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喝葡萄酒有學問,非知不可

9特價1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不可不知的小常識
  現在舉世瘋喝紅酒,那麼到底葡萄酒是怎麼製造出來的?該怎麼稱呼才正確?其價值與葡萄產地、製造的酒莊有關嗎?影響葡萄酒品質的要素有哪些?在品酒之前,這些基本常識不可不知……

葡萄酒的定義與種類:Wine、Red wine 與Alcoholic drinks

  自從醫學報導認為喝紅酒有助於預防、改善心血管疾病症狀之後,葡萄酒乃從增強食物美味,一躍而成為保健飲品,現在世界各地都流行喝葡萄酒養生。但究竟如何定義「葡萄酒」?為什麼坊間各種不同口味、不同酒精濃度的酒都號稱葡萄酒,卻沒有葡萄味道?有的人搭飛機時想喝啤酒,依照自己所學的英文,跟
空服員說要Wine(酒),結果送來的是葡萄酒,大感錯愕。

  其實在英語世界裡,Wine 指的是葡萄酒,而非泛指所有的酒類;若葡萄酒之中添加了其他成份,通常都會有其他命名。啤酒的英文叫Beer,不能用Wine 取代。因此如果有人詢問:Do you want some wine ?意指「要不要喝點葡萄酒(以葡萄為原料製成的酒)」,絕對不是啤酒;因為兩者的原料不同(啤酒由小麥發酵而成)。如果不一定要喝葡萄酒,只是想喝點酒,那麼就應該說Alcoholic drinks 才正確,例如問人家Do you want some alcoholic drinks ?這裡的Alcoholic drinks 泛指一般含酒精飲料,包含所有酒類。

  依照歐盟經濟共同體的定義,「葡萄酒」是指「含皮或不含皮的新鮮葡萄或葡萄汁,經過全部或部份酒精發酵而得的產物。」亦即「含皮或不含皮」為葡萄酒的製造要件,例如在發酵過程中,採用紅葡萄連同葡萄皮一起浸泡、發酵、釀造,中途不加糖,釀好的酒含有極高的單寧和色素,就是所謂的紅酒,英文為Red wine,酒精濃度約11-14%。若以果皮與果汁一起發酵,經過一段時間後取出果皮,其餘的再繼續發酵,則製造完成後的葡萄呈粉紅色,如台灣公賣局生產的玫瑰紅酒、紅露酒。如果發酵一半就裝瓶,讓後段發酵在瓶內進行,使得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留在瓶內,就成為汽泡酒,例如香檳。

  所以說葡萄酒可以依有無「起泡」,而大致分為「不起泡葡萄酒」及「氣泡葡萄酒」兩大類;不起泡葡萄酒包括白酒、紅酒及玫瑰紅酒三種,氣泡葡萄酒則以香檳為代表。

  葡萄酒釀造完成後,還可依需要添加其他酒類,例如加入中性烈酒(如白蘭地)之後,就變成雪莉(Sherry)、波特(Port)、馬沙拉酒(Marsala)、彼諾甜酒(Pineau Des Charentes)等飯後甜酒,其酒精濃度約18% 至22%。以白酒為底加入艾草、樹皮香料藥酒浸漬,則變成苦艾酒(Vermouth); 以葡萄酒為底加入奎寧皮、香料,稱為多寶力(Dubonnet)。這些都算是葡萄酒的同類品。

至於白蘭地則是葡萄發酵後蒸餾出來的酒,酒精濃度約40%。可是對於不善品酒或初入門者而言,每次看到葡萄酒瓶外琳瑯滿目的產地標示時,往往有丈二金鋼摸不著頭緒之感,究竟這些產地或名稱代表什麼意義呢?這就必須從認識葡萄酒的故鄉法國談起。

認識世界知名的葡萄酒產地

  法國葡萄酒產區法國葡萄酒主要產於六個區, 由北至南分別為: 香檳區( 以氣泡酒為代表)、阿爾薩斯(Alsace,以白葡萄酒為代表)、盧瓦河谷(Loire Valley,產白酒)、勃根地(Burgundy,紅、白酒均有)、波爾多(Bordeaux,紅、白酒)和隆河谷(Cote du Rhone,主要為紅酒);其中最有名的是位於東中部的勃根地(Burgundy),以及西南部的波爾多(Bordeaux)等兩大產區。

認識葡萄的品種

  世界上的葡萄品種至少有八千種之多,其中只約五十餘種用於釀酒,其他大多做為水果食用。而釀酒用的葡萄又可大致分為紅、白兩大類,常用來釀造紅葡萄酒的葡萄品種不外:卡本內‧蘇維翁(Cabernet Sauvignon)、梅洛(Merlot)、希哈(Shiraz)、黑皮諾(Pinot Noir)、卡本內弗朗(Cabernet Franc)、格納希(Grenache)、山吉優維列(Sangiovese, 主要用來製造義大利托斯卡尼之Chianti)、納比奧羅(Nebbiolo,義大利名酒Barolo)、鄧普尼洛(Tempranillo,西班牙名酒Rioja)、金粉黛(Zinfandel,美國加州名酒)、甘美(Gamay,主要用來製造法國薄酒萊)等。其中以卡本內‧ 蘇維翁、卡本內‧ 弗朗、黑皮諾、梅洛等用得最普遍。

