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階段:形塑啤酒風味的關鍵
有快樂的酵母,才有幸福的釀酒師
酵母進入麥汁之後,不會立即開始發酵——酵母沒有那麼拚命,而且酵母必須先適應麥汁環境,進行增生。酵母菌增生時,會消耗麥汁裡的氧氣,酵母菌數增加到成為優勢菌種之後,可以壓抑其他雜菌,便能避免出現風味污染。為了促進酵母增生,在接菌之後幾個小時內,釀酒師會提供麥汁充足的氧氣,控制在足以讓酵母利用、卻不至於讓麥汁氧化的劑量。酵母菌在這個階段,還不算是開始發酵。
在切斷氧氣供應,酵母菌數也充足之後,麥汁裡的氧氣很快被酵母菌消耗殆盡。在缺氧的環境下,酵母菌不再呼吸增生,而是開始另一種缺氧行為模式,也就是發酵作用。酵母開始代謝糖分,排出二氧化碳,產生酒精與少許水分,釋放熱能,產生風味物質,這些都是啤酒的重要風味組成。發酵顯然是啤酒製程的關鍵步驟。這個程序讓麥汁變成麥酒,但是好不好喝差很多!「有了快樂的酵母,才有幸福的釀酒師。」釀酒師肯定心有戚戚焉。曾有一位廠長說,一座啤酒廠最難管理的事物,絕對是活的東西:酵母最難搞,其次才是員工。
酵母與菌種:啤酒的發酵風味來源
啤酒可以用酵母菌發酵,而酵母有很多種。啤酒的製作,也可以讓酵母菌以外的菌種參與作用,也就是特定的細菌。
酵母有很多種,在這個世界上,跟麥子最有關係的酵母,可以分成三種。一是啤酒釀酒師需要的酵母,可以稱為啤酒酵母(brewer’s yeast), 主要用來釀造直接喝的啤酒;二是威士忌蒸餾師的酵母, 可以稱為烈酒酵母(distiller’s yeast),釀出的啤酒不是拿來喝的,而是拿來蒸餾加工的;三是麵包師傅需要的酵母,稱為麵包酵母(baker’s yeast)。看來看去,其實都跟「麵包」有關,只不過是固體麵包與液體麵包的差別。生產不同的食品,使用不同的酵母,可以得到最佳的效果。當然,有些時候混用酵母是因有特別的風味考量,但不會是常態。
啤酒酵母分成不同的品系與菌種,屬於相同品系的酵母仍可再細分出不的菌種。酵母的差異有時足以區別酒廠、品牌風格特性。為了穩定起見,酵母通常是人工選培的菌種。酵母種類繁多,經常都以適合釀造的啤酒類型分門別類——同樣屬於愛爾酵母,適合釀造英式愛爾的酵母,就稱為英式愛爾酵母,能夠產生較多果香;適合釀造美式愛爾的酵母,就稱為美式愛爾酵母,發酵特徵較為中性,這也是美式愛爾的特點之一。拉格酵母也是一樣,譬如德式拉格與美式拉格,來自酵母的風味特性不同,一個通常帶有少許硫味,一個則有通常發酵出青蘋果香氣。
如果顛倒使用兩種酵母,就會造成啤酒風味標誌不鮮明。對於有經驗的人來說,喝到這樣的啤酒,會驚訝到皺起眉頭,那種感覺就好比原本以為爆米花是鹹口味,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一口咬下去卻發現是甜的。
除了人工選培的啤酒酵母口味,有些特殊類型的啤酒,也可以使用野生酵母釀造。野生酵母的發酵風味通常伴隨皮革、辛香氣息,這樣的風味頗受某些釀酒師青睞,現在也是流行風潮之一。也因此有酵母供應商替釀酒師以「人工選培」的方式,提供「野生」酵母。雖然聽起來不太自然,但是只要蔚為風潮、有利可圖,一定有廠商樂意為之。
除了酵母之外,還能利用細菌替啤酒增添風味。某些特殊類型的啤酒,使用多菌共生發酵,這些細菌通常是特定的乳酸菌、醋酸菌。這些致酸菌一般都是啤酒釀造的大敵,然而,對於常規啤酒不應出現的「雜菌」,卻可能是特定酸啤酒類型的好菌。啤酒發酵完畢就可以喝了嗎?
發酵尾段:啤酒的碳酸從哪兒來?
