國正值經濟成長和工業化的穩定發展階段,但在當時廣泛使用的照明方法卻是點燃浸在動物油脂或植物油中的燈芯。因為照明效果不理想以及提煉燈油高昂的價格,人們對高品質、低價格的照明材料有著強烈的需求。美國人喬治.比爾斯在接觸到石油之後,他產生了用可燃燒的石油作為照明材料的新想法。
產生了這個想法後,比爾斯尋求合作,組成了投資集團。他們與耶魯大學的西利曼教授(Benjamin Silliman)合作,對石油進行實驗分析。在1855年4月16日,西利曼教授的實驗報告表明石油經過加熱之後,可透過蒸餾分離成多個部分,其中一種就是可用於高品質照明發光的油。
當時大部分的石油是從石頭縫裡滲出來的,像「油溪」一樣。收集方法是用勺子刮油或擰乾吸滿石油的毯子,但這些原始的採集方法顯然無法適用於大規模採集、使用石油。這在當時成了一個大難題。比爾斯從鑽井取水的技術中得到了啟發,透過對鑽井取水技術的改造,提出了鑽井取油的方法。
1858年春天,公司的全權代理人德雷克來到了賓州的泰特斯維爾的「油溪」,在油溪附近開始透過打鹽井的方式採油,但過程十分緩慢,不少投資方逐漸放棄了投資。直到1859年8月27日的下午,鑽井架鑽頭鑽到69英尺深的地方時,鑽到了裂縫並主動下滑了6英尺。第二天,工人們發現在水面上漂著厚厚的一層石油,鑽井取油的方法成功了。泰特斯維爾鑽到石油的消息傳開後,人們都湧來泰特斯維爾採油,世界第一次大規模採油就此開始。之後,在油田建立了許多煉製用來照明的煤油的煉油廠,也逐漸出現了許多有關係的工廠,石油大規模開發生產的序幕從此拉開,現代石油工業也從此誕生。
隨著現代石油工業的發展,石油的策略價值日益凸顯,石油安全問題引發關注,圍繞石油開展的國際政治外交更加活躍,劇烈的油價震盪愈加頻繁。作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大宗能源商品,決定油價的根本因素依然是供需。由石油輸出國和石油消費國組成的供需雙方,共同構成了包括五大現貨市場、三大期貨市場、六大基準油價的成熟世界石油體系。回顧歷史,世界石油市場的價格體系經歷了寡頭壟斷定價、生產者定價和交易所報價三個階段。作為本書的第一章,我們將為各位讀者梳理國際石油市場及其價格體系的發展脈絡與現狀,講述歷史上歷次低油價事件。請大家跟隨我,一起進入石油的世界吧!
第一節 國際石油市場的運作與價格機制
一、現代石油工業的起源
1859年8月29日,美國人艾德溫.德雷克(Edwin Drake)在賓州的泰特斯維爾村(Titusville)鑽井取油成功,從此開啟了美國本土石油的大規模商業化開採之路,這也被認為是世界大規模商業用途開採石油的開始。正如博.黑恩貝克在《石油與安全》中所寫:「1859年美國發現了石油這種新資源,象徵著人類新紀元的開始。」
100多年前,美國賓州西北部的群山之中有一條漂浮著黑油的溪流。因為黑油是從山上的石頭縫中滲出來流進溪水中的,因此又被稱為「石油」。但在當時,石油被當地土著人認為是一種能治百病的「神油」。
1853年,美國正值經濟成長和工業化的穩定發展階段,但在當時廣泛使用的照明方法卻是點燃浸在動物油脂或植物油中的燈芯。因為照明效果不理想以及提煉燈油高昂的價格,人們對高品質、低價格的照明材料有著強烈的需求。美國人喬治.比爾斯在接觸到石油之後,他產生了用可燃燒的石油作為照明材料的新想法。
產生了這個想法後,比爾斯尋求合作,組成了投資集團。他們與耶魯大學的西利曼教授(Benjamin Silliman)合作,對石油進行實驗分析。在1855年4月16日,西利曼教授的實驗報告表明石油經過加熱之後,可透過蒸餾分離成多個部分,其中一種就是可用於高品質照明發光的油。
當時大部分的石油是從石頭縫裡滲出來的,像「油溪」一樣。收集方法是用勺子刮油或擰乾吸滿石油的毯子,但這些原始的採集方法顯然無法適用於大規模採集、使用石油。這在當時成了一個大難題。比爾斯從鑽井取水的技術中得到了啟發,透過對鑽井取水技術的改造,提出了鑽井取油的方法。
1858年春天,公司的全權代理人德雷克來到了賓州的泰特斯維爾的「油溪」,在油溪附近開始透過打鹽井的方式採油,但過程十分緩慢,不少投資方逐漸放棄了投資。直到1859年8月27日的下午,鑽井架鑽頭鑽到69英尺深的地方時,鑽到了裂縫並主動下滑了6英尺。第二天,工人們發現在水面上漂著厚厚的一層石油,鑽井取油的方法成功了。泰特斯維爾鑽到石油的消息傳開後,人們都湧來泰特斯維爾採油,世界第一次大規模採油就此開始。之後,在油田建立了許多煉製用來照明的煤油的煉油廠,也逐漸出現了許多有關係的工廠,石油大規模開發生產的序幕從此拉開,現代石油工業也從此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