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PART 01 從圖畫中看見孩子的內心

不要以為完全了解孩子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常會被孩子的成長所驚訝,因為孩子在身體或智力方面迅速成長,甚至擴大到想像不到的地方,身為父母,即使用同樣的方式教育兩個孩子,孩子們在身高、性格、喜歡的食物或科目上還是會有驚人的差異,相信就連養育雙胞胎的父母也會對這點深表同感。

在過去有許多家庭是三代同堂,養育子女不至於太辛苦,但現在多是小家庭或是雙薪家庭,養育子女就變成了一項重要的社會課題,特別是職業婦女容易感到照顧孩子的時間不足,養育子女成了沉重的負擔,導致不結婚或是結了婚也不生孩子的女性不斷增加。

父母與孩子之間最重要的不是相處時間的量,即使相處時間很短也可以讓孩子在這段時間內感受到父母的愛,孩子們用直覺就可以察覺自己是否被愛,不得已與父母分開居住的孩子可以感到很幸福,相反地也有孩子和父母一起居住,衣食無缺,卻認為自己不幸福。

許多媽媽們以為自己完全了解孩子,但問題發生後卻往往不知道為何會這樣。

「他要的都給他了,卻還是沒由來地焦躁不安,不願去學校。」有次與一位媽媽見面,她這樣說。

後來我與她的孩子見面,一起進行美術活動,並且用孩子的角度與他聊天談話。我在旁觀察媽媽與孩子一起活動,發現這位媽媽太過干涉孩子了,在媽媽看來這是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但對孩子而言這只是干涉、囉嗦與命令而已。因為媽媽的干涉使得孩子產生了「一定要做好」的強迫性觀念,導致孩子焦躁不安,進入小學後也因為要和其他孩子互相比較就更加不安,最後抗拒去學校。

孩子的不安來自於媽媽,於是我和這位媽媽面談了。媽媽本身的不安投射在孩子身上, 她無論做任何事都會確認再三,不斷催促孩子,藝術治療的對象應該是媽媽,而不是孩子,透過藝術治療,媽媽的心情變得平靜,孩子也自然穩定了許多。

若想好好了解孩子,媽媽們必須懂得管理自己的精神狀態,不要認為已經了解孩子,而是要站在孩子立場理解他們說的每一個字的意義,努力加強溝通。

我們剛結婚時住的房子非常小,一直住到兒子一個七歲,一個四歲。我認為孩子會因為房子太小感到不舒適,但他們卻說那時非常快樂,我想是因為他們小時候在那裡有很多幸福的回憶吧!媽媽們也應該勇敢地走近孩子們才對。不經思考又過度用心的媽媽最危險

現在的媽媽們真是非常勤勞,要尋找孩子們的安親班,也要聯絡生日派對的舉辦場所。

我在讀研究所時,有個已婚有孩子的學生在上課時間無法專心,在桌子底下傳訊息又幾次出去接電話,一直坐立不安, 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在準備孩子的生日派對。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媽媽在每年的生日來臨時都要重複這樣的辛苦。

有對父母一起和五歲的孩子到國外旅行,回來後問孩子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孩子回答麵包最好吃,媽媽一聽快昏倒,原本是想給孩子新的刺激才到國外旅行,這下自己耗費的熱情與金錢全都白費了。像這樣孩子與媽媽的期待與觀點相反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

孩子們一旦進入青春期後,全家就開始患得患失了,我們可能常聽到爸媽說:「我是怎麼辛苦養大你的!」過去的父母只要被孩子傷了心,就會提到金錢部份,最近的父母則是提到投注的時間與精力。若不經思考,只想著「隔壁媽媽這樣做,我也要做。」,那麼將來很有可能會後悔。請正視孩子,憑著自己的信念養育他們吧!相信孩子,讓他們順其自然,反而在各方面都可能會更順利。

不經思考又過度用心的媽媽們往往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或對策是什麼,她們大多數都跟隨其他人的做法,或是認為必須為孩子親自做些什麼才叫用心照顧,若孩子發生問題, 便自責「我必須更用心,要打聽更多、為孩子做更多才行。」,若孩子上學遲到,媽媽們便覺得是自己讓孩子遲到。這些想法果真是對的嗎?