發酵過程會產生碳酸,在發酵作用的高峰期需要排氣,以免壓力太大。但是,到了發酵尾段,便需要關閉氣閥,讓二氧化碳溶入啤酒形成碳酸。
如果碳酸不足, 通常在裝瓶前還可以補救, 那就是直接打入碳酸, 靜置之後裝瓶。另一個方法是直接裝瓶, 進行「瓶中穩定處理」(bottle conditioning),也就是在裝瓶時添加酵母或者正在發酵的麥汁到啤酒裡,讓酵母吸收氧氣,菌數增生,接著進入發酵,消耗殘餘糖分並產生二氧化碳,同時達到穩定與增汽的效果——德國小麥愛爾就是這樣處理。瓶中穩定的手續, 很類似比利時啤酒的「瓶中再次發酵」(refermentation en bouteille),但是比利時啤酒是藉由風味中性的酵母,在不影響啤酒風味的前提下,讓碳酸飽和,並稍微提高酒精含量。
熟成階段:替啤酒錦上添花的好時機
不論是愛爾或拉格,啤酒在裝瓶前都會在槽中低溫保存——對拉格來說叫作熟成培養,所需時間較長;對愛爾來說則算靜置穩定,所需時間較短。某些啤酒類型特別著重啤酒花的風味表現,可以趁著熟成階段,投入更多酒花進行冷浸泡,可以增添更多新鮮的啤酒花香氣,但卻不會增加苦味。此外,某些特製啤酒的特殊風味添加物,也是在這個階段進行低溫浸泡萃取。
現代酒廠通常利用不鏽鋼槽進行低溫保存,然而,某些特殊的啤酒卻使用橡木桶培養。有些屬於木質風味調味啤酒,允許採用浸泡木片萃取風味,或者添加適量橡木精油調味,這些添加物也是在熟成階段加入桶槽。另外,有些類型採取冷凍濃縮的方式,製成烈啤酒,這些特殊工序也在發酵完畢之後的這個階段進行。
不論是希望酒花香氣更上層樓,還是希望加以濃縮,或者想讓啤酒增添各式各樣的風味,又或者只是單純想讓啤酒更有成熟的韻味,都是在這個階段完成。你是否也覺得,經過了這個階段,啤酒彷彿走了一趟美容院呢?
人要衣裝,啤酒呢?──瓶裝、罐裝,還是桶裝?
重視內涵固然很好,但是外表並非不重要。「相同的啤酒,如果有玻璃瓶裝與罐裝,你會選擇哪一種?」當然,這個問題的前提假設是啤酒相同,然而,通常不同的容器,會讓相同的啤酒逐漸產生品質差異。所以嚴格來說,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容易回答。
瓶裝與罐裝啤酒最大的差異在於含氧量與遮光率。瓶裝的含氧量極低,啤酒氧化速度慢,但只有棕色或者塗上黑漆的玻璃瓶或鋁瓶能夠阻擋紫外線。綠色、藍色、黃色、透明無色的玻璃瓶,都極易讓啤酒產生光照缺陷。金屬罐裝啤酒雖然完全擋光,但由於目前充填設備的限制,含氧量比玻璃瓶裝版本高出許多。
雖然氧氣是啤酒的大敵,不過,我們不應排斥金屬罐裝啤酒。在某些情況下,金屬罐裝的品質反而比玻璃瓶更好,端視玻璃瓶與鋁罐啤酒的保存狀況、新鮮度與玻璃瓶顏色而定:在都有光照,而且玻璃瓶是綠色的情況下,選鋁罐;都有出廠半年內的鮮度、都避光保存的情況下,兩者都可以選,玻璃瓶尤佳;在避光保存、但是都已經放了超過三季的情況,都不要選,或者選玻璃瓶碰碰運氣。乍看之下,選玻璃瓶的勝算較大,但是綠色玻璃瓶裝往往只需被曝曬幾分鐘,就足以產生異味,非常容易出現光照缺陷。
有人認為鋁罐裝的啤酒有金屬味,其實,那很可能只是心理作用,也可能是沒有把酒倒進玻璃杯品嘗的結果。不論是玻璃瓶裝或者鋁罐裝的啤酒,都應該養成倒進杯子再喝的習慣(或者說自我要求)。如果把酒倒進杯子,就不至於聞到鋁罐味,而且,罐裝啤酒通常不會因為包裝材質的關係出現金屬味。
品評的唯一焦點:酒
開瓶前的靜置
不論瓶裝或罐裝啤酒,經過長途運輸或者快遞運送之後,都應該先直立靜置一段時間再開瓶,如果可以同時配合冷藏就更好了,因為這樣可以幫助二氧化碳溶回啤酒裡。請記得:溫度愈低,氣體愈容易溶入液體。你可以做個小試驗,拿一瓶普通的鋁罐裝啤酒,輕捏瓶身,你應該會發現罐身有些彈性,但是搖晃之後,罐身就會明顯變硬。這是因為啤酒經過晃動之後,碳酸離開酒液,形成二氧化碳氣體,增加罐內的壓力,此時開瓶,不但可能造成噴濺湧出,更會由於碳酸含量低於標準,因而影響原本應有的口感表現。下次若有人遞一罐啤酒給你,嘴角還露出詭異的微笑,你不妨暗自捏捏罐子,至少可以稍微防範一下這種惡作劇。
