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過去的痕跡
火燒出來的工廠——邱文虎
走過五十幾個國家
早年玻璃大多是外銷,出口必須透過貿易商,邱文虎在站穩腳步後一改傳統作法,直接在中經社的外銷刊物《臺灣燈飾雜誌》(Lighting)上刊登廣告,找來國貿系畢業生做直接貿易。此外,他也開始實地到各國考察,觀摩各國的玻璃產業。
但當時臺灣被視為仿冒王國,要參觀相關展業並不容易,「去威尼斯著名的玻璃島Murano參觀,就是透過一位客戶引介,假裝成日本人。」他略帶尷尬的說。他看著島上乾淨、悠閒的工作環境,五彩繽紛的玻璃樣式,內心也五味雜陳,「美國人老說只有歐洲的玻璃才漂亮,臺灣都是模仿的。」「我要臺灣至少有一家可以做出好的玻璃。」因此,他在徵得對方同意下,以相機、手繪草稿記錄下製具、製作手勢與成品。
「人的技術、操作都有極限,有些玻璃之所以可以做得這麼漂亮,是因為有設備輔助。」回臺後,他開始與日本、德國、義大利合作。「跟日本合作十一年完全賺不到錢,因為他們會不斷要求設備升級,但又不教Know-How,不過可學到經營管理模式。」邱文虎說,後來改向德國、義大利購買設備,雖然比日本貴,但可拿到全套的Know-How,「因為他們怕使用不當,反而毀了他們的名譽。」
有了硬體的輔助,卻沒有設計能力的他,買了一臺單眼相機,跑了五十幾個國家拍當地的古蹟、建築、雕刻,買來各種文化、世界遺產書籍研究。「像是羅馬柱上的花紋、圓柱頭等,或是羅馬當地小女生五彩繽紛的小飾品等,回來再跟壓模工廠研究,先用保麗龍雕刻看看,慢慢走出不一樣的風格。」他自豪的說,當時利銓的產品無論技術或品質,都遠遠超出臺灣的同業許多。
喜歡求新求變的他,拿來幾大本檔案夾,翻出陳年的各種新樣式與發明的專利證明,「這是日本客戶教我的,要開發自己的產品要有註冊才有保障。」但此舉也讓他吃不好睡不著,因為當時剛好遇到美國301報復條款,美方嚴格要求臺灣重視仿冒問題,一旦仿冒者吃上官司,就會透過黑白兩道要求他撤告,「當時我跟美國做生意,半夜電話響都不知道該不該接。」每天疲勞轟炸的結果,讓他索性再也不申請專利。
〔……〕第二章 職人的記憶——窯口玻璃
模具口吹師——許明安、徐文光、王春輝
春末的微涼午後,利銓玻璃廠內已是溽暑的體感,工業電扇呼呼吹送,絲毫驅不散由窯爐傳送出的熱氣。口吹組的許明安、王春輝與徐文光,不疾不徐的拿著長桿往窯爐內坩堝挖取一小坨熱得泛紅的玻璃膏,走到定點以口微微吹成小泡後放上工作臺,另一位工作人員隨即接手,將小泡放入輔助模具中,徐徐吹塑成型放到旋轉臺,再由另一人拿起,輕輕轉動長桿,為玻璃降溫,也觀察其形色是否符合標準,達標的輕巧地敲下交由下一階段加工,沒過關的就棄置一旁。如此反覆,由上午七點到下午五點。「現在還不熱,夏天外面三十幾度,工廠內溫度可達到六、七十度。」廠長許明安說。
這樣的景象,從日本引進玻璃製作技術後,便成了竹南的四大產業風景之一(其餘三項為:金紙、草繩、陶甕),「聽老一輩人說,日治時期(民國三、四○年代),玻璃產業從日本傳入後慢慢開始興盛,當時竹南的天空全都是黑的,因為玻璃廠燒煤。」利銓老闆邱文虎說著像是天寶年間的盛事,對待了一輩子玻璃產業的許明安、王春輝與徐文光來說,那樣的時光是沒趕上,但各自也有著同時代的不同故事與記憶。
彼時農村、小鎮生活或有不同,但貧困極其類似,因而多半國小畢業就得幫著分擔家中經濟,當學徒習得一技之長不僅務實,也是脫貧創業的重要管道。相較於鐵工、水電、車床,當時的玻璃產業有如今日的臺積電,可是當紅炸子雞。