這些媽媽多數不懂得如何幫助自己的孩子,或是想要幫助孩子卻不得其法。這就是現實條件未能配合下又過度用心的結果。

但事實上只要觀察孩子平常的生活就可以解決大部份的問題,意即媽媽必須了解孩子的個性,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

讓孩子做自己會做的事吧!給他們一個選擇的機會是非常重要的,若孩子無法自己選擇,便會感到自己相對無能、控制權被剝奪,對此每個孩子的反應各有不同,順從型的孩子會跟隨媽媽的決定,也有些孩子被壓抑自我,長大後用憤怒的負面方式來表達感情。孩子會依據媽媽的反應而選擇不同的回答,因此媽媽應該要讓孩子能自主選擇,並盡量擴大可供選擇的範圍,孩子選擇後再讓他口頭確認一次,藉以培養主導性及自信感。即使是選一本書,比起只相信其他媽媽們的推薦而購買,倒不如讓孩子親自到書店挑書,再看看書本是否符合孩子的個性、媽媽讀起來是否愉快。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需要感到挫折或是認為自己是不用心的媽媽,看似完美的媽媽在家裡也會發脾氣,大聲吼叫打罵孩子,與你我並無不同。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媽媽,為了理解孩子而讀這本書的妳就是好媽媽。

用圖畫了解孩子心理,並給予認同、擁抱他們的方法就是藝術治療。孩子的每張圖畫都有理由,顯示內心不輕易用言語表達出來的成長背景、家庭環境等,明亮與黑暗、高興與傷心都會毫無掩飾顯露出來,很多人都誤會只有心理問題的孩子才需要藝術治療,但其實孩子具有獨立的人格、感情、想法與自己的主觀。

媽媽只要在孩子幼兒期時多理解孩子心理、並給予認同、安慰及鼓勵,孩子就可以成為很優秀的人。

用圖畫連結媽媽與孩子

可以表現出自我的方法有很多種,不僅美術,包括音樂、舞蹈、演戲、詩歌等各種藝術活動都可做到,但美術為何具有治療的能力呢?

美術是非常依賴視覺的活動,因此藝術治療也是一種視覺上的溝通,人類有好幾個感官,但在認知世界時特別依靠視覺,據說食物的味道也是由視覺,而非嗅覺決定的。

我們在腦海中展開畫面來回憶過去,也利用圖像來想像某件事。感情及心情也是如此,雖然它們不具型態,但卻可以利用色彩或線條來表現, 因此我們能透過美術、畫圖來進行溝通交流,也就是把感情、想法等等轉化為視覺,具體看到自己或他人的內心並互相溝通。

對於自己感知的事物,孩子可以利用各種美術活動及素材來表現創作的慾望,透過美術素材可創作出更豐富的內容,也會獲得新的感官體驗,在這樣的過程中不但可進行創意性的思考,也能夠休息及補充能量。

圖畫就是「心靈的地圖」,因此想要利用圖畫了解孩子內心,就必須好好掌握方向。媽媽看了孩子的心靈地圖後,必須指引孩子一條出路,若是不辨明方向往反方向走,甚至看不懂地圖,那麼孩子就免不了陷入混亂。在利用藝術治癒孩子內心時,有所謂概念化的階段,即藝術治療師針對導致問題的原因建立起某種假設,為了掌握及解決問題,藝術治療師必須規劃藝術治療的目標及方向,此時需要盡量了解對方的相關資料,為此一般在心理治療時會傾聽對方的故事、詢問問題以了解家庭環境或成長史等,而藝術治療會在這個過程中加上畫圖,要掌握孩子心理,沒有什麼工具比畫圖更有效了。