外觀的蛛絲馬跡
作為評審,我們會得到只有編號的杯裝啤酒,或者沒有酒標與其他任何足以辨認內容的瓶裝樣品。若有機會看到瓶身的話,仔細觀察酒瓶外觀算是品評的第一步,畢竟品評的意思原本就是透過感官,對飲料進行詳細的檢查、記錄與評價。
我曾經發現只有半滿的酒瓶,這種在充填時發生的意外,非常可能造成風味老化。有些酒廠由於充填設備的問題,甚至會出現每瓶液面高度都不同,幾乎可以當樂器演奏的情況,然而,只要注意避光陰涼保存,這些樣品在半年內通常不會有顯著風味差異。但若在玻璃瓶頸內,沿著啤酒的液面上緣出現一圈類似粒狀附著物的痕跡,往往是由於貯存過久或是微生物作用,風味必然已經老化、出現異味,而且瓶中壓力可能因此升高,在開瓶時,酒液特別容易噴湧。
最佳品飲溫度的潛規則
啤酒的適飲溫度有規則可循,不需強記,只需依循以下原則。大多數的啤酒適飲溫度區間約為5-13°C,以此為前提,第一個是顏色法則:色淺,則在此區間內偏低溫侍酒;色深,則稍高溫侍酒。第二個是碳酸與酒感法則:酒感強勁者,偏高溫侍酒;碳酸強勁者,偏低溫侍酒;以上反之亦然。第三個原則是風味強度原則:風味特別單薄,或者帶有沁爽酸味的,都偏低溫侍酒;反之,則偏高溫侍酒。
學習辨識老化風味
啤酒評審是很辛苦,卻很幸福的一項工作,因為可以品嘗到品質最好的啤酒——除非是性質特殊,否則,一般有規模的國際啤酒競賽,絕大多數參賽酒款必然都是最新鮮的樣品。有機會品嘗這些新鮮樣品,便成了啤酒評審們跑遍世界各地的重要動力之一。一般消費者從市面上購得的樣品,不見得總是如此新鮮,也不見得總是那麼多樣。
對於一般業餘品飲者,我建議應該特別注重啤酒的新鮮度,或者花一點心思學習辨別老化的啤酒風味,以免誤把老化風味當作常態。有朝一日若是有機會品嘗極為新鮮的產品,反而誤以為「少一味」,這樣就貽笑大方了。
對於消費者來說,遇到不新鮮的啤酒,只能硬著頭皮把它喝掉。如果分辨不出來,毫無意識地將它喝完,對品味更是沒有好處。應該培養選擇新鮮啤酒的能力,而不是養成忍受不新鮮啤酒的耐力,否則,最後只會讓品味鑑賞能力變得遲鈍。
懂得選擇新鮮的樣品,是獲得美好飲酒經驗的重要關鍵。一款不新鮮的啤酒,在侍酒端當然有辦法遮掩、彌補,譬如故意降低溫度或者配餐喝掉。然而,過冰而缺乏風味的啤酒,對於培養品味也沒有幫助。
最高規格的啤酒保存法
啤酒必須有良好的保存條件:避光、溫控與無異味是最重要的,其次還有避免震動、濕度控制與通風。啤酒不應照射陽光或紫外線,以免啤酒中的物質產生風味變化,並且加速氧化。環境溫度愈高,氧化的速度也愈快。不新鮮的酒款,通常都與氧化或光照有關。只要避免在高溫環境久貯,甚至寧願把啤酒直接放進冰箱裡保存,設法減緩氧化,並且不要讓光線直射,通常就不會有大錯。
其實,如果問我最高規格的啤酒保存方式,我會建議你,不妨把啤酒想像成鮮奶,應該怎麼對待鮮奶,就怎麼對待你的啤酒。當然,別誤會,我指的不是把它加進咖啡這件事,而是避光冷藏保存,趁鮮儘早享用。
裝瓶之後,通常不會「愈陳愈香」
多數啤酒並不耐放,即使久放不壞,卻不見得愈放愈好,也就沒有陳年的必要與價值。陳年後的風味好壞正常與否,需要專業眼光判準。所謂「愈陳愈香」不總是成立的,而是個見仁見智,甚至是各說各話的問題。
有些酒值得放,但也要看陳年後的風味是否符合飲者的個人喜好,如果不喜歡陳放之後出現的風味,就算陳酒的風味再怎麼迷人,也得不到青睞。放了數十年的啤酒,就算壞了也是古董一枚,想必有人願意高價收購,不過這已經是另一個話題了,無關陳年與品質。
就算保存條件良好,啤酒存放太久,通常都帶有氧化風味,也被稱為老化。只有極少數特殊的啤酒類型,理應出現些許宜人氧化特徵,但是畢竟是少數特例,而非通則。雖然還是有人懂得「欣賞」,甚至特別喜歡啤酒氧化風味,但那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欣賞或鑑賞,而是單純出於對啤酒風味缺陷的無知而已。抱歉,必須坦誠說出血淋淋的實話。
別再無意義地亂晃杯子!