白葡萄酒的品種

  除了常見的紅葡萄酒,市面上也有不少的白葡萄酒,主要是釀造方式不同,在口感與選用的葡萄種類上,也有差異。常用的品種是雷絲玲(Riesling)、夏多內(Chardonnay)、白蘇維翁(Sauvignon Blanc)、塞米雍(Semillon)、白皮諾(Pinot
Blanc)、慕斯卡黛(Muscadet)及維歐尼(Viognier)。

酒中的單寧與酒石酸

  葡萄酒之所以受世人普遍喜愛,除了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促進健康,以及讓人有微醺的快感之外,最主要的可能還是其清爽、微澀的口感,搭配葷食(紅肉或海鮮類)食用,有去膩、增味的作用。我們喝紅茶時,常會加牛奶或檸檬,目的就是中和茶葉中單寧的澀感。西方人喜歡在喝紅酒時佐以起士,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單寧是自然存在於葡萄皮、種籽和葡萄莖中的一種苦味物質。當我們喝一口紅葡萄酒或濃茶時,口腔中就會出現一種回甘的澀感,這種收斂的口感決定葡萄酒的風味、結構與質地,釀酒師的工作毋寧就是「和單寧纏鬥」,既要適當保留單寧的成份,又要設法降低其苦澀感。

  釀造白葡萄酒時,通常必須先去皮、去籽,因此所含的單寧較少,口味比較淡;而在釀造紅葡萄酒的過程中,通常以整顆葡萄下去發酵,並沒有去掉葡萄皮或葡萄籽,因此單寧的含量很高,喝起來有點澀,但去膩、增美味的作用較強。
此外,貯藏葡萄酒的橡木桶也會釋放部分單寧到葡萄酒中,而白葡萄酒因為怕被染色很少貯藏在橡木桶內(除非是高級白酒),所以沒有單寧酸滲透的問題。單寧雖然帶點苦澀味,但紅酒若不含單寧,或成份很少,那麼喝起來會覺得質地輕薄,缺乏醇厚感;例如每年春節前後大力促銷的薄酒萊便是其中的典型。這類型葡萄酒的特點是比較清爽,但不耐久存,最好盡快喝掉。

  含有豐富單寧的紅酒可以存放多年,所謂「愈陳愈香」,只要保存得宜,可以逐漸醞釀,造就香醇細緻的陳年風味。但單寧的成分如果控制得不好,含量太多會使酒變得苦澀、難以入口。例如在葡萄尚未成熟時便摘取釀酒,此時果皮中含有過多單寧,釀出來的酒變得苦澀,屬於劣質葡萄酒。除此之外,葡萄皮的厚薄也要注意。果皮較厚的葡萄所釀造的酒顏色與口味都比較重而強烈;果皮較薄者釀成的酒結構不緊密,但果香濃郁。單寧含量越高,越需要更多的水果風味來平衡,因此釀酒師為了平衡葡萄酒中的單寧含量,有時會混合幾種不同品種的葡萄,以取得想要的風格與結構。

  由此可見,單寧造就了紅酒的特色,也創造了紅酒的生命,如果調配得好更是一種藝術。藝術因人而異,紅酒也是如此,同一年份、同一地區、 同一品種的葡萄,只要釀酒師不同,最後的結果就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釀酒師,前後兩次調配同樣的葡萄,兩者的風味也不同。因此有些高級紅酒上會出現釀酒師的簽名,就好像畫家或藝術家在他的作品上簽名一樣。紅酒也是唯一「有生命」的液體,未開瓶以前好像處於冬眠狀態;開瓶以後和空氣一接觸,其風味就不斷出現變化,而且年份愈高(陳年)者,變化愈複雜。例如法國波爾多的木桐堡、拉
圖堡等紅葡萄酒,其單寧成分就非常顯著,入口香濃;尤其醇化十五年以後的紅酒,具有多層次、難以形容的細膩風味,一品難忘。但這種好酒不宜太早打開,如果在七年內就迫不急待飲用,則口感與二級酒差不多,實在是暴殄天物。