「薪水高、工時短」是吸引許明安等人踏入這行的主因。國小、國中畢業後,在父母、親友牽線下進入玻璃場從小工做起,再憑藉各自的努力,趁午間偷偷學著各種技法,「當時的師傅都很兇,會留一手,如果被抓到偷學會被用鐵管打。」許明安說,但貧困的環境會激發鬥志,幾乎每個學徒都冒著被發現的危險猛練習,只為早日出師,好領師傅級的薪資。「小工一天才七、八塊,師傅一天有一、二十元,帶著便當出門當然要爬高一點,哪有人要爬低的。」
凡事起頭難,從小工作起
傳統口吹玻璃法分為「小工」、「吹小泡」與「吹形」三個主要工序。
「小工」顧名思義就是初階的雜工,主要在協助吹小泡與吹形師傅,像是:控制模具開關、翻瓶子、敲瓶子等。徐文光說,吹形所使用的模具有兩種,一種吹形師傅可以自行控制開關,但遇到比較複雜、拆(開)數比較多的,就需要有人協助,「有些瓶子設計的比較平面、光滑,那只需要拆成兩片模,如果是立體的可能要拆成三至四片模,四拆在控制模具時會比較不好關,因為通常會做成死模,所以關的時候要比較用力。」
當吹形師傅完成玻璃的吹形後,負責小工的就得趕緊接手,透過轉動鐵桿,幫助成形的玻璃退溫,以免劇烈的溫度變化導致玻璃破裂;此外,在轉動的過程中,小工也要以目測方式檢查成品是否均勻,如果沒問題,就得有技巧地將玻璃成品自鐵桿上敲下,交由加工人員進行進一步的造型加工,若檢查出玻璃厚薄落差過大,就得棄置一旁。
「開關模具不只是『開』與『關』而已,溫度的掌控很重要。」徐文光說,以生鐵鑄造的模具很容易過熱,吹形時玻璃很容易黏在模具上;反之,如果模具過冷,熱呼呼的玻璃在冷熱交會下會龜裂,就報廢了,因此在開關之間,還得時時注意模具溫度,才能產出品質穩定的玻璃成品。
〔……〕
火燒出來的工廠——邱文虎
走過五十幾個國家
早年玻璃大多是外銷,出口必須透過貿易商,邱文虎在站穩腳步後一改傳統作法,直接在中經社的外銷刊物《臺灣燈飾雜誌》(Lighting)上刊登廣告,找來國貿系畢業生做直接貿易。此外,他也開始實地到各國考察,觀摩各國的玻璃產業。
但當時臺灣被視為仿冒王國,要參觀相關展業並不容易,「去威尼斯著名的玻璃島Murano參觀,就是透過一位客戶引介,假裝成日本人。」他略帶尷尬的說。他看著島上乾淨、悠閒的工作環境,五彩繽紛的玻璃樣式,內心也五味雜陳,「美國人老說只有歐洲的玻璃才漂亮,臺灣都是模仿的。」「我要臺灣至少有一家可以做出好的玻璃。」因此,他在徵得對方同意下,以相機、手繪草稿記錄下製具、製作手勢與成品。
「人的技術、操作都有極限,有些玻璃之所以可以做得這麼漂亮,是因為有設備輔助。」回臺後,他開始與日本、德國、義大利合作。「跟日本合作十一年完全賺不到錢,因為他們會不斷要求設備升級,但又不教Know-How,不過可學到經營管理模式。」邱文虎說,後來改向德國、義大利購買設備,雖然比日本貴,但可拿到全套的Know-How,「因為他們怕使用不當,反而毀了他們的名譽。」
有了硬體的輔助,卻沒有設計能力的他,買了一臺單眼相機,跑了五十幾個國家拍當地的古蹟、建築、雕刻,買來各種文化、世界遺產書籍研究。「像是羅馬柱上的花紋、圓柱頭等,或是羅馬當地小女生五彩繽紛的小飾品等,回來再跟壓模工廠研究,先用保麗龍雕刻看看,慢慢走出不一樣的風格。」他自豪的說,當時利銓的產品無論技術或品質,都遠遠超出臺灣的同業許多。