如果啤酒上桌之後泡沫層已經塌陷,可以刻意晃杯激出泡沫層,但是這個動作不應濫用,否則可能影響口中碳酸的表現。有不少學習酒類品飲的人,習於不斷搖晃杯子,彷彿成了職業病,或者作為一種品味的宣示,以為做足表面功夫就等同懂得品味。誠然,喝酒時是否晃杯,早期是粗估一個人是否懂得品酒的指標;然而,如今大家都學會了這一招,甚至不懂品酒的人也晃起杯子,而且停不下來。切記,避免無意義地、頻繁地晃杯。
泡沫層學問大:你該學會的倒酒方式
泡沫層與倒酒方式有關,而倒酒方式又取決於諸多因素,包括類型與溫度。某些酒款在瓶罐裝出口的考量之下,充填時的碳酸較多,因此,在飲用前需要稍微除碳,才更接近應有的口感。這類啤酒可以在開瓶後,直接對準杯底倒入,試圖激出泡沫層,逼使碳酸離開酒液。泡沫激起無妨,待泡沫消下,繼續重複倒酒的動作,直到倒完為止。有些人喜歡採取傾斜杯子的方式,或者在啤酒很冰不易產生泡沫層的情況下,一口氣將酒倒完,這時碳酸口感往往稍強,但也不算錯誤的侍酒方式。只不過,試圖一口氣倒完一瓶酒,往往造成碳酸口感稍強,但泡沫層卻不夠豐厚,而且塌陷很快。這類實例包括少數的德系皮爾森型拉格,以及英式淺色愛爾;前者應該讓碳酸從極強勁下降至中等強勁,後者則應該讓碳酸從中等強勁下降至中低強勁。
不需刻意除碳的啤酒類型,仍應視情況調整倒酒高度與力道,製造充足的泡沫層。若是啤酒太冰,通常不容易產生泡沫層,這時最好的處置,應該從問題的根本處理,也就是讓啤酒稍微回溫之後再開瓶,而不是在倒酒時刻意提高高度衝激;也不應明知啤酒太冰,卻仍然侍酒,在等待酒液回溫的時候,白白損失碳酸與泡沫層,還有寶貴的光陰。
杯子的保存與杯子的溫度
杯子在清潔之後,最好可以倒吊起來,一方面保持通風,再方面可以避免塵埃掉入。放在櫃子裡的酒杯,或者暴露在空氣中的酒杯,哪怕是前幾天才洗過,在使用之前還是必須再洗一次。除非,這些酒杯要用來品嘗烈酒或者靜態的葡萄酒,否則,杯中若有來自空氣的異物,在倒入啤酒之後會形成氣毯,影響外觀。
剛拿出洗碗機的杯子,在還沒有回溫之前,不宜用來侍酒。在侍酒時,溫熱的酒杯將造成啤酒中的碳酸急速離開酒液,造成泡沫層急劇升起,但是泡沫的質地卻較為粗糙,而且容易塌陷。也因此,啤酒杯也不應該保存在很熱的地方。在酒吧裡,通常現打啤酒的吧台上都有冷水涮杯機,在打酒之前,將酒杯倒置在冷水出口壓一下,利用冰水替酒杯內壁降溫,可以幫助啤酒產生綿密持久的泡沫層,或者說,可以避免打酒過程產生泡沫層急劇升起的問題。
對於我們在家飲酒的人而言,當然沒有必要裝一台冷水機來涮杯。我們可以做的,是確定飲酒時的氣溫不會太高,也就是在冷氣房裡喝酒。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在品酒,更應該確保環境溫度的涼爽,如此不但有助於保持啤酒的溫度,也有助於集中精神。環境空調準備好之後,將啤酒拿出冰箱,在空氣中回溫約五至十分鐘,這樣可以讓啤酒回到適飲溫度,而且也縮小酒液與環境之間的溫差。利用空檔將杯子清潔完成,然後便可以開瓶倒酒。
最後提醒,作為啤酒品味家,不應該把啤酒杯放在冰箱或冷凍庫裡。對於絕大多數啤酒類型的品評來說,都不是正規做法。在天候燠熱的地區與季節,通常以冷飲形象為訴求,而非以品嘗風味為訴求的市場裡,消費者特別樂於接受冰杯,而店家也樂此不疲。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還有台灣、東南亞這些很熱的地方,都盛行冰杯的風氣。縱使如此,我仍然大力宣傳不要冰杯。而正在讀這本書的你,也一定已經到達認同不要冰杯的品味高度。在有如蒸籠一般的台灣夏季,想要痛快地享受清涼飲料,其實有很多其他方式,何必打啤酒杯的歪主意?