酒石酸會沉澱在瓶底
  葡萄酒中含量最多的有機酸為蘋果酸及酒石酸,兩者總計含量為90% 以上。其中蘋果酸的酸味較重,如果蘋果酸超過酒石酸,葡萄酒的酸味會較強。酒石酸鹽物質包括酒石酸氫鉀和酒石酸鈣,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在酒精中更小。當葡萄汁發酵成為葡萄酒時,隨著酒精含量的增加,酒石酸鹽溶解度下降,酒石酸或其鹽類會逐漸析出,形成結晶、沉澱在發酵槽或貯酒桶底,這就是酒石。此酒石亦常見於酒瓶底部或軟木塞上,呈粉狀或片狀,顏色由灰色至深紅色皆有,常被誤認為碎玻璃。酒石酸在釀酒過程中可以降低發酵時溶液的酸鹼值,有效抑制有害細菌生存,扮演類似防腐劑的角色。有些人不察,以為品質出問題,或是添加防腐劑,其實酒石是無害的,也不會影響酒的品質。
一定要醒酒(Decanting)嗎?

  紅酒是有生命力的。因為其中含有單寧,單寧跟空氣接觸之後會產生微妙的變化,使酒性與口味變得更加圓潤,更具有豐富的層次感。

何謂「醒酒」?多久最適當?

  而所謂「醒酒」,就是打開瓶蓋之後,故意讓酒接觸到空氣,以「喚醒」沈睡於瓶內的單寧等物質,使香氣復甦,產生豐富的層次變化。醒酒的另一個目的,是去除久置多年所產生的自然沉澱物,這些沉澱物雖不會改變酒的品質,卻會影響口感。醒酒時間視葡萄酒的種類與性質而定。一般而言,勃根地「黑皮諾」釀造的紅酒,單寧的含量較少,只要在飲用之前三十分鐘打開即可,不需太早開瓶,醒酒時間也不必太長。而波爾多「卡本內‧ 蘇維翁」紅酒因單寧含量豐富,約需一小時醒酒;未滿十年的年輕萄萄酒可再增加三十分鐘,十年以上的陳年酒則
不用太長,否則可能使單寧過度氧化,反而破壞了美酒的原味。高級的紅葡萄酒只要貯藏得當,就越陳越香,醒酒時間大約半小時已足。

  一般的陳年老酒比較需要較長的醒酒時間,但也不能太長,尤其不可隔夜,否則可能氧化過度而變成醋。至於酒齡不高、已開過的剩酒,可放在冰箱3 天。如果只是一般餐前酒,則只需倒約酒杯的三分之一,輕搖晃動,加大酒與空氣的接觸面積,釋出酒中的酯、醚、乙醛即可。

不只是拔除瓶塞、直立靜置而已

  有的人以為「醒酒」只要打開瓶蓋、拔出軟木塞,讓酒直立等候即可。事實上這樣酒與空氣接觸的面積太少,意義不大。最重要的還是倒到適合的酒杯中,輕輕晃動,既能醒酒,還可享受酒香帶來的快感。酒齡超過十年以上、味道醇厚的葡萄酒及波特酒,一定要先放入「醒酒器」,除去酒中的沉澱物。有些年份久
遠的葡萄酒酒,開瓶前還需先直立幾天,讓沉澱物堆積到瓶底再打開。

  醒酒的目的主要在讓酒接觸到空氣、產生輕微的氧化作用,同時藉揮發作用排除異味。如果要瞭解醒酒是否成功,或分辨醒酒前後的變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開瓶後一次倒兩杯酒,一杯先喝掉,另一杯等1-2 小時後再喝,就能清楚感覺出差異來。或者點一支蠟燭或照明燈(因紅酒瓶多為深綠色,不容易觀看),然後一手牢握醒酒玻璃瓶(decanter,即醒酒器),另一手持葡萄酒瓶,然後將葡萄酒緩緩倒入醒酒器中,觀察葡萄酒流經瓶頸,直到首次見到沉澱物就停止,否則沉澱物也會進入玻璃瓶內,影響口感。

白葡萄酒及劣質紅酒無需醒酒

  一般而言,劣質酒、便宜及酒齡輕的葡萄酒不太需要醒酒,而且醒不醒酒的差別不大;有些年份不好的酒存放越久,酒質反而越粗糙,還不如早早喝掉為佳。
此外,白葡萄酒基本上也無需醒酒,只有少數高級陳年乾白酒或甜白酒才須醒酒。
從品酒看品味

  什麼叫品酒?簡單說,就是看酒的顏色、聞其香氣、保持溫度及享受其口感而已。當然從保存、開瓶、談論到動作等等,都能看出品味。

品酒順序十原則

1. 清淡酒比濃郁酒先喝。
2. 白酒比紅酒先喝。
3. 酒體輕的比酒體重的先喝。
4. 淺齡酒的比陳年酒先喝。
5. 澀味少的比澀味重的先喝。
6. 簡單型的比複雜型的先喝。
7. 甜味少的比甜味多的先喝。
8. 餘韻短的比餘韻長的先喝。
9. 成熟期短比成熟期長的先喝。
10. 普通酒比高級酒先喝。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