喜歡求新求變的他,拿來幾大本檔案夾,翻出陳年的各種新樣式與發明的專利證明,「這是日本客戶教我的,要開發自己的產品要有註冊才有保障。」但此舉也讓他吃不好睡不著,因為當時剛好遇到美國301報復條款,美方嚴格要求臺灣重視仿冒問題,一旦仿冒者吃上官司,就會透過黑白兩道要求他撤告,「當時我跟美國做生意,半夜電話響都不知道該不該接。」每天疲勞轟炸的結果,讓他索性再也不申請專利。
〔……〕第二章 職人的記憶——窯口玻璃
模具口吹師——許明安、徐文光、王春輝
春末的微涼午後,利銓玻璃廠內已是溽暑的體感,工業電扇呼呼吹送,絲毫驅不散由窯爐傳送出的熱氣。口吹組的許明安、王春輝與徐文光,不疾不徐的拿著長桿往窯爐內坩堝挖取一小坨熱得泛紅的玻璃膏,走到定點以口微微吹成小泡後放上工作臺,另一位工作人員隨即接手,將小泡放入輔助模具中,徐徐吹塑成型放到旋轉臺,再由另一人拿起,輕輕轉動長桿,為玻璃降溫,也觀察其形色是否符合標準,達標的輕巧地敲下交由下一階段加工,沒過關的就棄置一旁。如此反覆,由上午七點到下午五點。「現在還不熱,夏天外面三十幾度,工廠內溫度可達到六、七十度。」廠長許明安說。
這樣的景象,從日本引進玻璃製作技術後,便成了竹南的四大產業風景之一(其餘三項為:金紙、草繩、陶甕),「聽老一輩人說,日治時期(民國三、四○年代),玻璃產業從日本傳入後慢慢開始興盛,當時竹南的天空全都是黑的,因為玻璃廠燒煤。」利銓老闆邱文虎說著像是天寶年間的盛事,對待了一輩子玻璃產業的許明安、王春輝與徐文光來說,那樣的時光是沒趕上,但各自也有著同時代的不同故事與記憶。
彼時農村、小鎮生活或有不同,但貧困極其類似,因而多半國小畢業就得幫著分擔家中經濟,當學徒習得一技之長不僅務實,也是脫貧創業的重要管道。相較於鐵工、水電、車床,當時的玻璃產業有如今日的臺積電,可是當紅炸子雞。
「薪水高、工時短」是吸引許明安等人踏入這行的主因。國小、國中畢業後,在父母、親友牽線下進入玻璃場從小工做起,再憑藉各自的努力,趁午間偷偷學著各種技法,「當時的師傅都很兇,會留一手,如果被抓到偷學會被用鐵管打。」許明安說,但貧困的環境會激發鬥志,幾乎每個學徒都冒著被發現的危險猛練習,只為早日出師,好領師傅級的薪資。「小工一天才七、八塊,師傅一天有一、二十元,帶著便當出門當然要爬高一點,哪有人要爬低的。」
凡事起頭難,從小工作起
傳統口吹玻璃法分為「小工」、「吹小泡」與「吹形」三個主要工序。
「小工」顧名思義就是初階的雜工,主要在協助吹小泡與吹形師傅,像是:控制模具開關、翻瓶子、敲瓶子等。徐文光說,吹形所使用的模具有兩種,一種吹形師傅可以自行控制開關,但遇到比較複雜、拆(開)數比較多的,就需要有人協助,「有些瓶子設計的比較平面、光滑,那只需要拆成兩片模,如果是立體的可能要拆成三至四片模,四拆在控制模具時會比較不好關,因為通常會做成死模,所以關的時候要比較用力。」
當吹形師傅完成玻璃的吹形後,負責小工的就得趕緊接手,透過轉動鐵桿,幫助成形的玻璃退溫,以免劇烈的溫度變化導致玻璃破裂;此外,在轉動的過程中,小工也要以目測方式檢查成品是否均勻,如果沒問題,就得有技巧地將玻璃成品自鐵桿上敲下,交由加工人員進行進一步的造型加工,若檢查出玻璃厚薄落差過大,就得棄置一旁。
「開關模具不只是『開』與『關』而已,溫度的掌控很重要。」徐文光說,以生鐵鑄造的模具很容易過熱,吹形時玻璃很容易黏在模具上;反之,如果模具過冷,熱呼呼的玻璃在冷熱交會下會龜裂,就報廢了,因此在開關之間,還得時時注意模具溫度,才能產出品質穩定的玻璃成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