有快樂的酵母,才有幸福的釀酒師
酵母進入麥汁之後,不會立即開始發酵——酵母沒有那麼拚命,而且酵母必須先適應麥汁環境,進行增生。酵母菌增生時,會消耗麥汁裡的氧氣,酵母菌數增加到成為優勢菌種之後,可以壓抑其他雜菌,便能避免出現風味污染。為了促進酵母增生,在接菌之後幾個小時內,釀酒師會提供麥汁充足的氧氣,控制在足以讓酵母利用、卻不至於讓麥汁氧化的劑量。酵母菌在這個階段,還不算是開始發酵。
在切斷氧氣供應,酵母菌數也充足之後,麥汁裡的氧氣很快被酵母菌消耗殆盡。在缺氧的環境下,酵母菌不再呼吸增生,而是開始另一種缺氧行為模式,也就是發酵作用。酵母開始代謝糖分,排出二氧化碳,產生酒精與少許水分,釋放熱能,產生風味物質,這些都是啤酒的重要風味組成。發酵顯然是啤酒製程的關鍵步驟。這個程序讓麥汁變成麥酒,但是好不好喝差很多!「有了快樂的酵母,才有幸福的釀酒師。」釀酒師肯定心有戚戚焉。曾有一位廠長說,一座啤酒廠最難管理的事物,絕對是活的東西:酵母最難搞,其次才是員工。
酵母與菌種:啤酒的發酵風味來源
啤酒可以用酵母菌發酵,而酵母有很多種。啤酒的製作,也可以讓酵母菌以外的菌種參與作用,也就是特定的細菌。
酵母有很多種,在這個世界上,跟麥子最有關係的酵母,可以分成三種。一是啤酒釀酒師需要的酵母,可以稱為啤酒酵母(brewer’s yeast), 主要用來釀造直接喝的啤酒;二是威士忌蒸餾師的酵母, 可以稱為烈酒酵母(distiller’s yeast),釀出的啤酒不是拿來喝的,而是拿來蒸餾加工的;三是麵包師傅需要的酵母,稱為麵包酵母(baker’s yeast)。看來看去,其實都跟「麵包」有關,只不過是固體麵包與液體麵包的差別。生產不同的食品,使用不同的酵母,可以得到最佳的效果。當然,有些時候混用酵母是因有特別的風味考量,但不會是常態。
啤酒酵母分成不同的品系與菌種,屬於相同品系的酵母仍可再細分出不的菌種。酵母的差異有時足以區別酒廠、品牌風格特性。為了穩定起見,酵母通常是人工選培的菌種。酵母種類繁多,經常都以適合釀造的啤酒類型分門別類——同樣屬於愛爾酵母,適合釀造英式愛爾的酵母,就稱為英式愛爾酵母,能夠產生較多果香;適合釀造美式愛爾的酵母,就稱為美式愛爾酵母,發酵特徵較為中性,這也是美式愛爾的特點之一。拉格酵母也是一樣,譬如德式拉格與美式拉格,來自酵母的風味特性不同,一個通常帶有少許硫味,一個則有通常發酵出青蘋果香氣。
如果顛倒使用兩種酵母,就會造成啤酒風味標誌不鮮明。對於有經驗的人來說,喝到這樣的啤酒,會驚訝到皺起眉頭,那種感覺就好比原本以為爆米花是鹹口味,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一口咬下去卻發現是甜的。
除了人工選培的啤酒酵母口味,有些特殊類型的啤酒,也可以使用野生酵母釀造。野生酵母的發酵風味通常伴隨皮革、辛香氣息,這樣的風味頗受某些釀酒師青睞,現在也是流行風潮之一。也因此有酵母供應商替釀酒師以「人工選培」的方式,提供「野生」酵母。雖然聽起來不太自然,但是只要蔚為風潮、有利可圖,一定有廠商樂意為之。
除了酵母之外,還能利用細菌替啤酒增添風味。某些特殊類型的啤酒,使用多菌共生發酵,這些細菌通常是特定的乳酸菌、醋酸菌。這些致酸菌一般都是啤酒釀造的大敵,然而,對於常規啤酒不應出現的「雜菌」,卻可能是特定酸啤酒類型的好菌。啤酒發酵完畢就可以喝了嗎?
發酵尾段:啤酒的碳酸從哪兒來?
