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將感官體驗商品化
由商業形塑的感官體驗
商業形塑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官體驗。從19世紀末開始,美國與世界各地的食品製造商、調味師和調香師紛紛開使用新科技進行實驗,希望能標準化「感官」這種看似極為個人化的無形感受。他們開始大量製造商品,也開始試著創造出感官知覺,以化學成分為基礎去定量顏色並分析嗅覺。1
在一次與二次世界大戰之間,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的總裁艾爾弗雷德.斯隆(Alfred P. Sloan)以產品多樣化與吸引消費者目光為核心,發展出多個商業策略,投注資金開發多種不同的款式和顏色的產品。大約在同一時期,許多廣告代理商與心理學家展開了新研究,探討消費者行為與心理學於企業廣告的應用,參與研究的包括智威湯遜廣告公司(J. Walter Thompson)、艾耶父子廣告公司(N. W. Ayer)和約翰.華生(John Watson)。2對製造商來說,選擇正確的氣味、正確的聲音、正確的觸感、正確的口味和正確的外觀,不但是可以做到的事,更是十分重要的關鍵──他們要用產品的這些特性來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欲望。3
然而,事實證明了控制感官比控制製造流程還要困難。畢竟人類的身體並不是大量生產出來的產品。我們很難測量、定義和標準化消費者的偏好。在廠商於20世紀使用機械設備取代人類感官之前,他們大致上都只能依賴調查人員來測量感官知覺,這些調查人員的判斷有時並不一致,往往會受到身體狀況與環境影響。接著,各行各業的科學家、廣告商、顧問和製造商逐漸發展出測量與製造感官知覺的新技術,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全新的產業,專門創造視覺、味覺、聽覺、嗅覺和觸覺的平行宇宙與新世界。4
對消費者感官與需求的重塑
在資本主義革命中,創造新感官是一個雖然重要但時常被忽略的面向。從1870年代開始,美國的工業化與市場擴張就發展得十分迅速,企業開始以系統性管理、大規模經營與現代科學的知識為基礎,研發製造與行銷的策略。5大量生產與標準化使企業能夠在產品的顏色、氣味、觸感等方面做出前所未有的多樣變化。公司開始重視各種銷售通路(先是百貨公司,而後是超級市場)的商品展示方式,這也成為刺激消費者欲望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6包括托斯丹.范伯倫(Thorstein Veblen)、西奧多.阿多諾(Theodor Adorno)和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內的當代學者與文化評論家,都認同也了解企業利用心理學技術來影響買賣商品的新能力。他們強調的企業將人類的行為、品味與感覺「商品化」的新式策略。在這個消費者資本主義盛行的新時代,公司在製造商品與利用行銷刺激消費者欲望時,必須非常重視感官的迎合與消費者需求的重塑。
但是,這不只是一個全新的行銷策略而已────感官管理帶來的影響非常深遠。企業會用全新的方法來重新塑造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過去也曾出現過類似規模的商業導向改革,例如19世紀時鐵路、電燈和電報的發明帶來的改變。7這些新科技已經徹底轉變了人們對時間與空間的感知。如今這些可以刺激與控制感官知覺的新技術,則形塑了人們理解周遭環境的方式,這些新技術包括化妝品與盥洗用品的香氣、人工調味與調色的食物、仿皮革的合成纖維觸感和重現音樂的聲響等。
本書將會介紹企業如何創造出感官的新世界,並聚焦在企業使用視覺吸引力(尤其是顏色)的起源與發展上。在1870年至1970年間,視覺吸引力是美國食品產業的關鍵需求動力。食品業應用感官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最先吸引了食品業的應用技術,是使用工具製造出有光澤且統一的顏色。事實證明,顏色遠比其他感知還要更容易控制、生產與商品化。舉例來說,我們就很難用印刷或其他媒介來表達食物的氣味如何。顏色在食品業中是非常強而有力的溝通工具,顏色不僅能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還能刺激味覺、嗅覺和觸覺。
雖然消費者往往不會注意到企業對食品顏色做的管理,但事實證明了,在農業與食品業的擴張過程中,食品顏色占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將會在本書中閱讀到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看見視覺性(visuality)在食品業製造、行銷與消費中的轉變過程。
綜觀過去的歷史,視覺性並不是一種固定的概念,而是一種會演變的構想。正如研究視覺的學者所說,我們不能把視覺的歷史侷限在視覺中心主義(ocularcentrism)的框架下。在不同的時空中,視覺與視覺性的意義也會有所不同。8舉例來說,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認為,我們可以從歷史看出視覺在現代的重要性,而且視覺在現代的作用方式與過去截然不同。用哲學家大衛.麥可.萊文(David Michael Levin)的話來說,視覺「與先進科學帶來的所有力量是盟友關係」。9本書將會分析在食品業中,以視覺為核心的典範是如何崛起的,藉此闡述視覺與知識、視覺與權利、視覺與倫理之間的歷史關連性。
