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自己動手製作生活中所需的物品,是最快樂的,這是我開始接觸木工後,慢慢體會出的心情。讀書時主修的是機械和模具,原本打算製作一些會動的有趣機構,然因學校的機械大多是大型金屬加工機具,課程又以理論為主、實務為輔,使得在這環境下遲遲不知該如何實行計畫。後來決定取用較容易加工的木材來製作作品,於是買了桌上型的線鋸機和鑽床,在家裡的空房間開始了自學木工之路。
對於當時還是木工生手的我來說,操作桌上型機具並不如想像中那麼令人感到恐懼,這些機具所發出的聲音就像是縫紉機般,因此我很快地就上手了。一開始用的是建材行販售的抽屜板,為厚度約1cm的平整木板,買回家後不需處理就能直接使用,很適合利用線鋸機來切割形狀,若要厚一點的木頭,就將兩、三片抽屜板膠合起來使用。
除了原本想要製作的機構外,我開始嘗試製作一些桌椅、燈具等器物,雖然擁有的工具有限,但透過一顆自由的心,嘗試以各種方式製作一件作品,每當完成一個作品,就如同學習了一個新的技巧,如此慢慢地一步步累積實力;同時我也閱讀國外的木工雜誌、網路影片來增進木工操作技巧,以及各種機具的使用方式,再依照需求添購工具和機器,增加能夠製作的範圍。
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從沒想過將來會成為一位木工職人。當兵時,某次收假坐在火車上,想著要製作一個可帶在身邊的木製品,談到身上的木製品可能會先想到飾品,但我平時不戴那些物品,於是想到了筆。利用機械常用的螺絲作為推進筆芯的機構,完成了第一件屬於自己的原創作品;而身邊的朋友也相當支持,紛紛購買了我製作的原子筆,於是促使我決定在退伍後創立一間工作室。
我的第一間工作室在高雄成立沒多久後,很快地面臨了資金的問題,於是後來搬到台南和朋友合租了一間老屋從事創作,也在這時候開始接觸到老屋拆除後剩下的舊木料。這些散發著木材香氣的台灣檜木所製成的木門窗,讓我認識了木材的美與珍貴。拔除舊木料上的釘子,刨除舊木料上的漆之後,裡頭細緻的木紋得以重見,也因這些素材並不是隨時都能找得到,且每塊舊木料的出處和產地皆不同,氣味和紋路也各有特色,以至於在每次使用時我都會格外珍惜。而隨著每次切下一段木料來創作作品,看著木料逐漸變短直到耗盡,當偶然間蒐集到相同氣味的木料時,心裡會產生如同老友重逢的感覺。
在創作之餘,我有時會開設短期的木工課程,通常是三個小時左右完成一件作品,對象是完全沒接觸過木工的人,過程中我扮演著如同地圖的角色,在學員進行創作時指引方向。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讓對木工有興趣的人可以從最少的工具,最簡單的項目開始循序漸進,慢慢地認識木頭、認識各種工具的使用方式與時機,最後享受並沉浸在木工創作的樂趣中。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自己摸索木工,請不要害怕挫折,每做一件作品,就像是上一堂課,慢慢累積經驗, 從網路影片或是書籍去認識各種技巧,平時逛逛五金百貨,看看有哪些零件可以應用,在木工的領域內沒有絕對的對錯(在安全的範圍內),不要害怕嘗試,答案由自己決定。
最後要感謝協助我完成這本書的所有人:負責所有聯繫、攝影、校稿的太太-薇婷、這次的編輯-晨星出版社的裕苗、台南市民權路上的建新行老闆協助場地拍攝,及兩個可愛的女兒總是給我關於家的物件、溫暖的靈感。
對於當時還是木工生手的我來說,操作桌上型機具並不如想像中那麼令人感到恐懼,這些機具所發出的聲音就像是縫紉機般,因此我很快地就上手了。一開始用的是建材行販售的抽屜板,為厚度約1cm的平整木板,買回家後不需處理就能直接使用,很適合利用線鋸機來切割形狀,若要厚一點的木頭,就將兩、三片抽屜板膠合起來使用。
除了原本想要製作的機構外,我開始嘗試製作一些桌椅、燈具等器物,雖然擁有的工具有限,但透過一顆自由的心,嘗試以各種方式製作一件作品,每當完成一個作品,就如同學習了一個新的技巧,如此慢慢地一步步累積實力;同時我也閱讀國外的木工雜誌、網路影片來增進木工操作技巧,以及各種機具的使用方式,再依照需求添購工具和機器,增加能夠製作的範圍。
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從沒想過將來會成為一位木工職人。當兵時,某次收假坐在火車上,想著要製作一個可帶在身邊的木製品,談到身上的木製品可能會先想到飾品,但我平時不戴那些物品,於是想到了筆。利用機械常用的螺絲作為推進筆芯的機構,完成了第一件屬於自己的原創作品;而身邊的朋友也相當支持,紛紛購買了我製作的原子筆,於是促使我決定在退伍後創立一間工作室。
我的第一間工作室在高雄成立沒多久後,很快地面臨了資金的問題,於是後來搬到台南和朋友合租了一間老屋從事創作,也在這時候開始接觸到老屋拆除後剩下的舊木料。這些散發著木材香氣的台灣檜木所製成的木門窗,讓我認識了木材的美與珍貴。拔除舊木料上的釘子,刨除舊木料上的漆之後,裡頭細緻的木紋得以重見,也因這些素材並不是隨時都能找得到,且每塊舊木料的出處和產地皆不同,氣味和紋路也各有特色,以至於在每次使用時我都會格外珍惜。而隨著每次切下一段木料來創作作品,看著木料逐漸變短直到耗盡,當偶然間蒐集到相同氣味的木料時,心裡會產生如同老友重逢的感覺。
在創作之餘,我有時會開設短期的木工課程,通常是三個小時左右完成一件作品,對象是完全沒接觸過木工的人,過程中我扮演著如同地圖的角色,在學員進行創作時指引方向。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讓對木工有興趣的人可以從最少的工具,最簡單的項目開始循序漸進,慢慢地認識木頭、認識各種工具的使用方式與時機,最後享受並沉浸在木工創作的樂趣中。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自己摸索木工,請不要害怕挫折,每做一件作品,就像是上一堂課,慢慢累積經驗, 從網路影片或是書籍去認識各種技巧,平時逛逛五金百貨,看看有哪些零件可以應用,在木工的領域內沒有絕對的對錯(在安全的範圍內),不要害怕嘗試,答案由自己決定。
最後要感謝協助我完成這本書的所有人:負責所有聯繫、攝影、校稿的太太-薇婷、這次的編輯-晨星出版社的裕苗、台南市民權路上的建新行老闆協助場地拍攝,及兩個可愛的女兒總是給我關於家的物件、溫暖的靈感。