發酵過程會產生碳酸,在發酵作用的高峰期需要排氣,以免壓力太大。但是,到了發酵尾段,便需要關閉氣閥,讓二氧化碳溶入啤酒形成碳酸。
如果碳酸不足, 通常在裝瓶前還可以補救, 那就是直接打入碳酸, 靜置之後裝瓶。另一個方法是直接裝瓶, 進行「瓶中穩定處理」(bottle conditioning),也就是在裝瓶時添加酵母或者正在發酵的麥汁到啤酒裡,讓酵母吸收氧氣,菌數增生,接著進入發酵,消耗殘餘糖分並產生二氧化碳,同時達到穩定與增汽的效果——德國小麥愛爾就是這樣處理。瓶中穩定的手續, 很類似比利時啤酒的「瓶中再次發酵」(refermentation en bouteille),但是比利時啤酒是藉由風味中性的酵母,在不影響啤酒風味的前提下,讓碳酸飽和,並稍微提高酒精含量。
熟成階段:替啤酒錦上添花的好時機
不論是愛爾或拉格,啤酒在裝瓶前都會在槽中低溫保存——對拉格來說叫作熟成培養,所需時間較長;對愛爾來說則算靜置穩定,所需時間較短。某些啤酒類型特別著重啤酒花的風味表現,可以趁著熟成階段,投入更多酒花進行冷浸泡,可以增添更多新鮮的啤酒花香氣,但卻不會增加苦味。此外,某些特製啤酒的特殊風味添加物,也是在這個階段進行低溫浸泡萃取。
現代酒廠通常利用不鏽鋼槽進行低溫保存,然而,某些特殊的啤酒卻使用橡木桶培養。有些屬於木質風味調味啤酒,允許採用浸泡木片萃取風味,或者添加適量橡木精油調味,這些添加物也是在熟成階段加入桶槽。另外,有些類型採取冷凍濃縮的方式,製成烈啤酒,這些特殊工序也在發酵完畢之後的這個階段進行。
不論是希望酒花香氣更上層樓,還是希望加以濃縮,或者想讓啤酒增添各式各樣的風味,又或者只是單純想讓啤酒更有成熟的韻味,都是在這個階段完成。你是否也覺得,經過了這個階段,啤酒彷彿走了一趟美容院呢?
人要衣裝,啤酒呢?──瓶裝、罐裝,還是桶裝?
重視內涵固然很好,但是外表並非不重要。「相同的啤酒,如果有玻璃瓶裝與罐裝,你會選擇哪一種?」當然,這個問題的前提假設是啤酒相同,然而,通常不同的容器,會讓相同的啤酒逐漸產生品質差異。所以嚴格來說,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容易回答。
瓶裝與罐裝啤酒最大的差異在於含氧量與遮光率。瓶裝的含氧量極低,啤酒氧化速度慢,但只有棕色或者塗上黑漆的玻璃瓶或鋁瓶能夠阻擋紫外線。綠色、藍色、黃色、透明無色的玻璃瓶,都極易讓啤酒產生光照缺陷。金屬罐裝啤酒雖然完全擋光,但由於目前充填設備的限制,含氧量比玻璃瓶裝版本高出許多。
雖然氧氣是啤酒的大敵,不過,我們不應排斥金屬罐裝啤酒。在某些情況下,金屬罐裝的品質反而比玻璃瓶更好,端視玻璃瓶與鋁罐啤酒的保存狀況、新鮮度與玻璃瓶顏色而定:在都有光照,而且玻璃瓶是綠色的情況下,選鋁罐;都有出廠半年內的鮮度、都避光保存的情況下,兩者都可以選,玻璃瓶尤佳;在避光保存、但是都已經放了超過三季的情況,都不要選,或者選玻璃瓶碰碰運氣。乍看之下,選玻璃瓶的勝算較大,但是綠色玻璃瓶裝往往只需被曝曬幾分鐘,就足以產生異味,非常容易出現光照缺陷。
有人認為鋁罐裝的啤酒有金屬味,其實,那很可能只是心理作用,也可能是沒有把酒倒進玻璃杯品嘗的結果。不論是玻璃瓶裝或者鋁罐裝的啤酒,都應該養成倒進杯子再喝的習慣(或者說自我要求)。如果把酒倒進杯子,就不至於聞到鋁罐味,而且,罐裝啤酒通常不會因為包裝材質的關係出現金屬味。
品評的唯一焦點:酒
開瓶前的靜置
不論瓶裝或罐裝啤酒,經過長途運輸或者快遞運送之後,都應該先直立靜置一段時間再開瓶,如果可以同時配合冷藏就更好了,因為這樣可以幫助二氧化碳溶回啤酒裡。請記得:溫度愈低,氣體愈容易溶入液體。你可以做個小試驗,拿一瓶普通的鋁罐裝啤酒,輕捏瓶身,你應該會發現罐身有些彈性,但是搖晃之後,罐身就會明顯變硬。這是因為啤酒經過晃動之後,碳酸離開酒液,形成二氧化碳氣體,增加罐內的壓力,此時開瓶,不但可能造成噴濺湧出,更會由於碳酸含量低於標準,因而影響原本應有的口感表現。下次若有人遞一罐啤酒給你,嘴角還露出詭異的微笑,你不妨暗自捏捏罐子,至少可以稍微防範一下這種惡作劇。