由商業形塑的感官體驗
商業形塑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官體驗。從19世紀末開始,美國與世界各地的食品製造商、調味師和調香師紛紛開使用新科技進行實驗,希望能標準化「感官」這種看似極為個人化的無形感受。他們開始大量製造商品,也開始試著創造出感官知覺,以化學成分為基礎去定量顏色並分析嗅覺。1
在一次與二次世界大戰之間,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的總裁艾爾弗雷德.斯隆(Alfred P. Sloan)以產品多樣化與吸引消費者目光為核心,發展出多個商業策略,投注資金開發多種不同的款式和顏色的產品。大約在同一時期,許多廣告代理商與心理學家展開了新研究,探討消費者行為與心理學於企業廣告的應用,參與研究的包括智威湯遜廣告公司(J. Walter Thompson)、艾耶父子廣告公司(N. W. Ayer)和約翰.華生(John Watson)。2對製造商來說,選擇正確的氣味、正確的聲音、正確的觸感、正確的口味和正確的外觀,不但是可以做到的事,更是十分重要的關鍵──他們要用產品的這些特性來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欲望。3
然而,事實證明了控制感官比控制製造流程還要困難。畢竟人類的身體並不是大量生產出來的產品。我們很難測量、定義和標準化消費者的偏好。在廠商於20世紀使用機械設備取代人類感官之前,他們大致上都只能依賴調查人員來測量感官知覺,這些調查人員的判斷有時並不一致,往往會受到身體狀況與環境影響。接著,各行各業的科學家、廣告商、顧問和製造商逐漸發展出測量與製造感官知覺的新技術,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全新的產業,專門創造視覺、味覺、聽覺、嗅覺和觸覺的平行宇宙與新世界。4
對消費者感官與需求的重塑
在資本主義革命中,創造新感官是一個雖然重要但時常被忽略的面向。從1870年代開始,美國的工業化與市場擴張就發展得十分迅速,企業開始以系統性管理、大規模經營與現代科學的知識為基礎,研發製造與行銷的策略。5大量生產與標準化使企業能夠在產品的顏色、氣味、觸感等方面做出前所未有的多樣變化。公司開始重視各種銷售通路(先是百貨公司,而後是超級市場)的商品展示方式,這也成為刺激消費者欲望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6包括托斯丹.范伯倫(Thorstein Veblen)、西奧多.阿多諾(Theodor Adorno)和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內的當代學者與文化評論家,都認同也了解企業利用心理學技術來影響買賣商品的新能力。他們強調的企業將人類的行為、品味與感覺「商品化」的新式策略。在這個消費者資本主義盛行的新時代,公司在製造商品與利用行銷刺激消費者欲望時,必須非常重視感官的迎合與消費者需求的重塑。
但是,這不只是一個全新的行銷策略而已────感官管理帶來的影響非常深遠。企業會用全新的方法來重新塑造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過去也曾出現過類似規模的商業導向改革,例如19世紀時鐵路、電燈和電報的發明帶來的改變。7這些新科技已經徹底轉變了人們對時間與空間的感知。如今這些可以刺激與控制感官知覺的新技術,則形塑了人們理解周遭環境的方式,這些新技術包括化妝品與盥洗用品的香氣、人工調味與調色的食物、仿皮革的合成纖維觸感和重現音樂的聲響等。
本書將會介紹企業如何創造出感官的新世界,並聚焦在企業使用視覺吸引力(尤其是顏色)的起源與發展上。在1870年至1970年間,視覺吸引力是美國食品產業的關鍵需求動力。食品業應用感官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最先吸引了食品業的應用技術,是使用工具製造出有光澤且統一的顏色。事實證明,顏色遠比其他感知還要更容易控制、生產與商品化。舉例來說,我們就很難用印刷或其他媒介來表達食物的氣味如何。顏色在食品業中是非常強而有力的溝通工具,顏色不僅能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還能刺激味覺、嗅覺和觸覺。
雖然消費者往往不會注意到企業對食品顏色做的管理,但事實證明了,在農業與食品業的擴張過程中,食品顏色占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將會在本書中閱讀到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看見視覺性(visuality)在食品業製造、行銷與消費中的轉變過程。
綜觀過去的歷史,視覺性並不是一種固定的概念,而是一種會演變的構想。正如研究視覺的學者所說,我們不能把視覺的歷史侷限在視覺中心主義(ocularcentrism)的框架下。在不同的時空中,視覺與視覺性的意義也會有所不同。8舉例來說,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認為,我們可以從歷史看出視覺在現代的重要性,而且視覺在現代的作用方式與過去截然不同。用哲學家大衛.麥可.萊文(David Michael Levin)的話來說,視覺「與先進科學帶來的所有力量是盟友關係」。9本書將會分析在食品業中,以視覺為核心的典範是如何崛起的,藉此闡述視覺與知識、視覺與權利、視覺與倫理之間的歷史關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