若媽媽想要透過圖畫與孩子溝通, 就必須打破「媽媽」這個框架,接受孩子的原本個性。用圖畫育兒也是如此,首先必須有以圖畫來溝通的心理準備,以遊戲的方式,而非教育的方式來接觸。遊戲在長大成人後被轉為具有生產性的活動,用圖畫育兒使得身體與心靈互相連結,讓孩子正確認知自己的感情並表現出來,進而建立起良好關係。

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覺得畫圖很有趣,若媽媽在美術遊戲時能成為孩子的遊戲夥伴,在精神上或教育上都會對孩子有正面影響, 與孩子一起進行遊戲展開對話,自然就可了解孩子想要什麼、在想什麼、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利用畫圖這種工具可以讓媽媽與孩子專心坐在一起,關係也變得更緊密,更可以培養孩子想像力與創造力。

畫圖有助於孩子腦部發展

畫圖不僅可撫慰孩子心靈,更可使孩子腦部均衡發展。

幼兒與父母之間的互動與人格教育比起知識學習要重要得多。早期教育的熱潮興起後,許多父母在孩子腦部快速發展的幼兒期給予識字、外語、數學等腦部開發教育,但若是太早開始實施教育,反而會妨礙腦部的正常發展,因為偏重左腦的語言、數字教育會阻礙左右腦的均衡發展,更對養成理想人格有負面影響。

右腦負責直覺與情緒領域,而美術教育有助於右腦發展。孩子藉由畫圖來準確地觀察事物並仔細感受顏色或形態,均衡地使用雙手可培養創造力、思考力、想像力以及雙手協調,例如在看不見的地方發揮想像力、正確回想情境、利用圖形等方法來繪畫等等,自然而然進行有系統性及合理性的思考。

3歲到6歲是人類腦部前額葉的神經元細胞發展的高峰期,7歲到12歲是頂葉與側頭葉、12歲到15歲的發展則是以後額葉為主。一般而言天才的共通點是頂葉、側頭葉及後頭葉明顯比他人發達。這時期的美術教育不在於圖畫得好,畫圖是將透過五感所獲得的情報在腦海中組合發展後,再利用手向外輸出,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出精巧的感官能力、整理情報並加以推理想像、思考的能力,以及利用手將其化為具體形象的能力,因此美術教育也有助於開發孩子的潛在創造力。

雖然左腦右腦是分開的,但解決問題及思考時卻是緊密連結在一起的,左腦主管語言,將複雜高階的概念劃分為更細部的要素後,再加以明確定義,也就是進行分析性及批判性的思考;右腦負責隱喻及生產的工作,進行架構性的思考。左腦發達的孩子在語言、邏輯、分析方面能夠進行快速學習,右腦發達的孩子則在藝術、感情、創造力方面有較好的學習能力。

幼兒期是腦部發展的時期,因此應多加訓練孩子不經常使用的大腦區塊,若是聰明的父母,就該幫助孩子發揮潛在能力,使左右腦均衡發展,與其為了讓孩子在英文、數學科目上多得一分而焦躁不已,倒不如進行使左右腦均衡發展的美術教育吧!

透過畫圖測試了解孩子內心

媽媽親自做的畫圖測試

孩子的圖畫中隱藏了有意識的、潛意識的思考。對於表現自己想法感到困難的孩子們而言,畫圖是舒服又安全的工具, 只憑簡單的線條及圖形就可以有豐富的表現,比起使用語言,畫圖更可以自然地傳達自己的感情或內心,因此可說是媽媽理解孩子內心、連結親子的最佳溝通方法。

媽媽在家裡想要透過圖畫了解孩子心理狀態,也就是想進行畫圖測試時,務必記住畫得如何並不重要,不可要求孩子畫得漂亮,而是創造一個安心的環境,讓孩子可以自在地畫圖,萬一孩子拒絕繪畫,也不能強求或給予壓力。分析圖畫時最重要的是保持中立的態度,不任意改變指示事項,對於孩子畫圖時的行動或特徵須密切觀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