外觀的蛛絲馬跡
作為評審,我們會得到只有編號的杯裝啤酒,或者沒有酒標與其他任何足以辨認內容的瓶裝樣品。若有機會看到瓶身的話,仔細觀察酒瓶外觀算是品評的第一步,畢竟品評的意思原本就是透過感官,對飲料進行詳細的檢查、記錄與評價。
我曾經發現只有半滿的酒瓶,這種在充填時發生的意外,非常可能造成風味老化。有些酒廠由於充填設備的問題,甚至會出現每瓶液面高度都不同,幾乎可以當樂器演奏的情況,然而,只要注意避光陰涼保存,這些樣品在半年內通常不會有顯著風味差異。但若在玻璃瓶頸內,沿著啤酒的液面上緣出現一圈類似粒狀附著物的痕跡,往往是由於貯存過久或是微生物作用,風味必然已經老化、出現異味,而且瓶中壓力可能因此升高,在開瓶時,酒液特別容易噴湧。
最佳品飲溫度的潛規則
啤酒的適飲溫度有規則可循,不需強記,只需依循以下原則。大多數的啤酒適飲溫度區間約為5-13°C,以此為前提,第一個是顏色法則:色淺,則在此區間內偏低溫侍酒;色深,則稍高溫侍酒。第二個是碳酸與酒感法則:酒感強勁者,偏高溫侍酒;碳酸強勁者,偏低溫侍酒;以上反之亦然。第三個原則是風味強度原則:風味特別單薄,或者帶有沁爽酸味的,都偏低溫侍酒;反之,則偏高溫侍酒。
學習辨識老化風味
啤酒評審是很辛苦,卻很幸福的一項工作,因為可以品嘗到品質最好的啤酒——除非是性質特殊,否則,一般有規模的國際啤酒競賽,絕大多數參賽酒款必然都是最新鮮的樣品。有機會品嘗這些新鮮樣品,便成了啤酒評審們跑遍世界各地的重要動力之一。一般消費者從市面上購得的樣品,不見得總是如此新鮮,也不見得總是那麼多樣。
對於一般業餘品飲者,我建議應該特別注重啤酒的新鮮度,或者花一點心思學習辨別老化的啤酒風味,以免誤把老化風味當作常態。有朝一日若是有機會品嘗極為新鮮的產品,反而誤以為「少一味」,這樣就貽笑大方了。
對於消費者來說,遇到不新鮮的啤酒,只能硬著頭皮把它喝掉。如果分辨不出來,毫無意識地將它喝完,對品味更是沒有好處。應該培養選擇新鮮啤酒的能力,而不是養成忍受不新鮮啤酒的耐力,否則,最後只會讓品味鑑賞能力變得遲鈍。
懂得選擇新鮮的樣品,是獲得美好飲酒經驗的重要關鍵。一款不新鮮的啤酒,在侍酒端當然有辦法遮掩、彌補,譬如故意降低溫度或者配餐喝掉。然而,過冰而缺乏風味的啤酒,對於培養品味也沒有幫助。
最高規格的啤酒保存法
啤酒必須有良好的保存條件:避光、溫控與無異味是最重要的,其次還有避免震動、濕度控制與通風。啤酒不應照射陽光或紫外線,以免啤酒中的物質產生風味變化,並且加速氧化。環境溫度愈高,氧化的速度也愈快。不新鮮的酒款,通常都與氧化或光照有關。只要避免在高溫環境久貯,甚至寧願把啤酒直接放進冰箱裡保存,設法減緩氧化,並且不要讓光線直射,通常就不會有大錯。
其實,如果問我最高規格的啤酒保存方式,我會建議你,不妨把啤酒想像成鮮奶,應該怎麼對待鮮奶,就怎麼對待你的啤酒。當然,別誤會,我指的不是把它加進咖啡這件事,而是避光冷藏保存,趁鮮儘早享用。
裝瓶之後,通常不會「愈陳愈香」
多數啤酒並不耐放,即使久放不壞,卻不見得愈放愈好,也就沒有陳年的必要與價值。陳年後的風味好壞正常與否,需要專業眼光判準。所謂「愈陳愈香」不總是成立的,而是個見仁見智,甚至是各說各話的問題。
有些酒值得放,但也要看陳年後的風味是否符合飲者的個人喜好,如果不喜歡陳放之後出現的風味,就算陳酒的風味再怎麼迷人,也得不到青睞。放了數十年的啤酒,就算壞了也是古董一枚,想必有人願意高價收購,不過這已經是另一個話題了,無關陳年與品質。
就算保存條件良好,啤酒存放太久,通常都帶有氧化風味,也被稱為老化。只有極少數特殊的啤酒類型,理應出現些許宜人氧化特徵,但是畢竟是少數特例,而非通則。雖然還是有人懂得「欣賞」,甚至特別喜歡啤酒氧化風味,但那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欣賞或鑑賞,而是單純出於對啤酒風味缺陷的無知而已。抱歉,必須坦誠說出血淋淋的實話。
別再無意義地亂晃杯子!
如果啤酒上桌之後泡沫層已經塌陷,可以刻意晃杯激出泡沫層,但是這個動作不應濫用,否則可能影響口中碳酸的表現。有不少學習酒類品飲的人,習於不斷搖晃杯子,彷彿成了職業病,或者作為一種品味的宣示,以為做足表面功夫就等同懂得品味。誠然,喝酒時是否晃杯,早期是粗估一個人是否懂得品酒的指標;然而,如今大家都學會了這一招,甚至不懂品酒的人也晃起杯子,而且停不下來。切記,避免無意義地、頻繁地晃杯。
泡沫層學問大:你該學會的倒酒方式
泡沫層與倒酒方式有關,而倒酒方式又取決於諸多因素,包括類型與溫度。某些酒款在瓶罐裝出口的考量之下,充填時的碳酸較多,因此,在飲用前需要稍微除碳,才更接近應有的口感。這類啤酒可以在開瓶後,直接對準杯底倒入,試圖激出泡沫層,逼使碳酸離開酒液。泡沫激起無妨,待泡沫消下,繼續重複倒酒的動作,直到倒完為止。有些人喜歡採取傾斜杯子的方式,或者在啤酒很冰不易產生泡沫層的情況下,一口氣將酒倒完,這時碳酸口感往往稍強,但也不算錯誤的侍酒方式。只不過,試圖一口氣倒完一瓶酒,往往造成碳酸口感稍強,但泡沫層卻不夠豐厚,而且塌陷很快。這類實例包括少數的德系皮爾森型拉格,以及英式淺色愛爾;前者應該讓碳酸從極強勁下降至中等強勁,後者則應該讓碳酸從中等強勁下降至中低強勁。
不需刻意除碳的啤酒類型,仍應視情況調整倒酒高度與力道,製造充足的泡沫層。若是啤酒太冰,通常不容易產生泡沫層,這時最好的處置,應該從問題的根本處理,也就是讓啤酒稍微回溫之後再開瓶,而不是在倒酒時刻意提高高度衝激;也不應明知啤酒太冰,卻仍然侍酒,在等待酒液回溫的時候,白白損失碳酸與泡沫層,還有寶貴的光陰。
杯子的保存與杯子的溫度
杯子在清潔之後,最好可以倒吊起來,一方面保持通風,再方面可以避免塵埃掉入。放在櫃子裡的酒杯,或者暴露在空氣中的酒杯,哪怕是前幾天才洗過,在使用之前還是必須再洗一次。除非,這些酒杯要用來品嘗烈酒或者靜態的葡萄酒,否則,杯中若有來自空氣的異物,在倒入啤酒之後會形成氣毯,影響外觀。
剛拿出洗碗機的杯子,在還沒有回溫之前,不宜用來侍酒。在侍酒時,溫熱的酒杯將造成啤酒中的碳酸急速離開酒液,造成泡沫層急劇升起,但是泡沫的質地卻較為粗糙,而且容易塌陷。也因此,啤酒杯也不應該保存在很熱的地方。在酒吧裡,通常現打啤酒的吧台上都有冷水涮杯機,在打酒之前,將酒杯倒置在冷水出口壓一下,利用冰水替酒杯內壁降溫,可以幫助啤酒產生綿密持久的泡沫層,或者說,可以避免打酒過程產生泡沫層急劇升起的問題。
對於我們在家飲酒的人而言,當然沒有必要裝一台冷水機來涮杯。我們可以做的,是確定飲酒時的氣溫不會太高,也就是在冷氣房裡喝酒。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在品酒,更應該確保環境溫度的涼爽,如此不但有助於保持啤酒的溫度,也有助於集中精神。環境空調準備好之後,將啤酒拿出冰箱,在空氣中回溫約五至十分鐘,這樣可以讓啤酒回到適飲溫度,而且也縮小酒液與環境之間的溫差。利用空檔將杯子清潔完成,然後便可以開瓶倒酒。
最後提醒,作為啤酒品味家,不應該把啤酒杯放在冰箱或冷凍庫裡。對於絕大多數啤酒類型的品評來說,都不是正規做法。在天候燠熱的地區與季節,通常以冷飲形象為訴求,而非以品嘗風味為訴求的市場裡,消費者特別樂於接受冰杯,而店家也樂此不疲。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還有台灣、東南亞這些很熱的地方,都盛行冰杯的風氣。縱使如此,我仍然大力宣傳不要冰杯。而正在讀這本書的你,也一定已經到達認同不要冰杯的品味高度。在有如蒸籠一般的台灣夏季,想要痛快地享受清涼飲料,其實有很多其他方式,何必打啤酒杯的歪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